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精神,还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倡一种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它要求学生由原来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探究式学习”总是围绕具体的问题展开的,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是帮助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精彩的问题情境,不仅会引起学生的注意,起到承前启后,建立知识联系的作用,而且还能让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现就在高中数学新授课中,对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浅谈自己的看法。
1. 从生活出发,尤其是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实际出发去创设问题情景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数学知识是客观事物发生发展的产物,教学中利用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创设问题情境,不但能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而且还能体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创设问题情境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选取素材,以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地同化新知识。特别应指出的是,农村地区的学生的生活经历、日常需求等均与城市的学生存在差别,因此在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时就应该避免出现城市气息较浓的股市行情、个人所得税、分期付款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远离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尤其对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更不适合。 这就需要创设符合农村学生生活经历的情境,如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种子的发芽率等,这样他们会对问题情境产生一种真实感、亲切感,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譬如在指数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受指数增长速度时,如果仅提问:“ 有多大?”学生可能漠不关心——其思维没有进入数学学习的情境。如果换用一种学生熟悉的语言进行设问:“某人听到一则谣言后1小时内传给2人,此2人在1小时内每人又分别传给另外2个人……如此下去,一昼夜能传遍一个多少人口的城市——十万、百万甚至更多?”,那么学生的直观判断和实际的计算结果间的巨大反差会使学生对指数增长速度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2. 从课本出发去创设问题情景 高中数学新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创设各种问题情景,降低教学的难度,使数学问题与现实紧密联系。数学教材各个章节,每介绍一个知识点,都要先设置一个情境问题,然后引入新知识。在这些情境问题中有的用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展示,有的用漂亮的图案展示,有的用生动的故事展示,有的让学生动手操作展示,有的通过学生游戏展示。对各知识点虽然展示的方式不同,但编者都是根据学生的认知需要而设置的。所给的问题情景都是经过专家推理和验证的,一般都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果我们没有更好的问题情景,不妨直接选用,“拿来主义”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例如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除用高斯的故事(求“1+2+3+…+100=?”)作为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外,教材中的问题情境也是非常好的:一堆钢管,最上层4根,最下层9根,从第二层起每一层都比上一层多一根,求这堆铜管总数(除了直接进行加法运算外,你还能用什么方法求得总数?)。
3. 从趣味性历史典故、数学文化,故事中去创设问题情境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能支配内在动力,促成目标的实现”教师要善于用一些趣味性的问题来创设和谐、欢乐的教学气氛,这是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重要环节,运用得好,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情趣,使学生能深刻理解学习新知识的真正意义。中国5000多年的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宝贵的数学文化遗产,好好利用,可以为我们的数学教学增光添彩。
譬如在学习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时,引用国际象棋,相传国王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问他要什么,发明者说:“请在棋盘的第1格子里放上1颗麦粒,第2格子里放上2颗麦粒,依次类推,每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的2倍,直到第64个格子。”国王欣然同意,国王是否能实现他的诺言呢?利用典故发问,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驱动学生积极思考,产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兴趣十分浓厚,很快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
4. 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出发创设问题情境 从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是被大家经常和广泛应用的一种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还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数学教学要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为认识的起点,按照学生的思维活动的规律进行设计。
譬如在学习《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的双曲线的定义时学生已经掌握了椭圆的定义,为了引入双曲线的定义我设计这样一个思考题我们知道,平面内与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和为非零常数(大于两点间的距离)的点的轨迹是椭圆。那么平面内与两定点的距离的差为非零常数(小于两定点间的距离)的点的轨迹是什么? 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并且类比椭圆的定义就得出了双曲线的定义。
5. 从将要学的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联系中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对某些内容故意制造疑团,提出一些必须学习了新知识才能解答的问题,可以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一种学习的动力.例如在讲解“余弦定理”时可作如下设置:我们都熟悉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满足勾股定理:c2 = a2 + b2,那么非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怎样呢?锐角三角形的三边是否有c2 = a2 + b2 - x?钝角三角形中钝角的对边是否满足关系c2 = a2 + b2 + x?假若有以上关系,那么x = ?教师可以从这个具有吸引力和启发性的“设疑”引入对余弦定理的推证.学生带着这个疑问来学习新课,不仅能提高注意力,而且对所学的新知识也会经久不忘,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有了新的变化,教师都应尽全力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以期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诚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情境的利用没有固定的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对象,教学设施及教师本人素质,选择适当的创设情境的途径。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倡一种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它要求学生由原来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探究式学习”总是围绕具体的问题展开的,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是帮助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精彩的问题情境,不仅会引起学生的注意,起到承前启后,建立知识联系的作用,而且还能让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现就在高中数学新授课中,对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浅谈自己的看法。
1. 从生活出发,尤其是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实际出发去创设问题情景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数学知识是客观事物发生发展的产物,教学中利用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创设问题情境,不但能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而且还能体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创设问题情境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选取素材,以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地同化新知识。特别应指出的是,农村地区的学生的生活经历、日常需求等均与城市的学生存在差别,因此在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时就应该避免出现城市气息较浓的股市行情、个人所得税、分期付款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远离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尤其对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更不适合。 这就需要创设符合农村学生生活经历的情境,如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种子的发芽率等,这样他们会对问题情境产生一种真实感、亲切感,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譬如在指数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受指数增长速度时,如果仅提问:“ 有多大?”学生可能漠不关心——其思维没有进入数学学习的情境。如果换用一种学生熟悉的语言进行设问:“某人听到一则谣言后1小时内传给2人,此2人在1小时内每人又分别传给另外2个人……如此下去,一昼夜能传遍一个多少人口的城市——十万、百万甚至更多?”,那么学生的直观判断和实际的计算结果间的巨大反差会使学生对指数增长速度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2. 从课本出发去创设问题情景 高中数学新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创设各种问题情景,降低教学的难度,使数学问题与现实紧密联系。数学教材各个章节,每介绍一个知识点,都要先设置一个情境问题,然后引入新知识。在这些情境问题中有的用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展示,有的用漂亮的图案展示,有的用生动的故事展示,有的让学生动手操作展示,有的通过学生游戏展示。对各知识点虽然展示的方式不同,但编者都是根据学生的认知需要而设置的。所给的问题情景都是经过专家推理和验证的,一般都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果我们没有更好的问题情景,不妨直接选用,“拿来主义”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例如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除用高斯的故事(求“1+2+3+…+100=?”)作为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外,教材中的问题情境也是非常好的:一堆钢管,最上层4根,最下层9根,从第二层起每一层都比上一层多一根,求这堆铜管总数(除了直接进行加法运算外,你还能用什么方法求得总数?)。
3. 从趣味性历史典故、数学文化,故事中去创设问题情境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能支配内在动力,促成目标的实现”教师要善于用一些趣味性的问题来创设和谐、欢乐的教学气氛,这是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重要环节,运用得好,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情趣,使学生能深刻理解学习新知识的真正意义。中国5000多年的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宝贵的数学文化遗产,好好利用,可以为我们的数学教学增光添彩。
譬如在学习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时,引用国际象棋,相传国王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问他要什么,发明者说:“请在棋盘的第1格子里放上1颗麦粒,第2格子里放上2颗麦粒,依次类推,每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的2倍,直到第64个格子。”国王欣然同意,国王是否能实现他的诺言呢?利用典故发问,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驱动学生积极思考,产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兴趣十分浓厚,很快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
4. 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出发创设问题情境 从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是被大家经常和广泛应用的一种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还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数学教学要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为认识的起点,按照学生的思维活动的规律进行设计。
譬如在学习《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的双曲线的定义时学生已经掌握了椭圆的定义,为了引入双曲线的定义我设计这样一个思考题我们知道,平面内与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和为非零常数(大于两点间的距离)的点的轨迹是椭圆。那么平面内与两定点的距离的差为非零常数(小于两定点间的距离)的点的轨迹是什么? 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并且类比椭圆的定义就得出了双曲线的定义。
5. 从将要学的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联系中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对某些内容故意制造疑团,提出一些必须学习了新知识才能解答的问题,可以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一种学习的动力.例如在讲解“余弦定理”时可作如下设置:我们都熟悉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满足勾股定理:c2 = a2 + b2,那么非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怎样呢?锐角三角形的三边是否有c2 = a2 + b2 - x?钝角三角形中钝角的对边是否满足关系c2 = a2 + b2 + x?假若有以上关系,那么x = ?教师可以从这个具有吸引力和启发性的“设疑”引入对余弦定理的推证.学生带着这个疑问来学习新课,不仅能提高注意力,而且对所学的新知识也会经久不忘,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有了新的变化,教师都应尽全力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以期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诚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情境的利用没有固定的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对象,教学设施及教师本人素质,选择适当的创设情境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