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因此,如何指导学生“投入感情朗读”是我们应该下工夫去研究、总结的课题。我根据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具体的朗读指导方法。
一、在理解字、词中朗读
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理解词语是理解句意、领悟中心的基础,是朗读训练的前奏,特别是对文中重点词、中心词的理解,更是深入阅读的突破口。所以抓住了文中的中心词和关键词,读出意蕴、悟出情趣,就能把握住文章的重点。
在教学《军神》一课时,我就从“军神”一词中的“神”字入手。第一步,读读这个词,说说对“神”字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朗读这个词,读出情味,然后请学生自由读全文,找出能表现“军神”的句子;第二步,四人一组,分组朗读找出的这些句子;第三步,让学生说说,通过自己读、小组读,此时此刻的感受是什么?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说;第四步,以“感动、敬佩”的情感因素为切入点,让学生精抓一两句话作深入分析、朗读、感悟,读出对刘伯承的敬佩之情。
如此,学生通过朗读词语,感悟到了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和情感,从而与作者产生了心灵上的共鸣。
二、在理解句子中朗读
指导学生朗读好每一个句子,才能使学生真正感悟到课文中既可意会又可言传的内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通过这样的朗读,学生还能感悟到一些写作方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例如,课文中一些反问句式,教学中就可以通过变换句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到其强调的语气和增强感情色彩的作用。《美丽的南沙群岛》一文最后一句话:“作为中国人,怎能不为美丽的南沙群岛讴歌呢!”教学中,我连续叫几位学生朗读这个句子,然后比较谁的情感领悟得体,并分析读好的原因是:语气逐渐强烈,情感逐渐深入,读到“怎能不为美丽富饶的南沙群岛而讴歌呢!”时应达到高峰,读出强烈的反问语气。接着请全班学生齐读,当他们读完时,我及时提高声音问:“言下之意是──”有的学生说:“会为美丽的南沙群岛而讴歌。”有的学生说:“一定为美丽富饶的南沙群岛而讴歌。”有的学生说:“不得不为美丽的南沙群岛而讴歌。”最后请学生比较这几种表达方式的不同效果,并说说文中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通过变换句式的朗读,感悟到了文中强烈的思想感情,同时找到了升华感情的方法,在朗读时融入了文中的意境。
三、在段篇中感悟朗读
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用内心去感知,甚至是投入到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中,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就能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
比如,《钓鱼的启示》一课中第十一自然段:“从爸爸斩钉截铁的口气中,汤姆知道已经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了。他只好慢吞吞地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鱼钩,把鱼放回水中。”如何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呢?我是这样导读的。
师:自由读,想怎样读就怎样读,但不管怎样读都得有个说法。
生:自由朗读,感悟这段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生1:“斩钉截铁”要读得坚定、响亮,因为它表示爸爸的话是不允许反抗的,爸爸的话就是命令,必须服从。
生2:“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中要突出“丝毫”,可以读得慢些,表示一点儿商量的余地也没有。
生3:我觉得“慢吞吞”这个叠词不仅写出了汤姆取下鱼钩的动作,更写出了其实汤姆并不想把鱼放掉,可又不能违反爸爸的命令这样一种矛盾的心理。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把汤姆不情愿但又无可奈何的心情表现出来。
生4:我觉得最后一句话要读得慢些、伤感一点。因为汤姆好不容易才钓到了这么大的一条鲈鱼,爸爸却硬要他放掉,他尽管只能听爸爸的话,要做一个遵守规定的人,但他肯定是非常伤心、非常想哭的。
生5:我觉得汤姆非常了不起,为了遵守规定,舍得放掉这么大的一条鲈鱼,所以“把鱼放回水中”要读出他的坚强。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有道理,根据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读读这段话吧!
……
学生在朗读感悟的启引下,真切地感受到了汤姆和爸爸都是自觉遵守规定的人,并且被他们的思想所感动,获得了情感的体验,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在巧妙点拨中提高
当然朗读训练环节,教师的朗读引导也是必不可少的,恰到好处的引导,可起到点石成金、不可低估的作用。
如在教学《美丽的小路》的第一段时,指名第一位学生读时,读得很糟糕。我的点评是:“老师没有看到那条美丽的小路,谁来试试?”第二位学生读得也不是很好,但比先前那位好多了。我的点评是:“那条小路在我的眼前若隐若现,谁能让我清晰地看到那条很美很美的小路?”第三位学生读得很棒,我的点评是:“哇,那条小路太美了!大家都学她读一读。”
通过巧妙的点拨,不露痕迹地引导学生体会理解,使他们的朗读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五、在情境尝试中升华
课文的重点段落中,一些表达准确的词语和含义深刻句子,对表现文章的主题思想作用很大。教师依据课文特点设计尝试体验,恰当创设情境,通过分角色朗读,角色表演等语言实践活动,读好这些词语、句段,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
例如教学《美丽的小路》,兔姑娘、鹿先生、鸭先生来到了这条脏兮兮小路上,他们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请大家自由读5—8自然段,读完后4人小组分角色表演,我们要选出最佳表演者。(一人当小导演,其他当演员)当好演员就得读好台词,设计好人物的动作,再开始表演。小组表演后,再请4人小组上台表演,其余评议谁演得好,为什么?“捂住了鼻子”、“皱起了眉头”、“一拍脑袋”,学生的表演是那么贴切、自然。这是对语文内容最好的诠释,是学生个人情感最好的表露。
在参与表演和评议表演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在此基础上学生真切情感流露的朗读,生动地彰显出了课文的情感与活力。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孜孜以求的境界。在教学中,重视和加强具体的朗读指导、训练,学生与语言充分地面对面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对课文中蕴涵的伦理道德、人间真情、人文境界等的感悟就会更加深刻、更加全面。
一、在理解字、词中朗读
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理解词语是理解句意、领悟中心的基础,是朗读训练的前奏,特别是对文中重点词、中心词的理解,更是深入阅读的突破口。所以抓住了文中的中心词和关键词,读出意蕴、悟出情趣,就能把握住文章的重点。
在教学《军神》一课时,我就从“军神”一词中的“神”字入手。第一步,读读这个词,说说对“神”字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朗读这个词,读出情味,然后请学生自由读全文,找出能表现“军神”的句子;第二步,四人一组,分组朗读找出的这些句子;第三步,让学生说说,通过自己读、小组读,此时此刻的感受是什么?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说;第四步,以“感动、敬佩”的情感因素为切入点,让学生精抓一两句话作深入分析、朗读、感悟,读出对刘伯承的敬佩之情。
如此,学生通过朗读词语,感悟到了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和情感,从而与作者产生了心灵上的共鸣。
二、在理解句子中朗读
指导学生朗读好每一个句子,才能使学生真正感悟到课文中既可意会又可言传的内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通过这样的朗读,学生还能感悟到一些写作方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例如,课文中一些反问句式,教学中就可以通过变换句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到其强调的语气和增强感情色彩的作用。《美丽的南沙群岛》一文最后一句话:“作为中国人,怎能不为美丽的南沙群岛讴歌呢!”教学中,我连续叫几位学生朗读这个句子,然后比较谁的情感领悟得体,并分析读好的原因是:语气逐渐强烈,情感逐渐深入,读到“怎能不为美丽富饶的南沙群岛而讴歌呢!”时应达到高峰,读出强烈的反问语气。接着请全班学生齐读,当他们读完时,我及时提高声音问:“言下之意是──”有的学生说:“会为美丽的南沙群岛而讴歌。”有的学生说:“一定为美丽富饶的南沙群岛而讴歌。”有的学生说:“不得不为美丽的南沙群岛而讴歌。”最后请学生比较这几种表达方式的不同效果,并说说文中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通过变换句式的朗读,感悟到了文中强烈的思想感情,同时找到了升华感情的方法,在朗读时融入了文中的意境。
三、在段篇中感悟朗读
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用内心去感知,甚至是投入到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中,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就能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
比如,《钓鱼的启示》一课中第十一自然段:“从爸爸斩钉截铁的口气中,汤姆知道已经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了。他只好慢吞吞地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鱼钩,把鱼放回水中。”如何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呢?我是这样导读的。
师:自由读,想怎样读就怎样读,但不管怎样读都得有个说法。
生:自由朗读,感悟这段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生1:“斩钉截铁”要读得坚定、响亮,因为它表示爸爸的话是不允许反抗的,爸爸的话就是命令,必须服从。
生2:“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中要突出“丝毫”,可以读得慢些,表示一点儿商量的余地也没有。
生3:我觉得“慢吞吞”这个叠词不仅写出了汤姆取下鱼钩的动作,更写出了其实汤姆并不想把鱼放掉,可又不能违反爸爸的命令这样一种矛盾的心理。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把汤姆不情愿但又无可奈何的心情表现出来。
生4:我觉得最后一句话要读得慢些、伤感一点。因为汤姆好不容易才钓到了这么大的一条鲈鱼,爸爸却硬要他放掉,他尽管只能听爸爸的话,要做一个遵守规定的人,但他肯定是非常伤心、非常想哭的。
生5:我觉得汤姆非常了不起,为了遵守规定,舍得放掉这么大的一条鲈鱼,所以“把鱼放回水中”要读出他的坚强。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有道理,根据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读读这段话吧!
……
学生在朗读感悟的启引下,真切地感受到了汤姆和爸爸都是自觉遵守规定的人,并且被他们的思想所感动,获得了情感的体验,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在巧妙点拨中提高
当然朗读训练环节,教师的朗读引导也是必不可少的,恰到好处的引导,可起到点石成金、不可低估的作用。
如在教学《美丽的小路》的第一段时,指名第一位学生读时,读得很糟糕。我的点评是:“老师没有看到那条美丽的小路,谁来试试?”第二位学生读得也不是很好,但比先前那位好多了。我的点评是:“那条小路在我的眼前若隐若现,谁能让我清晰地看到那条很美很美的小路?”第三位学生读得很棒,我的点评是:“哇,那条小路太美了!大家都学她读一读。”
通过巧妙的点拨,不露痕迹地引导学生体会理解,使他们的朗读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五、在情境尝试中升华
课文的重点段落中,一些表达准确的词语和含义深刻句子,对表现文章的主题思想作用很大。教师依据课文特点设计尝试体验,恰当创设情境,通过分角色朗读,角色表演等语言实践活动,读好这些词语、句段,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
例如教学《美丽的小路》,兔姑娘、鹿先生、鸭先生来到了这条脏兮兮小路上,他们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请大家自由读5—8自然段,读完后4人小组分角色表演,我们要选出最佳表演者。(一人当小导演,其他当演员)当好演员就得读好台词,设计好人物的动作,再开始表演。小组表演后,再请4人小组上台表演,其余评议谁演得好,为什么?“捂住了鼻子”、“皱起了眉头”、“一拍脑袋”,学生的表演是那么贴切、自然。这是对语文内容最好的诠释,是学生个人情感最好的表露。
在参与表演和评议表演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在此基础上学生真切情感流露的朗读,生动地彰显出了课文的情感与活力。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孜孜以求的境界。在教学中,重视和加强具体的朗读指导、训练,学生与语言充分地面对面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对课文中蕴涵的伦理道德、人间真情、人文境界等的感悟就会更加深刻、更加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