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以就业为导向”是我们当今中等职业教育办学的主要思想。是当前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灵魂,所以职业教育要从学校办学模式、专业设置与建设、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等全方位贯彻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才能使我们职业教育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保证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关键词】 就业 学生 教学 改革
一、了解社会,科学定位,推动中等职业办学模式的改革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和人才供求市场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准自己的切入点,在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优势至关重要。中等职业办学模式的科学定位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定位上,要坚持面向区域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社会定位,坚持培养社会发展的生产第一线应用性人才的功能定位,努力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既能动脑又能动手,既具有必备的理论基础又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应用性人才。
以就业为导向,就是把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落实到满足社会对职业性人才的现实要求和学生就业上来。研究社会发展对职业人才和职业教育的需求,研究人民大众中不同人群对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在办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一切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的理念去改革办学模式,实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并重,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办学模式。就其形式和内容来分,主要有:职业技能培训、在职职工培训提高、短期培训。 以市场为基础,探索新的产学合作办学模式。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探索新的产学结合办学模式。我们学校主要实施了以下几种可行的校企合作模式:① 定单模式(学校与县企业联系培养企业人才,学生足不出户直接就业)②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③2+n(在学校2年+在联办单位实习) ④3+2(大专院校联办),这种方式避免了学校的某些设备的不足之处.这样学校利用教学优势为企业培养各种层次、类型的人才,和企业联手进行科研开发,既可为学生提供就业渠道,又可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二、根据市场需求,科学合理地调整专业
专业设置是中等职业学校生存的关键环节。加强专业建设不仅是学校建设发展的主要任务,同时也是学校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重要基础。因而,不论对哪一个职业学校,就业是学校生存的永恒主题,所以学校所开设的专业要确保学生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
在调整专业时,首先要考虑适应市场要求。为此,围绕调整和设置专业,要树立“按需开办,灵活设置”的市场观念,认真开展市场调研,准确把握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要主动与行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做到“提前培养,同步使用”;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利用已有专业优势,进一步加强建设,构筑生命力强、可持续发展且具有弹性的专业平台,寻找经过努力和建设可衍生或派生出的社会急需的新专业,并进而形成专业结构优势,所以专业设置与专业口径应该是“长短结合,宽窄并存”。
三、提高教师素质能力的培养
教师与课程是学校教育过程中两个具有根本性、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教师认同改革理念,参与改革过程,担当更重要的责任,做改革的行动者,在改革中学习和成长,才能达成改革的理想。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核心是提升学生的就业实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正因如此,教师“双师”素质、素养和品质的提高就成为了教育教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为此,培养 “双师型”素质教师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安排教师到工厂、工地等进行实践锻炼;安排教师到教育部举办的“工程实训基地”学习;安排专业教师参与技术改造、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工作;安排专业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等。
四、提高学生素质教育培养
素质教育是各层次教育的根本。中职教育在素质教育方面主要抓“学会做人”和“学会做事” 两个方面教育,使培养出的学生既具备适应当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基本素质——合格的社会人,又具备与某专业岗位任职要求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合格的职业人。应当明确的是,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素质教育体现在每一堂课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而课外活动是素质教育的扩展和延伸。 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就是使学生具备社会、企业或组织所要求的素质。为此,就要了解社会用人标准,了解企业文化,才能教育学生去认真考虑如何主动适应社会、企业或组织的要求,而不可能让社会、企业或组织来适应自己的要求。
总之,推进和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等全方位加以贯彻和落实,在实践的过程中取得实效,使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保证职业教育的生存和发展。
【关键词】 就业 学生 教学 改革
一、了解社会,科学定位,推动中等职业办学模式的改革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和人才供求市场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准自己的切入点,在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优势至关重要。中等职业办学模式的科学定位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定位上,要坚持面向区域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社会定位,坚持培养社会发展的生产第一线应用性人才的功能定位,努力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既能动脑又能动手,既具有必备的理论基础又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应用性人才。
以就业为导向,就是把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落实到满足社会对职业性人才的现实要求和学生就业上来。研究社会发展对职业人才和职业教育的需求,研究人民大众中不同人群对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在办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一切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的理念去改革办学模式,实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并重,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办学模式。就其形式和内容来分,主要有:职业技能培训、在职职工培训提高、短期培训。 以市场为基础,探索新的产学合作办学模式。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探索新的产学结合办学模式。我们学校主要实施了以下几种可行的校企合作模式:① 定单模式(学校与县企业联系培养企业人才,学生足不出户直接就业)②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③2+n(在学校2年+在联办单位实习) ④3+2(大专院校联办),这种方式避免了学校的某些设备的不足之处.这样学校利用教学优势为企业培养各种层次、类型的人才,和企业联手进行科研开发,既可为学生提供就业渠道,又可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二、根据市场需求,科学合理地调整专业
专业设置是中等职业学校生存的关键环节。加强专业建设不仅是学校建设发展的主要任务,同时也是学校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重要基础。因而,不论对哪一个职业学校,就业是学校生存的永恒主题,所以学校所开设的专业要确保学生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
在调整专业时,首先要考虑适应市场要求。为此,围绕调整和设置专业,要树立“按需开办,灵活设置”的市场观念,认真开展市场调研,准确把握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要主动与行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做到“提前培养,同步使用”;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利用已有专业优势,进一步加强建设,构筑生命力强、可持续发展且具有弹性的专业平台,寻找经过努力和建设可衍生或派生出的社会急需的新专业,并进而形成专业结构优势,所以专业设置与专业口径应该是“长短结合,宽窄并存”。
三、提高教师素质能力的培养
教师与课程是学校教育过程中两个具有根本性、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教师认同改革理念,参与改革过程,担当更重要的责任,做改革的行动者,在改革中学习和成长,才能达成改革的理想。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核心是提升学生的就业实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正因如此,教师“双师”素质、素养和品质的提高就成为了教育教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为此,培养 “双师型”素质教师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安排教师到工厂、工地等进行实践锻炼;安排教师到教育部举办的“工程实训基地”学习;安排专业教师参与技术改造、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工作;安排专业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等。
四、提高学生素质教育培养
素质教育是各层次教育的根本。中职教育在素质教育方面主要抓“学会做人”和“学会做事” 两个方面教育,使培养出的学生既具备适应当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基本素质——合格的社会人,又具备与某专业岗位任职要求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合格的职业人。应当明确的是,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素质教育体现在每一堂课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而课外活动是素质教育的扩展和延伸。 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就是使学生具备社会、企业或组织所要求的素质。为此,就要了解社会用人标准,了解企业文化,才能教育学生去认真考虑如何主动适应社会、企业或组织的要求,而不可能让社会、企业或组织来适应自己的要求。
总之,推进和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等全方位加以贯彻和落实,在实践的过程中取得实效,使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保证职业教育的生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