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馥郁腊八粥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iainiv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历十二月初八,我国古代称为“腊日”,是传统的“腊八”。这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此后“年味”便日渐浓郁起来。腊八节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传统和历史,它的饮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色彩纷呈。历史上有许多文人墨客争相咏颂腊八节,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作为节日主角的“腊八粥”,则用它的温暖顺滑的口感和芬芳馥郁的香味,哺育了中华民族一千多年。时至今日,仍有许多地区在沿袭这一习俗。
  ◎祭祀与祈福
  腊八最重要的习俗是祭祀。北齐诗人魏收的《腊节》,专门谈到了这一习俗:“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诗中描写了寒凝大地、数九隆冬时节,人们在桌上摆上肉酒以祭祀百神,感谢百神的福佑,抒发久已宿居于心中的敬神之情。晋时裴秀曾写出四言诗《大腊》,诗中道:“有肉如丘,有酒如泉。有肴如林,有货如山。率土同欢,和气来臻。祥风协调,降祉白天。方隅清谧,嘉祚日廷。与民优游,享寿万年。”诗中描述了古代腊祭时,祭祀百神,向百神报告“年丰物阜”的好年景,感谢百神保佑万事成功的场景。
  祭祀天地,祷告众神,是古已有之的礼节,其精神内涵是值得后人细细揣摩和传承的。传统祭祀蕴含着深刻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理念,以及爱国爱乡、倡导忠孝、追慕先贤等道德因素,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思考,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着特殊作用和积极意义。
  ◎赏赐与赈灾
  唐代腊日时皇帝常常赏赐臣下腊肉,以显恩泽。诗圣杜甫在《腊日》中写道:“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此诗描绘了当年腊日的景象,寒冻全消,甚至有柳条,颇有春意。诗人准备辞朝还家,纵酒狂饮欢度良宵,却又感念皇帝赐腊的恩泽,因而脚步踌躇。其勤勉谨慎之态可见。
  宋代腊八这一天,东京开封各大寺院都要送腊八粥。大诗人陆放翁的《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写道:“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由此可以看出,虽是隆冬腊月,但已露出风和日丽的春意。柴门里草烟漠漠,野河边有许多牛经过的痕迹。腊日里人们互赠、食用着佛粥(即腊八粥),更感觉到清新的气息。正让人联想到: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到了明代,腊八粥不仅是皇帝赏赐朝臣的节令食品,在民间也流传开来。诗人张方贤有《煮粥诗》:“煮饭何如煮粥强,好同儿女细商量;一升可作二升用,两日堪为六日粮;有客只须添水火,无钱不必问羹汤;莫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长。”饥寒交迫的贫苦人只能靠薄粥度日,明白如话的诗中,包含着几多辛酸与寒凉!
  清朝道光皇帝曾作诗《腊八粥》:“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史上有民谣道“道光道光,十年九荒”,可见当时民间灾荒频发,因此施散腊八粥时,必然是万头攒动,人涌如潮了。不知道光皇帝附庸风雅之时,是否真能用心体恤百姓。
  ◎养生与祝愿
  清代《清嘉录》引用了李福的《腊八粥》一诗:“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诗中详细介绍了腊八粥的起源和制作方法等,它是一种用多种食材熬制的粥,还叫作七宝五味粥。最早的腊八粥是用红小豆来煮的,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现在我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每逢腊七腊八,是一年当中气温最低的日子,人的体质也变得较弱,腊八粥易于人体吸收,包含了和胃、补脾、养心、清肺、益肾、利肝、明目、安神、通便等作用,可以作为日常营养配餐和调剂饮食生活的一道美食,尤其适宜年老体弱或病愈后脾胃虚弱者食用。因此,腊八粥是一种广受喜爱的养生佳品。
  进入国富民丰的今天,我们不妨把腊八节当成一种传统的延续,用最富有温情的方式,一家人团聚,品尝腊八粥,尽情享受亲情,感受盛世和美、其乐融融的生活情趣。
  编辑/王洪丽
其他文献
《孔子世家谱》的续修,不仅是孔族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而且它也为中国目前的家谱热再添“一把薪火”。  历时13年的《孔子世家谱》续修完成,并于2010年9月24日在孔子诞辰2560周年之际于山东曲阜举行颁谱典礼。《孔子世家谱》的续修,不仅是孔族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而且它也为中国目前的家谱热再添“一把薪火”。 “中国第一家谱” 新修的《孔子世家谱》共80册,4万多页,重达125公斤,被称为“中国第一家谱”
期刊
我们都曾有过美丽的梦想,只是,在茫茫人海中,在漫漫征途中,我们太容易将它们放弃或遗忘,当我们幡然悔悟时,梦想已被我们遗落在人生的旅途中。  从前有两兄弟,住在80层楼上,一天两人旅游回来,发现大楼电梯停电了。无奈,两人只好爬楼上去。一路气喘吁吁,到了20层。一合计,觉得背包实在太重,于是就把行李扔在了地上。  放下行李,顿觉轻松许多。轻装爬到40层,两人又开始累了,于是就互相指责对方为什么没注意到
期刊
王阳明,公元1472年出生于浙江余姚,但后来举家迁徙至浙江绍兴,因此他童年和少年的大部分时光是在绍兴度过的。他初名王云,5岁时改名叫王守仁,31岁时自京师告病回绍兴养病,在会稽山阳明洞中研习道术,号“阳明子”,因此人们称其为阳明先生,乃至于后来,王阳明之名竟盖过了本名王守仁,他的学说也被人称为“阳明学”。  ◎立志做圣贤  王阳明从小的志向,就是做圣贤。17岁的时候,他开始研究朱熹的“格物致知”,
期刊
胡雪岩是个敢于突破陈规旧矩,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本事开创局面的人,他创业之初的资金几乎全是借来的。  做生丝生意由大家集股,药店可以打官府的主意,而典当业他则看中了苏州的富家公子,其实也是抓住了一次借助别人的资金开创自己事业的机会。  胡雪岩因生丝销洋庄,去了一趟苏州,在苏州结识了苏州富家公子潘叔雅、吴季重、陆芝香等人,当时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迅猛,由广西进湖南,经湖北,沿长江直线而下,定都金陵,清
期刊
孟昶是五代时期后蜀的皇帝,以七宝溺器而闻名天下。其实,孟昶还有着令人惊叹的另一面,甚至说他是个“明星”皇帝也不为过。  ◎强悍的驾驭能力  孟昶继位后蜀帝位时,年仅16岁。手下的大臣都是和他故去的父亲一起出生入死打天下的铁哥们,仗着功劳大,个个骄横得不得了。大将军李仁罕霸占大量民田,还挖人祖坟,并野心勃勃地向他伸手要权。孟昶迫于形势,就让他做了中书令,可他不知收敛,小孟昶不动声色,只是暗暗准备,不
期刊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也曾断言:“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当今经济飞速发展,但人心却越来越浮躁,如何强大自己的内心,如何安放我们的心灵,如何能够走出人生的困局,明朝时的王阳明已经给出了答案。他的心学理论会使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树立自信心,找到心灵的寄托,走出一条人生的光明之路。  “心”学的思想实质就是心即理也,理即礼也,说到这里大家明白了,这不和孔夫子的思想一致了吗?是的,比如说孝顺
期刊
按照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冬季是匿藏精气的时节,此时由于气候寒冷,人体对能量与营养的要求较高,而且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相对较强,适当进补不但能提高肌体的抗病能力,还可把滋补品中的有效成分储存在体内,为明年开春乃至全年的健康打下基础,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便源于此。  ◎食疗、药补两相宜  中医认为,冬令进补以立冬后至立春前这段期间最为适宜。冬令进补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食补,二是药补。  俗
期刊
编者按:心灵成长需要文化沃土,人生攀登需要智慧奠基,而在知识的海洋中,学习我们传统的国学文化,就是捡起了滋养心灵的明珠。  本刊有幸在一年之初采访到国学的传承者与躬行者金海峰教授。金教授是长春大学国学研究发展中心主任,长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东北师范大学特聘硕士生导师,“国学大讲堂”电视讲座主讲嘉宾。与金教授的一番对话,留给我的是久久的思考与回味。相信你同样可以通过阅读本文,重新审视祖先留下的文化遗
期刊
即使你不是一个对城市改造十分敏感的人,蔓延各地的拆旧和仿古热潮也足以令你侧目。据学者的最新统计,全国有不少于30座城市欲斥巨资重建古城,如我们风闻过的开封千亿元重塑汴梁城、昆明220亿元打造古滇王国……  某种意义上,“拆旧”与“仿古”构成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看似矛盾却又并存的两大典型现象。拆旧,是因为旧的文化遗存“挡”住了城市发展脚步;仿古,则是希望从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求发展契机。破与立之间,折射出
期刊
凡中国传统文化之种种情感,必可在乡土中寻得根基,那么,最直观的自然是民俗节日。  腊八节所处的位置,正是旧年行将结束,新年即将开启。然而它的温情,却是混杂了太多情感的。  农历十二月即腊月。自先秦开始,这一日就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民俗节日。许慎《说文》载:“冬至后三戍日腊祭百神。” 又《风俗通》记载:“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腊,汉改曰腊。腊者,猎也,田猎取兽祭先祖也。”对神灵的祭拜实际上就是对祖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