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语言美 咀嚼意蕴深

来源 :语文世界(初中版 )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asd123qweqw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句有意蕴”是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新增要求,它属于“有文采”的范畴,是写作中最难攻克的堡垒之一。所谓“文句有意蕴”,主要是指在叙事、抒情一类的文章中,语言不直白,不浅陋,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让读者有咀嚼、回味的余地。
  文句富有意蕴,启迪人思考,给人以教益。文句的意蕴决定了文章的意蕴,在实际写作中如能来几句有意蕴的文句,或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或包含着历史的反思,或夹杂着几许幽默感,都可使文章熠熠生辉。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留心身边的一草一木,我们会发现它们并非无情物。《诗经》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将景物和人恰到好处地融为一体,成了千古名句。无论后来的唐诗,还是宋词,无不善于从身边的自然景物来说事。林黛玉的《葬花词》之所以让人难忘,是因为她对落花与众不同的感受。花在我们一般人眼里不过是花,但在林黛玉眼里,却成了她生命的比况。苏东坡曾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语,表达了他对竹子修长优美的姿态和美好节操的赞誉。
  请以身边的某一自然景物为对象,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原文展示】
  
  我家门前的韭菜兰
  文 敏
  不知什么时候,我家门前的草地上长满了韭菜兰。一开始我还不知道这种草的名字,是后来从别处听到的。有一天,我闲着没事,就在门前闲晃悠,(开头叙写自然,“晃悠”一词形象地表现韭菜兰不经意间进入了“我”的视野)一眼看到满地的韭菜兰,觉得它们很可爱,便蹲下来细细地观赏。韭菜兰的叶子很细很长,有三十厘米左右,叶片很柔和,摸上去手感很好。(写韭菜兰叶片“细”“长”和“柔和”的特点,“手感”一词用得很精到)我瞅着它们看了好半天,忽然,一阵微风吹过,它们伸展自己婀娜的身姿,像个舞蹈演员。(发挥想象,但将风中的韭菜兰比喻为舞蹈演员,不够妥当)或许是被我瞅得不自在了吧,它们摆弄着窈窕的身姿,摇摇晃晃,顿时给这里添上了一道亮丽(“亮丽”是个已被人们用滥的词儿了,既俗且大而不当)的风景线。
  以前也曾看到这样的草,一时记不起到底在什么地方。现在想起倒生出几分亲切,也对它有了些怜爱之心。有谁注意过韭菜兰呢?它比不了花朵的妩媚,比不了松柏的苍翠,更比不了秋天田野那一派收获季节的金色。(运用“比不了”构成排比句,但这一组对比句显得较为笼统、空泛,没能显示出韭菜兰的独特个性来)然而,又有谁曾想到这样一棵棵渺小的韭菜兰能给游乐园增加朝气,能给校园增加魅力。望着那茫茫一片的韭菜兰,顿时使你感到胸怀坦荡。(“胸怀坦荡”似有拔高之嫌)因为它好像人一样有眼睛和嘴巴,会看透人的心事和安慰着你的烦恼。(此处的联想似乎有些牵强)
  我想象冬天的时候,怒吼的狂风仿佛要吞掉这个世界,花儿早已觅不见踪影,荒凉、衰败弥漫着大地。你看到韭菜兰似乎也在颤抖中死去。但是,它并没有在这严寒中屈服,虽然表面败落,却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中扎下根,暗暗积蓄着力量,只待春雷一响,再次吐出那片耀眼的新芽。(本段欲写出韭菜兰的独特个性,结果仍然未能达到目的,因为别的草也是如此啊)
  在荒凉贫瘠的地方,也许其他的花草不能成活,但韭菜兰却不在乎这些。虽然它不是耐寒受冻的植物,但它有顽强的生命力,从不畏惧恶劣的环境,它们从不跻身于花的海洋,去与花儿争美,也不妒忌那些多才的树木,去乞求别人的赞赏。它们只是默默无闻地为大地添光。(此段运用抒情的方式,由衷地礼赞韭菜兰的高尚品质,从字面上看,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却给人“硬贴”之嫌)
  正是韭菜兰的出现,才使平淡的大地显露无限生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有多少人能够像韭菜兰一样只是付出,不求回报,默默地贡献出青春和力量呢?(此段“拔高主题”更厉害了,似乎在硬给韭菜兰“脸”上“贴金”,却没有突出韭菜兰的精神实质)
  那天我移了一棵韭菜兰到花盆里,放在窗台上。我倚在窗前,凝视着那盆韭菜兰,嫩嫩的绿叶中长出一朵小花,小花有点像水仙花,一片一片的,花瓣中间是黄色的花心,也有的是一个小小的、包得很紧的花蕾。(观察仔细,描写细腻,语句慰贴)我给它浇了点水,它们洗净了身心的尘埃,泛出了一层诱人的绿光。我真想摘一片花瓣来吃。听说过神农尝百草,我也想试试这花的美味,但我狠不下心来伤害它,所以又放弃了这个念头,每天还是照样来看它们,为它们浇水。(在对韭菜兰的描绘中渗入自己的感情,文字表达也显得平实中见真情)
  我爱你——韭菜兰。
  【原文诊断】
  这是一篇状物的记叙文。在对韭菜兰进行描述的过程中,作者将感情自然渗入其中,也表达了作者自己的看法。从文章整体来看,作者在比较细致的观察中表达了对韭菜兰的赞美之情。
  本文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描写韭菜兰时,用词不够准确,未能将韭菜兰的特性很好地展现出来,也就是说,文章在一些方面对韭菜兰的性状描写不“像”。比如说“一阵微风吹过,它们伸展自己婀娜的身姿,像个舞蹈演员”,给人感觉有些不切实。特别是为了表现韭菜兰的一些精神特征,将韭菜兰与其他植物进行比较,用比较对象所具有的一些共同特点来“套”韭菜兰的品貌,显得不够贴切。
  二是在表现韭菜兰的一些精神特性时,作者人为地拔高了韭菜兰的一些精神品质。比如“正是韭菜兰的出现,才使平淡的大地显露无限生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有多少人能够像韭菜兰一样只是付出,不求回报,默默地贡献出青春和力量呢”一句显得大而不当。因此,“抹平”对韭菜兰一些“外在”特征的描绘,“摆正”对韭菜兰一些精神品相的“揭示”,使之“形神兼备”,是提升本文“档次”的落脚点。
  【升格作文】
  
  我家门前的韭菜兰
  文 敏
  不知什么时候,我家门前的草地上有了一大块韭菜兰。一开始我还不知道这种草的名字,是后来从别处听到的。有一天,我闲着没事,就在门前闲晃悠,猛地看到那些韭菜兰,忽然觉得它们很可爱,便蹲下来细细地观看。它的叶子细长,约有三十厘米,叶片很柔和,摸上去手感很好。我瞅着它看了好半天。忽然,一阵风吹过,它那柔长的身姿,随风摇曳。你看它婆娑着窈窕的姿态,偃扬起伏,顿时在我的眼前“秀”出了妩媚的倩影。(描写切实,生动地写出了韭菜兰的动态美)
  以前也曾看到这样的草,一时记不起到底在什么地方。现在想起倒生出几分亲切,也对它有了些怜爱之心。有谁在意过韭菜兰呢?它没有花朵灼灼的烂漫,比不了松柏的高大挺拔,更没有秋天庄稼地里那一片受人赞美的金色灿烂。(运用排比句,比较具体地抒写出韭菜兰的独特个性)然而,谁又能想到这样一簇簇不惹人眼的韭菜兰,却能给农家的门前增添一丝诗意,给大自然添些魅力。望着那郁郁葱葱的韭菜兰,我倍觉神清气爽。你看它好像有灵性,那深深的绿,那淡雅的香,那柔媚的骨,会透亮你重重的心事,赶走缠绕你的烦恼哩。(匀称的句式,形象感很强的用词,点化出韭菜兰给予人们的美好感受)
  我想象冬天的时候,怒吼的狂风仿佛要吞掉这个世界,花儿早已觅不见踪影,荒凉、衰败弥漫着大地。(渲染出生存环境的恶劣,以表现韭菜兰坚强的生命力)就在这风雪的淫威之下,你看那韭菜兰却傲然地扎根于大地,虽然不再如春天那般娇媚,甚至茎叶也有些枯黄,但它拼尽了力气,积攒着热情,以自己那不多的绿意给人们带来春的希望。在这个满目萧条的季节,是韭菜兰,是青松,是翠柏,顶风傲骨,奋扬着无限的生命活力。(将韭菜兰类比为青松、翠柏,再次强调它顽强的生命力)
  在荒凉贫瘠的地方,也许其他一些花草难以成活,但韭菜兰却不在乎这些。虽然它不是顶尖的耐寒受冻植物,但它有着坚韧的适应恶劣环境的能力。热闹的鲜花海洋里,没有它争宠的身影;高大秀美的树林里,也没有它乞求赞美的声音。(巧妙运用整句,比较之中可见韭菜兰的独特品质)它只是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本分,为它脚下的土地献出自己的葱绿。正是这万万千千和韭菜兰一样的无名小草,奋发着大地的蓬勃生机。而我们人类,又何尝不是那些众多的无名无姓的“韭菜兰”,以自己坚忍不拔的勤劳本分,恪守着对土地的热爱,才使每个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从而造就了那些伟大民族的盛世辉煌。(由物及人,水到渠成地赞美了韭菜兰的高尚品质,毫无拔高、硬贴之嫌)
  那天我移了一棵韭菜兰到花盆里,放在窗台上。忽然有一天,那株韭菜兰嫩嫩的绿叶中居然(“居然”展现了韭菜兰花开给予“我”的惊奇)长出一朵柔柔的小花,有点像初绽的水仙花,小小的花片,嫩黄嫩黄的,里面是一个小小的、裹得很紧的花蕊。(抓住韭菜兰的质地、色彩、形状等方面进行描写,传神地状写出韭菜兰与众不同的个性)莫名的兴奋,催我赶紧给它浇点水,看着它洗净了尘埃的“身心”,透逸出一层柔嫩的绿意。不知道什么原因,我居然萌发了想摘一片花瓣来吃的念头。不是说神农尝百草吗?我为什么就不能品尝这花的美“味”呢?但我很快就打消了这样的念头。我怎么忍心伤害它呢?(一连串的反问句,细致地展现了“我”的心理,也从侧面表现了韭菜兰对人们的巨大影响)我为自己放弃了这样的念头而高兴。
  我爱你——韭菜兰。
  【升格小结】
  本文把修改的重点放在对韭菜兰特性描写的熨帖和主题的疏通上。原文不少地方对韭菜兰“形”的描画不太合乎其特征,比如开头一段对风吹韭菜兰的姿态描写,比较生硬。改文扣住了韭菜兰的神韵,以“柔”字来着色,凸显了韭菜兰细长、柔媚、嫩绿的特点。针对原文意在表现韭菜兰默默无闻、扎根大地、顽强生命活力的主题,“抹平”了原文诸多拔高和牵强附会的“硬靠”。
  比如原文第二段对眼前韭菜兰的“升华”,首先对三个“比照”句进行调整,使之更加贴切,符合比照的标准;然后再对概括韭菜兰“功用”大而失当的两句进行“抛光”,使之妥帖恰当;最后把“我”对韭菜兰的感受进行“着色”,使“草性”与“人性”相切合。还有后面几段涉及对韭菜兰内在精神品质拔高的现象,都以一根主线来贯穿,“削平”人为“贴金”的语句,使文章基调平和、润泽,满溢对韭菜兰特性入骨的“体贴”与主题的深入把握。
  这样一来,改文充满着对韭菜兰细致入微的体察与洞达,也弥漫着“我”的至情“进入”,散发出主题鲜明的芬芳。
  【升格启示】
  通过这次作文升格指导,我们可知,要想使自己的作文语言“有意蕴”,可从如下方面做起:
  一、描绘艺术画面。有意蕴的文句常常有一个鲜明的艺术画面,生动形象,意趣盎然,不但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而且给人以深切的感官刺激和审美回味。在记叙类文章中,常常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等做具体、生动的描摹与刻画,使读者对描摹刻画的对象有真切、具体的感受和印象。在状物类文章中,借对物的个性、特色的描摹,表达作者的某种情味、趣致、情感,从而使文章旨远意深,形神兼备。
  二、体现人文关怀。要使文句有意蕴,便要体现人文关怀。当然,并不是以空洞的说教附丽于字里行间,而是将伴随着挚热的情感和富有表现力的材料渗透于文字之中。在文句之中,我们能感到作者那颗跳动着的滚烫的心,能感受到作者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能够体会到作者对现实的观照和对人文精神的呼唤。
  三、彰显生活本质。我们很多同学的文章,往往是一个简单的判定是非好坏的观点加若干例子的堆砌,很少做深入的分析说理,缺乏对生活本质的开掘,以致于文句呆滞、僵硬,缺乏张力,意蕴也就无从谈起。而真正有意蕴的文句应当是触及生活实质的,它是彰显生活本质的宣言,它主旨要明确集中,论述不枝不蔓,内容充实而丰满,让人回味,促人思考,令人信服。
  四、展示文化底蕴。有意蕴的文句,常常是熔铸博大精深的文化内容,酣畅淋漓地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从而显露出华美的文采。中国几千年丰厚的文化积淀是滋长语言的沃野,同学们可以博览群书,以积极的心态借鉴学习,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为自己的文章增添亮色。
其他文献
【写作导航】    我们在行路的时候,前面突然出现了一条河,要从河的这边,走到河的那边,有什么办法呢?要么有一条船摆渡过去,要么架上一座桥,从桥上通过。我们写文章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要使文章前后连接起来,使它成为一个整体,这就同样需要“船”或“桥”——过渡。  由于文章各个段落所表达的段意是相对独立的,为了使全文整体上的意脉贯通,在文章的某些段落或层次之间就需要有一个从一个意思转到另一个意思的过程
期刊
【精彩导入】  她,曾经孕育着人类的文明;她,曾经感受着历史的沧桑。她胸襟宽广,她仁厚无私,她美丽丰腴,她是我们敬畏的——土地。鸟儿是她最小的女儿,鹰是她四处巡视的卫士,江河小溪是她衣袂上的彩带和珠链,美丽的湖泊是她梳妆打扮的镜子,高山峻岭是她挺拔的脊梁,果实和鲜花则是她爽朗如风的笑靥。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一片神奇而美丽的热土吧,去感受土地的伟大与神奇的魅力。  【文题亮相】  艾青说:“假如我是
期刊
在巴黎艺术馆里,陈列着艺术大师罗丹的一尊巴尔扎克雕像。雕像身披宽袖长袍,头部微仰,双唇轻闭,额纹紧蹙,目光深邃,仿佛正在构思一部新作,酝酿一个细节,捕捉一个确切的词语。可是,如果看得再仔细些,你会发现这是一个断了双手的巴尔扎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罗丹最初雕塑这个作品时,雕像的双手是完好的。只是因为这双手雕塑得太出色了,以致转移了人们应该注意的视线——这尊雕像的脸部,因为罗丹的创作意图是为了表
期刊
作文占据语文学习的半壁江山,能否提高语文成绩,写作水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作文获得老师的青睐从而取得高分呢,下面教你四招扮靓你的作文。    第一招,拟精彩之题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新颖别致、文采飞扬的标题,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引起老师的兴趣和注意,无形中便为文章增加了分值。近几年“话题作文”在中考中迅速兴起,其“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的特
期刊
上期我们已经学习了在口语交际中,如何把握沉默的分寸、说话时机的分寸和说话曲直的分寸。本期我们接着学习如何把握说话轻重的分寸、调解纠纷时说话的分寸、开玩笑的分寸。掌握好在口语交际中说话分寸的技巧,将会在今后我们的人际交往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说话轻重的分寸    俗话说:“凡事都要有个度。”说话也一样,要根据时间、人物、事件、地点的不同,相应地调整其长短快慢、轻重缓急,这样才叫说话有分寸。有
期刊
【作家新秀亮相】  刘卫东,1983年生,第四届、第五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陈平主编的《80后作家访谈录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12月出版)和《80后作家访谈录》(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的访谈作家之一,陈平主编的《新概念作品十年精选》(男版小说典藏)和《锦瑟年华·华筝卷》(青春散文)的主笔之一,出版有个人文集《指尖流水》《汉语春秋:中国古典人文意象随笔
期刊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自然界的万物,大至山岳河川,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这样就产生了咏物类的诗歌。诗人们并不是就物咏物,而是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将自己的感情寄托于所咏之物上。古人早已指出:“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故而咏物诗常在于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梅赞其标格高雅节操凝重,借
期刊
由此及彼,由眼前的时间情景发散拓展开来,想到过去、将来的时间情景,想到纵横中外的事件。这种联想如放纸鸢,只要握住手中的长线,风筝自然在广阔的天空自由翱翔。写作中运用这种联想方式,叙写抒发由这一原点而导引出来的景物、事件及内心情感,如给文章按上灵动的翅膀,使得文章内容更加丰富,景物更加逼真,感情更加浓烈,是力戒作文平淡乏味的好方法。  一、回想出图画。即通过联想,把曾有的记忆“粘贴”过来,以特有的图
期刊
时间是2010年3月14日中午10:00,地点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一如往年,除了有关政治、经济等政策性问题逻辑清晰、高屋建瓴的回答外,整个记者见面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恐怕还是总理那渊博的国学知识。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寓意恰当画龙点睛,从语言学习的技法看,也颇令人玩味,下面我们就从他所引用的几条典故管窥其妙。  (一)“行百里者半九十”  【原文】温家宝在记者会开始时说:“今后几年,道路依然不平坦,
期刊
【内容简介】  最值得珍藏的怀旧读物,写给年少自己的书,纪念我们共同的青春和成长。  你还记得上世纪最后十年的青春是怎样的吗?那可是我们独一无二的成长!《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以真挚的感情,真实的细节,讲述了一段发生在那个年代精彩的青春故事和爱——少女罗琦琦天性桀骜,从不妥协。青春期的她游走在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里:作业、考试、小团体的校园;游戏机房、歌舞厅、小混混斗殴泡妞的社会。她看着中国第一代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