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高效课堂中,提出“教学效率”的概念,强调“单位时间内的产出”。特别是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过分强调知识点的“背”和“练”,加上中考的重压,语文教师不得不把文言文肢解成一个个与考点相应的知识点,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多的“成效”,学生只能在枯燥乏味的识记和练习中获取可怜的分数,以换取中考升学的 “实利”,但它的代价是学生在麻木的听讲训练中,日益丧失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效率”不是为了量化计算,而是为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提供比较正确或理想的导向和方向。所以文言文传统教学中重视诵读、点拨和关联的“笨方法”并不过时,恰到好处的改进运用,能给高效课堂带来意外之喜。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高效课堂;方法
有人曾戏言:语文课堂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文言文位列学生“三怕”之首,由此可见,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积怨甚多。新课程改革,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的提出犹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杜朗口经验以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板块的10+35模式风糜一时,以“三高、三动、三量、三学”等为特点的山东经验也广为传诵。
于是乎,一些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要么“全面展示”学生的自主合作,表现学生“浓郁”的学习文言兴趣;要么充分体现“效益”,死记知识点,强化训练。将中国古代几千年语文教育传承下来的一些基本方法视之如蔽履。
高效课堂中,许多教师过分强调“效益”,要求在最少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最多的教学任务量,达成最好的教学效果。过分追求大容量,不愿学生“浪费”一丁点的时间,不愿下一些“笨功夫”。但老师们往往忽略了教学的对象是“人”,而不是流水线生产出完全相同的产品。“效率”不是为了量化计算,而是为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提供比较正确或理想的导向和方向。只有追求效率的最大化和效益的最优化的结合,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能熟读、背诵”一些文言文的篇章和段落,要求初中作为积累感性材料的阶段,通过大量的熟读和背诵,熟悉各种文言文的语言现象,丰富古代汉语知识,积累词汇和句式知识,培养语感。
文言文传统教学中重视诵读和积累,虽不敢说字字珠玑,但也不会一无是处。文言文课堂中,如果将大部分的课堂都用于表演展示,将传统教学方法一股脑抛弃,热闹是热闹了,快意是快意了,但过犹不及,经过多年实践的方法,只要加以改进,就能给文言文的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一、诵读
诵读法可以说是文言文教学中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朱熹曾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当今的名师上课也常注重诵读。
余映潮老师教授《狼》时,对学生进行了六次的朗读,而每次的朗读都有不同的要求:一读要读准字音,指出其中“缀、苫、倚、薪、暇、黠”等易错字。二读要读懂词意,指出不同用法的“止、犬、洞、隧”和古今异义的“去、股、盖、耳”,以及同是表时间的“少时、顷刻、几何”等;三读要读顺句子,重点辅导“两狼之并驱如故”和“其一犬坐于前”这两个易错停顿的句子;四读要读懂故事,分段朗读课文,从情节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以屠户的角度,以“狼”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五读要求品读意味,要求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六读要求演读情境,老师和同学用湖北评书或者读故事的语调朗读课文。这节课几乎都以“读”为中心,带着问题读,带着任务读,带着思考读,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思。因此,我们反对的应当是单调呆板的“死读”,切不能忽略“读”在文言教学中的作用。
读,一可以正音,二可以析义,三可以明节奏,四可以品文章。读可以正音、析义显面易见,读可以明节奏,其实也不难理解。如在《清明》一诗中,将“清明时节雨纷纷”改成“清明雨纷纷”,其他诗句也相关减字,再减字改成“雨纷纷,欲断魂。何处有,杏花村。”与之相比,原文的音韵节奏之美不言自明。又如在《醉翁亭记》中,全文用了21个“而”字,“而”断开了诗一般整齐的句子,恰与四字短语的工整相反,但同样让我们感受到语言的音韵节奏美。把全文中的连词“而”字去掉,让学生比较读。学生自会明白“而”使文字变长,语言的节奏也变慢了,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诗人的那份快乐,那份悠闲。从而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太守的山水之乐,感受那份悠闲之情,感受那回环咏叹的意味。进而理解节奏快慢与文章韵味的关系。
“读”可以品文章。在教授《岳阳楼记》的第三段时,用“漏字法”将原文故意读成“若夫雨霏霏,风怒号,浪排空,日星隐,山岳潜┉┉”再让学生比较原文读,不仅真切地感受四字短语的音乐性、节奏感,而且感受到“淫、阴、浊、曜、形”等词语对迁客骚人情感表达的影响。再如《承天寺夜游》中,将“月色入户”改成“见月光”,“欣然起行”改成“起行”,将“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改成“到承天寺寻张怀明”,将“怀明亦未寝”改成“怀明寝”,让学生明了“入、欣然、遂、亦未”在文中的作用,学生自然而然通过读就能体会到作者因月色而喜的心情,也体现出作者与朋友之间的心灵相通。
由此可见,“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正如南京大学著名学者程千帆指出:“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方法看似笨拙,实则巧妙”。特别是在“添字法”、“换字法”、“漏字法”,在对内容进行轻重缓急等节奏停顿等的改进、创意的基础之上,“诵读”这一笨方法确是不可或缺。
二、点拨
入选教材的文言文,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其用语之凝练、结构之精巧都非寻常文章可及。而初中生的基础注定其不可能自行理解文言文表达的言简义丰、遣词造句的考究、思想内容的深刻、论辩艺术的出色、结构的严谨等特点,进行深入浅出的点拨解疑就显得非常必要。
如八年级上的《答谢中书书》,全文寥寥83字,却把江南山水之美刻画得淋漓尽致,文辞清丽,堪称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如何将作者精心勾画,苦心经营,运用灵活多变的角度手法讲解出来,如果时间充许,讲评45分钟也不为过,但又难免落入“满堂灌”的俗套。因此需要重视引领孩子直接与作者进行对话:“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学生易于理解,但对于写作的角度,学生就不那么容易去赏析了。教师就必须对“仰观俯察两种视角”进行点拨和释疑。学生触类旁通,通过合作学习,自会明白“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用色彩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晨昏变化、动静相宜的景物描写。使学生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复习课上,列出学过含有“之、至、致、往、如、造、诣”的句子,让学生比较异同。经过讨论,学生将这些词归为“到”的系列词,接着点拨学生回忆、整理出其他的系列词,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一下子整理了不少。有:“ 走 ”系列词——步、趋、行、走、奔;有敬词系列词——拜、令、惠、贵、高;谦词系列词——寒、鄙、卑、愚等。“洗”系列词——沐、浴、盥、浣、涤;官吏升降系 列词——除、拜、擢、拔、迁、贬、谪、黜、左迁;通过比较归类,学生提高了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词语辨析能力,让课文这个“例子”真正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归类总结的学习惯。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品读文句,通过恰到好处的点拨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艺术魅力,力求拨动学生的心弦。
三、关联
关联是指将学习阶段相关联的知识进行归类总结,将相同用法、相同意义、一词多议、古今异义、通假现象、特殊句式等进行合并归纳,由机械记忆向形象思维记忆的转变。
如在《夸父逐日》中,余映潮老师放弃统解字义法,提出“走、渴、饮、泽、至、道、弃、化”八字,要求学生用“成语印证”法来理解字义,“走马观花、求贤若渴、涸泽而渔、饮水思源、宾至如归、道听途说、背信弃义、化干戈为玉帛”等成语不断从学生的口中冒出,无需教师的讲解,生生互动就已豁然开朗,如此拓展知识,可谓匠心独运!
又如在《唐睢不辱使命》中,学生对“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中“祲”不易理解,易错将“示”字部的一点写成“衣”字部的两点。当解释清“示”与祭祀,占卜、礼节,供佛相关,如神、祈、祷、祝、福等;而“衣”字部与衣服相关,如襟、被、裤、衩、衫等。而“祲”指“不祥的征兆”,与占卜等相关,故只能是“示”字部,既析清意义,又起归类总结作用。
除字词的关联归纳外,单元的整合也能提高课堂的效率。如在教授《孙权劝学》,在分析“吕蒙的变化给我们的启示”这个问题时,可引导学生把吕蒙与本册课文《伤仲永》里面的方仲永作对比分析。方仲永天资过人,由于没有很好的接受后天的教育,最终沦为一个平庸之人,吕蒙经孙权劝说后才开始读书学习,而最终成为一个有谋略的人。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都说明了“后天的学习和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比,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吕蒙的变化给我们的启示”这个问题,而且也巩固了对《方仲永》的思想内容的复习。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要在诵读、关联中进行基础积累,在“讲评”中品味、欣赏文言文中蕴藏的美,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千古流传的文章所具有的独特魅力,让民族文化传承绽放更亮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映潮 《这样教语文》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2年 .
[2]范剑平 《美育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年第4期.
[3]魏杰 《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三把金钥》 《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高效课堂;方法
有人曾戏言:语文课堂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文言文位列学生“三怕”之首,由此可见,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积怨甚多。新课程改革,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的提出犹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杜朗口经验以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板块的10+35模式风糜一时,以“三高、三动、三量、三学”等为特点的山东经验也广为传诵。
于是乎,一些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要么“全面展示”学生的自主合作,表现学生“浓郁”的学习文言兴趣;要么充分体现“效益”,死记知识点,强化训练。将中国古代几千年语文教育传承下来的一些基本方法视之如蔽履。
高效课堂中,许多教师过分强调“效益”,要求在最少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最多的教学任务量,达成最好的教学效果。过分追求大容量,不愿学生“浪费”一丁点的时间,不愿下一些“笨功夫”。但老师们往往忽略了教学的对象是“人”,而不是流水线生产出完全相同的产品。“效率”不是为了量化计算,而是为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提供比较正确或理想的导向和方向。只有追求效率的最大化和效益的最优化的结合,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能熟读、背诵”一些文言文的篇章和段落,要求初中作为积累感性材料的阶段,通过大量的熟读和背诵,熟悉各种文言文的语言现象,丰富古代汉语知识,积累词汇和句式知识,培养语感。
文言文传统教学中重视诵读和积累,虽不敢说字字珠玑,但也不会一无是处。文言文课堂中,如果将大部分的课堂都用于表演展示,将传统教学方法一股脑抛弃,热闹是热闹了,快意是快意了,但过犹不及,经过多年实践的方法,只要加以改进,就能给文言文的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一、诵读
诵读法可以说是文言文教学中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朱熹曾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当今的名师上课也常注重诵读。
余映潮老师教授《狼》时,对学生进行了六次的朗读,而每次的朗读都有不同的要求:一读要读准字音,指出其中“缀、苫、倚、薪、暇、黠”等易错字。二读要读懂词意,指出不同用法的“止、犬、洞、隧”和古今异义的“去、股、盖、耳”,以及同是表时间的“少时、顷刻、几何”等;三读要读顺句子,重点辅导“两狼之并驱如故”和“其一犬坐于前”这两个易错停顿的句子;四读要读懂故事,分段朗读课文,从情节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以屠户的角度,以“狼”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五读要求品读意味,要求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六读要求演读情境,老师和同学用湖北评书或者读故事的语调朗读课文。这节课几乎都以“读”为中心,带着问题读,带着任务读,带着思考读,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思。因此,我们反对的应当是单调呆板的“死读”,切不能忽略“读”在文言教学中的作用。
读,一可以正音,二可以析义,三可以明节奏,四可以品文章。读可以正音、析义显面易见,读可以明节奏,其实也不难理解。如在《清明》一诗中,将“清明时节雨纷纷”改成“清明雨纷纷”,其他诗句也相关减字,再减字改成“雨纷纷,欲断魂。何处有,杏花村。”与之相比,原文的音韵节奏之美不言自明。又如在《醉翁亭记》中,全文用了21个“而”字,“而”断开了诗一般整齐的句子,恰与四字短语的工整相反,但同样让我们感受到语言的音韵节奏美。把全文中的连词“而”字去掉,让学生比较读。学生自会明白“而”使文字变长,语言的节奏也变慢了,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诗人的那份快乐,那份悠闲。从而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太守的山水之乐,感受那份悠闲之情,感受那回环咏叹的意味。进而理解节奏快慢与文章韵味的关系。
“读”可以品文章。在教授《岳阳楼记》的第三段时,用“漏字法”将原文故意读成“若夫雨霏霏,风怒号,浪排空,日星隐,山岳潜┉┉”再让学生比较原文读,不仅真切地感受四字短语的音乐性、节奏感,而且感受到“淫、阴、浊、曜、形”等词语对迁客骚人情感表达的影响。再如《承天寺夜游》中,将“月色入户”改成“见月光”,“欣然起行”改成“起行”,将“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改成“到承天寺寻张怀明”,将“怀明亦未寝”改成“怀明寝”,让学生明了“入、欣然、遂、亦未”在文中的作用,学生自然而然通过读就能体会到作者因月色而喜的心情,也体现出作者与朋友之间的心灵相通。
由此可见,“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正如南京大学著名学者程千帆指出:“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方法看似笨拙,实则巧妙”。特别是在“添字法”、“换字法”、“漏字法”,在对内容进行轻重缓急等节奏停顿等的改进、创意的基础之上,“诵读”这一笨方法确是不可或缺。
二、点拨
入选教材的文言文,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其用语之凝练、结构之精巧都非寻常文章可及。而初中生的基础注定其不可能自行理解文言文表达的言简义丰、遣词造句的考究、思想内容的深刻、论辩艺术的出色、结构的严谨等特点,进行深入浅出的点拨解疑就显得非常必要。
如八年级上的《答谢中书书》,全文寥寥83字,却把江南山水之美刻画得淋漓尽致,文辞清丽,堪称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如何将作者精心勾画,苦心经营,运用灵活多变的角度手法讲解出来,如果时间充许,讲评45分钟也不为过,但又难免落入“满堂灌”的俗套。因此需要重视引领孩子直接与作者进行对话:“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学生易于理解,但对于写作的角度,学生就不那么容易去赏析了。教师就必须对“仰观俯察两种视角”进行点拨和释疑。学生触类旁通,通过合作学习,自会明白“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用色彩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晨昏变化、动静相宜的景物描写。使学生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复习课上,列出学过含有“之、至、致、往、如、造、诣”的句子,让学生比较异同。经过讨论,学生将这些词归为“到”的系列词,接着点拨学生回忆、整理出其他的系列词,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一下子整理了不少。有:“ 走 ”系列词——步、趋、行、走、奔;有敬词系列词——拜、令、惠、贵、高;谦词系列词——寒、鄙、卑、愚等。“洗”系列词——沐、浴、盥、浣、涤;官吏升降系 列词——除、拜、擢、拔、迁、贬、谪、黜、左迁;通过比较归类,学生提高了在文言文阅读中的词语辨析能力,让课文这个“例子”真正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归类总结的学习惯。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品读文句,通过恰到好处的点拨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艺术魅力,力求拨动学生的心弦。
三、关联
关联是指将学习阶段相关联的知识进行归类总结,将相同用法、相同意义、一词多议、古今异义、通假现象、特殊句式等进行合并归纳,由机械记忆向形象思维记忆的转变。
如在《夸父逐日》中,余映潮老师放弃统解字义法,提出“走、渴、饮、泽、至、道、弃、化”八字,要求学生用“成语印证”法来理解字义,“走马观花、求贤若渴、涸泽而渔、饮水思源、宾至如归、道听途说、背信弃义、化干戈为玉帛”等成语不断从学生的口中冒出,无需教师的讲解,生生互动就已豁然开朗,如此拓展知识,可谓匠心独运!
又如在《唐睢不辱使命》中,学生对“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中“祲”不易理解,易错将“示”字部的一点写成“衣”字部的两点。当解释清“示”与祭祀,占卜、礼节,供佛相关,如神、祈、祷、祝、福等;而“衣”字部与衣服相关,如襟、被、裤、衩、衫等。而“祲”指“不祥的征兆”,与占卜等相关,故只能是“示”字部,既析清意义,又起归类总结作用。
除字词的关联归纳外,单元的整合也能提高课堂的效率。如在教授《孙权劝学》,在分析“吕蒙的变化给我们的启示”这个问题时,可引导学生把吕蒙与本册课文《伤仲永》里面的方仲永作对比分析。方仲永天资过人,由于没有很好的接受后天的教育,最终沦为一个平庸之人,吕蒙经孙权劝说后才开始读书学习,而最终成为一个有谋略的人。方仲永和吕蒙的变化都说明了“后天的学习和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比,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吕蒙的变化给我们的启示”这个问题,而且也巩固了对《方仲永》的思想内容的复习。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要在诵读、关联中进行基础积累,在“讲评”中品味、欣赏文言文中蕴藏的美,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千古流传的文章所具有的独特魅力,让民族文化传承绽放更亮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映潮 《这样教语文》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2年 .
[2]范剑平 《美育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年第4期.
[3]魏杰 《文言文阅读教学的三把金钥》 《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