回忆营销:用生命痕迹打动你

来源 :中欧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rau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感性需求爆发的时代将会到来。到那时,用一辆汽车换一段回忆的故事情更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身边。
  
  物质营销时代渐渐远去,情感营销渐渐成为市场主流,具有精神属性的产品会给商家带来丰厚利润,消费者也越来越看重购买物品时获得的心理满足、情感表达等因素。在这些感性因素中,有一种很难察觉,却强如火山一样潜伏着的情感需求,它需要提醒、引领、点燃。它就是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后留下的点滴痕迹——回忆。
  以物理属性商品为载体,销售它所包含的感性内涵——回忆,或以回忆为焦点,引起关注与共鸣,继而促销产品的营销方式,为“回忆营销”。
  
  回忆营销的多切面
  
  集体Vs.个体 集体回忆是在一个群体中,大家对曾经一起分享、构建和传承的事物的共同回忆。集体回忆的召唤需要一些载体或道具,比如纪念馆、纪念碑。更为广泛的集体回忆叫社会性回忆,包括一代人曾经参与的流行风潮、参与过的劳动、居住过的地方等。
  集体回忆是岁月中流淌的情感,是大家过去心思的凝聚,与营销有效结合可以带来惊人的销售力。
  香港一家名为G.O.D的连锁商店专门出售怀旧产品——中国红色时代的痰盂、果盘等生活用品,80年代风行全国的大白兔奶糖等食品,中山装和前进帽等服饰。其中一款避孕套,包装上还印着过去商家最爱打的广告语:“居家旅行必备”。这些产品价格都很贵,但销售却很不错。它贩卖的远不仅是有实用功能的商品,更有上面承载的集体回忆。
  再看个体回忆。当前市场不断细分,个性化定制成为了消费的新宠,这样可以产生“专属回忆市场”,照相机与照片冲洗店就属于这个范畴。随着多媒体技术与科技的发展,专属回忆市场远远不止于此。美国有家公司,可以把顾客想保存的东西存放在能抵抗地震的保险柜中。除了保存回忆,他们也帮助顾客创造回忆,比如搜集顾客出生日或重要纪念日当天发行的报刊,顾客出生时所在地样貌的照片、视频,帮助记录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制造与记录浪漫的约会与婚礼等。在这家公司的帮助下,顾客可以保存大量的回忆,当若干年后“取出”这些回忆,谁说不是一笔财富呢?
  过去Vs.未来 一件事物流行后,时隔一年有人再提起会被认为是老土,但十年之后再提起就又成了流行。大多数企业是挖掘过去岁月中的记忆点来做文章,寻找营销对象群体10年前、20年前,甚至更长时间以前的记忆。当然,这种集体回忆点可以是一个相对较小的细分内容,例如德国的老爷车只是为了吸引人数并不多的怀旧爱车一族。
  与挖掘昨天的记忆价值相比,开发与记录明天的记忆将是一个更大的市场。前面提到的那家美国公司,很多业务就是制造记忆,销售未来有价值的回忆产品。曾有一对旅游爱好者情侣用全国旅游来纪念爱的行程——每到一地,都会在当地邮局发一封信回家。当他们举行婚礼时,展示出贴满一面墙、带有全国各地邮戳的信封,这记录了他们爱的行程,也成为一生的美好回忆。为今天留下一些痕迹,为明天留下一些回忆,将会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围绕记录与制造回忆开发市场,有非常大的市场空间。
  显性Vs.隐性 应用回忆营销,可以销售承载着回忆的功能性商品(显性),比如把当年中学英文课本中的男女主角——李雷与韩梅梅印在T恤上出售给那些拥有集体回忆的“80后”(详见附文《李雷和韩梅梅,80后情感引爆点》);也可以只出售以回忆为主体的纯感性商品或副商品、相关元素等(隐性),比如商品上视觉的标志、听觉的音乐、广告词、活动主题等。回忆作为一种拓展性极强的感性因素,应用的方式与范围很广。
  某地产公司的一则售房平面广告,主体画面是一栋别墅,下方写着一句广告词:“此情此景让我忆起了童年,坐在树下听父亲讲故事……今天,我已长大,看着已经驼背的父亲与同我当年一样大的儿子,我多么希望这样的回忆能再现并把它传承下去……”广告旨在引起30~45岁、感性的中产阶层人士的情感共鸣,效果非常明显。
  德国奔驰汽车公司把第一批生产的一辆梅赛德斯轿车拿来拍卖。拍卖结果并不重要,只是借此举来吸引大量五六十岁左右,经济收入丰厚人士的关注,因为这些人从这辆梅赛德斯身上似乎看到了当年的德国,当年的街道,当年的自己……一段时间内,奔驰公司与梅赛德斯轿车受到了目标群体广泛的关注。之后奔驰汽车公司顺势推出新版梅赛德斯轿车,销售异常火爆。
  正面Vs.反面 回忆会触动人类情感深处最敏感的神经。营销时,无论是有意无意,都要注意是否会引起消费者的负面情绪。引爆的回忆点一定要是正面、美好的。
  香港政府曾为了城市建设需要而清拆爱丁堡广场码头、皇后码头和天星码头,引发了众多香港市民的抗议与大规模反对游行活动,因为这些地方具有大家的集体回忆。这些风潮导致了2007年1月,香港特区政府提出将集体回忆作为是否清拆香港历史建筑的参考因素之一。
  百事可乐公司曾推出过一则宣传低热量可乐的饮料广告,名为“孤单的卡路里”,广告非常有创意。一个卡通形象的卡路里因为没有同伴而想自杀,尝试了各种自杀方式,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了它真是一个好孤单的卡路里,也认可了百事可乐的这款低卡路里可乐。但是,这则广告勾起了很多有过自杀经历、或是有亲人挚友自杀的消费者的不良回忆,引发了这一群体的抗议。负面影响不断扩大,百事可乐公司不得不草草撤下这则称得上创意优秀的广告。
  在中国,有一家以“红色岁月”为主题的餐厅,吸引了很多中老年顾客。但后来餐厅又加入了“四人帮”的元素,以求唤起更多共鸣,反倒触及了这些拥有集体回忆人群的伤心之处,也引起很多人的反感,最后不得不改头换面。
  过度Vs.不足 若只是将回忆作为噱头吸引眼球,后续却无法拿出实质性的货品,或只做表面文章,结果只能是让消费者乘兴而来,失望离去。因此,应该把能为顾客带来什么样的实质利益作为首要思考的问题,这种利益可能是物质的,也可能是精神的,或两者的结合。切忌虚张声势,空洞无物。单纯的噱头只会比流行更快地被遗忘,因为回忆只是商品总体价值中的一部分,而非全部。
  另外,营销中的记忆元素要适当,不可过度或死板教条于对回忆的模仿。我们要创造的毕竟是适合当下市场环境的商品。比如加入回忆元素的服饰——复古装,虽然是以多年前的服饰元素为基础,但同时加入了大量符合当代审美需求与生活习惯的时尚元素,让复古装成为拥有回忆的流行。
  
  让回忆营销“对味”
  
  回忆营销可以有许多应用模式与应用领域,我们并不将它程式化与模块化,只是通过案例来启迪思维。但实施回忆营销确有一些原则与技巧可循,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
  兼顾回忆感性价值与物理属性价值 一件包含感性回忆的商品同时具有实用物理属性功能,比如带有回忆元素的服装、居室等。一件商品既要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要,又能够满足实际需要,才能热卖。   2007年,一款带着很多80后集体回忆的老牌汽水饮料再次包装上市。依然使用曾经的名称,包装也基本不变,但融入了更多的时尚元素。可以说,外观等感性因素做得很到位,但遗憾的是,不知是为了保持“原汁原味”还是生产水平不足,汽水的口味与品质欠佳。消费者满怀欣喜地购买后基本都不会再继续购买,这种汽水随即销声匿迹。这是一个没有兼顾商品两方面价值的失败案例。
  传播方式的选择要对位 当一件商品包含了高比重的感性价值因素后,其市场传播定位点会发生改变,传播方式自然也随之改变,找不准这个传播定位的点,传播效果将大打折扣。比如,销售一套给年轻人阅读的图书。传统的传播方式是书店中的海报、网络广告等,而一套包含了回忆元素的图书,可以把图书介绍设计成一张老式信纸,并且以“班主任”、“老师”的口吻来推荐图书,投递给目标客户。虽然只是DM信件,但经过一番包装,被阅读及购买的几率就会大大提升。
  更适用于感性商品领域 和礼品、服装、餐饮等相比,回忆营销在理性商品中的作用就相对弱得多。消费者购买理性产品时更多考虑性能、价格、质量、售后保障等问题。当然,也可以进行探索与创新,比如前文提到的地产广告案例,出售的是理性产品,但传播手法却是在感性的回忆上做文章。理性商品毕竟是理性商品,情感牌打得再好也不会对顾客的购买意愿起决定性作用,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找准“核心回忆点” 连接商品与消费者的核心是一个具有集体回忆的事件、物品或思想,可以称之为“核心回忆点”。回忆能引发人们的共鸣,但不同的“核心回忆点”产生的认同与共鸣的强度、效果却大为不同,因此,这个点要找得巧、找得准,过于平淡或错位的点很难唤起更多人的共鸣。
  还是那家地产公司,曾有过另一则平面广告,感性回忆点抓得就不够准——主题是描述记忆中当年的房舍与情景,以唤起目标消费群体的记忆。但要让消费者想起的是美好回忆,而不可以有错位或不良的关联联想。想一想,让消费者把你现在出售的房子和几十年前的房子产生联想,结果必然是失败的。最后广告的回忆点改为只唤起消费者对当年那段岁月的情感回忆,而非对房舍的回忆,效果才有所改善。
  从整体营销战略的角度进行思考 回忆营销虽然是一种战术层面的技巧,但必须注意,不要赢了局部却输了整体。回忆营销战术不仅要精妙有力,更要协调辅助于整体战略。
  我国曾经兴起过一阵怀旧热,就是挖掘十几年前甚至是几十年前的老品牌,重新包装再上市。但是,市场反应大多并不理想,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这些品牌只单单在感性与回忆上做文章,产品设计、质量、渠道都跟不上,没有全局的战略协同,最后回忆点成为了一个单纯的噱头,自然无法长久。
  认真执行每一个细节 回忆营销涉及市场调研到概念提炼,再到市场推广及与消费者的对接,还涉及产品研发、生产、管理等问题。因此,切忌以为一个精妙的点子就可以成功,必须精确设计每一个环节,而后踏踏实实地去执行每一个细节,这才是最终成功的关键。
  一件带有回忆的感性商品,做工若是很粗糙,其感性认同度会大打折扣;一件很完美的感性商品,如果忽视了对销售人员的培训也可能导致失败。我曾在一次动漫展览会上看到一套70年代、80年代风行的动漫形象收藏卡片——阿童木、机器猫、唐老鸭、花仙子……都是记忆中让我们着迷的卡通形象,做工精致,包装礼盒也很漂亮。但销售员向顾客推介商品时,只是介绍物品多么华丽精美、性价比多高,只字不提感性的回忆元素,这显然是缺乏销售培训导致执行上细节的失败。
  
  *****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感性需求爆发的时代将会到来。到那时,用一辆汽车换一段回忆的故事将更多出现在我们身边。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一本残破的日记、一件结婚时的婚纱……这些物品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其本身的实物价值。
  当今的时代,有太多吸引我们思想与眼球的事物,但是,当喧嚣沉寂下来,积淀在我们心底,能够日久弥新的,却只有回忆。回忆营销作为建立在情感回忆基础之上的感性营销方式,超脱了物理属性价值层面,虽然不华丽、不张扬,却是那样的深刻,让人铭记。
其他文献
胡小姐是一家跨国公司的白领,尽管工作十分繁忙,但每年总有那么一段日子令她兴奋和难忘,那就是公司安排的“outing”(外出度假旅游)。度假的时间也就十天左右,但令她沉浸在快乐中的日子却有一个多月一从商量度假计划、准备出游行装,一直到度假归来整理和分享景点照片、交流旅游观感、在博客上撰写游记攻略……胡小姐经常感叹:一样花钱,花在旅游上最值。  这种感觉背后的原因在于,“旅游”的消费价值比较复杂,往往
期刊
消费者如果事先形成了一种期望或态度,就会对事后的消费评价产生很大影响。如果先相信它好,它就会变好:如果相信它不好,就会变得不好。    消费者在完成一件产品或服务的体验后,会产生评价。在影响评价的因素中,除了感受到的客观效用外,体验之前形成的期望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然而对于这一点,营销者往往没有给予足够重视。是时候将更多的目光投向这个领域了。    预期影响体验    在许多领域,期望对于个体的生
期刊
李雷和韩梅梅(Li Lei&Han Meimei)是199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首次改版的初中英语教科书里的插图人物主人公。李雷憨厚质朴,喜欢傻笑:韩梅梅齐耳短发,温柔恬静,他们有着90年代中学生特有的纯净和诚恳。1990年到2000年,大约有上亿名初中生从这本教材开始他们的英文学习之旅,于是也就有上亿人熟识李雷与韩梅梅,朗读着李雷与韩梅梅的日常对话,走过了懵懂而青涩的少年时代。  2000年教材改版
期刊
知识指的是你知道怎么去做,然而这往往无法解释一你甚至不能解释自己怎么能走路。能明确作为符号表示出来的只是信息。很多对于知识管理的理解,问题就在于谈的并不是知识,而是信息。    与控制无关,与快乐有关    《中欧商业评论》(CBR):要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必须有学习型组织的良好氛围。您对学习型组织有多年的观察,觉得在知识管理方面存在什么样的趋势?有什么印象深刻的故事吗?  彼得·圣吉:大的趋势是
期刊
新形势下的营销方式更加“劳动密集型”,你必须做大量工作,而且更难外包,这使得市场营销工作变得更具挑战性。    数字化全方位改变营销    《中欧商业评论》(以下简称CBR):腾讯CEO马化腾前段时间谈到,广告模式是“产品经济”的产物,知识产权模式是“体验经济”的宠儿。营销将来会从以广告模式为基础,发展到以知识产权模式为基础。营销的基础变化了,对广告主、媒体和受众都有影响,这一观点在业界引起了许多
期刊
未来一百年,我们要树立一种新的价值观:发展不是压倒别人,不是增强国际竞争力,而是让我们的十三亿国民生活得更加幸福。    三个转变和四个成绩    《中欧商业评论》(CBR):如何看待过去100年的中国?  姜义华:现在都在讲中国模式、中国经验,非常有必要将中国100年的经验作一个全面的思考。过去100年,中华文明在努力实现其文明形态的现代转型。这个转型包括三个部分:第一是从原来的农耕文明、游牧文
期刊
在社会人群中的自我彰显和定位,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完成:消解权威和表达自我,“凡客体”恰好提供了这两样东西。    琳达是个小白领。在北京CBD的一幢写字楼上班。上班早高峰时,她总是会从大望路地铁站钻出来,低头疾行于黑压压的人群中。  2010年6月的一个上午,琳达经过路边的公共汽车站时,突然被一个巨幅广告吸引了目光。画面上韩寒穿着一件29元的T恤,低头含笑并自述:“爱网络,爱自由,爱晚起,爱夜间大排
期刊
享乐行为通常被人们认为不是个正事儿,因此人们常常借助于让自己心安理得的理由来减轻负疚感。不过,有没有理由是否影响享乐的即时体验呢?研究者给了我们出乎意料的答案。    人们通常需要“理由”来帮助自己做购买决策。当消费者在面临困难的抉择,或所作决定与自己的价值观发生冲突的时候,这个理由显得尤其重要。比如说,购买一些非必需品或者奢侈品被视为浪费行为,那么消费者在做此类决策就会感到内疚,并担心将来产生后
期刊
为何《皇帝的新衣》中那看似荒谬的场景,在许多企业中却司空见惯一明明知道上司决策中的疏漏、组织程序或规则中的问题,员工却宁愿保持沉默?  “GE90引擎生产线在埃文代尔运转得好好的,突然搬到达勒姆去干什么?”  “洗衣机业务正处于困难之中,为什么所有的新设备全都给了冰箱部门?”  在通用电气培训中心举办的年度马拉松式培训课程上,各个业务部门常常提出上述各种各样原本应当在他们自己的会议上解决的问题。 
期刊
“没有光源就没有光晕。但有了光源,产生的光晕可能比光源本身更加明亮耀眼。”著名行为决策学研究者奚恺元教授曾在论述认知效用时如此表述。当我们在谈论“顾客价值”的重要时,也需要对顾客价值的光源和光晕进行分辨。  如果消费本身的价值很难再有挖掘空间,也就是说,很难让“光源”更明亮时,可以把视线投向“光晕”——除了实实在在消费一件物品的环节,还有对它的期盼、得到时的惊喜、事后的回忆,这构成一串完整的过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