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交通广播电台的服务性体现在交通路况的实时播报。 本文从交通广播路况播报的有效传播这个角度,提出"交通路况播报要重视语言规范与技巧",并分别从措词、语速、句式、播前准备等方面针对交通广播路况播报这一新出现的交通节目提出了专业的建议。
关键词:交通广播 路况播报 规范 技巧
交通广播电台的路况信息来源一般有三种途径:较早的一种是与本地客运出租车管理处联手,成立专门为媒体提供路况的信息车队,实时互动;还有一种是由受众零星、随机地将信息反馈给媒体,再由媒体视情况插播;互联网多媒体技术普及后,媒体与交管局联手,共享城市交通视频摄像资源,由专人定时进行信息汇总播报,这是媒体获取一手信息的唯一方式,也是目前媒体采用的主要方式,本文仅就此种条件下交通广播路况播报的规范与技巧进行探讨。
说到底,在信息时代,受众更青睐于,或者说更依赖于交通广播电台的路况播报,是因为相对于视觉媒体,收听电台广播是一种更为简单安全、同时还很高效的信息获取方式--对于开车必须用到的视觉功能几乎毫无影响,只需要诉诸听觉就可以完全掌握信息。准确、恰当的有声语言表达方式有利于受众对信息的正确解读。如果播报者讲话随意,或者语速过快让人听不清楚,或者磕磕巴巴半天说不准路线方位,势必影响受众对信息的接收。
交通路况属于新闻消息类,播读时应当"以概述为主,语音规范,简洁明快,重音准确;声音运用集中在实声、中音区,不拖腔甩调;把握好吐字的力度,字正腔圆、干脆利落;结合胸腹联合呼吸方法,使语句流畅,语义清晰。"①从传播效果上讲,应该让人感觉真实可信,画面感强,通俗易懂,明白无误。以下从信息表达的角度分两个方面分述路况播报的语言规范。
一 方位准确,措词得当
交通信息的核心是方位。播清楚方位是路况信息最基本的要求。方位,在维基百科里的解释是"方向位置。四方位或基本方位就是东、西、南、北,相对方位是前、后、左、右、上、下。②在广播中,形容立体路况(比如立交桥)时,会用到"桥上"、"桥下",或者地面为基准,直接以"一层""二层""三层"(多层立交桥时)来定位;而在形容平面路况时,一般也不使用"东、西、南、北"这样的大方向来定位,而采用与目标路段相交的前后两条道路来定位。
比如,不说"三阳路滞留"--方位不清,没有起始点、也没有方向,令人费解;也不说"三阳路由南往北滞留"-- 受众要将地图与信息中的自然方位对照转换,费力;而说"三阳路由湖边坊往开明路方向滞留"就很明确地表达滞留线路的范围。
措词方面还有一个容易引起误读问题,就是关于车流量。所谓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流经封闭管道或明渠有效截面的流体量,又称瞬时流量。③人们口语中套用的"车流量"究竟是指多长时间内通过多宽的路面的车辆的速度?简单地用"大"、"小"来形容车流量未免不合适,因为每个人心里的标准都不一样。因此,播报者应尽量使用客观的措词来表达,比如目测的车辆通行速度或者路面上滞留等候的车辆所占据的道路范围(每小时多少码或占据了几股车道)有多大。
二 停连有序,不急不徐
在实践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情况是语速过快,俗称"打鸡血"式播报。
北京师范大学语音专家周同春教授的研究表明:对于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语言,在几秒钟内,人耳的接受程度可达每秒七八个字,甚至更多。"一般情况下,人耳的接受程度,即辨析率是每秒四五个字,即每分钟240-300字。超过这个速度一定程度,听者理解辨析就会有一定困难。而且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的人对语言理解的能力是不同的。"④广播电视中的路况播报,有的是随时插播几条,有的是由现场记者连线播报,每次1-2分钟。紧急情况或突发事件一般是采用后者。在这种情况下,过高的音频会引起受众心理上的慌乱;而过快的语速,比如每秒6、7个字以上,每分钟387字以上,不要说受众在听辨上会有阻力,就是对播报者自己,要以这么快的速度进行流畅自如的无稿播音,也是一个高难度的业务挑战。广播播报尤其要注意语速不能过快,要让很可能是在开车的受众不需要分配过多的注意力就能轻松掌握你传递的语音信息。受过专业训练的新闻媒体人应当力戒过于情绪化的表达,表现为音调拔高、声音尖锐、语速加快,语气慌乱。解决的办法是注意气息平稳均匀,调整好心理状态再开口。
与此相反,还有一种情况是播报者突然出现较多的"嗯""啊""接下来"等重复的语气词,或者突然变得拖沓,除开自身语言习惯的因素之外,多见于信息来源为视频图像的播报者。比如驻交管局的记者,对着视频影像作实时播报时,在辨别方位时产生犹豫,或需要切换视频影像时没有安排好衔接语,大脑的空白赤裸裸地表现在语言上,变得"一时语塞",无话可说。这就需要在播报前充分准备,对自己接下来要讲的内容做到胸中有数,相当于播音学中的"广义备稿",此处不再赘述。
如果说对路况播报要求规范,是为了准确地向受众传递交通信息,那么讲求技巧,则是为了帮助受众更有效地理解这些信息。以下分三个方面简述路况播报中的语言技巧。
首先是使用短句子。一句一个交通事实,简单利落,节奏明快。太长的句子不利于广播受众对信息的分析研判。
第二,打好腹稿,合理引导。路况播报多是无稿播音,条理性体现在播报内容的秩序组织、安排与分类。以武汉市为例,这座以两江划分四岸的城市,早晚出行高峰易较拥挤的路段集中在过江交通、主干道、学校、大型企业、写字楼周边,这些道路的交通信息就是本地受众关心的热点,播报者要揣摩受众心理,说到点子上,说出关键的部位、讲明事态的发展趋势,才能契合受众需求。如果播报者对所播报时段城市综合交通特点毫无准备,仅仅是对着视频画面随机播报,看到哪里播哪里,尽说些人烟稀少的边远路段,即便语音标准播报流利,也会让人有"废话连篇"、"隔靴搔痒"之感。城市交通路况瞬息万变,它的进行过程是动态的,格局是开放的,同一地区不同路段或者同一路段不周时间点相互间又是普遍关联的。如果播报者在通报了拥堵路段之后,能马上提出有效绕行建议,为受众解决实际面临的问题,传播效果不言而喻;即便无路可绕,适当地进行心理安抚也会激发受众共鸣。
综上所述,广播、电视作为主流媒体,在使用规范的汉语普通话这个问题上责无旁贷。"电台广播员、电影和话剧演员,都是语言规范的宣传家,每天有无数的观众和听众有意识无意识地在向他們学习,他们在普通话的推广上,过去已经有过很大的功劳,今后……将起更大的作用,自然也就必须加强自己的语言规范性。"在不久的将来,手机路况软件或许会实现电脑语音播报,然而再生动的电脑配音也无法取代真实鲜活的人的语音,这是由我们人类大脑天然地追逐同类语言的本质所决定的。因此,广播、电视媒体的记者、主持人在进行交通路况播报时,一定要心怀受众,将对受众的关心、体贴融入到自己的每一次播报中去,力求规范与技巧并重。多动脑筋,灵活运用播音技巧、交通知识、生活常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受众。
注释:
①王 璐、吴洁茹:《新编播音员、主持人语音发声手册》,2006年1月,第157页
②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6%B9%E4%BD%8D)
③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Gc3xVqPI1EszpmpnbhedvbeERwdtSe4HXawGODkhyO8uZvomUxXxLQYHf91svhLm
④皮文理《浅析新闻播音的"提速"》,中国播音主持网,http://www.byzc.com/zhuanye/BoYinLunWen/1743.html
关键词:交通广播 路况播报 规范 技巧
交通广播电台的路况信息来源一般有三种途径:较早的一种是与本地客运出租车管理处联手,成立专门为媒体提供路况的信息车队,实时互动;还有一种是由受众零星、随机地将信息反馈给媒体,再由媒体视情况插播;互联网多媒体技术普及后,媒体与交管局联手,共享城市交通视频摄像资源,由专人定时进行信息汇总播报,这是媒体获取一手信息的唯一方式,也是目前媒体采用的主要方式,本文仅就此种条件下交通广播路况播报的规范与技巧进行探讨。
说到底,在信息时代,受众更青睐于,或者说更依赖于交通广播电台的路况播报,是因为相对于视觉媒体,收听电台广播是一种更为简单安全、同时还很高效的信息获取方式--对于开车必须用到的视觉功能几乎毫无影响,只需要诉诸听觉就可以完全掌握信息。准确、恰当的有声语言表达方式有利于受众对信息的正确解读。如果播报者讲话随意,或者语速过快让人听不清楚,或者磕磕巴巴半天说不准路线方位,势必影响受众对信息的接收。
交通路况属于新闻消息类,播读时应当"以概述为主,语音规范,简洁明快,重音准确;声音运用集中在实声、中音区,不拖腔甩调;把握好吐字的力度,字正腔圆、干脆利落;结合胸腹联合呼吸方法,使语句流畅,语义清晰。"①从传播效果上讲,应该让人感觉真实可信,画面感强,通俗易懂,明白无误。以下从信息表达的角度分两个方面分述路况播报的语言规范。
一 方位准确,措词得当
交通信息的核心是方位。播清楚方位是路况信息最基本的要求。方位,在维基百科里的解释是"方向位置。四方位或基本方位就是东、西、南、北,相对方位是前、后、左、右、上、下。②在广播中,形容立体路况(比如立交桥)时,会用到"桥上"、"桥下",或者地面为基准,直接以"一层""二层""三层"(多层立交桥时)来定位;而在形容平面路况时,一般也不使用"东、西、南、北"这样的大方向来定位,而采用与目标路段相交的前后两条道路来定位。
比如,不说"三阳路滞留"--方位不清,没有起始点、也没有方向,令人费解;也不说"三阳路由南往北滞留"-- 受众要将地图与信息中的自然方位对照转换,费力;而说"三阳路由湖边坊往开明路方向滞留"就很明确地表达滞留线路的范围。
措词方面还有一个容易引起误读问题,就是关于车流量。所谓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流经封闭管道或明渠有效截面的流体量,又称瞬时流量。③人们口语中套用的"车流量"究竟是指多长时间内通过多宽的路面的车辆的速度?简单地用"大"、"小"来形容车流量未免不合适,因为每个人心里的标准都不一样。因此,播报者应尽量使用客观的措词来表达,比如目测的车辆通行速度或者路面上滞留等候的车辆所占据的道路范围(每小时多少码或占据了几股车道)有多大。
二 停连有序,不急不徐
在实践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情况是语速过快,俗称"打鸡血"式播报。
北京师范大学语音专家周同春教授的研究表明:对于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语言,在几秒钟内,人耳的接受程度可达每秒七八个字,甚至更多。"一般情况下,人耳的接受程度,即辨析率是每秒四五个字,即每分钟240-300字。超过这个速度一定程度,听者理解辨析就会有一定困难。而且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的人对语言理解的能力是不同的。"④广播电视中的路况播报,有的是随时插播几条,有的是由现场记者连线播报,每次1-2分钟。紧急情况或突发事件一般是采用后者。在这种情况下,过高的音频会引起受众心理上的慌乱;而过快的语速,比如每秒6、7个字以上,每分钟387字以上,不要说受众在听辨上会有阻力,就是对播报者自己,要以这么快的速度进行流畅自如的无稿播音,也是一个高难度的业务挑战。广播播报尤其要注意语速不能过快,要让很可能是在开车的受众不需要分配过多的注意力就能轻松掌握你传递的语音信息。受过专业训练的新闻媒体人应当力戒过于情绪化的表达,表现为音调拔高、声音尖锐、语速加快,语气慌乱。解决的办法是注意气息平稳均匀,调整好心理状态再开口。
与此相反,还有一种情况是播报者突然出现较多的"嗯""啊""接下来"等重复的语气词,或者突然变得拖沓,除开自身语言习惯的因素之外,多见于信息来源为视频图像的播报者。比如驻交管局的记者,对着视频影像作实时播报时,在辨别方位时产生犹豫,或需要切换视频影像时没有安排好衔接语,大脑的空白赤裸裸地表现在语言上,变得"一时语塞",无话可说。这就需要在播报前充分准备,对自己接下来要讲的内容做到胸中有数,相当于播音学中的"广义备稿",此处不再赘述。
如果说对路况播报要求规范,是为了准确地向受众传递交通信息,那么讲求技巧,则是为了帮助受众更有效地理解这些信息。以下分三个方面简述路况播报中的语言技巧。
首先是使用短句子。一句一个交通事实,简单利落,节奏明快。太长的句子不利于广播受众对信息的分析研判。
第二,打好腹稿,合理引导。路况播报多是无稿播音,条理性体现在播报内容的秩序组织、安排与分类。以武汉市为例,这座以两江划分四岸的城市,早晚出行高峰易较拥挤的路段集中在过江交通、主干道、学校、大型企业、写字楼周边,这些道路的交通信息就是本地受众关心的热点,播报者要揣摩受众心理,说到点子上,说出关键的部位、讲明事态的发展趋势,才能契合受众需求。如果播报者对所播报时段城市综合交通特点毫无准备,仅仅是对着视频画面随机播报,看到哪里播哪里,尽说些人烟稀少的边远路段,即便语音标准播报流利,也会让人有"废话连篇"、"隔靴搔痒"之感。城市交通路况瞬息万变,它的进行过程是动态的,格局是开放的,同一地区不同路段或者同一路段不周时间点相互间又是普遍关联的。如果播报者在通报了拥堵路段之后,能马上提出有效绕行建议,为受众解决实际面临的问题,传播效果不言而喻;即便无路可绕,适当地进行心理安抚也会激发受众共鸣。
综上所述,广播、电视作为主流媒体,在使用规范的汉语普通话这个问题上责无旁贷。"电台广播员、电影和话剧演员,都是语言规范的宣传家,每天有无数的观众和听众有意识无意识地在向他們学习,他们在普通话的推广上,过去已经有过很大的功劳,今后……将起更大的作用,自然也就必须加强自己的语言规范性。"在不久的将来,手机路况软件或许会实现电脑语音播报,然而再生动的电脑配音也无法取代真实鲜活的人的语音,这是由我们人类大脑天然地追逐同类语言的本质所决定的。因此,广播、电视媒体的记者、主持人在进行交通路况播报时,一定要心怀受众,将对受众的关心、体贴融入到自己的每一次播报中去,力求规范与技巧并重。多动脑筋,灵活运用播音技巧、交通知识、生活常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受众。
注释:
①王 璐、吴洁茹:《新编播音员、主持人语音发声手册》,2006年1月,第157页
②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6%B9%E4%BD%8D)
③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Gc3xVqPI1EszpmpnbhedvbeERwdtSe4HXawGODkhyO8uZvomUxXxLQYHf91svhLm
④皮文理《浅析新闻播音的"提速"》,中国播音主持网,http://www.byzc.com/zhuanye/BoYinLunWen/1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