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脚踢出个金疙瘩
2015年1月30日,像往常一样,一牧民吃过晚饭后与朋友到附近的矿区转悠,无意间一瞥,一块黄灿灿的东西映入眼帘,天呀,竟是一大块金块。
寻常日子的一次寻常散步,发现却异乎寻常。
此金块重7 850克,形似中国地图,是新疆发现的最大狗头金。发现地是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
青河县狗头金,打破了2010年新疆狗头金的发现记录。
历史往往有惊人的巧合。2010年那块狗头金,发现地也是阿勒泰青河县,捡拾者也是牧民,只是现今持有者是一位夏先生。此金重约1 840克,含金量90.36%,是当时新疆发现的最大一块狗头金。
两块狗头金的发现经过,道出了两个秘密:一是新疆阿勒泰是狗头金多发地区;二是狗头金的发现常具有偶然性。
先说说阿勒泰地区和阿尔泰山。狗头金多依山傍水而生。新疆狗头金多发地阿勒泰地区青河县,正是在阿尔泰山脚下。
新疆发现的狗头金,记载最多的正是阿尔泰山。据史料记载,从清代到民国初年,人们在采沙金的过程中,时常会见到几两到几十两的金块。阿尔泰山的狗头金,以东山区,即卡拉额尔齐斯河上游的红山嘴到西岔河一带最多,且金子颗粒很大,30两到50两的多见,据说最大的一块重量达170两(合5.31千克),也有说重240两(合7.5千克),这可能是新疆古代发现的最大金块。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的一两与现今的一两并非一回事。清朝时1斤=16两,1两=37.40克(约数)。现今是1斤=10两,1两=50克。
其实,我国发现过狗头金的省份不只有新疆,其他如四川、黑龙江、青海、山东、山西、陕西、内蒙古、河北、吉林等也发现过狗头金,总计约有千余块。
其中,最多和最早的狗头金纪录保持者是湖南。湖南省资水中下游流域最多,益阳地区曾多次发现重数斤、数两的狗头金。关于狗头金的最早记录是《宋史·五行志》,记述了公元1世纪,在湖南益阳发现了重9斤8两(古代衡制)的金块。
按照《齐东野语》的记载,公元11世纪在湖南寿阳地区发现了重49斤(古代衡制)的特大金块。据核工业西北地质局214大队高级工程师涂怀奎推测,这是我国古代发现的最重狗头金。近代以来最重的有31千克,1909年发现于四川省盐源金矿区。
亿年修炼始成“金”
被称为自然瑰宝的狗头金,其稀有与珍贵,表面上看是因其可遇不可求,实则因其形成条件极为苛刻,故而每一块都是大自然特别垂爱的宠儿,值得格外珍视。
在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中,地壳中大量金元素在火山喷发时,岩浆沿裂隙被带到地表,后经大地构造和区域变质作用,形成最初的金矿源。在多次造山运动和长期地质作用下,金物质活化迁移富集,形成岩金。
在岩金富集地带,地表浅层的岩金经过数千万年的风化、剥蚀与氧化,岩石中性质稳定的金被解离为单体;在水流搬运过程中,因其比重大,故而在水流的稳定地段沉积下来,形成沙金矿。这个过程中,沙金在相互吸附作用下,会像滚雪球似的聚集起来,由小变大,形成大小不等的“集合体”,即狗头金。
通俗的讲,“狗头金”就是大的自然金块,它是天然产出的由自然金、石英和其他矿物共生在一起的集合体,通常颗粒较大,形状不规则,质地不纯,其形状像狗头者居多,故称狗头金。
狗头金的形成条件极为苛刻,在自然界分布稀少且其发现常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因而具有独特的科研、观赏和收藏价值。
科研方面,狗头金的发现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对狗头金的成因及分布规律的研究却相对滞后,因而加强“狗头金”的研究,对人们了解金在表生条件下迁移、溶解和沉淀的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狗头金的观赏与收藏价值,很大程度上与其别具特色的外形有关,像金鸡、姜状、卧狮的有之,呈树枝状、叶片状、苔藓状、丝状等亦有之,有的则与石英或浅色基岩共生,这种狗头金尤为珍贵。
1997年6月7日,在青海门源县金矿发现的4 577.5克重的狗头金,其状酷似子母猴,母猴席地而坐,怀里抱着一只小猴。在其下部一侧,还有一只“乌龟”正在爬行,龟头高高昂起,似在观察周围动静,龟身下部还活灵活现露出一只前足和一只后足,给人以一种神秘的动感。整块“狗头金”的图案动静配置自然,惟妙惟肖,真可谓鬼斧神工,令人惊叹不已。
新疆发现的最大狗头金,造型也很奇特,乍看像中国地图。从不同角度还能看出不同的造型,或像一只大脚印,或像一个人独坐山巅……
据采金史专家B·H·索波列夫斯基的资料,目前世界上已发现10千克以上的块金多达8 000~10 000块;C·B·波契姆在《黄金古今》中记载,迄今发现超过30千克的块金有27块。
澳大利亚是产块金大国,占世界块金总量80%左右。如1958年发现过83.95 ,69.9千克的天然块金;1969年发现了重68.08和78.3千克的天然金块;1973-1980年,先后发现了重70.92,80和59千克的天然金块。1981年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金矿发现的27.2千克的天然块金,被美国一赌场老板以100万美元买走,较当时金价高出十几倍,还未剥除其中共生的石英等杂质(一般在30%以上或更多)。
尽管说法不一,目前世界上最重的狗头金一般认为是产自澳大利亚新南维尔士州的“希望之星”矿山,命名为“霍尔特曼”,重630磅,即285.77千克,含纯金92千克;也有说是235.87千克。
其他产有块金的国家和地区有:苏联乌拉尔地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墨西哥索诺拉河流域,以及巴西、日本、中国等。
狗头金成因之趣
蘑菇上能长出狗头金,你觉得这是真的吗?
千真万确,只不过并非普通的蘑菇,而是仙影拳杆菌。
美国地质调查所的约翰·沃特森发现,仙影拳杆菌能将溶解的金自水中结晶出来,在它的周围形成一层八面体或十二面体的金晶体。为此他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将含金的稀溶液倒入水中,加入仙影拳杆菌,36小时后,这种微小的细菌外包上了一薄层金晶体,这些结晶体已是原孢子直径的15倍。他还指出,这种溶液里一旦发现结晶体,即使细菌死亡很长时间,晶体仍会继续长大,最终形成大块的狗头金。这便是所谓的“细菌块金”。
仙影拳杆菌生命顽强,分布广泛,从北极的永久冻土带到热带亚马逊河谷盆地,都有分布。人们常可见到,开采完的沙金矿区,闭坑几十年后又可发育成一座新沙金矿床,就可能与细菌块金有关。
促使游离的金微粒沉淀的,除了细菌,还有PH值、温度等因素,而动植物机体则能吸附金进而成为金的载体。金在酸碱性液体中溶解,在中性液体中沉淀,在特定的高温和冰冻条件下,也会发生金的溶解与沉淀。
动植物机体,如苔藓、木贼、鸟胃及含炭的物质都能吸附金。生物死亡可使金伴随堆积起来。朱夏先生在《中国的金》一书中说:木贼草植物,特别是当它生长在富含金的土地上,它的机体可以含十万分之六的金。烧成灰时,含金量可提高10倍。
在特定的温度和酸碱度条件下,溶解析出的微粒金或金胶体,围绕在大的沙金、仙影拳杆菌、动植物机体等的周围,反复、持续地还原沉淀,使小金块不断“长大”,形成大块狗头金。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狗头金,内部常见同心环带结构或其他矿物(如石英)包裹体,外表常长有瘤状突起、高成色薄膜、溶蚀小坑、生长锥状条纹等,块金的形态多为树枝状、丝状、纤维状、苔藓状等的原因。
在自然风化与剥蚀,反复溶解、沉淀、生长的过程中,狗头金自身还会不断净化,成色大大提高,所以发现的狗头金成色一般都在800~900之间,外观金光闪烁,美丽动人。当然,狗头金的“长大”是有限度的,一般不超过最初包裹体的10%。
上面所说的,只是狗头金成长中最关键的一步———溶解与沉淀。而这一反应的发生还需要一些必备的前提,即含金地质体、水动力条件和特定地貌。
狗头金的形成主要有两步:首先是含金地质体(可能是某个地层、岩石区、矿区、矿体、矿化体等)提供金的来源,经过自然界的风化破碎,在地表流水等地质作用下,逐渐于开阔平缓地带沉积下来,形成沙金富集区。随后,沙金富集区存在的块金、颗粒金、微粒金、显微金等,在物理(风化剥蚀搬运)、化学(在特定温度及酸碱度下溶解与沉淀)、细菌及生物聚金这一种或几种作用下,逐渐富集增生长大,进而形成狗头金。
不难看出,狗头金形成的环境非常苛刻。一般情况下,如果不具有完备的成矿条件,很难形成狗头金,所以其在自然界中极为少见,更是价值不菲。
馆藏“狗头”屈指可数
前面已经说过,目前世界上已发现10千克以上的块金近10 000块,中国发现的块金总计约有千余块,新疆发现的大块狗头金也多有记载。但是,这些块金现今藏身何处呢?
1997年11月11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的俄罗斯国家珍宝馆藏品展上,来自俄罗斯的1 700件稀世珍宝悉数亮相,其中有约1.6千克重的天然金块和0.5千克以上的铂金块各一块。
我国也是盛产“狗头金”的国家之一,但据笔者所知,只有北京中国地质博物馆(三块)和新疆地矿博物馆(一块)内有馆藏,其余自然博物馆(含各省地质博物馆)至今鲜有见到收藏体大和具有观赏价值的“狗头金”的报道。
中国地质博物馆内的三块狗头金,一块产自青海门源,重约2.83千克,平均含金量为94%,部分含金量达99%,纯金约2.66千克;另两块产自黑龙江省,净重分别为1.035克和715克。
新疆地矿博物馆珍藏的一块狗头金,产自新疆本地,重52克,目前正在馆内矿产资源厅展出。
此前该馆曾收藏一块重42.7克的狗头金,在1986年秋丢失,至今下落不明。
狗头金的馆藏为什么如此稀少?主要是该物非常稀少的原因。
但是,不无遗憾的是,现今的很多人最关心的是狗头金的价格,而非价值。
也正因此,青河县狗头金发现以后,网友围绕此“金”该归牧民还是上交国家,展开了热烈的谈论。结果是论辩难见分晓。
笔者法律知识有限,无法对这块狗头金的归属作清晰的论述。
但是作为一个惜宝之人,我很好奇,为何国家相关部门或相关地质博物馆不能率先行动起来,这样既能将狗头金妥善珍藏起来,又能给发现者合理的补偿,进而将这稀世珍宝永久的留存下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