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点概览]
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农民收入问题受到高度重视:“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指出我国从总体上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中央作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主干链接]
从政治学科分析,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稳定和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发展农业必须引入竞争和开放机制,发挥比较优势。新农村建设应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要制定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支农政策。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有发展农村经济的内容,又有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内容。建设新农村应因地制宜,既要按规律办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农民是农村建设的主体。加强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
从历史学科分析,农业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古代统治者一般实施以农立国思想。农业技术的进步、耕作面积的扩大、农业生产工具改进、农作物品种增加、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演变、农业增加和迁移等带动了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中国共产党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土地政策。建国后我国农村经济进行了四次调整,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各国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对资本主义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苏联不同时期经济政策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其经验教训对我国当前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从地理学科分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加快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正确认识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农业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
[典型题例]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城乡15~64岁各种受教育水平人口比重图。读图回答1~2题。
1.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差异的特征有( )
A.农村人口中文盲人口占一半以上
B.城市人口以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为主
C.县镇人口中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小于城市
D.农村人口以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为主
2.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有( )
A.有利于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
B.有利于农村劳动力数量增加
C.有利于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
D.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2005年9月23日,在昆明召开的“中国社会化养老发展趋势与对策论坛”透露,目前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3亿,超过总人口的10%。且每年以3%的速度持续增长。人口老龄化会给中国新农村建设带来深刻影响。据此回答3~5题。
3.关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国老龄化的速度、规模要小于一般国家
B.中国老龄化表现出“两高两大两低”特征,即高速度、高龄,基数大、差异大,社区养老社会水平低、自我养老和社会意识低
C.目前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慢于城市
D.由于社区养老社会水平、自我养老和社会意识都比较高,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不会给中国带来深刻影响
4.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亟待建立,这是因为( )
①全国70%以上的老年人口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 ②家庭养老功能的日益弱化,空巢家庭增多,传统的土地保障功能面临严峻挑战 ③由于人口流动性增强和价值观念的改变,年轻人在外独立生活和不愿承担养老责任的情况比以前增多 ④目前,中国农村依靠家庭儿女养老和土地养老保障的功能越来越弱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对人口老龄化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出生率下降和预期寿命延长
B.经济发达,消费水平高
C.政局稳定,没有战争
D.社会养老制度的完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自古以来我国历代政府都重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据此回答6~10题。
6.下列体现了保护农民生产时间的思想是( )
A.两税法 B.租庸调制
C.方田均税法 D.均田制
7.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发展状况,总的趋势是( )
A.环境状况恶化 B.环境状况良好
C.环境破坏缓解 D.环境破坏加剧
8.中国古代统治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根本。为促进人民安居乐业,商鞅与清朝统治者都推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两者都( )
A.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B.阻碍了当时社会的进步
C.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D.不利于当时社会的转型
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下列体现“放活”的是( )
A.人民公社化
B.农业合作化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三反”、“五反”运动
1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采取的促进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的措施有( )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发展乡镇企业 ③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④发展农业科学技术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农民收入问题是当前“三农”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使广大农民由温饱全面进入小康,是我们面临的带有根本性、全局性、政治性的历史任务,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据此回答11~13题。
11.要实现农民增收,必须( )
①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率 ②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 ③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 ④转变农村双层经营体制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2.农民收入问题是当前“三农”问题的核心。促进农民增收,关键是要贯彻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既要从“三农”本身考虑问题、寻找出路,更要跳出“三农”,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思考问题、研究对策。上述做法蕴含的哲理是( )
①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 ②看问题、办事情要树立全局观念 ③矛盾具有普遍性 ④看问题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群众对政府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政府带领他们增收寄予了厚望。为此,政府必须( )
①转变职能,依法行政,提高办事的质量和效率 ②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③制定法律,使政府服务有法可依 ④依靠群众、相信群众、为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运用所学知识,回答14~15题。
14.之所以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因为( )
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②发展农业科技是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 ③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④我国现阶段农民的素质不高,农业的主导地位薄弱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5.“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这一提法体现的辩证法道理是(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C.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D.矛盾存在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二、综合题
16.材料一 资源利用不合理会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读下面《生态问题联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将下列备选答案的代号(字母)填入图1中的空格内,完成联系图。
A.粮食不足,单产不高
B.人口增长过快
C.开垦草场,牧业缩小
D.破坏水利及水产资源
E.毁林开荒、破坏植被
F.水旱灾害日益频繁
(2)图1国家多为______国家,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图2中的信息,甲、乙、丙三地最突出的环境问题分别是什么?简述解决甲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具体措施。
材料二 隋唐时期,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出现了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的现象,对自然生态平衡有所影响。
(4)隋唐时期出现“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的原因是什么?
(5)“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造成了什么经济和社会后果?
材料三 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及污染防治专项工作视频会议上表示,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污染程度加剧、污染危害巨大、污染防治基础薄弱),已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百姓身体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刻不容缓。
(6)运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结合材料说明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必要性。
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农民收入问题受到高度重视:“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指出我国从总体上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中央作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主干链接]
从政治学科分析,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稳定和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发展农业必须引入竞争和开放机制,发挥比较优势。新农村建设应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要制定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支农政策。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有发展农村经济的内容,又有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内容。建设新农村应因地制宜,既要按规律办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农民是农村建设的主体。加强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
从历史学科分析,农业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古代统治者一般实施以农立国思想。农业技术的进步、耕作面积的扩大、农业生产工具改进、农作物品种增加、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演变、农业增加和迁移等带动了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中国共产党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土地政策。建国后我国农村经济进行了四次调整,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各国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对资本主义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苏联不同时期经济政策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其经验教训对我国当前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从地理学科分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加快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正确认识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农业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
[典型题例]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城乡15~64岁各种受教育水平人口比重图。读图回答1~2题。
1.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差异的特征有( )
A.农村人口中文盲人口占一半以上
B.城市人口以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为主
C.县镇人口中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小于城市
D.农村人口以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为主
2.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有( )
A.有利于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
B.有利于农村劳动力数量增加
C.有利于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
D.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2005年9月23日,在昆明召开的“中国社会化养老发展趋势与对策论坛”透露,目前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3亿,超过总人口的10%。且每年以3%的速度持续增长。人口老龄化会给中国新农村建设带来深刻影响。据此回答3~5题。
3.关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国老龄化的速度、规模要小于一般国家
B.中国老龄化表现出“两高两大两低”特征,即高速度、高龄,基数大、差异大,社区养老社会水平低、自我养老和社会意识低
C.目前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慢于城市
D.由于社区养老社会水平、自我养老和社会意识都比较高,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不会给中国带来深刻影响
4.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亟待建立,这是因为( )
①全国70%以上的老年人口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 ②家庭养老功能的日益弱化,空巢家庭增多,传统的土地保障功能面临严峻挑战 ③由于人口流动性增强和价值观念的改变,年轻人在外独立生活和不愿承担养老责任的情况比以前增多 ④目前,中国农村依靠家庭儿女养老和土地养老保障的功能越来越弱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对人口老龄化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出生率下降和预期寿命延长
B.经济发达,消费水平高
C.政局稳定,没有战争
D.社会养老制度的完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自古以来我国历代政府都重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据此回答6~10题。
6.下列体现了保护农民生产时间的思想是( )
A.两税法 B.租庸调制
C.方田均税法 D.均田制
7.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发展状况,总的趋势是( )
A.环境状况恶化 B.环境状况良好
C.环境破坏缓解 D.环境破坏加剧
8.中国古代统治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根本。为促进人民安居乐业,商鞅与清朝统治者都推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两者都( )
A.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B.阻碍了当时社会的进步
C.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D.不利于当时社会的转型
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下列体现“放活”的是( )
A.人民公社化
B.农业合作化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三反”、“五反”运动
1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采取的促进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的措施有( )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发展乡镇企业 ③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④发展农业科学技术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农民收入问题是当前“三农”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使广大农民由温饱全面进入小康,是我们面临的带有根本性、全局性、政治性的历史任务,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据此回答11~13题。
11.要实现农民增收,必须( )
①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率 ②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 ③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 ④转变农村双层经营体制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2.农民收入问题是当前“三农”问题的核心。促进农民增收,关键是要贯彻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既要从“三农”本身考虑问题、寻找出路,更要跳出“三农”,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思考问题、研究对策。上述做法蕴含的哲理是( )
①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 ②看问题、办事情要树立全局观念 ③矛盾具有普遍性 ④看问题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群众对政府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政府带领他们增收寄予了厚望。为此,政府必须( )
①转变职能,依法行政,提高办事的质量和效率 ②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③制定法律,使政府服务有法可依 ④依靠群众、相信群众、为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运用所学知识,回答14~15题。
14.之所以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因为( )
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②发展农业科技是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 ③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④我国现阶段农民的素质不高,农业的主导地位薄弱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5.“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这一提法体现的辩证法道理是(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C.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D.矛盾存在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二、综合题
16.材料一 资源利用不合理会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读下面《生态问题联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将下列备选答案的代号(字母)填入图1中的空格内,完成联系图。
A.粮食不足,单产不高
B.人口增长过快
C.开垦草场,牧业缩小
D.破坏水利及水产资源
E.毁林开荒、破坏植被
F.水旱灾害日益频繁
(2)图1国家多为______国家,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图2中的信息,甲、乙、丙三地最突出的环境问题分别是什么?简述解决甲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具体措施。
材料二 隋唐时期,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出现了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的现象,对自然生态平衡有所影响。
(4)隋唐时期出现“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的原因是什么?
(5)“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造成了什么经济和社会后果?
材料三 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及污染防治专项工作视频会议上表示,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污染程度加剧、污染危害巨大、污染防治基础薄弱),已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百姓身体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刻不容缓。
(6)运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结合材料说明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