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们在课余聊天时,常会说这样一句话:“某某笨得不能形容,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不知强调了多少遍,抽查时还是一问三不知”,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反映出来的恰是我们用了多年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事倍功半”的教学模式显然该下岗了,取而代之的应是充分体现现代教学理念的“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实施者。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自我发现的探索者、建设者和参与者。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主动地探索交流,从而学会学习并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只有这样的学习,学生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最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呢?事实证明:只有当学生对你“讲”的内容感兴趣时,才会认真听;对你“提”的问题感兴趣时,才会积极思考;对你“布置”的任务感兴趣时,才会主动去做。可见,“兴趣”对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一旦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了兴趣,便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的关健,下面,结合所教的历史学科,谈谈我常用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一、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已有的生活、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知识经验。古希腊哲人也说过:“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团需要点燃的火焰。”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尤其是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经验来激发他们对新的学习内容的兴趣。这一点在导入中尤为重要。在学习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时,我利用绝大多数学生都看过并且异常感兴趣的电视剧《天龙八部》来导入。我刚一提到《天龙八部》这几个字,学生便激动万分地讲起来,一下子对这一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中,我讲到金国的建立时,又利用了该剧中“萧峰带着受伤的阿紫到长白山去寻找人参,遇到阿骨打”这个情节来加深学生对女真族的生活和阿骨打此人的印象。讲到“岳飞”时,我不是自已先讲岳飞的故事,而是先让学生们畅谈他们对岳飞的了解,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补充。这样做不但教师轻松,而且也为学生提供了参与机会,激起了他们的兴趣,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二、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家乡是学生认识社会的开始,也是愛国的起点,对家乡的热爱和渴望了解是学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愿望,尽管大部分学校配有乡土教材,可学生几乎无人阅读,更没有专门的课时安排。如果教师在上课时充分利用乡土资源,那么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我讲到佛教的传入时,就利用了芦山县城西佛图山上的佛像和石塔;讲到《三国鼎立》这一课时,就给学生介绍了芦山县城北端金顶阁山上的姜维墓和县城南街的姜庆楼;讲到红军长征时,给学生介绍了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芦山的情况;讲到十年“文革”时,结合本乡的真人真事进行介绍等等。学生果然兴趣大增,还提出了一长串连我都无法当场回答的问题,我乘机鼓励学生去查找相关资料,甚至亲自去考查历史遗迹,采访“老红军”和经历过“文革”的老一辈人,以便获得更多更真实的信息。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而且还能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增强历史的真实感,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多渠道获取知识的能力等。
三、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旧教材最大的特点是“繁、难、偏、旧”,专业化、成人化倾向特别明显,学生学起来既难又枯燥,教师教学时想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都难。新课程内容的选择体现了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了干涩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如:第9课,知识点与旧教材相比,减少了三分之二,一个个有趣的“动脑筋”和“活动与探究”代替了旧教材难而枯燥的“想一想”;一段段优美的阅读文代替了以前的长篇大论;一幅幅精美的图片代替了旧教材的黑白版。如果教师加以充分利用,则定能收到奇效。在这一课中,我让学生通过阅读小字、分析文献资料、观察图片来了解契丹、女真族的生活特点,以取代教师的讲述;让学生对感兴趣和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甚至辩论,以取代教师的长篇大论(如:评价澶渊之盟)等等。另外,有时我还会根据情况补充一些有趣的材料以提高他们的兴趣,加深学生的了解,本课中我就补充介绍了“陈桥兵变”、“靖康之变”等,学生果然听得全神贯注。新教材还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动手的机会,如:做“东坡肉”、自制指南针等,我都会让学生去做,从而使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多角度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四、充分利用音像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像资料最大的特点和优势是:生动、形象,一首历史歌曲,一部历史影片或者影像资料都会引起他们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历史课本内容的理解。如:本课中,我用了屠洪刚《精忠报国》这首歌来加深学生对岳飞的印象;我在讲第19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组织学生观看《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记录片;讲新中国成立时,组织学生观看《开国大典》,还让学生写观后感,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其它任何手段都不可能达到的,学生的情感也随着一幕幕生动形象的场境带给他们的震撼而得以升华。
除此之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如:组织学生上活动课,本期我已上过《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这节活动课,学生人人参与,热情很高。
以上便是我在教学中常用的一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创造参与机会的方法。学生们就这样带着浓厚的兴趣,利用一个个机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作者单位:625600四川省芦山县初级中学)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呢?事实证明:只有当学生对你“讲”的内容感兴趣时,才会认真听;对你“提”的问题感兴趣时,才会积极思考;对你“布置”的任务感兴趣时,才会主动去做。可见,“兴趣”对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一旦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了兴趣,便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的关健,下面,结合所教的历史学科,谈谈我常用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一、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已有的生活、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知识经验。古希腊哲人也说过:“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团需要点燃的火焰。”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尤其是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经验来激发他们对新的学习内容的兴趣。这一点在导入中尤为重要。在学习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时,我利用绝大多数学生都看过并且异常感兴趣的电视剧《天龙八部》来导入。我刚一提到《天龙八部》这几个字,学生便激动万分地讲起来,一下子对这一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中,我讲到金国的建立时,又利用了该剧中“萧峰带着受伤的阿紫到长白山去寻找人参,遇到阿骨打”这个情节来加深学生对女真族的生活和阿骨打此人的印象。讲到“岳飞”时,我不是自已先讲岳飞的故事,而是先让学生们畅谈他们对岳飞的了解,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补充。这样做不但教师轻松,而且也为学生提供了参与机会,激起了他们的兴趣,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二、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家乡是学生认识社会的开始,也是愛国的起点,对家乡的热爱和渴望了解是学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愿望,尽管大部分学校配有乡土教材,可学生几乎无人阅读,更没有专门的课时安排。如果教师在上课时充分利用乡土资源,那么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我讲到佛教的传入时,就利用了芦山县城西佛图山上的佛像和石塔;讲到《三国鼎立》这一课时,就给学生介绍了芦山县城北端金顶阁山上的姜维墓和县城南街的姜庆楼;讲到红军长征时,给学生介绍了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芦山的情况;讲到十年“文革”时,结合本乡的真人真事进行介绍等等。学生果然兴趣大增,还提出了一长串连我都无法当场回答的问题,我乘机鼓励学生去查找相关资料,甚至亲自去考查历史遗迹,采访“老红军”和经历过“文革”的老一辈人,以便获得更多更真实的信息。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而且还能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增强历史的真实感,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多渠道获取知识的能力等。
三、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旧教材最大的特点是“繁、难、偏、旧”,专业化、成人化倾向特别明显,学生学起来既难又枯燥,教师教学时想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都难。新课程内容的选择体现了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了干涩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如:第9课,知识点与旧教材相比,减少了三分之二,一个个有趣的“动脑筋”和“活动与探究”代替了旧教材难而枯燥的“想一想”;一段段优美的阅读文代替了以前的长篇大论;一幅幅精美的图片代替了旧教材的黑白版。如果教师加以充分利用,则定能收到奇效。在这一课中,我让学生通过阅读小字、分析文献资料、观察图片来了解契丹、女真族的生活特点,以取代教师的讲述;让学生对感兴趣和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甚至辩论,以取代教师的长篇大论(如:评价澶渊之盟)等等。另外,有时我还会根据情况补充一些有趣的材料以提高他们的兴趣,加深学生的了解,本课中我就补充介绍了“陈桥兵变”、“靖康之变”等,学生果然听得全神贯注。新教材还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动手的机会,如:做“东坡肉”、自制指南针等,我都会让学生去做,从而使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多角度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四、充分利用音像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像资料最大的特点和优势是:生动、形象,一首历史歌曲,一部历史影片或者影像资料都会引起他们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历史课本内容的理解。如:本课中,我用了屠洪刚《精忠报国》这首歌来加深学生对岳飞的印象;我在讲第19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组织学生观看《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记录片;讲新中国成立时,组织学生观看《开国大典》,还让学生写观后感,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其它任何手段都不可能达到的,学生的情感也随着一幕幕生动形象的场境带给他们的震撼而得以升华。
除此之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如:组织学生上活动课,本期我已上过《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这节活动课,学生人人参与,热情很高。
以上便是我在教学中常用的一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创造参与机会的方法。学生们就这样带着浓厚的兴趣,利用一个个机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作者单位:625600四川省芦山县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