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系苏州高新区教育科研“十四五”规划课题《大德育教育引领教学的行动研究——班会课中“立德树人”的有效性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首次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从而彻底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这一根本问题。作为德育教育主阵地的班会课应该成为“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平台。那么,学校教育中每周一节的班会中,如何实施“立德树人”这一目标呢?笔者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总结起来大致有下面几种实施策略:
常规与主题相结合的原则,渗透“立德树人”目标。常规班会是针对日常学习生活中出现各种现象,进行总结、反思、提升,进行养成教育的普通班会课。主题班会则是围绕某一主题展开的德育教育活动。它以日常问题以切入口,但不拘泥于常规班会课形式,比常规班会课解决问题更具有针对性,效果也更好。在此过程中,抓住“立德树人”的目标,就能很好的“育人”。前者倾向于现象整改,后者则注重深度升华;一个关注集体效益,一个关注人的发展。只有关注了人的教育才能真正达成“立德”目标,才是将立德树人融入到各环节的教育。应该说目前情况下,常规班会仍然是班会课的常态,但从实际教育效果来看肯定没有主题班会课好。我们应该努力让主题班会课成为班会课的主要形式,克服班会课课时少的现状,充分挖掘班会的潜力,提前班会课的效率。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渗透“立德树人”目标。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班会课都是每周一节课,即使再加上每学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时间还是非常有限。如何将课内的“立德树人”教育的成果转化为学生自觉行动,光有课内是不行的。我们还要抓住课外的每一个契机,进行德育再教育。通过反复巩固,达成“外塑”到“内化”,再到“外化”的飞跃。事实上,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达成“外化”,德育教育也是一样。但是相比较课内时间而言,课外教育更有优势。平常德育教育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主题教育后的习惯养成教育为突破口,一周一主题一班级,抓反复反复抓,必然能够将“立德树人”目标达成实效。特别指出的是,校园文化建设是课内、课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喜欢一所学校,不仅仅是因为这所学校的硬件设施和美丽的校园环境,往往是因为这所学校四处弥漫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包括多方面的,立德树人的教育自然也不能缺席。让校园的每一面墙都开口说话,让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教育我们学生。也让立德树人教育不仅仅在课内的教育中,让他渗透在校园的文化气息中,
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原则,渗透“立德树人”目标。习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政府、社会就是校外的总称。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讲好“人生第一课”。政府要统筹协调好社会资源,全社会要担负好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責任。这就要求学校要协调好校外的资源,做好与校外各方面沟通交流,让学校教育获得大家的理解和支持。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主体的学校,虽然是教育工作的专业场所,但是只有和校外的各方面教育力量联合起来,相向而行,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家庭教育课程,还是社会实践课程,单靠学校一方面,力量是有限的,都需要整合家庭、社会的资源。
走人与走心相结合的原则,渗透“立德树人”目标。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言:“如果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必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德育工作不是“灌输”、“一言堂”和强制执行,德育工作应该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应该始于了解学生,关爱学生。如果你不能很好的把握学生的动态,了解他们的需求,保护他们的成长,无论组织什么样的活动、开展什么样的教育,其教育的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只有我们加强对学生的研究,进而从学生的维度和认知水平,设计出符合时代特色、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才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学校教育的档次。同时教师还应该是一切教育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引导者,这就决定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所以对于教师而言,立德先立已。陶行知也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该从自己的修身、养德开始,只有“其身正”才能“不令而行”,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榜样。教师只有通过自己种下“德”的种子,并且通过自己的不断“浇灌”壮大,才能让“德”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达成“树人”的目标。所以说“立德”不仅仅是“立”学生的“德”,一所好学校更是有好老师、好校长。事实上,在“教学相长”中“立德树人”自然而然的发生了。
总之,班会课的“立德树人”教育要坚持主题式教育提高效率,坚持整合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资源,坚持“以人为本”、“心育”的原则,就一定能够工作落到实处,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促进学校的德育工作发展。
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首次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从而彻底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这一根本问题。作为德育教育主阵地的班会课应该成为“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平台。那么,学校教育中每周一节的班会中,如何实施“立德树人”这一目标呢?笔者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总结起来大致有下面几种实施策略:
常规与主题相结合的原则,渗透“立德树人”目标。常规班会是针对日常学习生活中出现各种现象,进行总结、反思、提升,进行养成教育的普通班会课。主题班会则是围绕某一主题展开的德育教育活动。它以日常问题以切入口,但不拘泥于常规班会课形式,比常规班会课解决问题更具有针对性,效果也更好。在此过程中,抓住“立德树人”的目标,就能很好的“育人”。前者倾向于现象整改,后者则注重深度升华;一个关注集体效益,一个关注人的发展。只有关注了人的教育才能真正达成“立德”目标,才是将立德树人融入到各环节的教育。应该说目前情况下,常规班会仍然是班会课的常态,但从实际教育效果来看肯定没有主题班会课好。我们应该努力让主题班会课成为班会课的主要形式,克服班会课课时少的现状,充分挖掘班会的潜力,提前班会课的效率。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渗透“立德树人”目标。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班会课都是每周一节课,即使再加上每学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时间还是非常有限。如何将课内的“立德树人”教育的成果转化为学生自觉行动,光有课内是不行的。我们还要抓住课外的每一个契机,进行德育再教育。通过反复巩固,达成“外塑”到“内化”,再到“外化”的飞跃。事实上,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达成“外化”,德育教育也是一样。但是相比较课内时间而言,课外教育更有优势。平常德育教育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主题教育后的习惯养成教育为突破口,一周一主题一班级,抓反复反复抓,必然能够将“立德树人”目标达成实效。特别指出的是,校园文化建设是课内、课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喜欢一所学校,不仅仅是因为这所学校的硬件设施和美丽的校园环境,往往是因为这所学校四处弥漫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包括多方面的,立德树人的教育自然也不能缺席。让校园的每一面墙都开口说话,让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教育我们学生。也让立德树人教育不仅仅在课内的教育中,让他渗透在校园的文化气息中,
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原则,渗透“立德树人”目标。习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政府、社会就是校外的总称。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讲好“人生第一课”。政府要统筹协调好社会资源,全社会要担负好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責任。这就要求学校要协调好校外的资源,做好与校外各方面沟通交流,让学校教育获得大家的理解和支持。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主体的学校,虽然是教育工作的专业场所,但是只有和校外的各方面教育力量联合起来,相向而行,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家庭教育课程,还是社会实践课程,单靠学校一方面,力量是有限的,都需要整合家庭、社会的资源。
走人与走心相结合的原则,渗透“立德树人”目标。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言:“如果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必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德育工作不是“灌输”、“一言堂”和强制执行,德育工作应该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应该始于了解学生,关爱学生。如果你不能很好的把握学生的动态,了解他们的需求,保护他们的成长,无论组织什么样的活动、开展什么样的教育,其教育的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只有我们加强对学生的研究,进而从学生的维度和认知水平,设计出符合时代特色、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才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学校教育的档次。同时教师还应该是一切教育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引导者,这就决定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所以对于教师而言,立德先立已。陶行知也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该从自己的修身、养德开始,只有“其身正”才能“不令而行”,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榜样。教师只有通过自己种下“德”的种子,并且通过自己的不断“浇灌”壮大,才能让“德”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达成“树人”的目标。所以说“立德”不仅仅是“立”学生的“德”,一所好学校更是有好老师、好校长。事实上,在“教学相长”中“立德树人”自然而然的发生了。
总之,班会课的“立德树人”教育要坚持主题式教育提高效率,坚持整合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资源,坚持“以人为本”、“心育”的原则,就一定能够工作落到实处,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促进学校的德育工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