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送元二使安西
王 维
渭城朝雨汜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歌”是“诗”的音乐化,即所谓“歌咏言”。著名的“旗亭画壁”的故事,就鲜明地体现了唐代诗歌配乐歌唱、声诗并著的局面。
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一日,天寒微雪,三人共诣旗亭,贳酒小饮。恰逢伶人奏乐演唱。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伶人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矣。”而前三首均为高适、王昌龄之诗,二人则引手画壁计之。涣之自以得名已久,因谓诸人日:“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里之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因指诸妓之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矣!若是吾诗,子等当须列拜床下,奉吾为师!”该女发声,则唱:“黄河远上白云间……”涣之即揶揄二子,曰:“田舍奴!我岂妄哉?”因大谐笑。(《集异记》)
这个故事后来有人考证说与事实不符,三个人没有机会同时见面。但即使与事实有出入,仍不失为唐诗传播史上极有价值的资料。
选诗是一首送圳的名曲。安西,是唐代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赴安西必经阳关,即今甘肃敦煌。
王维是多才多艺型人物,他不但精诗工画,音乐造诣也很高。《唐才子传》云:“九岁能属辞,工草隶,娴音律。”“客有以《按乐图》示维者,(维)曰:‘此《霓裳》第三叠最初拍也。’对曲果然。”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代不像现在,有飞机火车等先进的交通工具,交通非常落后,一别经年的情况很多。所以古人对离别很动感情,把送别这一仪式看得非常重。文人们常常互赠诗文,以诉离情别绪。这类诗歌一般都是诉说难舍难分,忧愁悲苦的情感。王维这首则不然,此诗虽然也是诉说离别时的忧伤和惆怅,但是在诗中又可以看出诗人的几分旷达。诗以清景反衬别情,以近出暗示远赴,无限深情都从杯酒见之,最是空灵。此诗被谱成歌曲后,这支骊歌,便成为送远饯别的经典歌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诗从相送之地的风物起兴。这是自《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以来,诗人表现惜别之情时常用的意象。
首句七个字,从时空天地着笔,无一字闲设,简洁凝练地勾画出送别的环境。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是唐人送别之所。一路飞尘蓬蓬,曾经遮蔽了多少送别者的泪眼;夹道杨柳依依,又儿曾“留”得住过往行人的踪迹?而今日的渭城却别有一番景象:清晨,下过了一阵细雨,沾濡得官道之上灰不起,尘不扬,空气竟非同往日而一天澄明。
次句从远景移入近景,运用反衬和暗寓的手法,写客舍的景色,暗含着折柳赠别。水洗柳色,这客舍旁的别离树,也不似往日般启人悱恻,而竟然青青翠翠,显得分外的精神鲜新。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倒是透露出了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以上两句,都是在描绘环境,渲染气氛。及至三、四句,则写送别、抒离情,转为人事。一杯淡酒,一腔浓情,挚友临歧,相对执盏。情到深处,醇酒终为白水。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上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将深切的惜别、关切、担忧等复杂的感情寄寓在“劝酒”这一举动之中。诗人没有“珍重”的叮咛,也没有“望归”的预祝,而丰人的这句脱口而出的劝酒词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西出阳关无故人”,一言朋友所去之地陌生;二言那里人迹稀少;三言朋友自此一圳,则知己难求。如此,则对友情的珍惜,对离别的无奈,对朋友的关切,尽蕴于杯中了。诗人着“更尽”两字,就是要表达这份深厚友情。所谓惜别意悠长不露,情真意切而不蜕破。明代李东阳在《麓堂诗话》中说:“作诗不可以意徇辞,而须以辞达意。辞能达意,可歌可咏,则可以传。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
这首诗把人间离愁别恨高度集中概括,赋之以生动浅俗的语言形象,几千年来,久盛不衰,成为送别诗的千古绝唱。此诗后来被编人乐府,广为传诵,成为饯别的名曲。因诗中有“阳关”“渭城”两地名,故又称为《阳关曲》《渭城曲》,“阳关”也成为送友酬唱的代名词。
因为这首诗语句清新,感情真实,一言道出千万离人的共同心声,音乐感也特别强。“右丞‘渭城朝雨’,流传大众,好事者至谱为《阳关三叠》。”(朱谦之《(中国音乐文学史》)唐代陈陶诗《西川座上听金五云唱歌》中有“歌是《伊州》第三遍,唱着右丞征戎词”之句,可见《渭城曲》亦用于唐代大曲《伊州》中。大曲歌词多采用五、七言绝句或截取律诗四句,以反复咏唱的叠唱方法,尽情发挥诗中意趣。《阳关三叠》乃是三次叠唱之意。李东阳在《麓堂诗话》中评道:“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可谓之达耳。”
有无名氏乐工将这首诗改编,并为其谱曲,名《阳关词》。因此词除第一句外,其余三句都唱两次,又被称为《阳关三叠》,全词如下:
渭城朝雨,一霎浥轻尘。更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碧,千缕柳色新。更洒遍客舍青青,千缕柳色新。休烦恼,劝君更进一杯酒,人生会少,自古功名有定分,莫谴容仪瘦损。休烦恼,劝君更进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旧游如梦,眼前无故人。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
乐工之才情亦是非凡,以反复咏唱的叠唱方法,尽情发挥诗中意趣。在唐代的送圳筵席上广为传唱。唐代诗人的诗句中也曾多次提及,“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白居易《对酒》,且注明“第四声即‘劝君更尽一杯酒…。)“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刘禹锡《与歌者何戡》)可见这首诗在当时大红大紫的程度。此曲至宋朝亦久唱不衰,宋何应龙《有别》诗云:“楼上佳人唱《渭城》,搂前杨柳识离情。一声未是难听处,最是难听第四声。”可知《渭城曲》在宋代的歌唱也未曾中断。
[相关链接]
唐人送别诗中,那些凄清缠绵、留恋低徊的作品固然感人,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发自肺腑的诗作,以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豪放健美的色彩。《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作。请作简要赏析。
别董大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参考思路]
诗中眼前之景,纯用白描手法,气象雄浑,意境悲凉。第_二句却一转,把临别赠语说得体贴入微而又坚定不移,直率豪爽,慰藉之中又充满信心和力量。诗歌语言质朴无华,情感炽热,让人荡气回肠。
王 维
渭城朝雨汜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歌”是“诗”的音乐化,即所谓“歌咏言”。著名的“旗亭画壁”的故事,就鲜明地体现了唐代诗歌配乐歌唱、声诗并著的局面。
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一日,天寒微雪,三人共诣旗亭,贳酒小饮。恰逢伶人奏乐演唱。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伶人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矣。”而前三首均为高适、王昌龄之诗,二人则引手画壁计之。涣之自以得名已久,因谓诸人日:“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里之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因指诸妓之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矣!若是吾诗,子等当须列拜床下,奉吾为师!”该女发声,则唱:“黄河远上白云间……”涣之即揶揄二子,曰:“田舍奴!我岂妄哉?”因大谐笑。(《集异记》)
这个故事后来有人考证说与事实不符,三个人没有机会同时见面。但即使与事实有出入,仍不失为唐诗传播史上极有价值的资料。
选诗是一首送圳的名曲。安西,是唐代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赴安西必经阳关,即今甘肃敦煌。
王维是多才多艺型人物,他不但精诗工画,音乐造诣也很高。《唐才子传》云:“九岁能属辞,工草隶,娴音律。”“客有以《按乐图》示维者,(维)曰:‘此《霓裳》第三叠最初拍也。’对曲果然。”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代不像现在,有飞机火车等先进的交通工具,交通非常落后,一别经年的情况很多。所以古人对离别很动感情,把送别这一仪式看得非常重。文人们常常互赠诗文,以诉离情别绪。这类诗歌一般都是诉说难舍难分,忧愁悲苦的情感。王维这首则不然,此诗虽然也是诉说离别时的忧伤和惆怅,但是在诗中又可以看出诗人的几分旷达。诗以清景反衬别情,以近出暗示远赴,无限深情都从杯酒见之,最是空灵。此诗被谱成歌曲后,这支骊歌,便成为送远饯别的经典歌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诗从相送之地的风物起兴。这是自《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以来,诗人表现惜别之情时常用的意象。
首句七个字,从时空天地着笔,无一字闲设,简洁凝练地勾画出送别的环境。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是唐人送别之所。一路飞尘蓬蓬,曾经遮蔽了多少送别者的泪眼;夹道杨柳依依,又儿曾“留”得住过往行人的踪迹?而今日的渭城却别有一番景象:清晨,下过了一阵细雨,沾濡得官道之上灰不起,尘不扬,空气竟非同往日而一天澄明。
次句从远景移入近景,运用反衬和暗寓的手法,写客舍的景色,暗含着折柳赠别。水洗柳色,这客舍旁的别离树,也不似往日般启人悱恻,而竟然青青翠翠,显得分外的精神鲜新。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倒是透露出了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以上两句,都是在描绘环境,渲染气氛。及至三、四句,则写送别、抒离情,转为人事。一杯淡酒,一腔浓情,挚友临歧,相对执盏。情到深处,醇酒终为白水。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上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将深切的惜别、关切、担忧等复杂的感情寄寓在“劝酒”这一举动之中。诗人没有“珍重”的叮咛,也没有“望归”的预祝,而丰人的这句脱口而出的劝酒词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西出阳关无故人”,一言朋友所去之地陌生;二言那里人迹稀少;三言朋友自此一圳,则知己难求。如此,则对友情的珍惜,对离别的无奈,对朋友的关切,尽蕴于杯中了。诗人着“更尽”两字,就是要表达这份深厚友情。所谓惜别意悠长不露,情真意切而不蜕破。明代李东阳在《麓堂诗话》中说:“作诗不可以意徇辞,而须以辞达意。辞能达意,可歌可咏,则可以传。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
这首诗把人间离愁别恨高度集中概括,赋之以生动浅俗的语言形象,几千年来,久盛不衰,成为送别诗的千古绝唱。此诗后来被编人乐府,广为传诵,成为饯别的名曲。因诗中有“阳关”“渭城”两地名,故又称为《阳关曲》《渭城曲》,“阳关”也成为送友酬唱的代名词。
因为这首诗语句清新,感情真实,一言道出千万离人的共同心声,音乐感也特别强。“右丞‘渭城朝雨’,流传大众,好事者至谱为《阳关三叠》。”(朱谦之《(中国音乐文学史》)唐代陈陶诗《西川座上听金五云唱歌》中有“歌是《伊州》第三遍,唱着右丞征戎词”之句,可见《渭城曲》亦用于唐代大曲《伊州》中。大曲歌词多采用五、七言绝句或截取律诗四句,以反复咏唱的叠唱方法,尽情发挥诗中意趣。《阳关三叠》乃是三次叠唱之意。李东阳在《麓堂诗话》中评道:“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可谓之达耳。”
有无名氏乐工将这首诗改编,并为其谱曲,名《阳关词》。因此词除第一句外,其余三句都唱两次,又被称为《阳关三叠》,全词如下:
渭城朝雨,一霎浥轻尘。更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碧,千缕柳色新。更洒遍客舍青青,千缕柳色新。休烦恼,劝君更进一杯酒,人生会少,自古功名有定分,莫谴容仪瘦损。休烦恼,劝君更进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旧游如梦,眼前无故人。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
乐工之才情亦是非凡,以反复咏唱的叠唱方法,尽情发挥诗中意趣。在唐代的送圳筵席上广为传唱。唐代诗人的诗句中也曾多次提及,“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白居易《对酒》,且注明“第四声即‘劝君更尽一杯酒…。)“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刘禹锡《与歌者何戡》)可见这首诗在当时大红大紫的程度。此曲至宋朝亦久唱不衰,宋何应龙《有别》诗云:“楼上佳人唱《渭城》,搂前杨柳识离情。一声未是难听处,最是难听第四声。”可知《渭城曲》在宋代的歌唱也未曾中断。
[相关链接]
唐人送别诗中,那些凄清缠绵、留恋低徊的作品固然感人,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发自肺腑的诗作,以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豪放健美的色彩。《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作。请作简要赏析。
别董大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参考思路]
诗中眼前之景,纯用白描手法,气象雄浑,意境悲凉。第_二句却一转,把临别赠语说得体贴入微而又坚定不移,直率豪爽,慰藉之中又充满信心和力量。诗歌语言质朴无华,情感炽热,让人荡气回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