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在政策必要支持、学校有效推动和教师积极参与等多方形成的合力作用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持续发展,这是我们必须直面的课题。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关键的是解决认识问题。必须认真总结反思,正视问题与困难,消除观望心态,激发不断探索的热情与活力。特别是在课改遭遇“高原期”时,我们更应保持清醒的认识,冷静分析,全心投入,着意前行。
一、推进课改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1 教育理念:由注重更新趋向科学辩证
一是对继承与创新辩证关系的深刻认识。对传统中有益成分的有效继承,是我们进行创新的基础。无数事实证明:没有继承的创新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一味求创新,而忽视甚至无视既有的经验,那么将不可能有大的改观,反而会出现回落或衰退。所以,课程改革一定要建基于充分借鉴之上,对传统的教育进行不断“扬弃”,这是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的过程。我们应该进行科学的批判、理性的怀疑,切不可追风逐浪,盲目求新,否则,新则新矣,而无实效,甚至抛掉了原有的有价值的东西,实在是得不偿失。课程改革中曾一度出现对传统教学方式过分否定的倾向和行为,这是偏激的,实践也证明这是行不通的。事实上,每一种教学方式总有其长与短,新旧方式带来的效果不是绝对的,只有多种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和合理运用,才能产生实效。
二是对中国本土教育理论与外国先进教育理念的不断融合。我国教育理论中有许多经典至今仍具有无穷的魅力,无论是先贤孔夫子,还是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其教育理论都是宝贵的资源。而很多人“言必称希腊”,唯洋理论是尊,总觉得外国的教育理论先进、管用、时尚,这是对本土教育缺乏研究整合的表现。其实,把本土教育理论与外国先进教育理念融合起来,才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三是对普适性经验与独特体验的理性分析。普适性经验体现一般规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每一校每一人都是独特的“这一个”,因此,绝不能无限放大一般规律的效应,而削弱独特体验所呈现的个性魅力。在推进课改的过程中,切忌齐步走、一刀切,相反,对学校基于校本资源进行的有效开发、教师基于学生差异进行的可贵探索,要给予认同和支持。我们应尊重一般规律,更应珍视独特体验,因为缺失了每个个体的独特体验,再好的经验也变得毫无意义。
2 课堂教学:由有形的变化趋向内涵的丰厚
一是合作学习实现由形似到神似的转变。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合作学习备受青睐,但具体的实施却不尽如人意,重形式而轻内涵,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却缺少应有的厚重与内蕴。我们认为,无论是采用哪种新的教学方式,都应不求形似,但取神韵。就合作学习来说,关键的是让每个学生个体通过面临思维挑战的困难或磨难。产生走向合作的自觉,形成共同探究的心向,在有效的交流促进、多向互动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切实提高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以有效实现共进和共赢。
二是课堂价值取向更注重质感与实效。课堂是课改深入推进的主阵地,课堂有限的时空必须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其中,问题意识、有效活动、动态生成是几个关键词,对此,就更要予以关注并着力攻坚。课堂上师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进行高质量的对话,在互动中不断生成,让参与的每一个成员都亲历过程,感受成长,体验快乐。
三是情意目标由淡化轻忽趋于现实达成。教学不仅是知识积累、技能习得的过程,而且是情感培育和丰盈的过程。激发情感,激活课堂,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润物无声,踏雪无痕,这是教育的至境,我们要把它落实于寻常时、细微处、不经意间。必须指出的是,教师在课堂中尤其要注重捕捉相关信息,及时处理,相机行事,通过对核心问题的不断整合重组,引发智慧的碰撞,让学生保持旺盛的探索热情。如此,课堂得到不断开发,师生的情感也不断得以激发。
3 校本教研:由日常问题趋向核心环节
将普通的问题上升为课题进行研究。通过梳理、筛选、整合,从本校众多问题中发掘关键问题,形成有价值的课题,着力探寻针对性的方略,这有利于问题的突破,并能切实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提高工作的质量。
从细节的把握中逐步逼近核心与本质。要通过案例的解读揭示共性的东西。精选典型案例,进行细致解读,或自我研读审视,或同伴互助剖析,或专家引领点拨,紧扣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创造性,通过把脉分析、智慧碰撞、尝试验证,揭示并把握规律,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4 评价制度:由静态单一趋向动态多元
注重结果与过程的有机统一。从唯结果马首是瞻,到注重过程,发展为对结果和过程的全面审察。关注量与质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由点到面,扩展评价指标,力求量上有新的发展。如教师评价延展到课堂非预期情况的分析,学生评价延展到自我反思的层次等等;另一方面,由粗到精,在每个评价项目上做细做足文章,实现质上的提高,打造精品,如评价小组活动的质量,针对围绕主题和中心合作探究的达成度、个体的实际参与度等重点深入做好。由零散到整合,致力切合本地本校实际的个性风格的凸现。
注重全面发展与个性张扬的有机统一。既全面观照学校、教师或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又重点审视其某一方面的特点,并不断予以培育、呵护和激励,期待其个性的彰显,让特色由初步呈现趋向深层积淀。不仅是求同,而且要求异,即在衡量是否达成共识、完成共同目标、取得整体提升的基础上,评价有无新见和创见,有无独特之处。
注重新的评价方式的运用与传统评价方式方法的扬弃的有机统一。在大胆借鉴、合理运用新的评价方式的同时,注意对传统评价方式方法的扬弃,不能把原有的东西一概否定和抛却,尤其是其中有价值的部分,该传承的必须努力传承,该拿来的就要大胆拿来,切不可刻意追逐新潮而走极端。
二、推进课改采用的主要策略
1 注重经典理论与丰富实践的对接。开掘实践创新潜能
重心下移,加强理论对实践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理论只有和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才能显示其旺盛的生命力。摈弃书斋式的研究,让理论和教师鲜活的实践亲密接触,其魅力才得以彰显。教师既要埋头工作,又要抬头看路。如果让深刻独特的体验感受擦肩而过。如果对鲜活生动的教育故事熟视无睹,如果与同伴或学生的交流互动浅尝辄止,或者说对教育教学实践缺乏必要的珍视,那么,就很难实现自身教学实践的提升与超越。
2 注重校本培训与自主发展的对接,积聚教师发展后劲
通过扎实有效的培训夯实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培训的着力点:致力课改新理念的确立,以观念的有效转变实现行为的切实改变;致力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多种方法灵活恰当地运用寻求教学的实效;致力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的提高,调动教师投身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教、研、训”一体化的机制,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培育骨干教师,推出名特优教师。校本培训的相关策略: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智慧碰撞,互动对话;案例剖析,透视细节。总之,校本培训必须直面课改中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解读探讨,分析把脉,并不断反思,吸纳创新。同时,强化保障措施的支持:校长在学校课改中核心作用的发挥:相应评价机制的形成与完善;评估导向作用的充分发挥。不断激发、激励和激活,促进教师自主发展。彰显个人风格:勇立潮头,不懈探索,在尝试中丰富自己的积淀,在反思中提升自己的境界。广泛吸纳,取百家之长;精于选择,走自己的路。
3 注重学术研究与特色凝聚的对接,彰显学校办学风格
确立新的理念,形成新的方式:研究即工作,教学即研究;问题课题化,研究微格化;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具体化。着力加强学习型研究型群体的建设,充分发挥同伴互助在学校创新发展中的作用,凸现柔性化组织的功能;深化课题研究,抓住核心课题,做足文章,以鲜明的方式与策略加强课题研究,凸现教育教学的特点;加强整合,深度开发,用好资源,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为突破口,寻求切实提高师生素养的举措,凸现办学个性特色。
(作者单位:江苏教育学院宜兴学院)
一、推进课改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1 教育理念:由注重更新趋向科学辩证
一是对继承与创新辩证关系的深刻认识。对传统中有益成分的有效继承,是我们进行创新的基础。无数事实证明:没有继承的创新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一味求创新,而忽视甚至无视既有的经验,那么将不可能有大的改观,反而会出现回落或衰退。所以,课程改革一定要建基于充分借鉴之上,对传统的教育进行不断“扬弃”,这是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的过程。我们应该进行科学的批判、理性的怀疑,切不可追风逐浪,盲目求新,否则,新则新矣,而无实效,甚至抛掉了原有的有价值的东西,实在是得不偿失。课程改革中曾一度出现对传统教学方式过分否定的倾向和行为,这是偏激的,实践也证明这是行不通的。事实上,每一种教学方式总有其长与短,新旧方式带来的效果不是绝对的,只有多种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和合理运用,才能产生实效。
二是对中国本土教育理论与外国先进教育理念的不断融合。我国教育理论中有许多经典至今仍具有无穷的魅力,无论是先贤孔夫子,还是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其教育理论都是宝贵的资源。而很多人“言必称希腊”,唯洋理论是尊,总觉得外国的教育理论先进、管用、时尚,这是对本土教育缺乏研究整合的表现。其实,把本土教育理论与外国先进教育理念融合起来,才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三是对普适性经验与独特体验的理性分析。普适性经验体现一般规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每一校每一人都是独特的“这一个”,因此,绝不能无限放大一般规律的效应,而削弱独特体验所呈现的个性魅力。在推进课改的过程中,切忌齐步走、一刀切,相反,对学校基于校本资源进行的有效开发、教师基于学生差异进行的可贵探索,要给予认同和支持。我们应尊重一般规律,更应珍视独特体验,因为缺失了每个个体的独特体验,再好的经验也变得毫无意义。
2 课堂教学:由有形的变化趋向内涵的丰厚
一是合作学习实现由形似到神似的转变。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合作学习备受青睐,但具体的实施却不尽如人意,重形式而轻内涵,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却缺少应有的厚重与内蕴。我们认为,无论是采用哪种新的教学方式,都应不求形似,但取神韵。就合作学习来说,关键的是让每个学生个体通过面临思维挑战的困难或磨难。产生走向合作的自觉,形成共同探究的心向,在有效的交流促进、多向互动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切实提高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以有效实现共进和共赢。
二是课堂价值取向更注重质感与实效。课堂是课改深入推进的主阵地,课堂有限的时空必须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其中,问题意识、有效活动、动态生成是几个关键词,对此,就更要予以关注并着力攻坚。课堂上师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进行高质量的对话,在互动中不断生成,让参与的每一个成员都亲历过程,感受成长,体验快乐。
三是情意目标由淡化轻忽趋于现实达成。教学不仅是知识积累、技能习得的过程,而且是情感培育和丰盈的过程。激发情感,激活课堂,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润物无声,踏雪无痕,这是教育的至境,我们要把它落实于寻常时、细微处、不经意间。必须指出的是,教师在课堂中尤其要注重捕捉相关信息,及时处理,相机行事,通过对核心问题的不断整合重组,引发智慧的碰撞,让学生保持旺盛的探索热情。如此,课堂得到不断开发,师生的情感也不断得以激发。
3 校本教研:由日常问题趋向核心环节
将普通的问题上升为课题进行研究。通过梳理、筛选、整合,从本校众多问题中发掘关键问题,形成有价值的课题,着力探寻针对性的方略,这有利于问题的突破,并能切实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提高工作的质量。
从细节的把握中逐步逼近核心与本质。要通过案例的解读揭示共性的东西。精选典型案例,进行细致解读,或自我研读审视,或同伴互助剖析,或专家引领点拨,紧扣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创造性,通过把脉分析、智慧碰撞、尝试验证,揭示并把握规律,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4 评价制度:由静态单一趋向动态多元
注重结果与过程的有机统一。从唯结果马首是瞻,到注重过程,发展为对结果和过程的全面审察。关注量与质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由点到面,扩展评价指标,力求量上有新的发展。如教师评价延展到课堂非预期情况的分析,学生评价延展到自我反思的层次等等;另一方面,由粗到精,在每个评价项目上做细做足文章,实现质上的提高,打造精品,如评价小组活动的质量,针对围绕主题和中心合作探究的达成度、个体的实际参与度等重点深入做好。由零散到整合,致力切合本地本校实际的个性风格的凸现。
注重全面发展与个性张扬的有机统一。既全面观照学校、教师或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又重点审视其某一方面的特点,并不断予以培育、呵护和激励,期待其个性的彰显,让特色由初步呈现趋向深层积淀。不仅是求同,而且要求异,即在衡量是否达成共识、完成共同目标、取得整体提升的基础上,评价有无新见和创见,有无独特之处。
注重新的评价方式的运用与传统评价方式方法的扬弃的有机统一。在大胆借鉴、合理运用新的评价方式的同时,注意对传统评价方式方法的扬弃,不能把原有的东西一概否定和抛却,尤其是其中有价值的部分,该传承的必须努力传承,该拿来的就要大胆拿来,切不可刻意追逐新潮而走极端。
二、推进课改采用的主要策略
1 注重经典理论与丰富实践的对接。开掘实践创新潜能
重心下移,加强理论对实践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理论只有和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才能显示其旺盛的生命力。摈弃书斋式的研究,让理论和教师鲜活的实践亲密接触,其魅力才得以彰显。教师既要埋头工作,又要抬头看路。如果让深刻独特的体验感受擦肩而过。如果对鲜活生动的教育故事熟视无睹,如果与同伴或学生的交流互动浅尝辄止,或者说对教育教学实践缺乏必要的珍视,那么,就很难实现自身教学实践的提升与超越。
2 注重校本培训与自主发展的对接,积聚教师发展后劲
通过扎实有效的培训夯实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培训的着力点:致力课改新理念的确立,以观念的有效转变实现行为的切实改变;致力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多种方法灵活恰当地运用寻求教学的实效;致力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的提高,调动教师投身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教、研、训”一体化的机制,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培育骨干教师,推出名特优教师。校本培训的相关策略: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智慧碰撞,互动对话;案例剖析,透视细节。总之,校本培训必须直面课改中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解读探讨,分析把脉,并不断反思,吸纳创新。同时,强化保障措施的支持:校长在学校课改中核心作用的发挥:相应评价机制的形成与完善;评估导向作用的充分发挥。不断激发、激励和激活,促进教师自主发展。彰显个人风格:勇立潮头,不懈探索,在尝试中丰富自己的积淀,在反思中提升自己的境界。广泛吸纳,取百家之长;精于选择,走自己的路。
3 注重学术研究与特色凝聚的对接,彰显学校办学风格
确立新的理念,形成新的方式:研究即工作,教学即研究;问题课题化,研究微格化;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具体化。着力加强学习型研究型群体的建设,充分发挥同伴互助在学校创新发展中的作用,凸现柔性化组织的功能;深化课题研究,抓住核心课题,做足文章,以鲜明的方式与策略加强课题研究,凸现教育教学的特点;加强整合,深度开发,用好资源,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为突破口,寻求切实提高师生素养的举措,凸现办学个性特色。
(作者单位:江苏教育学院宜兴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