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都发生了变化,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习惯、综合素质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所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中的各种要求。构建生活化课堂,是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渠道。基于此,笔者通过调查分析,对如何构建小学语文生活化课堂进行了相关探讨,希望为相关教学工作者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课堂;教学策略]
生活化课堂的构建,对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作用。只有带着兴趣进行学习,学生才能够树立起争取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想要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就要加强语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构建生活化的教学课堂,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全面提升。
一、挖掘生活教学素材,提升小学语文趣味性
大部分文学知识都脱胎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所以才有“生活中处处是语文”这句话,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要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能够跳出小学语文教材的束缚,让生活中的素材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通过生活素材丰富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进而增强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在挖掘生活素材这方面,教师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
(一)利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和教学事业的有机结合,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目前通过互联网,教师就能够获取大量的教学PPT、教学视频。所以,小學语文教师要对电子信息设备善加利用,通过互联网拓展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下诸多束缚。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秉承的是“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将学生作为教学中的“核心”,围绕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在这一点上,教师将电子信息设备作为动力,将课本教材作为基础,将生活素材作为教学导向,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课本之外的外延知识,进而补足传统教学素材中的诸多缺陷,构建一个完整的语文教学课堂。这对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学习兴趣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举个例子,教师在课文教学完毕之后,就可以向学生播放一些相关的视频,比如在教授《只有一个地球》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些环保视频,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诸多污染现象,进而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了解。
(二)强化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外阅读能够让小学生的思维往更广阔的语文天地发展。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将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学基础,鼓励、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这一点上,教师可以在每周开展一次课外阅读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对一周以来的课外阅读进行分享,教师再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社会知识以及课外知识的了解,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的时候也就能够感觉“得心应手”。
二、构建生活化课堂,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通常是教师在讲台上单方面的对小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并且受“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教师的教学内容也局限在教材与考试内容上,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学生还会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产生抵触心理。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模式,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通过生活化的教学素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知识探究,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一)生活情境教学
小学生的心理尚未发育成熟,具有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等特点,所以让小学生在长达40分钟的课堂上持续保持注意力集中,是一项较为困难的事情。教师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构建相关的生活情境,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再通过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上持续集中注意力。举个例子,在教授《北京的春节》这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爱玩”的天性,通过多媒体设备,在课堂上放映大量的传统节日活动图片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进而将学生在课余时间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然后,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中的相关情节,让学生在课堂上模仿节日中会出现的诸多事件,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就能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模仿结束之后,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思考自己在节日中的经历。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还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
(二)问题引导教学
求知是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可以通过问题,让学生对知识内容产生质疑,进而促使小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思考。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空白”,让学生对空白内容进行思考,对其不断阐述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举个例子,在教授《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课文中的父亲会一直寻找自己的儿子?”在学生思考之后,教师再告诉学生是因为“父爱”,促使文中的父亲不断寻找自己的孩子,然后再让学生对自己生活中的“父爱”进行思考。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让生活素材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认知生活,在生活中感悟语文知识,进而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鹏.生活化小学语文隐性课程开发研究[J].发现,2018(8):28.
[2]许志华.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途径探析[J].新课程研究(上旬),2018(8):95-96.
[3]曾晓玲.小学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探讨[J].中外交流,2018(32):167-168.
[4]李俊平.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探讨[J].中外交流,2018(27):204.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课堂;教学策略]
生活化课堂的构建,对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作用。只有带着兴趣进行学习,学生才能够树立起争取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想要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就要加强语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构建生活化的教学课堂,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全面提升。
一、挖掘生活教学素材,提升小学语文趣味性
大部分文学知识都脱胎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所以才有“生活中处处是语文”这句话,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要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能够跳出小学语文教材的束缚,让生活中的素材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通过生活素材丰富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进而增强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在挖掘生活素材这方面,教师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
(一)利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和教学事业的有机结合,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目前通过互联网,教师就能够获取大量的教学PPT、教学视频。所以,小學语文教师要对电子信息设备善加利用,通过互联网拓展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下诸多束缚。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秉承的是“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将学生作为教学中的“核心”,围绕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在这一点上,教师将电子信息设备作为动力,将课本教材作为基础,将生活素材作为教学导向,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课本之外的外延知识,进而补足传统教学素材中的诸多缺陷,构建一个完整的语文教学课堂。这对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学习兴趣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举个例子,教师在课文教学完毕之后,就可以向学生播放一些相关的视频,比如在教授《只有一个地球》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些环保视频,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诸多污染现象,进而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了解。
(二)强化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外阅读能够让小学生的思维往更广阔的语文天地发展。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将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学基础,鼓励、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这一点上,教师可以在每周开展一次课外阅读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对一周以来的课外阅读进行分享,教师再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社会知识以及课外知识的了解,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的时候也就能够感觉“得心应手”。
二、构建生活化课堂,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通常是教师在讲台上单方面的对小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并且受“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教师的教学内容也局限在教材与考试内容上,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学生还会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产生抵触心理。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模式,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通过生活化的教学素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知识探究,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一)生活情境教学
小学生的心理尚未发育成熟,具有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等特点,所以让小学生在长达40分钟的课堂上持续保持注意力集中,是一项较为困难的事情。教师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构建相关的生活情境,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再通过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上持续集中注意力。举个例子,在教授《北京的春节》这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爱玩”的天性,通过多媒体设备,在课堂上放映大量的传统节日活动图片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进而将学生在课余时间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然后,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中的相关情节,让学生在课堂上模仿节日中会出现的诸多事件,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就能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模仿结束之后,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思考自己在节日中的经历。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还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
(二)问题引导教学
求知是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可以通过问题,让学生对知识内容产生质疑,进而促使小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思考。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空白”,让学生对空白内容进行思考,对其不断阐述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举个例子,在教授《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课文中的父亲会一直寻找自己的儿子?”在学生思考之后,教师再告诉学生是因为“父爱”,促使文中的父亲不断寻找自己的孩子,然后再让学生对自己生活中的“父爱”进行思考。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让生活素材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认知生活,在生活中感悟语文知识,进而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鹏.生活化小学语文隐性课程开发研究[J].发现,2018(8):28.
[2]许志华.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途径探析[J].新课程研究(上旬),2018(8):95-96.
[3]曾晓玲.小学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探讨[J].中外交流,2018(32):167-168.
[4]李俊平.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探讨[J].中外交流,2018(27):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