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短期行为,就是指人们在做某一件事情时,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这样做所带来的最终的不良影响或后果。短期行为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教育战线也不乏其例,尤其是在部分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更为常见。有的教师对学生的违规违纪及其它不良行为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动辄运用教师的权威,严加训斥甚至采取体罚的极端措施。采取这些方法,虽可收一时之效(比如,学生慑于教师的权威,马上就变得“服服贴贴”),然而,学生口服心不服。他们暂时的“驯服”只是因教师滥用其权威而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的应急措施,而不是折服于道理的表现。这是思想品德教育中典型的短期行为,收效快则快矣,却难以持久,甚至还可能造成这样一种恶果,学生屡受教师短期行为的作用而产生了“抗生素”,任何措施都奈何他不得,这就是短期行为的悲哀了。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更是如此,更要力戒短期行为。
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过程,它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下形成的。在人的思想品德不具备独立性特点以前,其接受各方面的影响有明显的不同:年龄越小,家庭影响作用越大;年龄越大,社会影响作用越大。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学校教育应起主导作用,而学校教育影响作用的大小,关键在于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能不能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只有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学校教育的影响才能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多方面影响中起主导作用。
因此,应根据思想品德形成的特点,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长期而又艰辛的思想品德教育。就初中学生而言,在教育过程中,他们较易于接受正面意见和出自关心的个别交谈。不负责任,歪曲事实,甚至怀有恶意的言论,是不会起到好的反馈作用的。有些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如学生不听他的规劝或未按其意愿行事则视之为叛逆者,觉得朽木不可雕也!于是进行“告状式”家访。在家访中,有些家长是向来娇惯自己子女的,为了应付,表面上唯唯诺诺,而事后却听之任之;有的家长则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惨遭皮肉之苦。前者是学生对老师的教育置若罔闻,后者则是学生觉得天底下再也没有关心自己的人了,于是“破罐子破摔”。上述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导致学生走上邪道。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和人格,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不能把学生看成只是接受说教的容器,把学生当成被管制和压服的奴隶。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只有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交流思想,才能把自己的要求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每一个学生,每一件事情都要坚持全面了解。要做到理智地、客观地分析,特别是在学生犯错误时更要理智行事,要学会“冷处理”,力防主观臆测,感情用事,或流于形式走过场,否则就会给以后的教育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难度或麻烦。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项极其细致而又复杂的工作,因为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中,人的思想可算是最复杂的事物了。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之一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工作具有细微性、复杂性的特点。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是细致的——能够知情;深入的——能够入心;有针对性的——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而不应该草率行事,急于求成,更不应该鲁莽粗暴,意气用事。在整个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两者都应该积极参与。
两者的积极参与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必备条件。而要保证两者的积极参与,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坚持师生心理相容的原则,即教师和学生要有共同的目的要求,要有融洽的情感,要能互相理解和信任。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做好如下工作:
其一,教师既要做学生的良师,又要做学生的益友,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其二,教师必须利用一切机会深入到学生中去,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善于体会学生细微变化的心理因素,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启发教育;
其三,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情况,点燃起内心的希望之火,使之总是充满信心地面对生活;
其四,教师在进行工作时,要有机动性和分寸感,要珍惜并不断加强已经建立的信任感和情感联系。只有正确认识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坚持师生心理相容的原则,才能保证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和达到预期目标。
另外,在教育过程,教师要始终做到严以律己,表里如一,做学生的表率。如果教师不能严以律己,对学生是马列主义,对自己是自由主义,即使你在学生的身心上付出的汗水再多,最终也是徒劳。
总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必须坚持我国教育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所总结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情,持之以恒”的思想工作教育经验,力戒简单粗暴、草率行事的短期行为。只要教育工作者方法得当,“润物细无声”,就一定能够培养出一棵棵高大挺拔的乔木!
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过程,它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下形成的。在人的思想品德不具备独立性特点以前,其接受各方面的影响有明显的不同:年龄越小,家庭影响作用越大;年龄越大,社会影响作用越大。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学校教育应起主导作用,而学校教育影响作用的大小,关键在于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能不能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只有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学校教育的影响才能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多方面影响中起主导作用。
因此,应根据思想品德形成的特点,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长期而又艰辛的思想品德教育。就初中学生而言,在教育过程中,他们较易于接受正面意见和出自关心的个别交谈。不负责任,歪曲事实,甚至怀有恶意的言论,是不会起到好的反馈作用的。有些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如学生不听他的规劝或未按其意愿行事则视之为叛逆者,觉得朽木不可雕也!于是进行“告状式”家访。在家访中,有些家长是向来娇惯自己子女的,为了应付,表面上唯唯诺诺,而事后却听之任之;有的家长则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惨遭皮肉之苦。前者是学生对老师的教育置若罔闻,后者则是学生觉得天底下再也没有关心自己的人了,于是“破罐子破摔”。上述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导致学生走上邪道。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和人格,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不能把学生看成只是接受说教的容器,把学生当成被管制和压服的奴隶。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只有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交流思想,才能把自己的要求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每一个学生,每一件事情都要坚持全面了解。要做到理智地、客观地分析,特别是在学生犯错误时更要理智行事,要学会“冷处理”,力防主观臆测,感情用事,或流于形式走过场,否则就会给以后的教育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难度或麻烦。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项极其细致而又复杂的工作,因为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中,人的思想可算是最复杂的事物了。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之一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工作具有细微性、复杂性的特点。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是细致的——能够知情;深入的——能够入心;有针对性的——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而不应该草率行事,急于求成,更不应该鲁莽粗暴,意气用事。在整个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两者都应该积极参与。
两者的积极参与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必备条件。而要保证两者的积极参与,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坚持师生心理相容的原则,即教师和学生要有共同的目的要求,要有融洽的情感,要能互相理解和信任。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做好如下工作:
其一,教师既要做学生的良师,又要做学生的益友,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其二,教师必须利用一切机会深入到学生中去,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善于体会学生细微变化的心理因素,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启发教育;
其三,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情况,点燃起内心的希望之火,使之总是充满信心地面对生活;
其四,教师在进行工作时,要有机动性和分寸感,要珍惜并不断加强已经建立的信任感和情感联系。只有正确认识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坚持师生心理相容的原则,才能保证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和达到预期目标。
另外,在教育过程,教师要始终做到严以律己,表里如一,做学生的表率。如果教师不能严以律己,对学生是马列主义,对自己是自由主义,即使你在学生的身心上付出的汗水再多,最终也是徒劳。
总之,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必须坚持我国教育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所总结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情,持之以恒”的思想工作教育经验,力戒简单粗暴、草率行事的短期行为。只要教育工作者方法得当,“润物细无声”,就一定能够培养出一棵棵高大挺拔的乔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