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这方面的培养,而教师就要改变以前传统模式的教学方式和理念。特别是只有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转变,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 转变 教学方式 自主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面对新课程的这种要求,作为一名基层的数学教育工作者,我觉得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也应发生改变。只有老师放弃了那种传统的教学方式,结合新课程的标准,大胆进行创新的教学改革,才能让自己的学生在自己的数学课堂中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自主学习应是学习主体即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它是相对于机械学习、被动学习而言的。合作学习应是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显的责任分工的互动性的学习。探究学习应是学生独立发现、自我发展的学习方式。我认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应是学习主体,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构建知识,积极与他人分工合作,注重个体体验,培养创新能力的新型学习方式,它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具备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
前面我开了一节数列的公开课,在这节课上我采取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事先布置学生课前分组分别整理:1、数列的概念和数列的性质以及通项公式。2、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求和公式、基本性质。3、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求和公式、基本性质。4、特殊数列的求和性质。同时要求每组的小组长在上课期间上前汇报,并附有例题讲解。在上课期间,每一个小组都做了精彩的汇报,并且在第二节上课的前半节课让学生投票表决哪一组最好。结果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学会了主动学习,学会了相互之间的合作。同时通过看其他小组的汇报,还能知道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也让学生充分复习到类比推理和归纳推理的知识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在通过平时教学的实践和记载,以及反思和总结之后,我觉得为作为年轻的数学教育者要想适应的新的课程理念——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让探究成为教学的常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数学新课程下的教学方式是广大教师关心的问题,新课程强调了探究式教学,那是否就意味着数学教学要以探究式为主呢?我觉得需要理性理解,数学新课程之所以强调探究式教学。那是因为过去我们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探究.但这绝不意味着要以探究式教学为主。一般来说,高中学生要探究出某个数学问题或者定理,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而这绝不是能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就得到解决,高中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方法,任何脱离知识基础的探究都是盲目的。应该承认,讲授式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它不能和“填鸭式”教学简单地划上等号。讲授式教学也有其优越性。新课程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其关键在于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例如在剖析和类比比较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定义以及通项公式时,我把两个定义和两个通项公式写在一起让学生去体会出它们相对应的基本量之间的关系有何特征,结果大部分学生在老师的刺激下居然挖掘出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其中最突出的是有学生发现了等比数列的基本量之间的运算级别比等差数列高一级。例如等差数列中有(n-1)d,而等比数列中是qn-1等等。通过这次的活动我发现学生在后面的数列的学习中都抢着回答问题,并有时提出一些独特新颖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像这种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去探究数学基础知识的实质,完全可以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因此,我觉得一位数学老师首先要有强烈的探究意识。?在实施教学的时候,数学教师就成了一个引导者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员,他一方面把自身的知识、体验、思维方式传播给学生,一方面又和学生共同交流,在教学中激活和创新数学知识。这样,数学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更是学生思维的开发者。同时,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正确认识自主不是自由、散漫,合作不是无序、热闹,探究不是放任。教师在课堂上是民主的合作者、知识的传播者。有些教学内容或问题适宜学生探究的,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去探究;开展一些课外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体会到发现的乐趣与学习的魅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有些时候,教师适时地对某个数学问题或知识点作拓展。甚至是一句话,也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总之,新课程下的新的学习方式要求我们重新树立师生关系,教学中要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此时要求我们老师主动放下架子,改变以往的教学行为,在反思中形成新的数学教育观。
二、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自己会学习
新课程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其关键在于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而这种意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合理的数学思维,指导学生养成解决数学问题的正确思维策略。在备课时侧重分析学情和新课程标准的精神。预习设计要有利于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课堂讲解要条理清晰、表达要流畅,练习设计要有利于学习运用并巩固学法。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得失”的过程。
那么,学生要怎样才算养成了正确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呢?其实我认为数学解题的思维应是一种“理解、转换、实施、反思”的过程。例如在讲解数列这一章时,我先重点讲解了等差数列的所有版块的知识点,即先从等差数列的定义出发,然后又告诉学生等差数列也是函数,学生就顺其自然的想到下面应该研究它们的函数解析式(通项公式),接着应该研究等差数列中项与项之间的关系,接着我们应该等差数列中所有项之间的关系,从而促动学生想到了下面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内容等等。再讲解等差数列这块知识点,我充分做到了让学生去理解每一块的知识点的内涵是什么,我们应该通过什么行使来展现其知识点的实质的地方。其次要让学生在推导新的知识点时要学会转换的思想,把未知转为已知,把新知转为旧知,把复杂转为简单等等。同时还要提醒学生在转换和总结之时要进行大量的实践操作,可以从一些特殊的现象入手等。再得出某些结论和结果时还必须要学会反思,要不断的怀疑自己的结论,要不断的从反面去验证自己的结论。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我发现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已经形成一种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些数学知识点的边边角角的东西,对部分层次高的学生也能自主发现。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时,我再后面的学习等比数列时就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一种类比学习的方式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绝大数学生都像以前在老师指导下学习等差数列所能总结出的各个板块的知识点一样,把等比数列中相对应的板块都整理出来了。我
想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加强这方面的课堂教学方式,那么就完全可以引导和培养学生去学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得失”。从而不断的去促进学生学会自己学习,慢慢的学生就有了一定的数学思维了,当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学生就能举一反三而不需要教师手把手地教了。
三、注重知识的过程性教学,增加学生的体验性
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在好奇心、求知欲的驱动下,调动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进行独特体验的过程。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与学生平等的对话、交流、讨论,尽可能的拉近学生与自己的距离,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产生共鸣。过去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在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往往是教师一个人的,整个课堂只有教师津津有味地讲解,学生似懂非懂地听。课堂的绝对安静会被老师们认为是一个好课堂,事实上这样的课堂,学生容易疲倦,教师也会越讲越没劲,整个课堂效果并不怎么理想。
其次,在课堂上,我总是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每一个学生的成绩,让我的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例如我在开这节数列公开课时,课前预习里有一个考查等比数列的项的性质的题目时,我拓宽了解题目的时间,尝试让学生从多种方法去解决本题,结果发现有五位同学提出了不同的解题方法,不管哪种方法是否得当,我都愿意让学生完全说出来,并当场肯定了学生们这种勇于发言,勇于探究的行为。特别是方法经典的更是提出了表扬。当然在当学生迷路时,我觉得我们要引导他辩明方向,引导走上正确的解题思路上,当学生畏惧时,我们要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大胆想象、探究。从而去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激发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创新。在新课标下,数学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场深刻的转变,我们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要在教学方式上大胆进行尝试和实验,要善于改变以前一些过于保守的传统教育思想理念,让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愿意去大胆的发言,喜欢去主动的探究,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一种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兴趣和能力。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实现,还有许许多多方面有待我们年轻的教育工作者不断去探索,去创新。
参考文献
[1] 《数学通讯》,2002年刊
[2] 《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97版
【关键词】新课标 转变 教学方式 自主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面对新课程的这种要求,作为一名基层的数学教育工作者,我觉得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也应发生改变。只有老师放弃了那种传统的教学方式,结合新课程的标准,大胆进行创新的教学改革,才能让自己的学生在自己的数学课堂中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自主学习应是学习主体即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它是相对于机械学习、被动学习而言的。合作学习应是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显的责任分工的互动性的学习。探究学习应是学生独立发现、自我发展的学习方式。我认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应是学习主体,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构建知识,积极与他人分工合作,注重个体体验,培养创新能力的新型学习方式,它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具备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
前面我开了一节数列的公开课,在这节课上我采取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事先布置学生课前分组分别整理:1、数列的概念和数列的性质以及通项公式。2、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求和公式、基本性质。3、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求和公式、基本性质。4、特殊数列的求和性质。同时要求每组的小组长在上课期间上前汇报,并附有例题讲解。在上课期间,每一个小组都做了精彩的汇报,并且在第二节上课的前半节课让学生投票表决哪一组最好。结果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学会了主动学习,学会了相互之间的合作。同时通过看其他小组的汇报,还能知道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也让学生充分复习到类比推理和归纳推理的知识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在通过平时教学的实践和记载,以及反思和总结之后,我觉得为作为年轻的数学教育者要想适应的新的课程理念——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让探究成为教学的常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数学新课程下的教学方式是广大教师关心的问题,新课程强调了探究式教学,那是否就意味着数学教学要以探究式为主呢?我觉得需要理性理解,数学新课程之所以强调探究式教学。那是因为过去我们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探究.但这绝不意味着要以探究式教学为主。一般来说,高中学生要探究出某个数学问题或者定理,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而这绝不是能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就得到解决,高中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方法,任何脱离知识基础的探究都是盲目的。应该承认,讲授式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它不能和“填鸭式”教学简单地划上等号。讲授式教学也有其优越性。新课程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其关键在于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例如在剖析和类比比较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定义以及通项公式时,我把两个定义和两个通项公式写在一起让学生去体会出它们相对应的基本量之间的关系有何特征,结果大部分学生在老师的刺激下居然挖掘出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其中最突出的是有学生发现了等比数列的基本量之间的运算级别比等差数列高一级。例如等差数列中有(n-1)d,而等比数列中是qn-1等等。通过这次的活动我发现学生在后面的数列的学习中都抢着回答问题,并有时提出一些独特新颖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像这种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去探究数学基础知识的实质,完全可以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因此,我觉得一位数学老师首先要有强烈的探究意识。?在实施教学的时候,数学教师就成了一个引导者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员,他一方面把自身的知识、体验、思维方式传播给学生,一方面又和学生共同交流,在教学中激活和创新数学知识。这样,数学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更是学生思维的开发者。同时,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正确认识自主不是自由、散漫,合作不是无序、热闹,探究不是放任。教师在课堂上是民主的合作者、知识的传播者。有些教学内容或问题适宜学生探究的,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去探究;开展一些课外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体会到发现的乐趣与学习的魅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有些时候,教师适时地对某个数学问题或知识点作拓展。甚至是一句话,也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总之,新课程下的新的学习方式要求我们重新树立师生关系,教学中要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此时要求我们老师主动放下架子,改变以往的教学行为,在反思中形成新的数学教育观。
二、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自己会学习
新课程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其关键在于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而这种意识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合理的数学思维,指导学生养成解决数学问题的正确思维策略。在备课时侧重分析学情和新课程标准的精神。预习设计要有利于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课堂讲解要条理清晰、表达要流畅,练习设计要有利于学习运用并巩固学法。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得失”的过程。
那么,学生要怎样才算养成了正确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呢?其实我认为数学解题的思维应是一种“理解、转换、实施、反思”的过程。例如在讲解数列这一章时,我先重点讲解了等差数列的所有版块的知识点,即先从等差数列的定义出发,然后又告诉学生等差数列也是函数,学生就顺其自然的想到下面应该研究它们的函数解析式(通项公式),接着应该研究等差数列中项与项之间的关系,接着我们应该等差数列中所有项之间的关系,从而促动学生想到了下面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内容等等。再讲解等差数列这块知识点,我充分做到了让学生去理解每一块的知识点的内涵是什么,我们应该通过什么行使来展现其知识点的实质的地方。其次要让学生在推导新的知识点时要学会转换的思想,把未知转为已知,把新知转为旧知,把复杂转为简单等等。同时还要提醒学生在转换和总结之时要进行大量的实践操作,可以从一些特殊的现象入手等。再得出某些结论和结果时还必须要学会反思,要不断的怀疑自己的结论,要不断的从反面去验证自己的结论。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我发现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已经形成一种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些数学知识点的边边角角的东西,对部分层次高的学生也能自主发现。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时,我再后面的学习等比数列时就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一种类比学习的方式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绝大数学生都像以前在老师指导下学习等差数列所能总结出的各个板块的知识点一样,把等比数列中相对应的板块都整理出来了。我
想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加强这方面的课堂教学方式,那么就完全可以引导和培养学生去学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得失”。从而不断的去促进学生学会自己学习,慢慢的学生就有了一定的数学思维了,当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学生就能举一反三而不需要教师手把手地教了。
三、注重知识的过程性教学,增加学生的体验性
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在好奇心、求知欲的驱动下,调动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进行独特体验的过程。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与学生平等的对话、交流、讨论,尽可能的拉近学生与自己的距离,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产生共鸣。过去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在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往往是教师一个人的,整个课堂只有教师津津有味地讲解,学生似懂非懂地听。课堂的绝对安静会被老师们认为是一个好课堂,事实上这样的课堂,学生容易疲倦,教师也会越讲越没劲,整个课堂效果并不怎么理想。
其次,在课堂上,我总是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每一个学生的成绩,让我的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例如我在开这节数列公开课时,课前预习里有一个考查等比数列的项的性质的题目时,我拓宽了解题目的时间,尝试让学生从多种方法去解决本题,结果发现有五位同学提出了不同的解题方法,不管哪种方法是否得当,我都愿意让学生完全说出来,并当场肯定了学生们这种勇于发言,勇于探究的行为。特别是方法经典的更是提出了表扬。当然在当学生迷路时,我觉得我们要引导他辩明方向,引导走上正确的解题思路上,当学生畏惧时,我们要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大胆想象、探究。从而去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激发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创新。在新课标下,数学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场深刻的转变,我们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要在教学方式上大胆进行尝试和实验,要善于改变以前一些过于保守的传统教育思想理念,让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愿意去大胆的发言,喜欢去主动的探究,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一种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兴趣和能力。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实现,还有许许多多方面有待我们年轻的教育工作者不断去探索,去创新。
参考文献
[1] 《数学通讯》,2002年刊
[2] 《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9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