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段村位于冀南平原腹地,是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最为偏远的一个乡村。段村小学,则坐落在段村最靠北的一条街上。1990年,19岁的白芬芳,作为代课教师,在这里第一次登上讲台;1997年,她考取邢台市巨鹿县师范学校;1999年,白芬芳以在编教师的身份回到段村小学,从此扎根在这所村小。
偏远的“大学生村”
“虽然地理位置偏远,但段村在邢台市是远近闻名的‘大学生村’。每年8月末,村里都会举行大学生欢送会,全村百姓聚在一起,锣鼓喧天,热闹非凡。自2000年以来,这个4000余人的村庄,走出了300多名大学生。”讲起段村的教育史,白芬芳是满心满眼的自豪。也正因为村里重视教育的传统,在乡村小学生源普遍流失的背景下,段村小学的在校生规模仍在400人左右,由于教学质量高,还吸引了不少外县学生慕名而来。
邢台市教育局原副局长赵新芳就曾被段村的教育现象吸引而来,边调研,边写段村教育故事,写着写着就写到了白芬芳所带的班级。那是2011年,白芬芳班上有6名留守儿童。当时读五年级的小冰,特别想念在外务工的妈妈,一想到妈妈就哭。白芬芳从其日记中发现了她深陷对母亲的思念,就通过日记与她交流,听她倾诉烦恼,给予她安慰与鼓励。“批改学生的日记,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这是孩子们与我的心灵沟通,我能从中感受到孩子们的信任。每当翻开他们的日记本,就像打开了他们心灵世界的大门。”
“喜报”也是白芬芳的“创举”。小冰奶奶的木箱里至今还保存着记载了小冰荣誉的60多张“喜报”。所谓“喜报”,其实就是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老师对学生的肯定,这些肯定所带来的快乐,或将抚慰孩子幼小的心灵,给予他们温暖与前行的动力。“现在回想起来,那一届6名留守学生,现在发展得都很好,他们都考上了大学,正在读大三……”
“牵牛花班”的故事
2014年,一场名为“新孩子乡村阅读公益行”的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白芬芳积极申请,让这一活动走入段村小学,推动了乡村阅读的发展,这也成为她迈入新教育的第一步。“新教育是朱永新教授发起的一场教育实验,由一个人萌动的思想,发展为成千上万教师投入其中的教育行动。于我而言,它意味着一种教育理想,一股教育激情,一份教育事业。”
此后,白芬芳开始践行新教育。她所带的班级拥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牵牛花班。她和孩子们一起晨诵,邀请家长参与共读共写。每天的共读日记,孩子写正面,家长写背面,有几位家长一写就是四年,直到孩子小学毕业。“我也会和他们一起写,四年来心与心的沟通,让许多家长对这个班级特别有感情,也让我和家长们建立起紧密的联系。我们就和朋友一般,亲近、自然、融洽,实际上这种关系在孩子毕业后也一直延续着,现在他们有什么问题,还会来找我商量。”
2018年8月,“新教育萤火虫南和站”成立。两年多来,无论严寒酷暑,无论假期节日,白芬芳所负责的段村站萤火虫故事会每周一期,雷打不动,成为当地的一道风景线。有时候,故事会就在教室里进行;有时候,孩子们围坐在放学后的校园操场上听她讲;寒暑假时,她在自家门口的小广场上拉起条幅,愿意过来的孩子都可以过来;今年疫情期间,故事会则改为在线上进行。每次看到孩子们听故事时放光的眼神,听到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说,“白老师,我喜欢听你讲故事”,白芬芳都感觉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我希望这些故事能让孩子们的心灵获得滋养,得到成长。”
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入地体会经典的内涵,白芬芳还带领牵牛花班的孩子们排练了《木偶奇遇记》《绿野仙踪》《青鸟》三部童话剧。一名农村小学教师如何带领一群农村娃排童话剧?刚开始许多人提出了质疑。但白芬芳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剧本,她一遍遍地修改;服装,她和家长们一起裁剪缝制;道具,师生家长齐动手。终于,牵牛花班的孩子们迎来了自己的庆典。在2016年“邢台市推进新教育实验现场会”上,他们代表“南和新孩子”表演了童话剧《绿野仙踪》。“在农村小学表演童话剧,我们还是独一份。我相信这次经历将成为他们童年中的美好回忆,那是独属于他们的骄傲。”
说写,在阅读与写作间搭一座神奇的桥
2018年春季,白芬芳在牵牛花班率先开展了“童喜喜说写课程”,她想在孩子们毕业前送上“说写”这份礼物,希望在孩子们的阅读与写作间搭一座神奇的桥。说写,即通过口头作文的形式,深化阅读,引导写作。白芬芳会在课堂上布置每天的说写题目,晚上孩子们在家对着手机说,依靠手机的语音转文字功能,再简单修改一下便是一篇小作文。“这既锻炼了孩子的口才,也促成他们将阅读的积累转化为表达与写作的能力。”
在白芬芳的课堂上,说写的题材丰富多彩,可以是课本上的话题,可以是学校活动,可以是读书心得,也可以是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班上有个学生特别善于捕捉家中的趣事儿。“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有一次他家里养的鸡跑了,他去追那只鸡的故事,洋洋洒洒就说了两千多字。”还有一次,白芬芳正在上课,一只蜜蜂飞进来,瞬间教室里像炸了锅一样。她便抓住这个时机,布置说写题目:“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不速之客’。”
说写课程给牵牛花班的孩子们带来了不小的改变,尤其是那些曾经的“丑小鸭”们。小静,是班里的“蹦字女孩”,她做任何事都比别人慢半拍,朗读课文时是一个字一个字从嘴里蹦出来的。令白芬芳没想到的是,一个学期的说写课程竟然治愈了小静这一“顽疾”。从开学到期末,小静坚持每天说写,不知从何时起,她读课文越来越流利了。在段村今年的“大学生欢送会”上,她还作为小学生代表上台发言。
“其实当小静第一个报名时,我心里还有点犹豫,担心她面对那么多人会紧张到说不出话来。但不让她讲,会让她失去一次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机会,要知道,这是她鼓起多大的勇气才向我报名的啊。”白芬芳想起了“无限相信孩子的潜力”这句话,便下定了决心,不断鼓励小静,一遍遍帮她改稿子,最终小静站在了舞台的正中央,落落大方地演讲。自那次起,白芬芳更为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心灵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绝不要去否定一个孩子,尽量多鼓励孩子,他们的身上真的有无穷的潜力。”
扎根土壤的乡村教育
作为土生土长的段村人,白芬芳不仅是一名教师,也是一个农民。她家里种着五六亩地,“爱人出去打工,实在农忙的时候才回来,平时的活都是我顺带着干”。与土地的紧密关联,让白芬芳有了一份特殊的责任——让这个村庄的孩子发自内心地热爱家乡。
段村的沙地特别多,比起种庄稼,更适合种梨树、桃树等果树。段村小学的操场后面就是一大片梨园,每年春天梨花盛开的时节,白芬芳都会带着班里的孩子们去梨园晨诵、共读。“孩子们置身于大自然中,闻着甜滋滋的花香,有的骑在树杈上,有的靠着粗粗的树干坐着,有的撅着屁股趴在地上写写画画。满园梨花雪白,他们徜徉书海,好像置身童话世界。”在白芬芳看来,将课堂放在大自然中,让教育生活多了一份诗意,多了一份快乐,多了一份对乡土的热爱。
有一次,白芬芳发现梨树下长了许多野菜,便挖了一棵教孩子们辨认,“我们村里叫地苗菜,其实就是荠菜”。回去前,他们摘了许多荠菜,装满了孩子的书包。那天下午,他们在教室里择菜。放学后,孩子们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到白芬芳家,六七個前来帮忙的家长早已包好了荠菜饺子。每个人虽然只有半碗,但孩子们都说,“这是吃过的最香的饺子”。“我没有和他们说要热爱家乡,但无形之中他们会有一种自豪感,我们的家乡很美丽,我们的家乡有梨园,还有无比香鲜味美的野菜。”
去年,白芬芳评上了中小学教师副高级职称,这样她就可以在学校干到60岁再退休。“作为乡村教师,我觉得挺幸福的。接下来的10年,我会继续坚定不移地追求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老师幸福,班里的孩子幸福,他们的家庭幸福,这便完整了。”
偏远的“大学生村”
“虽然地理位置偏远,但段村在邢台市是远近闻名的‘大学生村’。每年8月末,村里都会举行大学生欢送会,全村百姓聚在一起,锣鼓喧天,热闹非凡。自2000年以来,这个4000余人的村庄,走出了300多名大学生。”讲起段村的教育史,白芬芳是满心满眼的自豪。也正因为村里重视教育的传统,在乡村小学生源普遍流失的背景下,段村小学的在校生规模仍在400人左右,由于教学质量高,还吸引了不少外县学生慕名而来。
邢台市教育局原副局长赵新芳就曾被段村的教育现象吸引而来,边调研,边写段村教育故事,写着写着就写到了白芬芳所带的班级。那是2011年,白芬芳班上有6名留守儿童。当时读五年级的小冰,特别想念在外务工的妈妈,一想到妈妈就哭。白芬芳从其日记中发现了她深陷对母亲的思念,就通过日记与她交流,听她倾诉烦恼,给予她安慰与鼓励。“批改学生的日记,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这是孩子们与我的心灵沟通,我能从中感受到孩子们的信任。每当翻开他们的日记本,就像打开了他们心灵世界的大门。”
“喜报”也是白芬芳的“创举”。小冰奶奶的木箱里至今还保存着记载了小冰荣誉的60多张“喜报”。所谓“喜报”,其实就是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老师对学生的肯定,这些肯定所带来的快乐,或将抚慰孩子幼小的心灵,给予他们温暖与前行的动力。“现在回想起来,那一届6名留守学生,现在发展得都很好,他们都考上了大学,正在读大三……”
“牵牛花班”的故事
2014年,一场名为“新孩子乡村阅读公益行”的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白芬芳积极申请,让这一活动走入段村小学,推动了乡村阅读的发展,这也成为她迈入新教育的第一步。“新教育是朱永新教授发起的一场教育实验,由一个人萌动的思想,发展为成千上万教师投入其中的教育行动。于我而言,它意味着一种教育理想,一股教育激情,一份教育事业。”
此后,白芬芳开始践行新教育。她所带的班级拥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牵牛花班。她和孩子们一起晨诵,邀请家长参与共读共写。每天的共读日记,孩子写正面,家长写背面,有几位家长一写就是四年,直到孩子小学毕业。“我也会和他们一起写,四年来心与心的沟通,让许多家长对这个班级特别有感情,也让我和家长们建立起紧密的联系。我们就和朋友一般,亲近、自然、融洽,实际上这种关系在孩子毕业后也一直延续着,现在他们有什么问题,还会来找我商量。”
2018年8月,“新教育萤火虫南和站”成立。两年多来,无论严寒酷暑,无论假期节日,白芬芳所负责的段村站萤火虫故事会每周一期,雷打不动,成为当地的一道风景线。有时候,故事会就在教室里进行;有时候,孩子们围坐在放学后的校园操场上听她讲;寒暑假时,她在自家门口的小广场上拉起条幅,愿意过来的孩子都可以过来;今年疫情期间,故事会则改为在线上进行。每次看到孩子们听故事时放光的眼神,听到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说,“白老师,我喜欢听你讲故事”,白芬芳都感觉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我希望这些故事能让孩子们的心灵获得滋养,得到成长。”
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入地体会经典的内涵,白芬芳还带领牵牛花班的孩子们排练了《木偶奇遇记》《绿野仙踪》《青鸟》三部童话剧。一名农村小学教师如何带领一群农村娃排童话剧?刚开始许多人提出了质疑。但白芬芳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剧本,她一遍遍地修改;服装,她和家长们一起裁剪缝制;道具,师生家长齐动手。终于,牵牛花班的孩子们迎来了自己的庆典。在2016年“邢台市推进新教育实验现场会”上,他们代表“南和新孩子”表演了童话剧《绿野仙踪》。“在农村小学表演童话剧,我们还是独一份。我相信这次经历将成为他们童年中的美好回忆,那是独属于他们的骄傲。”
说写,在阅读与写作间搭一座神奇的桥
2018年春季,白芬芳在牵牛花班率先开展了“童喜喜说写课程”,她想在孩子们毕业前送上“说写”这份礼物,希望在孩子们的阅读与写作间搭一座神奇的桥。说写,即通过口头作文的形式,深化阅读,引导写作。白芬芳会在课堂上布置每天的说写题目,晚上孩子们在家对着手机说,依靠手机的语音转文字功能,再简单修改一下便是一篇小作文。“这既锻炼了孩子的口才,也促成他们将阅读的积累转化为表达与写作的能力。”
在白芬芳的课堂上,说写的题材丰富多彩,可以是课本上的话题,可以是学校活动,可以是读书心得,也可以是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班上有个学生特别善于捕捉家中的趣事儿。“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有一次他家里养的鸡跑了,他去追那只鸡的故事,洋洋洒洒就说了两千多字。”还有一次,白芬芳正在上课,一只蜜蜂飞进来,瞬间教室里像炸了锅一样。她便抓住这个时机,布置说写题目:“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不速之客’。”
说写课程给牵牛花班的孩子们带来了不小的改变,尤其是那些曾经的“丑小鸭”们。小静,是班里的“蹦字女孩”,她做任何事都比别人慢半拍,朗读课文时是一个字一个字从嘴里蹦出来的。令白芬芳没想到的是,一个学期的说写课程竟然治愈了小静这一“顽疾”。从开学到期末,小静坚持每天说写,不知从何时起,她读课文越来越流利了。在段村今年的“大学生欢送会”上,她还作为小学生代表上台发言。
“其实当小静第一个报名时,我心里还有点犹豫,担心她面对那么多人会紧张到说不出话来。但不让她讲,会让她失去一次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机会,要知道,这是她鼓起多大的勇气才向我报名的啊。”白芬芳想起了“无限相信孩子的潜力”这句话,便下定了决心,不断鼓励小静,一遍遍帮她改稿子,最终小静站在了舞台的正中央,落落大方地演讲。自那次起,白芬芳更为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心灵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绝不要去否定一个孩子,尽量多鼓励孩子,他们的身上真的有无穷的潜力。”
扎根土壤的乡村教育
作为土生土长的段村人,白芬芳不仅是一名教师,也是一个农民。她家里种着五六亩地,“爱人出去打工,实在农忙的时候才回来,平时的活都是我顺带着干”。与土地的紧密关联,让白芬芳有了一份特殊的责任——让这个村庄的孩子发自内心地热爱家乡。
段村的沙地特别多,比起种庄稼,更适合种梨树、桃树等果树。段村小学的操场后面就是一大片梨园,每年春天梨花盛开的时节,白芬芳都会带着班里的孩子们去梨园晨诵、共读。“孩子们置身于大自然中,闻着甜滋滋的花香,有的骑在树杈上,有的靠着粗粗的树干坐着,有的撅着屁股趴在地上写写画画。满园梨花雪白,他们徜徉书海,好像置身童话世界。”在白芬芳看来,将课堂放在大自然中,让教育生活多了一份诗意,多了一份快乐,多了一份对乡土的热爱。
有一次,白芬芳发现梨树下长了许多野菜,便挖了一棵教孩子们辨认,“我们村里叫地苗菜,其实就是荠菜”。回去前,他们摘了许多荠菜,装满了孩子的书包。那天下午,他们在教室里择菜。放学后,孩子们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到白芬芳家,六七個前来帮忙的家长早已包好了荠菜饺子。每个人虽然只有半碗,但孩子们都说,“这是吃过的最香的饺子”。“我没有和他们说要热爱家乡,但无形之中他们会有一种自豪感,我们的家乡很美丽,我们的家乡有梨园,还有无比香鲜味美的野菜。”
去年,白芬芳评上了中小学教师副高级职称,这样她就可以在学校干到60岁再退休。“作为乡村教师,我觉得挺幸福的。接下来的10年,我会继续坚定不移地追求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老师幸福,班里的孩子幸福,他们的家庭幸福,这便完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