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意成境 文化生趣

来源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ash_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灯笼》是吴伯箫早期散文中的名篇。诵读体味《灯笼》,能让读者在脑海勾勒出一幅幅温馨的乡土风俗画。这些画面蕴含着过去生活的深挚回忆和悠长况味,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和那个年轻人的锋锐勇气。仔细咀嚼,能得文章的滋味,体会到文章字里行间以语言构筑的意趣美,以民俗编织的文化美和情怀浸润的风骨美。
  【关键词】《灯笼》;散文赏析;意趣美;文化美;风骨美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24-0074-02
  吴伯箫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写的散文,继承了上世纪二十年代朱自清、谢冰心一派的创作传统。《灯笼》《马》《夜谈》诸篇,文既有小品散文的简约质朴,又有叙事铺陈的雕琢绮丽。
  选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的《灯笼》,由于所写的内容是作者年幼时喜欢的火而曾被人诟病“囿于自我视角的对于人的展示”。现在该篇散文被编入教材即被人们所肯定,对于喜爱散文创作风格多元化的读者来说是一件好事。
  一、玩味咀嚼,得他滋味
  以整体直觉来诵读体味,玩味咀嚼,这是阅读《灯笼》的一种方式。因为吴伯箫的散文创作,本身就契合了中国文人以直觉思维来创作的特征。
  他在《荠菜花》一文中透露了自己的写作习惯,总喜欢抓住点点滴滴的小事物,联想到林林总总一大堆悠远陈旧的事物上去。出生于书香世家、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吴伯箫在写作中秉持着直觉思维,多抒写年轻生命中的无数难忘经历。当他在生命长河中听到其他生命的呼唤,听到这个世界向他发出呼唤,于是他有了回应的渴望、表达的念想,他不再甘心“踽踽独行”,他想开放自己,拥抱其他生命,拥抱这个世界。
  在《灯笼》中,笔者看见了喜欢火和亮光的小孩,灯笼下的戏台以及村人、亲人、夜行归家的人;除了
  人,还有各色的灯:山城小县里奔跑的龙灯、褪色朱门前悬挂的官灯、军营中的挑灯,还有探海灯等。读者在反复体味、“反复详玩”中能发现:灯火中有活生生的人,热闹的生活;千年的历史,除了朝代更迭、无尽的战争和权臣的尔虞我诈,更多的是普通人平凡热闹的生活,生生不息。尽管他的散文中没有同时期某些作者文中常见的压抑的怒火或者狠厉的枪匕,但是读者也没必要先入为主或者牵强附会去轻视他的文字;抓住语言深入地去咀嚼,就能“得他滋味”。
  对《灯笼》的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语出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阅读评价手册》)。在吴伯箫的笔下,家乡的灯笼、戏台、马、啼晓鸡、荠菜花、天冬草、萤等,是极其常见的事物,读者的心理记忆层即使没有同等事物,借助联想和想象也能在脑海勾勒出一幅幅温馨的乡土风俗画。这种信息的碰撞,显示出《灯笼》文本中的信息与个人脑海中固有的知识和经历产生了某种关联[1]。
  文中灯笼所串联起来的人、事、物给人太多的体悟。对“灯笼”这个意象由浅入深地体味,是一种对话——是读者(储备信息)和文本(蕴含信息)的对话:孩子心向光明的天性,喻人对光明的追求;玩火点烛的调皮,是成长中必经的教训;灯笼下晃荡的影子,映照出夜行胆怯的心性;戏台下的零嘴、戏台上的角色,跑半夜去看龙灯,活画出了人们對年俗热闹的向往;听祖父讲有趣的故事,母亲递来的宵夜,是对温暖亲情的怀恋和感激;村头高挑的红灯,与现在商住楼里的楼梯灯一样,为晚归人送上温暖;官衔灯、灯纱描字、宫灯里的烛泪,是对深长历史的回味;挑灯看剑的豪气,诉说着每个年轻人都曾有过的军营梦;火把、探海灯,何尝不是青年们勇敢承担的责任宣言?这些画面,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饱含着深挚的情感回忆,展现着深长的历史况味,也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和一代代青年人的锋锐勇气。
  二、语言构筑的意趣美
  有人评价吴伯箫的散文为“在意象迭出中,容纳着诗的氛围”。审美品质上追求质朴简淡的意境,如同绘画中的“士人画”一般生动而富有趣味。文字中流露的喜怒哀乐往往让读者触景生情。
  他的散文大都用短句,铿锵有韵,平实而不曲折,字里行间传递出微妙的意蕴。“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这样的句子,整饬而有变化。文中还有很多这种整齐划一的句式,在韵律的装点下,显示着作者在语言上的创造力。
  他善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调动人的感官,辅以生动的比喻勾勒出活泼而意蕴深远的意象。《灯笼》中的“活活的太阳”“沸的繁星”“跳又跳的鬼火”,太阳充满了活力,繁星闪亮又繁密,鬼火不再让人害怕;留着“雪白的胡须”的祖父会讲有趣的故事;想起幼时母亲给的宵夜,而今“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的感慨;黑夜摸路的行人“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心底暖流;在春宵迟暖的宫内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的深长意味;“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那份青年人的憧憬……作者由生活中的一些不起眼的东西展开联想,回忆往事,憧憬未来,以凝练的语言和略带感伤的笔调娓娓道来,营造出悠悠的意境,情思充溢。《灯笼》一文中隽永的情思发人深省,“照”出一代人的理想追求。
  三、民俗编织的文化美
  作家在遣词造句的时候,各种文化内容也都沉浸在里面。学生在赏析时,就是在学习文化和运用文化。吴伯箫的散文乡土文化浓郁。他出生于山东莱芜农村,大学毕业走上社会后,由于厌倦都市生活,便把创作视野凝注在了乡村。从初写散文时的狭小的个人天地跳出来后,他把艺术的触角楔入了社会生活的底层,用质朴的文字去抚慰遭受屈辱的故土,展示民族和历史所闪耀出的内涵美。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维系历史、融合现实进而拥抱未来的非物质载体,是每个个体共享的集体精神烙印。借助民俗文化里的某种物质或者仪轨形式,吴伯箫试图在字里行间伸张和阐扬在那个历史年代里青年的个人定位和社会责任。《灯笼》一文中写到的“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村边社戏”“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挂红灯笼”“元宵节张灯结彩”“进士第的官衔灯”“纱灯上描宋体字”等民俗,作者在文字细节上的用心打磨,赋予了这篇散文较为沉静而厚重的文化质感。作者学自古文、类似骈文的叙事节奏,编织了一张乡土民俗的网——“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乡土民俗的符号意象和文化基因,孕化成一种独特的文化韵味,为读者呈现了不一样的散文意境。   祖父在路上与“我”“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到家时“院子里的灯笼还在亮么”的那种笃定的心理,以及“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恬淡的心理,无不与乡村生活的宁静相照应;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
  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情緒总是让人想起“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唐王建《雨过山村》)的疏阔淳朴的乡村场景。在山城小县的元宵节“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原先平静逼仄的小县城在元宵夜里猛然活了过来,泼洒出冒腾腾的山野的温度。读者的思绪一下子被拉到无限远的曾经,沧桑岁月拖拽着民俗文化缓缓流淌,这是民族千年的积淀。
  四、情怀浸润的风骨美
  《灯笼》一文,糅合了静态与动态两种不同的美的形态,孕育成了让人印象深刻的风骨。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饱含着幼孙稚儿孺慕祖父的温暖亲情;上下灯学母亲接递灯笼和伴手的宵夜,传递的是珍贵的母爱;乡俗还愿挂在村头给孤行客安慰的红灯,给人温暖和勇气;元宵时节跟着看的龙灯、半夜枕着入梦的小灯,勾起的是回忆中的温馨和对岁月的留恋;族姐远嫁时的官衔灯,映照出了褪色朱门的遗憾和喟叹;西宫南内的灯火下或自娱或寻幽或独处的人,悠悠况味与烛泪一般长。这一副副唯美画卷徐徐展开,倾吐着真挚深沉的情感。在读者眼前,那么多灯笼列出一种静态美,有日常生活所用的,有戏台表演需要的,有年节礼仪展示的,还有历史幻象虚构的,普通之余令人回味无穷。
  这种浅吟低唱寻一路幽悄的深邃情怀,其实并不是吴伯箫散文内涵的全部,他也有发出忧虑祖国和民族命运前途的呐喊,喊出“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的心声。“塞外点兵”吹响进军的号角,“挑灯看剑”想要燕然勒石。此时的灯笼已经不是一种景象,而是特殊时代下青年人勇于担当的豪情壮志。但是,灯笼比较个体化,“不够了”,须得连绵成阵的火把、探照灯和燎原的烈火才有足够的气势,来撑起国家的脊梁。这是青年吴伯箫的担当,是对着屈辱和黑暗所发出的誓言,慷慨激昂中饱含着家国深情。跟着文字,与作者一起踏古访今,听故事、赏戏曲、探军营、瞄历史、睁眼看现实,由个人款款深情到激越悲壮的家国情怀,情感的轨迹也在颤抖中升华。
  【参考文献】
  [1]彭乐群.仰望语文教育[J].教师博览,2021(17).
  【作者简介】
  朱建国(1980~),男,汉族,江苏苏州人,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周京华(1970~),男,汉族,江苏苏州人,本科,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其他文献
【摘 要】作为深度学习的重要思维方法之一,“审辩式思维”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审辩式思维训练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首先抛出需要探究的主要问题,结合课例介绍有效创建方式及教学实践论述,就“初中语文审辩式课堂”这一主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信息化;审辩式思维训练;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
期刊
【摘 要】当今时代是一个线上与线下学习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学生获取知识的空间是宽广的、途径是多元的。要想充分利用当下教育优势,提升高中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就必须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高中历史课堂。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高中历史课堂的构建离不开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和学习行为的支持。故高中教师应综合利用生活教学、讨论教学、信息化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提升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开放性,
期刊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初中语文教学更侧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充分考查学生学力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建立能够真正合作共赢的学习小组,变语文学习的单打独斗为团结奋进,培养每一位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能力,最大限度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习小组;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
期刊
【摘 要】阅读与写作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特点,二者相辅相成,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学生通过阅读不仅可以领略到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还可以提升自身的审美鉴赏能力,为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写作则可以表达自身的情感体验与思想,深化阅读理解与感悟,同时还能通过语言文字传递美好的情感。读写结合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探究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学生升到初中,将面对学习环境的变化以及人际关系的变化。在初一这关键的一年,学校及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及青春期的性格特点,及时进行有效干预,通过心理教育、学科教育、习惯培养、家长教育等多种手段,保持初一新生学习活动的系统性,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及生活。本文从做好初一新生引导教育的意义入手,提出了引导初一新生适应新环境的有效方法,希望能对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初
期刊
【摘 要】人们在学习与研究中探求关于美的存在,挖掘关于美的价值,播撒人类文明的种子。而语文是一门承载语言与文化的学科,高中语文审美教育则旨在使学生深刻领悟人类的审美结晶,培育审美追求与审美精神兼备的学生。  【关键词】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24-0058-02  高中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
期刊
【摘 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语文学科更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传递情感的重要作用。如何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一直都是语文教师需重点关注的课题。教师可通过课外阅读教学扩展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促进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本文就如何以课外阅读之美打开语文教学展开研究讨论。  【关键词】阅读之美;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期刊
【摘 要】主题阅读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要把握学习任务群各模块之间的联系,以单元为主整合教材中内容或情感相似的文章进行主题阅读教学,并针对各主题组织学生开展延伸阅读,以此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主要论述在高中语文新教材视域下主题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新课标中所提出的学习任务群,对主题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中语文;主题阅读;学习任务群  【中图分类号】G633.3 【
期刊
【摘 要】初中语文寫作多以记叙文为主,不仅对学生的观察能力、素材积累、表达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还要求学生能灵活掌握有关动作、外貌、环境、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的技巧。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对事物细节进行刻画的技巧,让学生在写作中说真话、叙真意、抒真情,增强学生语文写作的感染力、真实感和表现力,全面提高学生细节描写能力,彰显语文写作神韵。  【关键词】细节描写;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
期刊
【摘 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为保证教学效率,达到教学要求,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设问导学的方式,为学生构建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设问导学要注重设计问题和引导思路,设问导学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设计针对性、系统性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关键词】教学设计;设问导学;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