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追求有效的数学教学,既不能只依赖于制订适当的课时目标,也不能只依赖于具体教学实施,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因此,我们必须将这两者结合起来,使目标定位和目标实施处于一种和谐统一的状态。
一、 把握理念内涵,正确理解目标
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在教学目标上较过去的大纲有所改进。除了注重基本的知识技能目标外,还注重了学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等等。于前者来说,每一节课都有自己独特的知识技能目标,应该作为一节课目标定位中的重点;而后者这些目标的培养是滋润性的,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可能通过一节课就得以落实。这些隐性目标的达成,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结合具体的课型、具体的内容进行有机渗透与整合,使这些目标意识时时伴随着自己的教学行为,而不是将这些目标随心所欲地取几条写在某一课时计划的教学目标中,使课堂教学失去重心,偏离数学课知识技能目标这一“主航道”。
二、 整体解读教材,合理定位目标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强、逻辑严密的学科,教材在编排体系上的螺旋上升形态决定了课时目标与单元目标、学段目标乃至课程目标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必须从整体上解读教材,纵向对照与横向分割相结合。要做到:纵向对照连成线,明确课时教学应为学段目标的实现承担什么任务,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哪些孕伏、渗透和铺垫;横向分割连成片,明确课时目标在本单元目标中处于一个怎样的地位,将单元目标分割到每节新授课与练习课中,使目标在制订上清晰明了,可操作性强。
三、 紧贴学生实际,改良课时目标
设计教学目标不仅要根据课程标准,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来确定。制订的目标要具体可行。我们要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从构建学生认知结构考虑,根据学生已有认知基础,着眼同化和顺应当前的学习内容,扩展和重建已有认知结构,沟通单元之间、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完善和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如教学“千以内数的认识”一课时,一些教师往往将数数单列成一课,之后的组成和读写也列一课,且目标制定都比较合理。但在对学生的前测中我们发现:90%学生已经会进行千以内数的读写,大多数的学生已经会数千以内的数。于是,我们将这节课的目标进行了改良。
1. 通过直观的数数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千”,并掌握数数方法,初步理解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2. 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熟练千以内数的读写和组成。
3. 引导学生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
这样的目标紧扣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了学生的学习起点,为课堂教学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者单位:浙江省奉化市萧王庙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邓园生
一、 把握理念内涵,正确理解目标
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在教学目标上较过去的大纲有所改进。除了注重基本的知识技能目标外,还注重了学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等等。于前者来说,每一节课都有自己独特的知识技能目标,应该作为一节课目标定位中的重点;而后者这些目标的培养是滋润性的,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可能通过一节课就得以落实。这些隐性目标的达成,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结合具体的课型、具体的内容进行有机渗透与整合,使这些目标意识时时伴随着自己的教学行为,而不是将这些目标随心所欲地取几条写在某一课时计划的教学目标中,使课堂教学失去重心,偏离数学课知识技能目标这一“主航道”。
二、 整体解读教材,合理定位目标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强、逻辑严密的学科,教材在编排体系上的螺旋上升形态决定了课时目标与单元目标、学段目标乃至课程目标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必须从整体上解读教材,纵向对照与横向分割相结合。要做到:纵向对照连成线,明确课时教学应为学段目标的实现承担什么任务,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哪些孕伏、渗透和铺垫;横向分割连成片,明确课时目标在本单元目标中处于一个怎样的地位,将单元目标分割到每节新授课与练习课中,使目标在制订上清晰明了,可操作性强。
三、 紧贴学生实际,改良课时目标
设计教学目标不仅要根据课程标准,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来确定。制订的目标要具体可行。我们要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从构建学生认知结构考虑,根据学生已有认知基础,着眼同化和顺应当前的学习内容,扩展和重建已有认知结构,沟通单元之间、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完善和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如教学“千以内数的认识”一课时,一些教师往往将数数单列成一课,之后的组成和读写也列一课,且目标制定都比较合理。但在对学生的前测中我们发现:90%学生已经会进行千以内数的读写,大多数的学生已经会数千以内的数。于是,我们将这节课的目标进行了改良。
1. 通过直观的数数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千”,并掌握数数方法,初步理解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2. 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熟练千以内数的读写和组成。
3. 引导学生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
这样的目标紧扣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了学生的学习起点,为课堂教学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者单位:浙江省奉化市萧王庙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邓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