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狱变》是在《大阪每日新闻》分二十几回连载发表的中篇小说,完成当时,虽然作者发表过对这篇小说并没有多大自信之类的话,但是根据三好行雄的考证,实际上跟《奉教人之死》一样,是芥川龙之介的得意之作。很多评论围绕艺术的胜利、否定心热论、解说者的作用等方面展开,但是对良秀之死的研究稍显不足。对芥川来说良秀是近似理想的艺术家。因为作者在良秀身上寄托着一种类似憧憬的情感,因此良秀的死必定也是经过作者精心安排的。对这一点,现有的研究并没有与此相符的评价。本文从为何“良秀非死不可”这一角度出发,分析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和良秀的真正死因,若能稍许迫近作者对艺术的理解,笔者不胜荣幸。
关键词:《地狱变》;人物关系;良秀之死;艺术至上主义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其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留下了很多杰作。《地狱变》作为芥川龙之介的最高杰作,受到了高度评价。《地狱变》以《宇治拾遗物语》中的“绘佛师良秀”为原型,叙述了画师良秀为了艺术看着女儿惨死于烈火中而完成自己的画,并最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地狱变》中的良秀对于芥川龙之介来说是近乎理想的艺术家,而《地狱变》正是芥川龙之介对艺术信仰的告白。芥川龙之介用主人公良秀的死表现了自身的艺术观,并通过良秀的死表达了他对艺术之上和艺术的完整性的态度。
本文着重分析《地狱变》中的三种人际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主人公良秀的死探析芥川龙之介对艺术的态度。
一、小说《地狱变》与艺术至上主义
日本平安时期,良秀是极富盛名的画师,又是一个有着丑陋的外表和傲慢霸道等诸多坏脾气的人。其女儿在堀川大公府做小女侍。有一天良秀奉大公之命绘制屏风“地狱变”,但因画不出在燃烧的槟榔毛车里痛苦挣扎的女人的场景而苦恼时,大公将其女儿捆绑于槟榔毛车里烧死,让良秀看。良秀看着女儿烧死在槟榔毛车中,最终绘制出了他的最高作品“地狱变”。完成屏风的第二天,良秀悬梁自尽。
小说《地狱变》的主题正是艺术至上,就如吉田精一所说《地狱变》是接近疯狂的艺术至上主义。
二、人物关系
(一)良秀与女儿的父女关系
良秀是当时最富盛名的画师,年过五十,长得瘦小,性情傲慢霸道,脾气非常坏。对于这样的良秀,大家无一例外地厌恶。不过从外表到脾气都欠缺人性美的良秀对自己的女儿却是及其的疼爱。女儿十五岁,在大公府做小女侍,是个娇美的姑娘。女儿与父亲良秀不同,非常懂事又富有爱心,也受到周围人的喜爱,同时也是个非常关爱良秀的孝女。良秀对于女儿的感情体现是小说中良秀的唯一一个具有人性的部分。
虽然良秀非常疼爱女儿,可是他却从来没有想过给女儿找个好女婿。良秀对于女儿的爱体现为不想给任何人自己的女儿的畸形感情。在笔者看来小说的这种设定的目的在于体现女儿是良秀的无法割舍的唯一一种人性。血浓于水的父女关系以及深厚的爱最终也将阻碍良秀达到艺术的顶峰。
(二)堀川大公与女儿的主从关系
堀川大公是手握生杀大权的统治阶级人物。大公对作为小女侍的良秀的女儿曾称赞是孝女,喜爱她也是因为她的孝顺,但是小说同时也体现了大公对良秀女儿的非分之心,曾在一次黑夜想强暴良秀女儿而未果。如果大公与良秀女儿不是这样的关系的话,最终大公不至于为了惩戒良秀而将良秀的女儿烧死。因此笔者认为设定大公与良秀女儿的这种人物关系,是为了将良秀女儿的死体现为自然的发展结果。
(三)大公与良秀的主从关系
良秀脾气虽坏,但作为画师他的画技是得到了大公的认可和器重。可是良秀频繁的要求归还其女儿,大公逐渐对其不耐烦,加之与其女儿的关系,最终导致了大公决定惩戒父女二人的結果。
大公与良秀以及良秀的女儿都有着密切的关联,是推进《地狱变》情节的关键人物。小说结尾中良秀之死也通过此三人的关系设定成为自然的结局。
三、从良秀的死探析芥川龙之介的艺术至上
良秀是由于其个人内在原因而选择了死,但从道德基准来看,亦可看做是从将女儿作为代价完成了艺术作品而产生的负罪感导致的自杀的结果。
良秀确实是一个受大众肯定的优秀画师。但他也有自身的局限,即创作对象需是实际存在并自己亲眼确认过的事物。虽然良秀认为这只是自己的一种创作特点,但笔者认为这一点是良秀作为画师的一定的局限。
随着屏风“地狱变”的创作,出现了良秀无法画出来的东西,那就是在熊熊燃烧的槟榔毛车里痛苦挣扎的女人。他将这个烦恼告知于大公,大公最终将良秀的女儿捆绑于槟榔毛车中并将其烧死,让良秀看到全过程。最终,良秀牺牲女儿完成了他的艺术生涯中的巅峰之作“地狱变”。
通过女儿烧死于槟榔毛车中,良秀亲眼证实了地狱之火,更体会到了地狱之苦。在此基础上良秀才能够完成至今不可能完成的作品,因此屏风“地狱变”可称为他的艺术顶点,而且良秀往后也不可能画出超过“地狱变”的作品。从这一点来看,可以说良秀的艺术道路走到了尽头。
另一方面,完成屏风“地狱变”的良秀最终选择自杀的形式来结束人生。不管是从肉体还是精神上,都欠缺着人应具备的美的良秀对女儿却是极其富有爱心,即女儿是良秀作为人在这个世上的唯一重要的事物。一旦女儿死亡,良秀也随之失去作为人活着的重要动力。
良秀女儿的死,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拒绝大公而遭致的灾祸,一是父亲良秀的袖手旁观。女儿是良秀不可割舍的情感体现,也是与良秀的艺术精神相违背的存在,它是阻碍良秀艺术精进之路的最后障碍。因此良秀虽然非常疼爱女儿,但在艺术与女儿的矛盾中他选择了前者。通过女儿的死,良秀完成了他的作品,但是他作为人在世界上的唯一感情牵绊,即女儿已死,良秀的人生之路也就到了尽头。
作为艺术家,良秀完成了最高作品“地狱变”。作为人,良秀在世上的唯一情感牵绊即女儿已死。随着上述两个重要的事物的消逝,良秀已没有了活的意义,小说《地狱变》以良秀的死而构建了它的完整。 对于芥川龙之介良秀的死又意味什么?假设良秀没有选择死而活着的话,芥川龙之介的艺术至上主义就失去它的完整性。芥川龙之介通过良秀的死来完成了自己所理解的艺术至上。如果良秀继续活着,他已无法画出超过“地狱变”的作品,如此一来从艺术至上的立场上,单纯作为人活着的良秀就是没有存在必要的事物。因此笔者认为良秀的死是芥川龙之介在完成艺术至上的完整性上必须的最终阶段。
良秀女儿的死是屏风“地狱变”的高潮,而良秀的死是小说《地狱变》的高潮。芥川龙之介说“艺术家必须力求作品的完美。当我们奔向艺术完美之路时,有某种东西会妨碍我们的前进。是茍且偷安之念?不是。那是一种更加不可思议的东西。就好像登山的人越往上爬,越莫名其妙地留恋云层下面的山麓一样。这样说如果还不明白——那么,这种人于我终归只能是个无缘的众生。”小说从屏风“地狱变”的完成和良秀的死来构建了芥川龙之介内心的艺术至上。作为艺术家和人,都会有其局限,良秀亦是如此。作为人的局限和艺术家的局限,两种矛盾纠结在一起最终导致艺术家不可逃避的命运。笔者认为芥川龙之介的艺术至上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小说主人公良秀所说的“艺术”,即芥川龙之介寄托于良秀的言行来体现了一切要奉献给艺术的艺术至上主义。另外一点芥川龙之介以良秀的死而结尾的故事构建了艺术至上的完整性。
参考文献:
[1]芥川龙之介.筑摩现代文学大系24芥川龙之介集[Z].筑摩书房,1981
[2]宿久高.日本文学研究[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
[3]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4]陈德文.日本现代文学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5]黄丽霏.从叙事者角度看《地狱变》小说主题的表现[J].科技信息,2012(12)
[6]桥本稔.地狱变·芥川龙之介作品研究[M].东京:八木书店,1969
[7]吉田精一.芥川龙之介[M].东京:樱枫社,1979
作者简介:
徐香丹(1980~),女,朝鲜族,籍贯:黑龙江省鸡西市,硕士,河北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日语语言学。
郑媛媛(1981~),女,汉族,籍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硕士,河北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化。
关键词:《地狱变》;人物关系;良秀之死;艺术至上主义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其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留下了很多杰作。《地狱变》作为芥川龙之介的最高杰作,受到了高度评价。《地狱变》以《宇治拾遗物语》中的“绘佛师良秀”为原型,叙述了画师良秀为了艺术看着女儿惨死于烈火中而完成自己的画,并最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地狱变》中的良秀对于芥川龙之介来说是近乎理想的艺术家,而《地狱变》正是芥川龙之介对艺术信仰的告白。芥川龙之介用主人公良秀的死表现了自身的艺术观,并通过良秀的死表达了他对艺术之上和艺术的完整性的态度。
本文着重分析《地狱变》中的三种人际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主人公良秀的死探析芥川龙之介对艺术的态度。
一、小说《地狱变》与艺术至上主义
日本平安时期,良秀是极富盛名的画师,又是一个有着丑陋的外表和傲慢霸道等诸多坏脾气的人。其女儿在堀川大公府做小女侍。有一天良秀奉大公之命绘制屏风“地狱变”,但因画不出在燃烧的槟榔毛车里痛苦挣扎的女人的场景而苦恼时,大公将其女儿捆绑于槟榔毛车里烧死,让良秀看。良秀看着女儿烧死在槟榔毛车中,最终绘制出了他的最高作品“地狱变”。完成屏风的第二天,良秀悬梁自尽。
小说《地狱变》的主题正是艺术至上,就如吉田精一所说《地狱变》是接近疯狂的艺术至上主义。
二、人物关系
(一)良秀与女儿的父女关系
良秀是当时最富盛名的画师,年过五十,长得瘦小,性情傲慢霸道,脾气非常坏。对于这样的良秀,大家无一例外地厌恶。不过从外表到脾气都欠缺人性美的良秀对自己的女儿却是及其的疼爱。女儿十五岁,在大公府做小女侍,是个娇美的姑娘。女儿与父亲良秀不同,非常懂事又富有爱心,也受到周围人的喜爱,同时也是个非常关爱良秀的孝女。良秀对于女儿的感情体现是小说中良秀的唯一一个具有人性的部分。
虽然良秀非常疼爱女儿,可是他却从来没有想过给女儿找个好女婿。良秀对于女儿的爱体现为不想给任何人自己的女儿的畸形感情。在笔者看来小说的这种设定的目的在于体现女儿是良秀的无法割舍的唯一一种人性。血浓于水的父女关系以及深厚的爱最终也将阻碍良秀达到艺术的顶峰。
(二)堀川大公与女儿的主从关系
堀川大公是手握生杀大权的统治阶级人物。大公对作为小女侍的良秀的女儿曾称赞是孝女,喜爱她也是因为她的孝顺,但是小说同时也体现了大公对良秀女儿的非分之心,曾在一次黑夜想强暴良秀女儿而未果。如果大公与良秀女儿不是这样的关系的话,最终大公不至于为了惩戒良秀而将良秀的女儿烧死。因此笔者认为设定大公与良秀女儿的这种人物关系,是为了将良秀女儿的死体现为自然的发展结果。
(三)大公与良秀的主从关系
良秀脾气虽坏,但作为画师他的画技是得到了大公的认可和器重。可是良秀频繁的要求归还其女儿,大公逐渐对其不耐烦,加之与其女儿的关系,最终导致了大公决定惩戒父女二人的結果。
大公与良秀以及良秀的女儿都有着密切的关联,是推进《地狱变》情节的关键人物。小说结尾中良秀之死也通过此三人的关系设定成为自然的结局。
三、从良秀的死探析芥川龙之介的艺术至上
良秀是由于其个人内在原因而选择了死,但从道德基准来看,亦可看做是从将女儿作为代价完成了艺术作品而产生的负罪感导致的自杀的结果。
良秀确实是一个受大众肯定的优秀画师。但他也有自身的局限,即创作对象需是实际存在并自己亲眼确认过的事物。虽然良秀认为这只是自己的一种创作特点,但笔者认为这一点是良秀作为画师的一定的局限。
随着屏风“地狱变”的创作,出现了良秀无法画出来的东西,那就是在熊熊燃烧的槟榔毛车里痛苦挣扎的女人。他将这个烦恼告知于大公,大公最终将良秀的女儿捆绑于槟榔毛车中并将其烧死,让良秀看到全过程。最终,良秀牺牲女儿完成了他的艺术生涯中的巅峰之作“地狱变”。
通过女儿烧死于槟榔毛车中,良秀亲眼证实了地狱之火,更体会到了地狱之苦。在此基础上良秀才能够完成至今不可能完成的作品,因此屏风“地狱变”可称为他的艺术顶点,而且良秀往后也不可能画出超过“地狱变”的作品。从这一点来看,可以说良秀的艺术道路走到了尽头。
另一方面,完成屏风“地狱变”的良秀最终选择自杀的形式来结束人生。不管是从肉体还是精神上,都欠缺着人应具备的美的良秀对女儿却是极其富有爱心,即女儿是良秀作为人在这个世上的唯一重要的事物。一旦女儿死亡,良秀也随之失去作为人活着的重要动力。
良秀女儿的死,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拒绝大公而遭致的灾祸,一是父亲良秀的袖手旁观。女儿是良秀不可割舍的情感体现,也是与良秀的艺术精神相违背的存在,它是阻碍良秀艺术精进之路的最后障碍。因此良秀虽然非常疼爱女儿,但在艺术与女儿的矛盾中他选择了前者。通过女儿的死,良秀完成了他的作品,但是他作为人在世界上的唯一感情牵绊,即女儿已死,良秀的人生之路也就到了尽头。
作为艺术家,良秀完成了最高作品“地狱变”。作为人,良秀在世上的唯一情感牵绊即女儿已死。随着上述两个重要的事物的消逝,良秀已没有了活的意义,小说《地狱变》以良秀的死而构建了它的完整。 对于芥川龙之介良秀的死又意味什么?假设良秀没有选择死而活着的话,芥川龙之介的艺术至上主义就失去它的完整性。芥川龙之介通过良秀的死来完成了自己所理解的艺术至上。如果良秀继续活着,他已无法画出超过“地狱变”的作品,如此一来从艺术至上的立场上,单纯作为人活着的良秀就是没有存在必要的事物。因此笔者认为良秀的死是芥川龙之介在完成艺术至上的完整性上必须的最终阶段。
良秀女儿的死是屏风“地狱变”的高潮,而良秀的死是小说《地狱变》的高潮。芥川龙之介说“艺术家必须力求作品的完美。当我们奔向艺术完美之路时,有某种东西会妨碍我们的前进。是茍且偷安之念?不是。那是一种更加不可思议的东西。就好像登山的人越往上爬,越莫名其妙地留恋云层下面的山麓一样。这样说如果还不明白——那么,这种人于我终归只能是个无缘的众生。”小说从屏风“地狱变”的完成和良秀的死来构建了芥川龙之介内心的艺术至上。作为艺术家和人,都会有其局限,良秀亦是如此。作为人的局限和艺术家的局限,两种矛盾纠结在一起最终导致艺术家不可逃避的命运。笔者认为芥川龙之介的艺术至上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小说主人公良秀所说的“艺术”,即芥川龙之介寄托于良秀的言行来体现了一切要奉献给艺术的艺术至上主义。另外一点芥川龙之介以良秀的死而结尾的故事构建了艺术至上的完整性。
参考文献:
[1]芥川龙之介.筑摩现代文学大系24芥川龙之介集[Z].筑摩书房,1981
[2]宿久高.日本文学研究[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
[3]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4]陈德文.日本现代文学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5]黄丽霏.从叙事者角度看《地狱变》小说主题的表现[J].科技信息,2012(12)
[6]桥本稔.地狱变·芥川龙之介作品研究[M].东京:八木书店,1969
[7]吉田精一.芥川龙之介[M].东京:樱枫社,1979
作者简介:
徐香丹(1980~),女,朝鲜族,籍贯:黑龙江省鸡西市,硕士,河北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日语语言学。
郑媛媛(1981~),女,汉族,籍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硕士,河北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