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楚天都市报刊文说,一个人要摆谱,大概在三种情形下最有可能,一是出名了,二是阔绰了,三是有地位了,而在文艺界,这三种情形都会出现。所以,这些年来,摆谱甚至已经成为一种风气。有一位演员,演出之外兼做老板,谱摆得很大,住宾馆一定要“总统套”,吃饭必须在“一号包房”,进进出出带着保镖。还有一些人,获得官位或职位后,最先想到的就是待遇,而且待遇只能就高不能就低,走路要“贵宾通道”,休息要“VIP”,上飞机要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楚天都市报刊文说,一个人要摆谱,大概在三种情形下最有可能,一是出名了,二是阔绰了,三是有地位了,而在文艺界,这三种情形都会出现。所以,这些年来,摆谱甚至已经成为一种风气。有一位演员,演出之外兼做老板,谱摆得很大,住宾馆一定要“总统套”,吃饭必须在“一号包房”,进进出出带着保镖。还有一些人,获得官位或职位后,最先想到的就是待遇,而且待遇只能就高不能就低,走路要“贵宾通道”,休息要“VIP”,上飞机要头等舱,吃饭要坐主桌,每次的座席不挨着接待单位的一把手就不高兴。有一回出境,所有人都一样,没什么特别待遇,可一位有职在身的演员居然对着机场服务人员放声高喊:“怎么没有VIP啊?VIP从哪里走?”
如何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对有些人而言,常常只在口头上说说、文章里写写,而在现实生活的朝夕之间却完全是另一回事。这样的贴近,是有缺陷的贴近,心理上的距离其实十分遥远。贴近,不能只体现在为基层观众的几次演出中,更需要在日常生活里深入社会,吸吮民间文化的养分,了解大众的文化需求。因为只有这样的贴近,才能创作出反映社会心声的作品,保持艺术之树的常青。
其他文献
重看海派绘画,到底重看些什么?海派艺术在当下到底意味着什么?与江浙沪之间的关系如何?由上海书画院、江苏省国画院、浙江画院共同主办的“时代·江南”——江浙沪名家(部分)作品联展日前在上海市文联艺术馆二楼揭幕。这一展览展出方增先、陈佩秋、萧海春、周京新、徐乐乐、乐震文等五十一位参展艺术家共计作品九十四件。展览同时举行“浚源·融合——海上书画梳理与当今海派文化现象思考”研讨会,来自南京、杭州、上海的各艺
作曲家瞿维与寄明同岁,今年是他俩的百年诞辰。此时此刻,不朽的作品——耳熟能详的歌剧《白毛女》、歌曲《工人阶级硬骨头》、电影《凤凰之歌》《燕归来》《英雄小八路》的主题歌等等,一曲曲一首首在我耳边想起。而寄明的《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唱来更是越发亲切,因为它是今天每个戴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必唱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我与瞿维先生相识于1983年。那年市文联组织文艺家去安徽采风,期间上了黄山。同行
与赵武平先生相约见面是在农历新年后刚刚开工的第一天,去的途中经过福州路,只见平日里卖旧书、画具与吃食的小店铺大多关着门,熟悉的街道因此显得有点陌生,却新鲜。正如将要见面的这位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副社长——作为一个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就在出版社的“前出版人”,对这位前辈的行事还真有点看不懂的新鲜感:身为资深出版人的赵武平,明明最了解“宣传”战略,却在去年末因为“《饥荒》回译”事件被媒体热追“一夜走红”的时候
海上画坛,国画大家汪观清最初以连环画闻名,其创作的连环画《红日》《雷锋》《斯巴达克》《周恩来同志在长征路上》等经典,曾是伴随我等儿时成长的读物。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汪观清退休后周游世界,移居海外七年,“进入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创作”(汪观清语)。回国后,于1997、2009年,两度在上海图书馆、金茂大厦举办牛年画展,因他画的牛富有灵性,有着与人相通的魔力,赢得“画坛牛魔王”之誉。2010年,其创作的巨
张乐 小提琴演奏家。曾在比利时伊丽莎白女皇音乐大赛、波兰维尼亚夫斯基小提琴大赛、英国梅纽因小提琴大赛、全美小提琴演奏家大赛、阿斯本音乐节大赛等多个过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奖,多次改写了中国人在重要小提琴比赛中荣获最高荣誉的记录。以全额奖学金就读于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乐团首位终身签约中国小提琴家。曾任中央歌剧院乐团首席、深圳交响乐团艺术副总监、上海爱乐乐团首席、美国大峡谷音乐节首席兼独
老牌大学因其传统久远,常常给人以保守的感觉,牛津大学更是如此。一进牛村,古风扑面而来:一排排土黄色的建筑,一扇扇五彩斑斓的花格窗,一座座直指蓝天的教堂,一块块坑坑洼洼的铺路石砖,都显示着它的老资格。而寒风中,草地碧绿,牛羊棋布;清晨时,赛艇疾驰,流水嗖嗖,也是这座古老的大学城恒久不变的步点。大学就是这样一个所在,有些时候有些事它最激进,有些时候有些事它又最保守,保守得有几分执拗,几分顽固,但也不乏
1990年,这是一个春天。冬日的寒意还未完全散去,阳光已经普照上海清晨的街巷。 《上海文化年鉴》摄影记者管一明敲开华东医院一间病房的房门。屋内敞亮,安静。一位身着深色中式棉袄、仪态儒雅的老者端坐在沙发上,见到来人,欠身,微笑。 著名报人赵超构先生,时年八十岁。前晚,赵老接到了管一明的拍摄预约电话,在记者进门前,他悉心脱下平时在病房着的病号服,换上了居家接待客人时才穿的中式棉袄——在那个年代,那
与大洋彼岸的陈烨连上线的时候,她正与家人在南达科他州度假。刚参观完著名的总统巨石以及印第安人被驱逐屠杀的战争遗址的陈烨显得格外兴奋,抛开我的采访提纲,足足给我说了一刻钟的旅途经历和美国历史。很奇怪,从她不紧不慢温文尔雅的语调里,很难让人联系起她的演员身份,倒更像是一个博闻强记的知识分子抑或演说家。 热心公益,甘为中美友好事业的桥梁 上世纪80年代,在香港导演李翰祥执导的影片《火烧圆明园》和《垂
因为心里装着儿童,常“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大凡儿童文学作家多长寿。不说儿童文学泰斗陈伯吹17岁写作《模范同学》,90岁还在《人民文学》上发表《小薇游园记》;91岁的任溶溶成为2013年度中国作家协会优秀儿童文学奖的最高年龄得主,至今仍不时在报纸上发表看似信手拈来皆能成章的妙文;1950年开始发表儿童文学作品,以《双筒猎枪》《吕小刚和他的妹妹》成名的任大星,
在牛津期间应邀去英国家庭作客两次。一次是去克里斯家,一次是去麦琪家。一个是小家庭,一个是老家庭。 能去克里斯家作客很意外。我是在共富新村的晚间免费英语课堂上认识克里斯的。免费英语课的老师们都是志愿者,他们或是在职教师或是社会人员或是在校生。克里斯在A班当助教,他身高一米九几,扎着个马尾辫,一副嬉皮士样儿。不过,克里斯当助教是非常认真的。在围成一圈的学桌中间他常常长跪在地(当然即使跪着也常常比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