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它五彩缤纷的生动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旁白,悦耳动听的音乐,让语文课堂激情飞扬,为小学语文阅读和作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它灵活便捷的交互性,资源储存的丰富性,为语文教学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关键词:多媒体;阅读教学;作文教学;情绪情感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而在新课程标准中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是否积极参与,热情投入,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把多媒体运用到阅读教学中,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1以“媒”相诱,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如在教学《采莲》一文时,先在课前将教室做了一番精心的布置:在黑板上贴上采莲小船、采莲人,教室墙壁四周挂了一些荷叶、荷花、莲蓬,给学生营造了置身满湖荷花中的情境。课一开始,播放江南名曲《采莲》,并用多媒体放映课文的插图。动听的音乐,色彩美丽的画面,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在此基础上,再对课文进行导入:“小朋友,你们欣赏过美丽的荷花开满池塘时的情景吗?你有过乘着小船穿梭于荷花中的想法吗?那感觉一定美滋滋、乐陶陶。这节课让我们好好的读一读诗歌《采莲》,一起去感受湖中采莲的快乐吧!”让学生聆听诗歌的配乐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接着,大可放手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为让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读出诗歌的韵味,借助多媒体演示“微风吹来,荷花、莲子充盈摇摆的情景”。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感受荷花和莲子“香”的气息,并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画中的人,自由畅想湖中的情境和采莲人采莲时的神情、动作、语言,由此体会人们采莲时欢快、喜悦的心情。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悟语言文字。
2以“媒”相诱,再现情境,熏陶学生情感
霍姆林斯基说:“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地上。”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熏陶能宏扬中华民族美德,净化学生心灵。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运用多媒体播放录像,再现十里长街上百万人民冒著严寒含泪送别周总理的真实、感人的情境,同时播放配乐朗读,那肃穆悲壮的乐曲、深沉低缓的语调,会使学生深受感染,对周总理产生无限崇敬、爱戴之情。再如学习《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黄继光》这类赞美英雄人物人格美的课文时,仅由老师讲解他们牺牲得多么壮烈、伟大,学生并不能受到深层次的情感熏陶。运用多媒体,真实地再现英雄们壮烈牺牲时的情境,则会使学生眼里噙着泪水,仿佛身临其境,使他们的心激烈地碰撞,情感无声地升华,能有效地熏陶学生情感,播动学生心弦,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
3以“媒”相诱,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月光曲》这篇课文的难点是《月光曲》的内容及贝多芬演奏时所表达的感情。如果老师只是生硬地分析讲解,是不容易把学生带到《月光曲》的意情中去的,在讲《月光曲》这篇课文前,将《月光曲》内容和情感难点运用多媒体来突破。当教学到达这个难点时,先让学生闭眼听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边听边想象《月光曲》的意境,然后请同学作答,结果学生都只能抽象地说出有月亮,有海水,有浪花,至于这些景物的变化及贝多芬当时的感情他们无法感知。其实这正是教师为学生欣赏美蓄势,紧接着,一幅带有配乐的画面再现在屏幕上: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月光洒在蔚蓝的海面上。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岸边涌过来……学生仿佛置身海边,陶醉其中,从蓝色的大海,银色的月光感受到《月光曲》音乐逐渐增强,有了曲折;从雪亮的浪花感受到音乐高昂激越。此时《月光曲》美的意境由然而生。由此可见,画面能产生移情入情的效果,更能让学生在感悟和熏陶中情感得到培养。
4以“媒”相诱,激发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多媒体软件集图、文、声、像、动画等手段于一体,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飞翔。如在教学《蛇与庄稼》理解蛇与庄稼的关系一部分时,如果单凭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地感到枯燥无味。我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一场海啸过后,田鼠是怎样毫无顾忌地糟蹋庄稼,使庄稼长期得不到好的收成。演示完后,问学生:眼看爱民辛辛苦苦地种出的粮食被田鼠白白糟蹋,你是怎样想的?学生纷纷诉说田鼠的可恶,又问:要使庄稼获得好收成,你们有何良策?学生纷纷列举灭鼠的种种办法,比如下灭鼠药,安灭鼠夹,养猫等等。此时,学生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参考文献:
[1]苏立康主编.《小学学科教学论》(语文)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P366,P337
[2]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中小学电教》2001年第1期
关键词:多媒体;阅读教学;作文教学;情绪情感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而在新课程标准中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是否积极参与,热情投入,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把多媒体运用到阅读教学中,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1以“媒”相诱,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如在教学《采莲》一文时,先在课前将教室做了一番精心的布置:在黑板上贴上采莲小船、采莲人,教室墙壁四周挂了一些荷叶、荷花、莲蓬,给学生营造了置身满湖荷花中的情境。课一开始,播放江南名曲《采莲》,并用多媒体放映课文的插图。动听的音乐,色彩美丽的画面,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在此基础上,再对课文进行导入:“小朋友,你们欣赏过美丽的荷花开满池塘时的情景吗?你有过乘着小船穿梭于荷花中的想法吗?那感觉一定美滋滋、乐陶陶。这节课让我们好好的读一读诗歌《采莲》,一起去感受湖中采莲的快乐吧!”让学生聆听诗歌的配乐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接着,大可放手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为让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读出诗歌的韵味,借助多媒体演示“微风吹来,荷花、莲子充盈摇摆的情景”。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感受荷花和莲子“香”的气息,并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画中的人,自由畅想湖中的情境和采莲人采莲时的神情、动作、语言,由此体会人们采莲时欢快、喜悦的心情。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悟语言文字。
2以“媒”相诱,再现情境,熏陶学生情感
霍姆林斯基说:“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地上。”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熏陶能宏扬中华民族美德,净化学生心灵。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运用多媒体播放录像,再现十里长街上百万人民冒著严寒含泪送别周总理的真实、感人的情境,同时播放配乐朗读,那肃穆悲壮的乐曲、深沉低缓的语调,会使学生深受感染,对周总理产生无限崇敬、爱戴之情。再如学习《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黄继光》这类赞美英雄人物人格美的课文时,仅由老师讲解他们牺牲得多么壮烈、伟大,学生并不能受到深层次的情感熏陶。运用多媒体,真实地再现英雄们壮烈牺牲时的情境,则会使学生眼里噙着泪水,仿佛身临其境,使他们的心激烈地碰撞,情感无声地升华,能有效地熏陶学生情感,播动学生心弦,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
3以“媒”相诱,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月光曲》这篇课文的难点是《月光曲》的内容及贝多芬演奏时所表达的感情。如果老师只是生硬地分析讲解,是不容易把学生带到《月光曲》的意情中去的,在讲《月光曲》这篇课文前,将《月光曲》内容和情感难点运用多媒体来突破。当教学到达这个难点时,先让学生闭眼听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边听边想象《月光曲》的意境,然后请同学作答,结果学生都只能抽象地说出有月亮,有海水,有浪花,至于这些景物的变化及贝多芬当时的感情他们无法感知。其实这正是教师为学生欣赏美蓄势,紧接着,一幅带有配乐的画面再现在屏幕上: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月光洒在蔚蓝的海面上。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岸边涌过来……学生仿佛置身海边,陶醉其中,从蓝色的大海,银色的月光感受到《月光曲》音乐逐渐增强,有了曲折;从雪亮的浪花感受到音乐高昂激越。此时《月光曲》美的意境由然而生。由此可见,画面能产生移情入情的效果,更能让学生在感悟和熏陶中情感得到培养。
4以“媒”相诱,激发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多媒体软件集图、文、声、像、动画等手段于一体,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飞翔。如在教学《蛇与庄稼》理解蛇与庄稼的关系一部分时,如果单凭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地感到枯燥无味。我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一场海啸过后,田鼠是怎样毫无顾忌地糟蹋庄稼,使庄稼长期得不到好的收成。演示完后,问学生:眼看爱民辛辛苦苦地种出的粮食被田鼠白白糟蹋,你是怎样想的?学生纷纷诉说田鼠的可恶,又问:要使庄稼获得好收成,你们有何良策?学生纷纷列举灭鼠的种种办法,比如下灭鼠药,安灭鼠夹,养猫等等。此时,学生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参考文献:
[1]苏立康主编.《小学学科教学论》(语文)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P366,P337
[2]何克抗.《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中小学电教》200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