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林: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摄影家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ue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该说,我的摄影历程是跟国际摄影节密切相关的。1996年3月我参加了美国著名的休斯敦摄影节,那是我第一次在国际上参展。说到那次参展,还要从马克·吕布说起。
  1993年,我正在深圳出差,杨延康说带我去见马克·吕布,而我正巧也随身带了一盒自己的小样片。记得当时马克·吕布的房间里站满了等他点评作品的中国摄影师。看着他们做工考究的照片,我又羞愧又后悔:没舍得买80多块一张的进口相纸,用的是30多块的国货;甚至没用整张冲印,而是裁成了两半。我拍的是云南大山里人的生活,马克·吕布把我的那些小小的卷曲的照片摊在床上,一张张看过后,他好像发现了新大陆,变得兴奋起来。他又问我要来底片继续看,甚至忘记了吃饭。最后,马克·吕布把所有的照片分为A、B、C三档,还给了我。A类作品是他喜欢的,B类作品是一般的,C类作品是不喜欢的……事后,我认真研究了马克吕布分的“ABC”后,借钱出版了A档的作品,画册题为《云南山里人》。
  1995年年底,我把我的画册《云南山里人》寄给了马克。当时马克和休斯敦国际摄影节主席弗雷德里克·鲍德温正在一起吃早餐,看到来自中国的邮包,三步并作两步跑上了楼。两个老人看了画册很惊喜,当即就决定推荐我参加1996年3月的休斯敦国际摄影节。
  1996年春天,我应邀参加第七届国际休斯敦摄影节,举办我的个展《云南山里人》。整个展览是马克帮选的片,非常严谨,展览大获成功。我带去的画册在现场出售,30美金一本,观众排了两行长队,一队买书,一队签名,美国CNN电视台还进行了报道。当时我被安排住在休斯敦一所大学的研究生宿舍里,我还没回宿舍,留学生们都看到了报道,回去时纷纷来跟我说,非常开心。
  那是我第一走出国门,摄影节上的100多个展览看过去,真是大开眼界。除了展览,摄影节的活动很丰富,见面会、当地富人家举办的派对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美国,私人为FotoFest这样的非营利组织除了捐款,像这样举办派对,也属于赞助,凭收据可以减免税。看到主人丰富的藏品,我真正领略了美国人对影像的热情。
  在休斯敦期间,马克三次来信,都是发到那所大学摄影系的主任邮箱,请他转告我看了西方五花八门的东西后,要坚守自己,不要随意改变自己的风格去模仿他们。其实我心里很明白,他们的东西我很欣赏,但那不是我的生活,不是我要拍的东西。马克还让我一定要去巴黎,去干什么没说,只是说巴黎对我很重要。因为我出国前订的是往返机票,我心疼钱,就说不去。马克不断来信催促,摄影系主任很严厉地说我:“你不知道马克是谁吗?他能邀请你去,这不是每个人都能碰上的事。你这样不礼貌,太不近情理了。有什么问题我们可以想办法。”而马克·吕布很快也意识到了我的经济问题,接连写了两封信,再三强调“巴黎对你很重要,你一定要来”,并表示他将承担我从休斯敦到巴黎以及从巴黎回昆明的机票。但我很难受,中国人要靠人家来资助。最后,我对摄影系主任说你转告马克,我一定去。
  休斯敦的华人摄影协会为我组织了一次售书会,还发起捐助活动。我拒绝了捐助,我对他们说,买我的书就是对我的支持,售书和售作品的钱就已经够了。那里的留学生也非常好,热心地帮我买了折扣机票。
  就这样,我从休斯敦飞到了巴黎。马克·吕布亲自把我接到自己的家,刚把行李拎进门,还没有来得及坐下,他就告诉翻译,让我把机票拿出来,他来“报销”。我从口袋里掏出1000多美元,全部堆在桌上说:“你看,我在休斯敦卖画册和作品的钱,买了机票还剩这么多!”马克抱住我哈哈大笑:“真没想到,你可以把自己的事情处理得这么快、这么好。”
  后来我才明白,马克·吕布要我带上作品去巴黎,是为了帮助我申请参加1996年巴黎秋天摄影节的展览。巴黎每天都有上百个展览,通过马克·吕布的积极推介,我在那里认识了很多重要的给予我帮助的人物。
  每天见什么人,马克都安排好了,马不停蹄的,包括马格南总裁、国家地理德国老板,很多重量级人物,也包括戴乐品,他是《黑皮书》主编、布列松生前的艺术顾问,布列松的画册影展都是他选的片,那年秋天在巴黎能否展出,也是他说了算。
  与戴乐品的见面非常正式。对于穿什么,马克都给我指导和建议,包括说什么话、问什么、怎么回答,生怕我出问题。那天气氛很严肃,平常穿着随意的马克,也穿得非常正式。见面在摄影中心的一个会议室里进行,看了我的四五张作品后,戴乐品问照片是谁放的,马克告诉他是我放的。他说,放得真好,欢迎你秋天来展览!
  顺利通过后,马克欣喜若狂,刚出门就掏出手机给太太打电话报告喜讯,要知道他平时是很少用手机的。随后马克立即带我到西方人办的“中国之家”旅行社,给我安排秋季的行程,要求“中国之家”的老板赞助我。
  那年秋天,我带去了一些新作品,马克·吕布和戴乐品花了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挑选片子。让我自己放大。展览前,两个老人去到展厅,亲自布展、排序,哪一面墙挂哪几张,非常认真。说实在,我都不懂。我突然明白,我吴家林是世界上最幸福的摄影家,两位大师级的人物给我做策展人,不是一个,是两个!
  展厅负责人后来告诉我说:“巴黎每天都有上百个展览,你的是最好的之一。很多展览人们是为了会朋友、聊天而去,你的展览,人们是真的来看。”
  《巴黎晚报》记者在报道中写道:“杜瓦诺在法国,吴家林在中国,他们都是摄影先驱。”报纸被展厅负责人挂在了墙上。
  这两次摄影节真的让我开了眼界,并为我打开了一片新天地。我的作品引起了国际性关注,先后应邀在美国、德国、瑞典、英国、法国、俄罗斯等多个国家举办展览,作品集进入世界摄影大师系列作品丛书《黑皮书》出版。
  我认为,我全是用自己的眼光来拍摄的,没有模仿布列松,没有模仿别的大师,所以引起了他们那么大的兴趣,一个摄影师拥有自己独立的风格是非常重要的!马格南的几位摄影家把我比作“中国的布列松”,可能我们重视瞬间、重视构图是一致的,但我要是完全模仿他将是一件悲哀的事。每次在国外博物馆参观完,我就想马上回我的家乡,更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其他文献
7月26日,北京正值盛夏酷暑,距离9月1日“关注贫困全球摄影大赛”征稿结束还有一个月零五天。王文澜、解海龙、鲍昆、于文国、李舸、阿音、成卫东、康泰森、柴继军、马宏杰等中国摄影界有影响力的人物应本刊之邀聚首新华社,在聆听了大赛主办方之一新华社的代表就比赛基本情况、推介情况、征稿进展等的介绍后,他们围绕大赛的意义、推介渠道及摄影如何关注贫困等话题畅所欲言,其中不乏发人深思的真知灼见,值得摄影者乃至摄影
期刊
摄影所具有的直观的再现力量,自其问世之初就被具社会意识的摄影家所注意。他们开发、运用其于呼吁改革社会的诉求中。约翰·汤姆逊拍摄伦敦街头贫民、雅可布·里斯拍摄来美移民的蜗居、路易斯·海因拍摄雇佣童工等实践,成为运用摄影来暴露、对抗邪恶的滥觞。  贫困的定义因了时代与社会发展的不同而有变化。显然,我们关注贫困,如果能够以锐利的思考与有力的影像去丰富有关贫困的概念与思考,而不是固化、窄化贫困的定义,那就
期刊
百诺(BENRO)专业摄影脚架云台在业内具有良好的口碑。最近,我使用了百诺的行者系列C1190T B0新款平板三脚架套装。这是一款极具个性化设计、便于携带、适宜旅行摄影的三脚架套装。其创新的设计理念用“一”字形本体代替了原来的由三角形设计的三割座,采用了平板一字并排收拢。错位伸张三脚鼎立的设计结构,使得脚架收拢时更紧凑和合理。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我打破了过去对平板脚架在稳定性上的顾虑,切实感受到百
期刊
一到新闻总署,就见到最崇拜的两个人  解放前夕,我正在上海东吴大学读法律二年级。听说华东新闻学院要招人,为新中国培养新闻人才。但它有个条件,要大学二年级以上才能报考。因为法律跟新闻有点关,我就去报名。一看,都是有名的人,当时上海报纸的主编、副主编都去报名了。我一看这些人来我怎么比啊!结果他们都没被录取,那些人背景都有些复杂。那个时候主要是政治审查,政审我没有问题,学生嘛,单纯,而且进步,是学生会介
期刊
这期的摄影人爱读书,我为大家选择了两位纪实摄影风格的摄影师,一位是湖北的“九头鸟”大哥宋刚明,现为影像学教授,享受长江学者待遇;一位是出自中原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图片编辑马宏杰。  如果是本刊的老读者,对宋刚明先生一定不陌生,他的器材使用心得及专栏“宋呆子侃影”,曾是许多读者的必读文章。他追踪多年拍摄出版的《戒毒女》,揭示了中国社会进步过程中的疮疤,虽然有许多记者都关注这个题材,并进行了多视角的
期刊
高清影像的发展随着新技术的运用可谓瞬息万变,技术的改进势必会造成拍摄设备——DV的功能进化。佳能DV作为当今市场的主流DV产品也在今年的新品中增加了很多有用的功能。  在了解高画质图像的成像过程之前,我们先简单地了解一些FULL HD的概念。FULL HD是数字电影成像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完美融合,也是全高清视频影像的标准,它的有效显示分辨率为1920×1080。正是因为使用了更大画幅和更精密的像素
期刊
编者按:“关注贫困”全球摄影大赛截至7月中旬已收到来自亚洲、欧洲、美洲多国的投稿2000多幅,其中不乏佳作。有意以摄影关注贫困的摄影师们,应该了解哪些历史,避免走进哪些自觉或不自觉的误区,还有没有拓宽题材表现范围的可能?本刊特约著名摄影评论家、策展人胡武功和顾铮与大家分享他们的思考。    “拍摄贫穷”当下很热,也终于成为主流传媒的话题,虽然晚了一些,毕竟体现出“以民为本”的普世价值。其实,早在上
期刊
在我的办公桌上摆着一本画册,《瞬间·幕后——新华社记者陶明百幅新闻照片聚焦》。画册中收录的都是陶明这些年在新华社工作期间拍摄的照片,有些曾被媒体多次刊登或获过大奖。画册中也附有照片中人物、情节的故事。新华社摄影记者出画册的不少,但是就我所见,陶明是第一个以新闻图片附采访故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出版个人作品集的摄影记者。  翻看这本画册,我就像看到电影的一幕幕情节。透过照片,和这照片讲述的故事,一个风
期刊
第十一届平遥摄影大展除了大规模的作品展览外,还举办了一系列的学术讲座和交流活动,继承了平遥自创办以来注重学术交流的传统。国内外众多资深策展人和摄影界专家聚集一堂。像“返回原点”学术展论坛、“面对面”专家见面会、早期摄影史研究暨《中国摄影史》新书发布对话会、如何走进基金会及画廊讲座,以及许多针对某个方面或个人作品的讲座,大大小小从平遥大展的开始贯穿至最终。    “解答了我的一些问题”  摄影节值得
期刊
2009年10月13日,在肯尼亚东北部瓦基尔地区,一头长颈鹿因干旱而死亡。   位于肯尼亚图尔卡纳某村庄的一座仓库。   在肯尼亚图尔卡纳地区的一座村庄,人们从一个20米深的坑里取水。   肯尼亚东北部,人们走在通往取水点的路上。   这是8月16日拍摄的拼版照片,在科特迪瓦阿比让阿提埃克比贫民区生活的孩子,渴望拥有像样一点的玩具。  11岁男孩库利巴利·沃里希奥手中拿着他最喜爱的玩具;左下图: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