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对于学生道德水平和行为规范的培养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教育目标。“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则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最为关键的一个部分。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当不断研究与之相关的教学策略,根据学生自身发展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实践所学到的知识,从而形成具有优良品德的人。
关键词:小学教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引言: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都是通过教师讲授的方式,让学生知道与道德法治有关的知识,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条例等方式,将这些道德规范和法治精神铭记于心。可是这种教学方式也只是停留于文字表面,并没有将学生熟记的知识道理与实践相结合,学生也无法深刻体会理解道德与法治精神。因此,本文将以《分享真快乐》为教学案例,从构建情景、设置任务、师生交互三个策略来展开教学。
一、构建情景,在真实情境中感悟知识
根据情景教学法中,通过构建情景让学生在情境中完成知识的构建,在教师所创建的真实情景中,学生完成人物角色的带入,增强学生的情感,从而更好的完成对于知识的吸收理解运用。因此,能够创建一个良好的适合学生的情景,便可以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在这种教学情景下,教师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引导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
“在社会上所弥漫的一种利己主义氛围,很多人都倾向于一种只在意自身的利益有没有受到损害,而全然不顾他人或是集体的利益。”[1]他们将人的自私看成是人的天性,并且将这种想法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尺。学生在这种社会风气的带动下,也会产生一些自私的行为,并且认为分享是一种愚蠢的行为,这种观念是不正确,因此需要通过教师对其思想意识和行为进行改善。本文将以《分享真快乐》为例,通过建立情景的方法展开教学,让学生知道分享可以获得的愉悦是远远要大于自私所带来的快乐。教师在上课时,将准备好的三种口味的糖果发给班上的学生。但是在发放糖果时,应当注意每个学生只能得到一种口味的糖果。教师通过分享每一种糖果的甜美味道,引起学生们每种口味糖果都尝一下的愿望,但是自己手中只有其中的一种口味。这样便创造了一个分糖果的情景,在这个情景中,学生如果相吃到所有的糖果就只有从他人手中获得,能够分享给他人的糖果的学生自然更容易得到他人的再次分享,从而可以品尝到其他口味的糖果,而且彼此之间还能成为好朋友。而不愿意分享的孩子,就只能吃到一种糖果,无法品尝到其他糖果的味道。因此,学生便可以从这种情景当中对于分享有更深刻的体悟,从内心认识到分享是比自私更加快乐的一种活动。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便更愿意与他人分享。
二、设置任务,在完成任务中学习
由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殊性,因此在教学时应当更加注意培养学生的言行举止。“依靠传统的书面考试或者口头提问,无法评价学生的品德。只有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才能真正知道学生在道德上存在着哪些问题。” [2]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当利用任务教学法来开着教学,通过让学生完成教师所设置的各种实践性任务来学习学科知识,并且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逐步构建自身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应当充分的考虑学生现阶段的价值观念水平,并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设置,布置适合学生的任务。
在进行《分享真快乐》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学会分享,并且意识到分享的快乐,来设计教学目标。在课上发给学生准备好的纸张,让学生进行折纸创作,并且每个人都要创作出至少三种以上的作品,作品越多将会有更好的奖励。学生为了完成这个折纸任务,就要掌握多种折纸方法,可是由于每个人掌握的折纸方法有限,因此想要获得更多的折纸技巧就要通过其他学生的分享。因此,学生为了完成任务一定会去通过分享自身所掌握的折纸技巧,这样通过分享,学生便掌握了多种折纸技巧,从而创作出更多的作品,完成教師所设计的任务。而不愿意分享的学生也不会获得他人的分享,所以掌握的折纸技巧有限,也很难创作出多种作品。通过这种任务型教学法,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分享的快乐,从而建立乐于分享的意识形态,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三、通过师生互动,加强学生对道德法治的理解
教师教授学生知识,在学生心中应当是权威存在。学生在做某件事情,问道他为什么会这么做,学生的回答往往是因为老师让他这么做。因此,教师在学生的道德意识建立成长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当在与学生日常交往过程中以身作则,认真引导学生的言行举止。教师由于年龄和角色的限制,不能成为学生的朋友,但教师应当承担的是指导者的角色,用自己有限的知识与人生经历,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并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方面,在学生的价值观念建立的过程中,悉心引导学生。在学生遇到问题以后,有意识的去引导学生去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找到自信。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信,在课堂上也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与老师互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的时候,应当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接受知识灌输的容器。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然后在此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的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品质,慢慢改变学生的价值观念。
四、结束语
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以及价值观念体系,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而是通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来塑造。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育者应当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讲授法教学相结合,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蔡增贵.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策略[J].东西南北:教育,2018(20):182-182.
[2]高顺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策略r——以《分享真快乐》为例[J].教师,2018,000(003):51.
关键词:小学教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引言: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都是通过教师讲授的方式,让学生知道与道德法治有关的知识,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条例等方式,将这些道德规范和法治精神铭记于心。可是这种教学方式也只是停留于文字表面,并没有将学生熟记的知识道理与实践相结合,学生也无法深刻体会理解道德与法治精神。因此,本文将以《分享真快乐》为教学案例,从构建情景、设置任务、师生交互三个策略来展开教学。
一、构建情景,在真实情境中感悟知识
根据情景教学法中,通过构建情景让学生在情境中完成知识的构建,在教师所创建的真实情景中,学生完成人物角色的带入,增强学生的情感,从而更好的完成对于知识的吸收理解运用。因此,能够创建一个良好的适合学生的情景,便可以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在这种教学情景下,教师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引导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
“在社会上所弥漫的一种利己主义氛围,很多人都倾向于一种只在意自身的利益有没有受到损害,而全然不顾他人或是集体的利益。”[1]他们将人的自私看成是人的天性,并且将这种想法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尺。学生在这种社会风气的带动下,也会产生一些自私的行为,并且认为分享是一种愚蠢的行为,这种观念是不正确,因此需要通过教师对其思想意识和行为进行改善。本文将以《分享真快乐》为例,通过建立情景的方法展开教学,让学生知道分享可以获得的愉悦是远远要大于自私所带来的快乐。教师在上课时,将准备好的三种口味的糖果发给班上的学生。但是在发放糖果时,应当注意每个学生只能得到一种口味的糖果。教师通过分享每一种糖果的甜美味道,引起学生们每种口味糖果都尝一下的愿望,但是自己手中只有其中的一种口味。这样便创造了一个分糖果的情景,在这个情景中,学生如果相吃到所有的糖果就只有从他人手中获得,能够分享给他人的糖果的学生自然更容易得到他人的再次分享,从而可以品尝到其他口味的糖果,而且彼此之间还能成为好朋友。而不愿意分享的孩子,就只能吃到一种糖果,无法品尝到其他糖果的味道。因此,学生便可以从这种情景当中对于分享有更深刻的体悟,从内心认识到分享是比自私更加快乐的一种活动。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便更愿意与他人分享。
二、设置任务,在完成任务中学习
由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殊性,因此在教学时应当更加注意培养学生的言行举止。“依靠传统的书面考试或者口头提问,无法评价学生的品德。只有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才能真正知道学生在道德上存在着哪些问题。” [2]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当利用任务教学法来开着教学,通过让学生完成教师所设置的各种实践性任务来学习学科知识,并且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逐步构建自身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应当充分的考虑学生现阶段的价值观念水平,并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设置,布置适合学生的任务。
在进行《分享真快乐》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学会分享,并且意识到分享的快乐,来设计教学目标。在课上发给学生准备好的纸张,让学生进行折纸创作,并且每个人都要创作出至少三种以上的作品,作品越多将会有更好的奖励。学生为了完成这个折纸任务,就要掌握多种折纸方法,可是由于每个人掌握的折纸方法有限,因此想要获得更多的折纸技巧就要通过其他学生的分享。因此,学生为了完成任务一定会去通过分享自身所掌握的折纸技巧,这样通过分享,学生便掌握了多种折纸技巧,从而创作出更多的作品,完成教師所设计的任务。而不愿意分享的学生也不会获得他人的分享,所以掌握的折纸技巧有限,也很难创作出多种作品。通过这种任务型教学法,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分享的快乐,从而建立乐于分享的意识形态,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三、通过师生互动,加强学生对道德法治的理解
教师教授学生知识,在学生心中应当是权威存在。学生在做某件事情,问道他为什么会这么做,学生的回答往往是因为老师让他这么做。因此,教师在学生的道德意识建立成长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当在与学生日常交往过程中以身作则,认真引导学生的言行举止。教师由于年龄和角色的限制,不能成为学生的朋友,但教师应当承担的是指导者的角色,用自己有限的知识与人生经历,尽可能的引导学生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并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方面,在学生的价值观念建立的过程中,悉心引导学生。在学生遇到问题以后,有意识的去引导学生去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找到自信。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信,在课堂上也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与老师互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的时候,应当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接受知识灌输的容器。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然后在此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的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品质,慢慢改变学生的价值观念。
四、结束语
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以及价值观念体系,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而是通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来塑造。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育者应当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讲授法教学相结合,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蔡增贵.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策略[J].东西南北:教育,2018(20):182-182.
[2]高顺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策略r——以《分享真快乐》为例[J].教师,2018,000(00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