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书写”尤其是描写当下大学校园生活的小说,在表现正能量的主流文化时,也有更多篇幅在“审丑”,揭示大学生活灰色的一面,即非主流文化。在阐述这一现象时,通过具体的文化乱象的表现,探讨净化校园环境甚或消解影响的多元渠道,旨在对大学校园小说呈现的非主流文化梳理出引导的思路。
关键词:大学校园小说 校园亚文化 引导思路梳理
主流文化是表达了社会主体意志(国家意志、利益和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精神文化主流,当然是绿色、健康的文化。此外,高校中的非主流文化或曰大众文化,尤其是青年人流行文化、粉丝文化、网络文化等亚文化更是借助于互联网、新媒体等弥散于日常生活之中,也更容易影响价值观尚在塑造中的大学生。这些大众文化带着非常鲜明的社会、时代印记涌进校园,自然会有好的、积极的,也会存在负面的、不好的。最近曝光出来的诸如 “裸贷” 等令人震惊的现象,暴露在互联网、新媒体下大学生消费观念的迷失。“对大学存在的种种问题、大学知识分子存在的诸多流弊进行拷问,以唤起知识分子良知的回归和人文理想的重构。” [1] 这是研究的目的所在。
一、大学校园小说呈现的非主流文化
(一)恋爱文化
恋爱对大学里的青年男女本无可厚非,但当下的大学校园恋爱已经是普遍现象。在文化前沿的大学校园里,大学生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击,欧风美雨的“洗礼”,使他们丧失道德底线,不论时间、不论场合,搂搂抱抱,卿卿我我,甚至打情骂俏。如《变革》中,新上任的津海工商大学校长何曾进上任之前的“微服私访”,就遇到这样一幕:“‘哎哟,讨厌,讨厌嘛!女子嗲声嗲气尖叫声,特别的响。循声而去,十米开外的石凳上一对学生模样的男女正贴身而坐、搂成一团,那女生将纸袋里的爆米花一粒粒喂进男生嘴里,男生则将爆米花吃去一半,另一半又吐出填入女生的口中,吃着吃着,那男女的四片嘴唇就紧紧对吸、牢牢地胶合在一起了,热吻中男生将女生压在身下,一只手正去解女生衣扣。欲伸手进去,不住地乱摸乱搓……”由此可见,当下大学生的开放程度,说得好听一点叫“开放”,不好听的叫“放开”。学生们所谓的爱激荡在情与欲之间,很难寻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有很多大学生一旦陷入爱情的漩涡就很难自拔,他们的爱很快就跌进欲望中,体验水乳交融的情欲。一些校园另类人群更是信守 “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的 “爱情格言”,在他们看来,恋爱本身就是目的,能不能结合,不是戀爱的重要标准。
(二)考试文化
不管哪级学校都要安排考试,这本是公平竞争的平台和重要环节,不存在非主流的现象,但在大学考试中的学生作弊以及监考巡考的不负责任就是非主流文化中的内容。《变革》中考试的考场秩序很混乱,学生三三两两,临近开考还不紧不慢吵吵嚷嚷地进入教室,监考老师视而不见。考风是学风的集中体现,考试都已这样,更何况是课堂教学呢?不仅是学生,教师也有很大的责任。教师监考打手机、看报纸、坐在后面打瞌睡。这种行为怎能不带坏学生?考试期间于根平作弊,女生小旋被老师认定是同伙,然而事实证明不是。校长何曾进要求纠正通报,有些老师则认为会影响学校的声誉,完全没有考虑学生内心的感受。一个小小的决定将会带给学生多大的改变。教师们夹杂着私欲,完全没有了职业道德。
(三)课桌文化
长期以来,在大学生中有一种不良现象,就是一些大学生在课桌(也有在课桌周围墙壁)上乱写滥画,直接的后果便是导致课桌上字迹斑斑,画痕累累。从课桌文化的内容来看,高调高雅的不多,而平庸之作泛滥。按照表达方式的不同,课桌文化反映的信息分为一般词句、图画、打油诗、人名古诗、歌词、对话、影片名和台词几大类。打油诗和古诗居多。打油诗多反映爱情话题,如“金钱最可贵,爱情无所谓。若是无地位,肯定要告吹。” “人生最可贵,金钱不昂贵,若是无地位,那也无所谓。”模仿诗歌的有:“横眉冷对秋波,俯首甘为光棍。”古诗或仿作积极消极的成分都占有不小的比例。这些 “特色文化” 往往是一所高校学生精神面貌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反映,往往是一些学生真正的肺腑之言。抄写考试答案也是课桌文化的一个主要内容,常常令老师防不胜防。也有利用课桌宣泄个人情感,或即兴而作、随意涂改。同时一些格调低下、明显带有“痞”与“俗”的文化形态也能在课桌上被找到。
(四)宿舍文化
宿舍是大学生的家,是集学习、休息娱乐、交际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场所。学生在这个自由天地里用自己的言行创造了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宿舍文化。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反射、家庭文化的变异、社会文化的缩影。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对于培养合格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宿舍文化中出现了许多灰色的潜流,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宿舍的精神环境,也影响了大学生良好风貌的形成。宿舍装饰渐趋世俗化,各类明星风采照把宿舍装扮得花里胡哨;宿舍语言渐趋庸俗化,一些粗野的词汇在宿舍中使用频率极高,宿舍每晚的“卧谈会”更是大学生的必修课,谈天说地,评古品今,无所不谈,当然更少不了诸如“饮食男女”的热门话题,久而久之,便摆脱不了庸俗、下流的一面。更有甚者,猜忌他人、诬陷他人,如《文人》第十七章“寝室风波”写道:女博士生宿舍贺雨乔找不着钱包,偏认定是室友林秀枝偷的。贺雨乔竟然同室友程嫄一起把林秀枝的床铺、抽屉都给翻了个底朝天,还把其雨伞、胶鞋和积攒的几只空矿泉水瓶子都当做垃圾给扔到走廊尽头的垃圾桶里。论理中,贺雨乔竟重重地扇了林秀枝一耳光,还引来警察的处理。事实证明不是林秀枝偷的。
二、针对大学校园非主流文化的引导思路
(一)将爱国主义教育等与校园大众文化生产相结合
校园中经常有各种文体娱活动,比如运动会、歌唱比赛、舞会等。这些活动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并为他们提供了才艺展示的机会,因此总是深受欢迎。既如此,便可以考虑在这些活动中植入一些宣扬主流文化、价值观念的实质性内容,同时打造出新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比如北京大学有著名的“一二·九”全校师生歌咏比赛,所纪念的正是1935年北平学生的抗日救国运动。通过对经典红色歌曲的大合唱,以及与时俱进地融入新时代的正能量歌曲,使得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切实可感的集体活动之中,而集体活动又切实推进了小集体,即对院系、学校的认同,以及大集体,即民族、国家的认同。 此外,现代科技的普及,文艺作品生产的门槛也不断降低,这也是如今越来越多的校园微电影、甚至是大电影出现在了互联网、新媒体,或者荧幕之上。大学生在这方面有很强的创作的积极性和想象力,学校层面应该予以指导,对于其中好的完全可以立项,予以财力、人力等方面支持。比如南京大学的话剧《蒋公的面子》、北京大学的电影《此间少年》,都是成功的案例,成为校园记忆的重要一笔。
与此相关的还有要做好学生文化社团的指导、管理工作。毕竟社团作为学生相当程度自治的兴趣集合,有相当大的文化创造力,应发挥社团在校园大众文化生产中的主体作用。
(二)高雅文化进校园
相对于校园大众文化的自我生产,从校园外引进优秀、高雅的文化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方面。引进的表现形式可以有很多,比如文化名流的讲座,社会评价良好的电影、话剧、音乐会、舞蹈等,也包括优秀的传统文化,如戏曲、曲艺等,既可以丰富学生课业文化生活,也通过听讲座、观影等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文化、艺术品位,增强个人修养。将良好的艺术作品请进学校,放置在学生眼面前,也可以避免因为文化供给不足学生走出校园外“四处觅食”而误入歧途。
当然,对于电影、话剧、音乐会等的引起,意味着需要有专门的场地以保证更好的视听体验,这需要学校层面的投资建设。从长远看,这样的文化设施的投入是有意义的,也可以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
(三)图书馆等公共文化空间的塑造
图书馆这样的设施基本上是各高校的标配,但对于图书馆的使用则基本上是作为图书借阅、学生自习这类非常简单的功能和定位上,并没有开掘出图书馆作为校园重要文化空间的意义。事实上,图书馆最受欢迎的时候往往是学期末的复习备考期间,往往一座难求。这与日常状态中的空荡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比国外高校的图书馆也可以看出国内高校图书馆功能的单一,即缺乏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区域,比如可以用于学生休息、小憩的咖啡区,可以用于学生读书会等小规模集体学习的多媒体教室,更缺乏可以举办中小规模的文化讲座的场地。
博尔赫斯曾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因此,倒不是说要增加图书馆的功能使其呈现为“多功能”,而是让图书馆真正成为其本身“天堂的样子”。这是图书馆之于高校、社会甚至是人类的意义,作为保留有文明、文化的一盏灯,尤其是在今天被越来越多人批评文化沙漠的社会里。確实,消费主义的盛行,新媒体的普及,让人们的阅读越来越碎片化,在丰富的同时却又诡异地贫瘠化。而阅读的整体性在图书馆里或许还可以找寻得到。
国内高校图书馆可以参照国外高校图书馆有些区域可以通宵开放,或者在复习备考的期间大面积通宵开放,这也给愿意学习的同学提供了一个去处。
文化空间营造也不仅局限于图书馆,比如教学楼等,空白的墙空着也是空着,但是挂上一些画作就一下子显得非常不一样,使其成为了画廊,或者改造一些空间使其适合陈列一些物件,并定期更换,由此,整体的文化感觉就不一样了。尽管也可能有人质疑这样的改造是否有意义,但文化氛围的营造本身就不是立竿见影的事儿,不能那么功利地强调投入与产出的效率比。事实上,公共文化空间的意义正在于反对功利性。
综上研究,“大学校园小说在时代‘共名’的主题曲下,却演绎出了它更多的变奏曲来,知识分子独立的主体意识也逐渐地在小说中得到了加强,出现了多种‘探求’的人物形象,其主体意识与主流意识形态渐渐地疏离,个人化的价值取向得到了尊重和表现。” [2] 人们应确实看到大众文化对于主流文化存在着一种对抗甚至解构的作用,但是大众文化也可以被主流文化收编、改造为更为有效、隐蔽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比如年轻人喜欢的电影、影视剧等。对此,如果过滤掉或尽量降低大众文化中的“糟粕”,有选择地引入更多充满正能量、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文化进入校园,以及如何将主流文化用网络、新媒体在传播中大众化,即告别高头讲章而更“平易近人”。这些无疑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吴延生.大学校园精神价值演变 校园主流文化建设应对——大学校园小说带来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J].安徽文学(下),2018(1).
[2] 吴延生.20世纪80年代前期大学校园小说政治话语的解构[J].安徽文学(下),2015(2).
关键词:大学校园小说 校园亚文化 引导思路梳理
主流文化是表达了社会主体意志(国家意志、利益和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精神文化主流,当然是绿色、健康的文化。此外,高校中的非主流文化或曰大众文化,尤其是青年人流行文化、粉丝文化、网络文化等亚文化更是借助于互联网、新媒体等弥散于日常生活之中,也更容易影响价值观尚在塑造中的大学生。这些大众文化带着非常鲜明的社会、时代印记涌进校园,自然会有好的、积极的,也会存在负面的、不好的。最近曝光出来的诸如 “裸贷” 等令人震惊的现象,暴露在互联网、新媒体下大学生消费观念的迷失。“对大学存在的种种问题、大学知识分子存在的诸多流弊进行拷问,以唤起知识分子良知的回归和人文理想的重构。” [1] 这是研究的目的所在。
一、大学校园小说呈现的非主流文化
(一)恋爱文化
恋爱对大学里的青年男女本无可厚非,但当下的大学校园恋爱已经是普遍现象。在文化前沿的大学校园里,大学生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击,欧风美雨的“洗礼”,使他们丧失道德底线,不论时间、不论场合,搂搂抱抱,卿卿我我,甚至打情骂俏。如《变革》中,新上任的津海工商大学校长何曾进上任之前的“微服私访”,就遇到这样一幕:“‘哎哟,讨厌,讨厌嘛!女子嗲声嗲气尖叫声,特别的响。循声而去,十米开外的石凳上一对学生模样的男女正贴身而坐、搂成一团,那女生将纸袋里的爆米花一粒粒喂进男生嘴里,男生则将爆米花吃去一半,另一半又吐出填入女生的口中,吃着吃着,那男女的四片嘴唇就紧紧对吸、牢牢地胶合在一起了,热吻中男生将女生压在身下,一只手正去解女生衣扣。欲伸手进去,不住地乱摸乱搓……”由此可见,当下大学生的开放程度,说得好听一点叫“开放”,不好听的叫“放开”。学生们所谓的爱激荡在情与欲之间,很难寻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有很多大学生一旦陷入爱情的漩涡就很难自拔,他们的爱很快就跌进欲望中,体验水乳交融的情欲。一些校园另类人群更是信守 “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的 “爱情格言”,在他们看来,恋爱本身就是目的,能不能结合,不是戀爱的重要标准。
(二)考试文化
不管哪级学校都要安排考试,这本是公平竞争的平台和重要环节,不存在非主流的现象,但在大学考试中的学生作弊以及监考巡考的不负责任就是非主流文化中的内容。《变革》中考试的考场秩序很混乱,学生三三两两,临近开考还不紧不慢吵吵嚷嚷地进入教室,监考老师视而不见。考风是学风的集中体现,考试都已这样,更何况是课堂教学呢?不仅是学生,教师也有很大的责任。教师监考打手机、看报纸、坐在后面打瞌睡。这种行为怎能不带坏学生?考试期间于根平作弊,女生小旋被老师认定是同伙,然而事实证明不是。校长何曾进要求纠正通报,有些老师则认为会影响学校的声誉,完全没有考虑学生内心的感受。一个小小的决定将会带给学生多大的改变。教师们夹杂着私欲,完全没有了职业道德。
(三)课桌文化
长期以来,在大学生中有一种不良现象,就是一些大学生在课桌(也有在课桌周围墙壁)上乱写滥画,直接的后果便是导致课桌上字迹斑斑,画痕累累。从课桌文化的内容来看,高调高雅的不多,而平庸之作泛滥。按照表达方式的不同,课桌文化反映的信息分为一般词句、图画、打油诗、人名古诗、歌词、对话、影片名和台词几大类。打油诗和古诗居多。打油诗多反映爱情话题,如“金钱最可贵,爱情无所谓。若是无地位,肯定要告吹。” “人生最可贵,金钱不昂贵,若是无地位,那也无所谓。”模仿诗歌的有:“横眉冷对秋波,俯首甘为光棍。”古诗或仿作积极消极的成分都占有不小的比例。这些 “特色文化” 往往是一所高校学生精神面貌的一个重要方面的反映,往往是一些学生真正的肺腑之言。抄写考试答案也是课桌文化的一个主要内容,常常令老师防不胜防。也有利用课桌宣泄个人情感,或即兴而作、随意涂改。同时一些格调低下、明显带有“痞”与“俗”的文化形态也能在课桌上被找到。
(四)宿舍文化
宿舍是大学生的家,是集学习、休息娱乐、交际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场所。学生在这个自由天地里用自己的言行创造了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宿舍文化。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反射、家庭文化的变异、社会文化的缩影。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对于培养合格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宿舍文化中出现了许多灰色的潜流,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宿舍的精神环境,也影响了大学生良好风貌的形成。宿舍装饰渐趋世俗化,各类明星风采照把宿舍装扮得花里胡哨;宿舍语言渐趋庸俗化,一些粗野的词汇在宿舍中使用频率极高,宿舍每晚的“卧谈会”更是大学生的必修课,谈天说地,评古品今,无所不谈,当然更少不了诸如“饮食男女”的热门话题,久而久之,便摆脱不了庸俗、下流的一面。更有甚者,猜忌他人、诬陷他人,如《文人》第十七章“寝室风波”写道:女博士生宿舍贺雨乔找不着钱包,偏认定是室友林秀枝偷的。贺雨乔竟然同室友程嫄一起把林秀枝的床铺、抽屉都给翻了个底朝天,还把其雨伞、胶鞋和积攒的几只空矿泉水瓶子都当做垃圾给扔到走廊尽头的垃圾桶里。论理中,贺雨乔竟重重地扇了林秀枝一耳光,还引来警察的处理。事实证明不是林秀枝偷的。
二、针对大学校园非主流文化的引导思路
(一)将爱国主义教育等与校园大众文化生产相结合
校园中经常有各种文体娱活动,比如运动会、歌唱比赛、舞会等。这些活动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并为他们提供了才艺展示的机会,因此总是深受欢迎。既如此,便可以考虑在这些活动中植入一些宣扬主流文化、价值观念的实质性内容,同时打造出新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比如北京大学有著名的“一二·九”全校师生歌咏比赛,所纪念的正是1935年北平学生的抗日救国运动。通过对经典红色歌曲的大合唱,以及与时俱进地融入新时代的正能量歌曲,使得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切实可感的集体活动之中,而集体活动又切实推进了小集体,即对院系、学校的认同,以及大集体,即民族、国家的认同。 此外,现代科技的普及,文艺作品生产的门槛也不断降低,这也是如今越来越多的校园微电影、甚至是大电影出现在了互联网、新媒体,或者荧幕之上。大学生在这方面有很强的创作的积极性和想象力,学校层面应该予以指导,对于其中好的完全可以立项,予以财力、人力等方面支持。比如南京大学的话剧《蒋公的面子》、北京大学的电影《此间少年》,都是成功的案例,成为校园记忆的重要一笔。
与此相关的还有要做好学生文化社团的指导、管理工作。毕竟社团作为学生相当程度自治的兴趣集合,有相当大的文化创造力,应发挥社团在校园大众文化生产中的主体作用。
(二)高雅文化进校园
相对于校园大众文化的自我生产,从校园外引进优秀、高雅的文化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方面。引进的表现形式可以有很多,比如文化名流的讲座,社会评价良好的电影、话剧、音乐会、舞蹈等,也包括优秀的传统文化,如戏曲、曲艺等,既可以丰富学生课业文化生活,也通过听讲座、观影等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文化、艺术品位,增强个人修养。将良好的艺术作品请进学校,放置在学生眼面前,也可以避免因为文化供给不足学生走出校园外“四处觅食”而误入歧途。
当然,对于电影、话剧、音乐会等的引起,意味着需要有专门的场地以保证更好的视听体验,这需要学校层面的投资建设。从长远看,这样的文化设施的投入是有意义的,也可以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
(三)图书馆等公共文化空间的塑造
图书馆这样的设施基本上是各高校的标配,但对于图书馆的使用则基本上是作为图书借阅、学生自习这类非常简单的功能和定位上,并没有开掘出图书馆作为校园重要文化空间的意义。事实上,图书馆最受欢迎的时候往往是学期末的复习备考期间,往往一座难求。这与日常状态中的空荡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比国外高校的图书馆也可以看出国内高校图书馆功能的单一,即缺乏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区域,比如可以用于学生休息、小憩的咖啡区,可以用于学生读书会等小规模集体学习的多媒体教室,更缺乏可以举办中小规模的文化讲座的场地。
博尔赫斯曾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因此,倒不是说要增加图书馆的功能使其呈现为“多功能”,而是让图书馆真正成为其本身“天堂的样子”。这是图书馆之于高校、社会甚至是人类的意义,作为保留有文明、文化的一盏灯,尤其是在今天被越来越多人批评文化沙漠的社会里。確实,消费主义的盛行,新媒体的普及,让人们的阅读越来越碎片化,在丰富的同时却又诡异地贫瘠化。而阅读的整体性在图书馆里或许还可以找寻得到。
国内高校图书馆可以参照国外高校图书馆有些区域可以通宵开放,或者在复习备考的期间大面积通宵开放,这也给愿意学习的同学提供了一个去处。
文化空间营造也不仅局限于图书馆,比如教学楼等,空白的墙空着也是空着,但是挂上一些画作就一下子显得非常不一样,使其成为了画廊,或者改造一些空间使其适合陈列一些物件,并定期更换,由此,整体的文化感觉就不一样了。尽管也可能有人质疑这样的改造是否有意义,但文化氛围的营造本身就不是立竿见影的事儿,不能那么功利地强调投入与产出的效率比。事实上,公共文化空间的意义正在于反对功利性。
综上研究,“大学校园小说在时代‘共名’的主题曲下,却演绎出了它更多的变奏曲来,知识分子独立的主体意识也逐渐地在小说中得到了加强,出现了多种‘探求’的人物形象,其主体意识与主流意识形态渐渐地疏离,个人化的价值取向得到了尊重和表现。” [2] 人们应确实看到大众文化对于主流文化存在着一种对抗甚至解构的作用,但是大众文化也可以被主流文化收编、改造为更为有效、隐蔽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比如年轻人喜欢的电影、影视剧等。对此,如果过滤掉或尽量降低大众文化中的“糟粕”,有选择地引入更多充满正能量、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文化进入校园,以及如何将主流文化用网络、新媒体在传播中大众化,即告别高头讲章而更“平易近人”。这些无疑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吴延生.大学校园精神价值演变 校园主流文化建设应对——大学校园小说带来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J].安徽文学(下),2018(1).
[2] 吴延生.20世纪80年代前期大学校园小说政治话语的解构[J].安徽文学(下),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