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社会越来越需要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人才。计算机课作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课,在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更要注重中职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与实践的培养。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目前,IT行业对于底层研发、底层管理人员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且当今世界正受到新的科学技术的不断冲击,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造成信息量剧增,这就要求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渊博的学识,更要具备独特接受新信息、处理新信息的创新能力。而在一切能力当中,创新能力是学生最为缺乏,同时也是整个高等教育、中职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当前积极推行的学校素质教育中,尤其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计算机课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而且使学生学会了进行独立思考和科学的思考,为其以后发展为创新型人才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计算机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构建计算机教学与学生日常工作的通道,引导学生建立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只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创新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以扎实掌握专业知识为前提的。兴趣是学习的主要原动力。良好的心理态度则是学习的催化剂。学科特点决定了计算机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它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电脑、MP3、移动电话、智能家电、网络、游戏、动画、办公处理甚至是天气预报等等,无一不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结合我们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我们足以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意义,进而也可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在具体操作上:一是通过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指导学生用计算机编辑文稿,用窗口画笔画出简单的彩图和制作书签、卡片,用计算机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帮助老师完成考试成绩的计算与管理等;二是通过辅助教学,来发挥计算机的工具性优势,淡化学科本位意识,根据现有条件尽可能地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向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知识和大量材料,这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教学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直觉力;三是通过解决学习上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四是运用学科特点,时代的背景和社会的要求,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五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也就是说: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是自我发展、自我显示的需要。
二、创设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环境,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和教学观,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因为良好课堂环境氛围的创建,有助于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焦虑情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水平,释放潜能。因此在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还可通过变化无穷的画面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区,为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有利的条件。例如我在讲授Flash动画制作四季风景图片切换效果时,自制了课件,通过几幅不同季节的图画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环境,并用动画的渐变效果完成四季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季节的变化,体会其多变的美,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和创造欲望,使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一改以往那种被动沉闷的局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可以通过合理使用直观性教学原则,利用大屏幕投影进行直观教学,编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和演示程序,化抽象为直观,使原本比较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还体会到根据教学需求将其内容动态地加以分解、组合,生动地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使抽象的讲授形象化,既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亦可拓宽思维空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创新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是计算机教学中一个成熟的新型教学模式,已经被多数人所接受,在教学实践中也得到很好的效果,因为这种模式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从原来的“老师要我学”,变成了“我自己要学”。在运用任务驱动模式时,首先就是要针对某个教学内容,设计成能由学生完成的、可以收到良好教学效果的“任务”。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也总结了下设计 “任务”要满足的条件:(1)该任务过程结合教学内容;(2)能将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3)该任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4)以简单任务为主,可以分阶段实施;(5)有明确的评分标准,可以对完成的作品是否达到教学目的进行评价。例如,我在讲授《illustrator》其中一节综合练习内容时,我设定了以校园文化艺术节为背景,要求设计宣传海报。将全班学生分组,假设每个小组是一家设计工作室,接受任务为校园文化艺术节设计宣传海报,此时老师代表校方提出设计要求。整个过程分三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是选出创意口号,这需要每个小组竞争,最后确定2个口号,每个小组可以任选一个口号。第二阶段是每个小组各自讨论与设计,最后由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本组的设计创意。第三阶段是评价,采用互评,每组可以指出其他小组的不足的地方。最后教师总结,在评价中可以选出的是被认为问题最少的作品。每个小组都精益求精,不断地推出自己的新作,力求让自己的作品最好,但是对于学生的真实水平肯定还没有达到实际的要求,反之我们可以做到的是尽量减少错误的出现,也是一个学习过程中并经阶段,所以在最后评价阶段让学生挑毛病,也起到了总结的作用。整堂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收获了知识,锻炼了技能,同时也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为今后步入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而达到了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目的。 2、问题式教学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只有提出了有一定引导性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不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套路,使其成为一个摆设,经常出现自问自答的情况。
经常会在听老教师上课的时候觉得收获颇多,这样的课堂不追求形式有多新颖,但是总会在不知不觉中让你听得入神,有时还会突然有和学生抢答问题的冲动。仔细分析下来,一堂精彩的课,如果能解决你心中的疑惑,或能使你得到某些方面的启发,我相信这就是一堂精彩的课,就像孙悟空听到精妙时也会手舞足蹈起来。老教师经验丰富必然是原因之一,另外我觉得就是问题的设置也是相当讲究,同样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手段之一。
问题式教学模式把学习设置到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学生通过互相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发现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采取问题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宽松、民主、和谐、平等、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情境。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设计出针对性、启发性较强的问题,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敢于质疑发问、想象猜测,敢于打破常规、不拘一格。如之前提到老教师上的一堂课,关于 《VB语言程序设计》 教学中,设计一些易出错的程序,让学生对这些程序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错误,进一步完善程序的功能,从而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模拟教师法
在进行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差异大,城市学生大多具备一些计算机操作能力,而有些农村学生甚至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在学习的积极性上,农村学生强于城市学生。为此,可以尝试使用模拟教师法进行教学。
例如在计算机组装课的教学中,要求完成硬盘分区和安装系统的内容,则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中完成任务最快的同学,经老师检查无误后,即可担当本组的指导老师,帮助小组中其他同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将问题记录到表格中,总结时大家一起交流。采用这种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原来有一定基础的同学发挥带动作用,同时也是激励其他同学追赶好的同学,形成良性的竞争,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总之,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要与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相整合。不仅要培养学生在现代信息环境下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法律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计算机及相关行业一线输送高质量、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白鲜霞 计算机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科技信息,2007,(13)。
[2]王妍.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技术.2008.(03)
[3]胡旭诺、李红. 浅析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内江科技.2008.(01)
[4]李多海,陈晓莹. 中职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 文教资料. 2010(08)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目前,IT行业对于底层研发、底层管理人员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且当今世界正受到新的科学技术的不断冲击,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造成信息量剧增,这就要求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渊博的学识,更要具备独特接受新信息、处理新信息的创新能力。而在一切能力当中,创新能力是学生最为缺乏,同时也是整个高等教育、中职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当前积极推行的学校素质教育中,尤其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计算机课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而且使学生学会了进行独立思考和科学的思考,为其以后发展为创新型人才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计算机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构建计算机教学与学生日常工作的通道,引导学生建立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只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创新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以扎实掌握专业知识为前提的。兴趣是学习的主要原动力。良好的心理态度则是学习的催化剂。学科特点决定了计算机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它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电脑、MP3、移动电话、智能家电、网络、游戏、动画、办公处理甚至是天气预报等等,无一不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结合我们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我们足以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意义,进而也可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在具体操作上:一是通过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指导学生用计算机编辑文稿,用窗口画笔画出简单的彩图和制作书签、卡片,用计算机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帮助老师完成考试成绩的计算与管理等;二是通过辅助教学,来发挥计算机的工具性优势,淡化学科本位意识,根据现有条件尽可能地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向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知识和大量材料,这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教学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直觉力;三是通过解决学习上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四是运用学科特点,时代的背景和社会的要求,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五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也就是说: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是自我发展、自我显示的需要。
二、创设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环境,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和教学观,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因为良好课堂环境氛围的创建,有助于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焦虑情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水平,释放潜能。因此在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还可通过变化无穷的画面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区,为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有利的条件。例如我在讲授Flash动画制作四季风景图片切换效果时,自制了课件,通过几幅不同季节的图画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环境,并用动画的渐变效果完成四季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季节的变化,体会其多变的美,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和创造欲望,使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一改以往那种被动沉闷的局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可以通过合理使用直观性教学原则,利用大屏幕投影进行直观教学,编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和演示程序,化抽象为直观,使原本比较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还体会到根据教学需求将其内容动态地加以分解、组合,生动地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使抽象的讲授形象化,既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亦可拓宽思维空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创新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是计算机教学中一个成熟的新型教学模式,已经被多数人所接受,在教学实践中也得到很好的效果,因为这种模式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学习从原来的“老师要我学”,变成了“我自己要学”。在运用任务驱动模式时,首先就是要针对某个教学内容,设计成能由学生完成的、可以收到良好教学效果的“任务”。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也总结了下设计 “任务”要满足的条件:(1)该任务过程结合教学内容;(2)能将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3)该任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4)以简单任务为主,可以分阶段实施;(5)有明确的评分标准,可以对完成的作品是否达到教学目的进行评价。例如,我在讲授《illustrator》其中一节综合练习内容时,我设定了以校园文化艺术节为背景,要求设计宣传海报。将全班学生分组,假设每个小组是一家设计工作室,接受任务为校园文化艺术节设计宣传海报,此时老师代表校方提出设计要求。整个过程分三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是选出创意口号,这需要每个小组竞争,最后确定2个口号,每个小组可以任选一个口号。第二阶段是每个小组各自讨论与设计,最后由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本组的设计创意。第三阶段是评价,采用互评,每组可以指出其他小组的不足的地方。最后教师总结,在评价中可以选出的是被认为问题最少的作品。每个小组都精益求精,不断地推出自己的新作,力求让自己的作品最好,但是对于学生的真实水平肯定还没有达到实际的要求,反之我们可以做到的是尽量减少错误的出现,也是一个学习过程中并经阶段,所以在最后评价阶段让学生挑毛病,也起到了总结的作用。整堂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收获了知识,锻炼了技能,同时也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为今后步入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而达到了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目的。 2、问题式教学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只有提出了有一定引导性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不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套路,使其成为一个摆设,经常出现自问自答的情况。
经常会在听老教师上课的时候觉得收获颇多,这样的课堂不追求形式有多新颖,但是总会在不知不觉中让你听得入神,有时还会突然有和学生抢答问题的冲动。仔细分析下来,一堂精彩的课,如果能解决你心中的疑惑,或能使你得到某些方面的启发,我相信这就是一堂精彩的课,就像孙悟空听到精妙时也会手舞足蹈起来。老教师经验丰富必然是原因之一,另外我觉得就是问题的设置也是相当讲究,同样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手段之一。
问题式教学模式把学习设置到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学生通过互相合作来解决这些问题,发现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采取问题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宽松、民主、和谐、平等、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情境。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设计出针对性、启发性较强的问题,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敢于质疑发问、想象猜测,敢于打破常规、不拘一格。如之前提到老教师上的一堂课,关于 《VB语言程序设计》 教学中,设计一些易出错的程序,让学生对这些程序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错误,进一步完善程序的功能,从而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模拟教师法
在进行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差异大,城市学生大多具备一些计算机操作能力,而有些农村学生甚至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在学习的积极性上,农村学生强于城市学生。为此,可以尝试使用模拟教师法进行教学。
例如在计算机组装课的教学中,要求完成硬盘分区和安装系统的内容,则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中完成任务最快的同学,经老师检查无误后,即可担当本组的指导老师,帮助小组中其他同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将问题记录到表格中,总结时大家一起交流。采用这种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原来有一定基础的同学发挥带动作用,同时也是激励其他同学追赶好的同学,形成良性的竞争,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总之,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要与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相整合。不仅要培养学生在现代信息环境下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法律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计算机及相关行业一线输送高质量、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白鲜霞 计算机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科技信息,2007,(13)。
[2]王妍.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技术.2008.(03)
[3]胡旭诺、李红. 浅析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内江科技.2008.(01)
[4]李多海,陈晓莹. 中职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 文教资料. 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