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志愿者已成为我国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当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四大矛盾关系,本文从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自身能力、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保障机制、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供需对接平台系统、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等方面探索其创新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困境;创新路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带领着自己组建的志愿服务团队,从最初的校内志愿者,到街道、社区志愿者,再到创城志愿者,为社会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活动中,边服务、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发挥着自己的专业优势与创新思维,逐步反思自我、认清自己、转变观念、转识成智。当然,在此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拟通过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现状的调查研究,分析其发展困境并提出创新发展路径,以期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健康持续发展,更好发挥其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微调”作用。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的基本特征
志愿服务是指个人或团体自愿、无偿地奉献自己的技术、技能和时间、精力,服务社会公众、促进社会进步的自发行为。大学生是青年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第一,无偿性。参与志愿服务的主体原则上不谋取经济利益,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的每位成员为志愿活动提供自己可支配的时间、精力和经验,不索要报酬及物质奖励。
第二,公益性。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切入点,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利他行为,具有公益性的特点。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要求志愿者参与到社会建设中去,通过各种途径探索、思考、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第三,持续性。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需要成员长期、主动、持续地参与志愿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并不是大学生志愿者的第一职业,但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都需要拿出自己的空余时间较为稳定地参与志愿活动,不计较个人得失、不因遇到困难而半途而废,能够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第四,专业化。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通过网上信息平台、社会动员、调研等方式了解社会民众需要,根据自身专业优势,组建服务团队,着力解决社会现实存在的问题。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困境
我国的志愿服务伴随改革开放逐步发展起来,1994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创立,标志着我国青年志愿服务活动进入了组织化、规范化的发展阶段。《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17)》蓝皮书显示,截至2016年6月,全国注册志愿者人数已达6136万名,志愿服务团体数量为342065个,其中,青年志愿服务组织数量最多,占比高达62.11%。近年来,大学生作为青年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其志愿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展,成为我国志愿服务发展的中坚力量。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难,主要表现为四大矛盾关系:
1. 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的数量增长与运作不规范之间的矛盾
进入21世纪以来,志愿服务被许多大学生视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志愿服务团队迅速猛增。然而,运作不规范制约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不少志愿服务团队是临时成立、非正式的,服务活动缺乏保障,即便是由学校等正式部门组织的志愿服务,在志愿者招募、培训、管理等方面也缺乏制度规范。
2. 志愿服务的基本理念与大学生志愿者个人参与意图之间的矛盾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志愿服务的精神,也是基本理念。大学生处于从学校向社会过渡的阶段,其意志力和控制力还相对较弱。不少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初期热情高涨,遇到困难就容易半途而废。另外,还有部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团队带有明显的功利性,活动中出现违背志愿服务精神的现象。
3.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开展与社会保障不足之间的矛盾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且专门的志愿者需求量越来越大,不少志愿服务团队出现志愿活动难开展、缺少法律保障、经费不足等问题,由此导致服务效率低下的现象。
4. 志愿服务需求信息与供给信息不对称之间的矛盾
由于志愿服务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而无法实现有效对接。例如,有些大学生想参加志愿服务团队,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加入团队,或者不清楚自己能做什么,而有些需要提供服务的组织或民众却不知道通过何种渠道获取志愿服务。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创新路径
我国的志愿服务发展时间较短,必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志愿服务的发展符合时代潮流,符合当代青年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同步发展的需要。因此,探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创新路径,使志愿服务尽快走上规范化之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提升自身能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志愿服务团队首先应当加强自身能力提升。第一,应当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理念,深刻领会志愿服务“助人自助”“付出不求回报”和“无偿服务”等崇高精神。第二,应当利用专业优势打造特色品牌。大学生志愿服务应当结合自身专业和资源优势对自己的团队进行准确定位,通过提供特色鲜明的精准服务打造“特色名片”。第三,应当加强团队内部管理。团队应当进行自我管理与监督,完善志愿者招募、培训、管理的规范。
2. 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保障机制
自2017年12月1日起,我国全面施行《志愿服务条例》,这标志着我国志愿服务已步入正轨。大学生志愿服务也必须健全保障机制。例如,对于志愿服务过程中的“突发状况”应根据其紧迫性、危险性、不确定性等特征,建立相关应对机制;还应当协调好大学生志愿组织与政府、企业及相关社会组织的关系,得到更为广泛的社会支持。
3. 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供需对接平台系统
为达成供需信息的有效对接,应当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供需对接平台系统,如联合国志愿组织发起了志愿者的信息技术组织——联合国信息技术系统。大学生可以利用这类系统搭建对接平台,加强供需对接能力。同时,大学生还可以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建立社会调查平台,依据民众需求挖掘自身专业优势,提供精准志愿服务。
4. 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
国家、社会和学校应将大学生个人成长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密切联系,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外部激励机制。如将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频数、表现等记入个人档案,毕业时优先推荐。同时,志愿服务团队也应当建立内部激励机制,激发团队成员的服务热情。
四、结语
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将理论付诸实践,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重要方式,也是促进社会和諧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创新发展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调查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探索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创新路径,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环境,而且有助于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以推动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佳.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功能实现路径初探[J].价值工程,2017(33):158.
[2]曹杰,等.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基本历程与经验[J].学理论,2013(3):56.
[3]张科,彭巧胤.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专业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2):43-46.
作者简介:徐伊萌(1997— ),女,山东济南人,本科。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困境;创新路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带领着自己组建的志愿服务团队,从最初的校内志愿者,到街道、社区志愿者,再到创城志愿者,为社会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活动中,边服务、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发挥着自己的专业优势与创新思维,逐步反思自我、认清自己、转变观念、转识成智。当然,在此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拟通过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现状的调查研究,分析其发展困境并提出创新发展路径,以期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健康持续发展,更好发挥其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微调”作用。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的基本特征
志愿服务是指个人或团体自愿、无偿地奉献自己的技术、技能和时间、精力,服务社会公众、促进社会进步的自发行为。大学生是青年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第一,无偿性。参与志愿服务的主体原则上不谋取经济利益,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的每位成员为志愿活动提供自己可支配的时间、精力和经验,不索要报酬及物质奖励。
第二,公益性。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切入点,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利他行为,具有公益性的特点。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要求志愿者参与到社会建设中去,通过各种途径探索、思考、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第三,持续性。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需要成员长期、主动、持续地参与志愿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并不是大学生志愿者的第一职业,但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都需要拿出自己的空余时间较为稳定地参与志愿活动,不计较个人得失、不因遇到困难而半途而废,能够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第四,专业化。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通过网上信息平台、社会动员、调研等方式了解社会民众需要,根据自身专业优势,组建服务团队,着力解决社会现实存在的问题。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困境
我国的志愿服务伴随改革开放逐步发展起来,1994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创立,标志着我国青年志愿服务活动进入了组织化、规范化的发展阶段。《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17)》蓝皮书显示,截至2016年6月,全国注册志愿者人数已达6136万名,志愿服务团体数量为342065个,其中,青年志愿服务组织数量最多,占比高达62.11%。近年来,大学生作为青年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其志愿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展,成为我国志愿服务发展的中坚力量。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难,主要表现为四大矛盾关系:
1. 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的数量增长与运作不规范之间的矛盾
进入21世纪以来,志愿服务被许多大学生视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志愿服务团队迅速猛增。然而,运作不规范制约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不少志愿服务团队是临时成立、非正式的,服务活动缺乏保障,即便是由学校等正式部门组织的志愿服务,在志愿者招募、培训、管理等方面也缺乏制度规范。
2. 志愿服务的基本理念与大学生志愿者个人参与意图之间的矛盾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志愿服务的精神,也是基本理念。大学生处于从学校向社会过渡的阶段,其意志力和控制力还相对较弱。不少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初期热情高涨,遇到困难就容易半途而废。另外,还有部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团队带有明显的功利性,活动中出现违背志愿服务精神的现象。
3.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开展与社会保障不足之间的矛盾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且专门的志愿者需求量越来越大,不少志愿服务团队出现志愿活动难开展、缺少法律保障、经费不足等问题,由此导致服务效率低下的现象。
4. 志愿服务需求信息与供给信息不对称之间的矛盾
由于志愿服务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而无法实现有效对接。例如,有些大学生想参加志愿服务团队,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加入团队,或者不清楚自己能做什么,而有些需要提供服务的组织或民众却不知道通过何种渠道获取志愿服务。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创新路径
我国的志愿服务发展时间较短,必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志愿服务的发展符合时代潮流,符合当代青年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同步发展的需要。因此,探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创新路径,使志愿服务尽快走上规范化之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提升自身能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志愿服务团队首先应当加强自身能力提升。第一,应当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理念,深刻领会志愿服务“助人自助”“付出不求回报”和“无偿服务”等崇高精神。第二,应当利用专业优势打造特色品牌。大学生志愿服务应当结合自身专业和资源优势对自己的团队进行准确定位,通过提供特色鲜明的精准服务打造“特色名片”。第三,应当加强团队内部管理。团队应当进行自我管理与监督,完善志愿者招募、培训、管理的规范。
2. 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保障机制
自2017年12月1日起,我国全面施行《志愿服务条例》,这标志着我国志愿服务已步入正轨。大学生志愿服务也必须健全保障机制。例如,对于志愿服务过程中的“突发状况”应根据其紧迫性、危险性、不确定性等特征,建立相关应对机制;还应当协调好大学生志愿组织与政府、企业及相关社会组织的关系,得到更为广泛的社会支持。
3. 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供需对接平台系统
为达成供需信息的有效对接,应当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供需对接平台系统,如联合国志愿组织发起了志愿者的信息技术组织——联合国信息技术系统。大学生可以利用这类系统搭建对接平台,加强供需对接能力。同时,大学生还可以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建立社会调查平台,依据民众需求挖掘自身专业优势,提供精准志愿服务。
4. 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
国家、社会和学校应将大学生个人成长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密切联系,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外部激励机制。如将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频数、表现等记入个人档案,毕业时优先推荐。同时,志愿服务团队也应当建立内部激励机制,激发团队成员的服务热情。
四、结语
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将理论付诸实践,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重要方式,也是促进社会和諧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创新发展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调查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探索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创新路径,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环境,而且有助于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以推动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佳.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功能实现路径初探[J].价值工程,2017(33):158.
[2]曹杰,等.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基本历程与经验[J].学理论,2013(3):56.
[3]张科,彭巧胤.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专业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2):43-46.
作者简介:徐伊萌(1997— ),女,山东济南人,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