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bisy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断深入人心,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视之为掌上明珠,百般呵护,不少家长“包办代替”,再加上社会上重视学习成绩,忽视养成教育之风盛行,致使孩子在具有独生子女优越感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睡懒觉、不叠被子、抽烟喝酒、随地乱扔垃圾等。这样不但不利于孩子成长,还将影响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未来。
  现在农村学校中,有绝大部分学生是住读生,这样原来由父母包办的很多生活问题一下子出现在面前,要学会自己解决:叠被子、洗衣服、打水、做卫生、统一作息制度的遵守、现金的支配、人际关系的处理等,这些问题困扰相当一部分学生,使他们不能很好适应学校生活,也直接影响到学期初的学习心情,学习状态。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说: “什么是教育?就简单地说,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动态变化时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这个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良好的习惯可以让学生受益终生,不良的恶习则会贻害学生一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习惯决定着命运。习惯始自生活点滴,生活的点滴表面上看不起眼,但我们的反应和态度却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将来学生是仔细还是马虎,做事有条理还是杂乱无章,喜欢读书还是讨厌学习,乐于交往还是我行我素,许许多多的习惯都是通过生活小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积累而养成的。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一旦习惯,养成就很难改变。人的行为有一种定式倾向,就是喜欢用熟悉的动作、语言和思维去处理事务,因为熟悉的办法最省力,学生也不例外。
  养成习惯需要相对长期的过程,但习惯一旦形成改起来可就难了。同一种行为不断重复,在大脑中渐渐形成固定的神经回路,这种反应模式就会固定下来,难以甚至无法改变。俗话说:山河易改秉性难移。我们一定要从小注意,防止学生养成坏习惯。 中学生应养成哪些良好的生活习惯呢?笔者认为,概括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文明卫生习惯。通过教室卫生保洁和校园整洁,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文明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二是按时作息习惯。按时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主要是按要求参加“二操一课”即课间操、眼保健操和体育课。班主任在学期初要在“二操一课”的时间里督促学生落实,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按时就寝习惯。走读生要依学校作息制度自觉作息,住读生要在老师的督促下正常作息。在新学期第一个月,班主任要深入到学生寝室中,教学生叠被子,洗衣服,做卫生等。按时就餐习惯。教育学生不挑食,不偏食,吃饱,吃好,注重营养卫生和均衡。
  三是勤俭节约的习惯。在全社会倡导建立节约型社会的今天,学校更应该教育学生节约每一粒粮食、每一张纸、每一分钱。如果我们的学生养成了节约的习惯,那么就意味着你具有控制自己欲望的能力,意味着你已经开始主宰自己,意味着你正在培养一些最重要的个性品质,即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独创能力。
  四是热爱劳动的习惯。
  据调查,现在中小学生爱劳动,有较好劳动习惯的约占1/3,大多数孩子,懒得铺床叠被、懒得洗袜子、洗手绢、懒得收拾桌子,甚至懒得洗脸、洗脚、涮牙,连喝口水都懒得自己倒,似乎他们与劳动无关。长辈的辛苦劳动在他们眼中就是应该的,享受思想由此而生并逐渐成性。
  中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良好的行为,对不良表现进行一贯的冷淡或限制。首先学校要完善管理体系,以保障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如我校制定了《中学寝室内务整理规范》、《文明寝室评比办法》、《值日教师工作职责》、《班级管理一日量化评分细则》。使寝室管理、检查、评比、奖惩形成一个有机体。具体做法是:值日教师和学生每天一查,结果公示,学生集会时由值日领导表扬做得好的,批评做得差的;政教处一月评比一次 “文明班”和“文明寝室”,评比结果与班主任津贴挂钩,兑现绩效奖。同时,要求值日教师每天必须按《寝室内务整理规范》的要求,至少找到两个负分点,否则视作值日工作失误。在学校制度的保障下,讲究卫生、遵守纪律已逐渐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其次,针对个别学生,教师可以采取暗示点拨法。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学生都有自尊的需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过: “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度——人的自尊心。”如在就寝时,难免有个别学生出现动作缓慢,不按时就寝现象,找这样或那样的理由为自己开脱,这时多数采取的是“暗示点拨法”。一个眼神、微微一笑、轻轻地摇摇头、摆摆手,这些细微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其领悟,学生会感到教师对他的关怀、尊重、理解和希望,从此就悄悄地改正了自己的错误。
  (2)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模仿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年龄小,具有认知的好奇性及形象性。接受新生事物快,也特别善于模仿。一些具体真切的人和事,常会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从而形成一种自尊自爱、自我激励的动力。在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过程中,可以经常采用 “榜样示范法”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在洗漱的过程中,在学生中开展“身边的榜样”、 “我要向他学”、 “这样做才对”等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学习对方的优点,鼓起超过对方的勇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3)有意识的引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模式。 我们应该从大处着眼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从小处着手在日常生活中检点学生的行为和自己的表现,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发展良好的行为模式。要注意培养学生: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们应当要求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学点简单的劳动技能,扫地、擦桌椅,学会自己铺床叠被等,在进行劳动教育时,要向孩子灌输劳动光荣的思想,多给予鼓励,让孩子感受劳动的愉快。。教学生自我管理。让学生自己整理寝室、教室、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等等。学生生活规律化。中学生活正规而有序。我们要提前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让他们懂得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事;什么时间不该做什么事情,如该写作业时一定要认真写,写完后收拾利索才能去玩,教学生养成早起、早睡,按时吃饭的习惯等,并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我们还要教育学生,在一定的地方,做与之相关的事情。如吃饭应该在餐厅,不能把饭带到寝室或教室,不能在教室或走廊里打球等。
  “当一个人在独处时所表现的品格才是他真正的品格。”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会表现出来的一种品格、一种习惯才是他气质的内涵。当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到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并把这种认识变成自觉的行动。那么,我们才真正可以说:在日常生活行为规范这方面素质教育已经取得了成功!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的发展,城镇化建设已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必然历程。然而,由此而生的城市土地征用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有的地方政府为了创收,低价征地
【内容提要】声母发音与课文插图的整合,拼读音节与生活经验的整合,认识汉字与观察情景图的整合,阅读儿歌与识字的整合是一个多元化的整体,将学拼音看图识字、看图说话、阅读短语和儿歌等多个知识点互相渗透,分层次有机整合,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兴趣,力图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关键词】一年级 教学 汉语拼音 新教材 整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
“要先学会做人,再做学问”,这是哪位大师的名言我已记不得了,只是我一直都奉行着这句至理名言,同时以此为准则教育着我的学生。由此可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育人”更是语文教学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文章对显微镜下多血管炎进行介绍.
通常情况下,对于药品标准而言,其是国家对药品质量、规格等所做的技术规定.根据相关法律第三十二条规定“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药品标准为
《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定义兴趣:兴趣指兴致,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然而,在现实的历史教学中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要求,也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一个人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着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高低,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的阅读能力,不仅可以促进和巩固识字教学,而且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在“前言”中写道:音乐与生活具有广泛、密切的联系,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在当今时代,音乐教育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各方面发展,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或艺术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  2007年开始,黑龙江省高中教育全面实行课程改革,新《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明确了总的原
【摘要】: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活动,一方面使学生掌握这一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使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还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只有这三个方面的目标共同实施,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关键词】:初中政治 素质教育 体会  素质教育是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具体实施,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基础教育的必然选择。素
“村转居”社区作为近年来新型城镇化的产物,它的治理和发展对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新的问题。尤其是生活在这类社区的主体—居民,他们的生活质量水平与城市管理水平及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