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文教学的春天应该是繁花似锦还是回归本真?语文教学之路该延向何方?面对不断涌入的网络文化,教师该怎样引领学生阅读,作者就教学中的实例,探讨语文阅读的方向。
关键词: 网络文化语文阅读教学影响
近年来网络文化①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式,冲击着整个文化领域。作为新新人类,因对网络信息有敏锐的眼光、迅疾的速度涉猎而成为先锋。特别是中学生,其思想文化需新事物的补充,渴望读到课内外传统阅读文章所没有的内容,要打点牙祭,换一换口味,享用些“文化快餐”。
于是,新时代下的网络文化向语文教学发出挑战,得到广大语文教师及爱好语文学生的回应。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网络文章将冲击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的阅读面、阅读层次、阅读水平等提出全新的挑战。对于许多网络新作,学生不时对反其道而行拍手称快,有学生仿写打油诗为证:
(例一)搞坏要彻底,
破坏要有力,
闯祸是专利,
装乖是绝技,
整人靠天分,
被整看缘分。
(例二)爱上贪婪不是我的错,
都是欢声笑语的诱惑……
(例三)中考作文大块头,
文章不好让人忧,
台中难上人更愁,
岂可就此便罢休,
人说文章可替酒,
不妨写写来消愁。
还有仿词《沁园春·明星》仿歌曲《伤心太平洋·考试》等曾引起一阵哗然的欢呼。
无疑网络文化将对传统正规教学思想发起冲击,因此如何正确引导是在语文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正所谓:网络文化爱你没商量,恨你更不是。
我在语文教学中涉及此类问题时,都对其进行有意识的关注,经过对自己所任教的两个班的两年多的实验摸索探究,发现网络文化对阅读教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现将心得归结如下。
一、网络文化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冲击
以往语文课上的阅读文章几乎都是语文老师提供的现成范文或课外补充的材料文,上课模式也以学生课堂讨论、教师归纳、师生共同完成的旧式的阅读教学方式为主。学生的阅读能力区别不大,因为这受老师的主导和对问题的主控。
然而,现在将网络文章下载后下发,让学生自主地赏析,这就对他们的阅读能力提出了考验。它要求学生对作品的主题、手法的探讨、作者的背景一一感知、查找,这无疑是给学生更大的活动空间,让他们发挥各自的阅读水平,也是对以往阅读理念的一大冲击,教师此时是一个牵线人而决非站在拍卖场上一锤定音的拍卖员。
钱梦龙说: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发展学生的认识为归宿的过程。确实,教师应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舞台,给他们一个主题,活动“时间、地点、要求”大体了解就行了,所有的具体细末由学生自己去打理,这就要求学生“自奋其力,自知其智”。有较坚实的阅读基础、理解能力强的学生或许真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地阅读网络文章,收获颇丰地写出篇篇出乎我们意料的评语和延伸文章,在网上交流获得甚好的回音。相反,则举步维艰,如同蒙上了一头雾水,不知从何下手。如初二(3)班一个小组选了一首诗歌《一个故事》,组长反馈到的信息:有的认为这首诗歌里包含“机会是人创造的,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白纸追随天使所经历的苦难过程已磨砺了它的意志,虽然不能记录下天使的影子,但过程至少是美丽的”;有的认为这首诗歌太小题大做了,一张白纸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怎么可能见到天使呢?所以此诗歌失真地夸大了其威力。更有甚者不知此诗歌之所云。这可能因为认知现状的局限,虽课内詩歌教学范例讲过,但一碰到新型的新思维就懵懂了,受限于旧式思维。
二、网络文化对学生阅读观念的冲击
旧式习惯源于旧式传统观念的束缚,而网络文化却是全新思想观念的积蓄。
比如网上有一文《规矩》,在初二(4)班进行实验,很多学生就有了突破常规的见解,使阅读观念有了全新的阐释。学生徐婷婷阅毕,首先作了洋洋洒洒千把字的评论,其次列举了古今中外墨守成规的反面例子,而后提议“追求个性”,打破规矩:古人虽有“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今天,我们应改变它,恢复自由,从古到今,被规矩坑害的人还少吗?以前,女子不允许上学,还自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缠小脚,不允许出大门,不允许干这、不允许干那,仿佛她们生来就是相夫教子、被压迫的命,绝大多数女子没有反抗意识——“老祖宗的规矩,你是女子,你不能……”。为此,她着重批判了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提倡“男女平等”,不应有歧视妇女的观念。理科才子金虎同学则抓住末了的“好多时候,都是别人告诉我们对与错,我们一直在享用别人打破规矩后得到的结论,很多年形成的意识,我们守规矩的时候还是占多数,但,我们也应该慢慢学会打破规矩,那么,许多年后,或许打破规矩也会成为一种‘规矩’。”的末尾标点质疑,他认为不应用“。”句号,理由是他同意徐婷婷的观点,只要我们去追求,慢慢地规矩就会被我们打破,所以应用“?”问号。经网上讨论咨询,作者居然真的采纳了他的建议,足见他的洞察力。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阅读教学时,不可只停留在文字表面,而应通过揣摩标点领悟内容。一向内向的徐佩珍同学提出:现代社会若是还死守陈规,那么将会被世界和时代淘汰。正因为世界是发展变化的,日新月异的有那么多勇士不怕他人的反对与嘲讽,敢于打破陈规,才会使世界发展得更快。就连班级“错事大王”尤颖德受其他同学感染要将这篇网络文章拿去读,并对她的评语发出如此感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确凡事似乎都需要规矩,但这件事告诉我,规矩也需要发展进化,该打破的必须打破。比如,牛顿若不是破除规矩还能提出设想并发现“万有引力”吗?我以前总没走出以犯错来引起老师的注意寻求快感的规矩的怪圈,酿成了今天被学校警告处分的下场,若是早破除此规矩我就不会犯下众多错了,从现在开始我要重新做人,也像“周处”那样将来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是啊,末句很有策动力,人生当中会有很多的规矩束缚着人们的能力、潜力的发挥,人只有打破规矩,才能更好地前进。当然前进途中难免会有磕碰,但如果一个人连打破规矩的勇气都没有的话,那他也不会很好地立足于现在。语文阅读教学何尝不是面临这样一个冲击呢?尤其是“大语文”教育观,语文作为一种工具和媒介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应打破规矩,不妨适时渗入网络文化这一自助餐,让学生摄入更多的营养。只要学校语文教师把握好这一思想意识,帮学生洞开这扇“快餐店”之门,则其方便性、宽容性、思想的外延性是不容猜疑的。正如《规矩》打破了“一言堂”的规矩,打破了曾被奉为处世金针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规矩。在网络文章教学中,学生可以人尽其言,从而有更多机会施展拳脚。
三、网络文化对阅读教学的冲击
网络文化无奇不有,知识层出不穷,这对教师阅读教学带来极大的冲击。目前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新形势,在新时代的召唤下使阅读教学充满生机活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它不仅要求教师善读善写、能说会道,有足够的语言学、文章学、文艺学等方面的理论素养,还要掌握一些实际操作电脑信息技术的本领,成为“复合型”教师。对学生则更要采用新型的探究式教法。
1.培养学生探知质疑的兴趣。
兴趣是行动的内驱力,是认识活动的原动力,只要是感兴趣的事物,人们往往就会主动愉快地接受它,且乐此不疲,丝毫不会觉得它是负担。
教师应该挖掘学生的求知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妨交给学生任务,让学生有目的地收集资料,充分地阅读并下载,然后做好阅读活动登记工作并及时写好心得。教师要及时做好张贴成果和反馈网上信息等工作,有时也可通过微博、QQ聊天、读书日志等窗口来展示和交流。
在初一刚开始实施教学时学生反映自己科目多、学习任务重,用于对网上文章的查找和阅读时间少。为此我特意花了两节语文课介绍其作用,让学生粗略地浏览网上的一些精美文章,产生阅读冲动,明白作为统一教材无疑是重要的,它系统地介绍了科学的基础知识,但毕竟是有限的,容量是相对固定的,要想学到更多的知识,就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地大量地阅读新知识。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网络阅读为我们提供了快捷的学习途径,它是对教科书的丰富和扩充。如果在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强的中学生群体内开展适当的网络文章欣赏,则可以使其知识面变得更加宽广,理解问题的能力高,从而极大地丰富精神世界。同样是学习,何乐而不为呢?学生自学探究的同时,也可自己备课,给同组同学上课、设疑、解答。个中参考答案既是你的理解底线,又是旁人的参照系数,极大地增强了语文阅读的多元性。
2.活动要进行宏观调控,遵循必要原则。
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使得阅读教学在闪现几分“春色”的同时,又带着几分“寒意”,这是难免的。老师不可任其污染,而应适当进行调控,对学生提出作品优劣的判定标准:要有思想性;要坚决抵制和杜绝凶杀、色情、迷信等荒诞读物;要有些文学味。同时要求学生在地毯式阅读的同时注意找亮点,从而提高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正如别林斯基所说:“阅读一本坏书比不阅读还要坏。”应摒弃劣质的文章比如魔幻作品、游戏人生的颓废的作品。我为此建立抽查制、文章阅读篇目登记制、美文推荐制。另外,教师引导学生网络文化摄取时,还要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发展学生的个性。可分组、分题材地进行专题个性研究阅读。
其次,可接受性原则。由于学生知识水平、心理特征、年龄层次和兴趣不一,可对高水平成绩高的组和阅读能力差些成绩弱些的组分别提出不同的研究要求。比如,高分组的我选了散文《花落知多少》作范文汇报阅读指导,稍微弱些的一组则选一则寓言《警察和狼的生存之道》为汇报展示,各有其长,充分发挥各自接受信号的积极性导入作用。
最后,珍惜宝贵时间去认真阅读,端正态度,提倡自由练笔。语文的读、说、写应为统一体,读的目的还需运用到消化吸收后的写作上去体验。
以《警察和狼的生存之道》一文的阅读汇报为例,学生发挥了思维的个性品质和独立思考能力。一个学生总结道:“人生往往在你的思想一瞬间决定你的一生。的确,态度决定一切!”
他们还联系文中为警察叫屈、挖苦老狼的话(“对于那些有头有脸的,有权有势的主,你不仅不能罚他们,还要想着法儿地孝敬他们,他们就是你们人类中的老虎,躲还来不及,谁敢惹,有几条命?”)发出抗议,如果一个国家的领导干部也都像老狼那样,那些不法分子会更肆无忌惮。于是,饶有兴致地做诗一首表心中不平:
生存藝术
徐盼盼
人生在世,千奇百怪。
高官污吏, 敲诈勒索。
中等使者,上云:见风使舵;下曰:横眉冷对。
平淡仁兄,孤苦感叹,生活无奈。
啊,生存之道,
人性压制戕害,
伪装者更完善。
弃苦求福为真,
性灵单薄如这般。
难道乎,泰山之重已不复。
唉,碌碌无为竟这番。
虽不怎么成熟,但代表了学生的思想。
四、新时代语文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网上阅读能力
网络文章出现显然第一时间是在网上,这要求学生养成网上阅读的习惯,具备网上阅读能力,通过网上学习和交流提高阅读兴趣,吸收更多更立体的知识,从而为语文学习服务,也为自己阅读水平提高上打基础。
学语文学文章,应与学做人紧密结合,教师灌输的都是“又红又专”型思想,但我认为现代语文教学还要让学生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这是现代人的必备素质。正如阿尔文·托夫勒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这要求学生有说话与辨别真伪,有与阅读相关的眼视能力。过去以读书面文字为主,现今要具备视读屏幕文字的能力,因此要具备快速扫视的能力。要把未来社会对公民的语文素质要求纳入其中,这显然离不了网络文化的消费与提高阅读能力。21世纪,语文素质要求跟18世纪、19世纪不完全一样,那些相同的可以看做是语文素质中的稳定因素,其余的因时代发展需要而更新的就是语文素质中时代适应性的因素。
站在“大语文教育”立场上看,凡是用文字写成的一切材料,都可以视之为语文教材,在一个深知语文学习真谛的人面前,语文教材的范围几乎是“无限”的。因此,在一线执教的广大语文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用好语文教科书,而且要充分重视语文课外辅助读物(包括网络文章),将网上“及时、迅疾、全新思维”的文化传授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养成多读、多思维、多提高阅读水平的良好习惯。
我们要看到网络文章虽丰富多彩,但妍媸互现,学生的鉴赏力还不强,如果放手让他们阅读,则他们可能不知道选取哪一篇。同时,网络文学中的错别字比较多,可能会对学生造成误导。因此,语文阅读受网络文化挑战与冲击的这个趋势还将存在。网络文化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犹如早春的风光:三分春色,一分愁。师生要分辨良莠,为我所用。学生可以说爱你没商量,但教师必须告诉学生想说爱你也容易,爱你还需商量。
注释:
①本文的网络文化指就网络上出现的文章而论的狭隘的概念。
参考文献:
[1]李景阳.语文教学论.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魏国良.现代语文教育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曹明海,潘庆玉.语文教育思想论.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4]杨在隋等.语文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5]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 网络文化语文阅读教学影响
近年来网络文化①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式,冲击着整个文化领域。作为新新人类,因对网络信息有敏锐的眼光、迅疾的速度涉猎而成为先锋。特别是中学生,其思想文化需新事物的补充,渴望读到课内外传统阅读文章所没有的内容,要打点牙祭,换一换口味,享用些“文化快餐”。
于是,新时代下的网络文化向语文教学发出挑战,得到广大语文教师及爱好语文学生的回应。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网络文章将冲击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的阅读面、阅读层次、阅读水平等提出全新的挑战。对于许多网络新作,学生不时对反其道而行拍手称快,有学生仿写打油诗为证:
(例一)搞坏要彻底,
破坏要有力,
闯祸是专利,
装乖是绝技,
整人靠天分,
被整看缘分。
(例二)爱上贪婪不是我的错,
都是欢声笑语的诱惑……
(例三)中考作文大块头,
文章不好让人忧,
台中难上人更愁,
岂可就此便罢休,
人说文章可替酒,
不妨写写来消愁。
还有仿词《沁园春·明星》仿歌曲《伤心太平洋·考试》等曾引起一阵哗然的欢呼。
无疑网络文化将对传统正规教学思想发起冲击,因此如何正确引导是在语文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正所谓:网络文化爱你没商量,恨你更不是。
我在语文教学中涉及此类问题时,都对其进行有意识的关注,经过对自己所任教的两个班的两年多的实验摸索探究,发现网络文化对阅读教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现将心得归结如下。
一、网络文化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冲击
以往语文课上的阅读文章几乎都是语文老师提供的现成范文或课外补充的材料文,上课模式也以学生课堂讨论、教师归纳、师生共同完成的旧式的阅读教学方式为主。学生的阅读能力区别不大,因为这受老师的主导和对问题的主控。
然而,现在将网络文章下载后下发,让学生自主地赏析,这就对他们的阅读能力提出了考验。它要求学生对作品的主题、手法的探讨、作者的背景一一感知、查找,这无疑是给学生更大的活动空间,让他们发挥各自的阅读水平,也是对以往阅读理念的一大冲击,教师此时是一个牵线人而决非站在拍卖场上一锤定音的拍卖员。
钱梦龙说: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发展学生的认识为归宿的过程。确实,教师应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舞台,给他们一个主题,活动“时间、地点、要求”大体了解就行了,所有的具体细末由学生自己去打理,这就要求学生“自奋其力,自知其智”。有较坚实的阅读基础、理解能力强的学生或许真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地阅读网络文章,收获颇丰地写出篇篇出乎我们意料的评语和延伸文章,在网上交流获得甚好的回音。相反,则举步维艰,如同蒙上了一头雾水,不知从何下手。如初二(3)班一个小组选了一首诗歌《一个故事》,组长反馈到的信息:有的认为这首诗歌里包含“机会是人创造的,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白纸追随天使所经历的苦难过程已磨砺了它的意志,虽然不能记录下天使的影子,但过程至少是美丽的”;有的认为这首诗歌太小题大做了,一张白纸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怎么可能见到天使呢?所以此诗歌失真地夸大了其威力。更有甚者不知此诗歌之所云。这可能因为认知现状的局限,虽课内詩歌教学范例讲过,但一碰到新型的新思维就懵懂了,受限于旧式思维。
二、网络文化对学生阅读观念的冲击
旧式习惯源于旧式传统观念的束缚,而网络文化却是全新思想观念的积蓄。
比如网上有一文《规矩》,在初二(4)班进行实验,很多学生就有了突破常规的见解,使阅读观念有了全新的阐释。学生徐婷婷阅毕,首先作了洋洋洒洒千把字的评论,其次列举了古今中外墨守成规的反面例子,而后提议“追求个性”,打破规矩:古人虽有“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今天,我们应改变它,恢复自由,从古到今,被规矩坑害的人还少吗?以前,女子不允许上学,还自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缠小脚,不允许出大门,不允许干这、不允许干那,仿佛她们生来就是相夫教子、被压迫的命,绝大多数女子没有反抗意识——“老祖宗的规矩,你是女子,你不能……”。为此,她着重批判了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提倡“男女平等”,不应有歧视妇女的观念。理科才子金虎同学则抓住末了的“好多时候,都是别人告诉我们对与错,我们一直在享用别人打破规矩后得到的结论,很多年形成的意识,我们守规矩的时候还是占多数,但,我们也应该慢慢学会打破规矩,那么,许多年后,或许打破规矩也会成为一种‘规矩’。”的末尾标点质疑,他认为不应用“。”句号,理由是他同意徐婷婷的观点,只要我们去追求,慢慢地规矩就会被我们打破,所以应用“?”问号。经网上讨论咨询,作者居然真的采纳了他的建议,足见他的洞察力。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阅读教学时,不可只停留在文字表面,而应通过揣摩标点领悟内容。一向内向的徐佩珍同学提出:现代社会若是还死守陈规,那么将会被世界和时代淘汰。正因为世界是发展变化的,日新月异的有那么多勇士不怕他人的反对与嘲讽,敢于打破陈规,才会使世界发展得更快。就连班级“错事大王”尤颖德受其他同学感染要将这篇网络文章拿去读,并对她的评语发出如此感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确凡事似乎都需要规矩,但这件事告诉我,规矩也需要发展进化,该打破的必须打破。比如,牛顿若不是破除规矩还能提出设想并发现“万有引力”吗?我以前总没走出以犯错来引起老师的注意寻求快感的规矩的怪圈,酿成了今天被学校警告处分的下场,若是早破除此规矩我就不会犯下众多错了,从现在开始我要重新做人,也像“周处”那样将来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是啊,末句很有策动力,人生当中会有很多的规矩束缚着人们的能力、潜力的发挥,人只有打破规矩,才能更好地前进。当然前进途中难免会有磕碰,但如果一个人连打破规矩的勇气都没有的话,那他也不会很好地立足于现在。语文阅读教学何尝不是面临这样一个冲击呢?尤其是“大语文”教育观,语文作为一种工具和媒介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应打破规矩,不妨适时渗入网络文化这一自助餐,让学生摄入更多的营养。只要学校语文教师把握好这一思想意识,帮学生洞开这扇“快餐店”之门,则其方便性、宽容性、思想的外延性是不容猜疑的。正如《规矩》打破了“一言堂”的规矩,打破了曾被奉为处世金针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规矩。在网络文章教学中,学生可以人尽其言,从而有更多机会施展拳脚。
三、网络文化对阅读教学的冲击
网络文化无奇不有,知识层出不穷,这对教师阅读教学带来极大的冲击。目前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新形势,在新时代的召唤下使阅读教学充满生机活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它不仅要求教师善读善写、能说会道,有足够的语言学、文章学、文艺学等方面的理论素养,还要掌握一些实际操作电脑信息技术的本领,成为“复合型”教师。对学生则更要采用新型的探究式教法。
1.培养学生探知质疑的兴趣。
兴趣是行动的内驱力,是认识活动的原动力,只要是感兴趣的事物,人们往往就会主动愉快地接受它,且乐此不疲,丝毫不会觉得它是负担。
教师应该挖掘学生的求知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妨交给学生任务,让学生有目的地收集资料,充分地阅读并下载,然后做好阅读活动登记工作并及时写好心得。教师要及时做好张贴成果和反馈网上信息等工作,有时也可通过微博、QQ聊天、读书日志等窗口来展示和交流。
在初一刚开始实施教学时学生反映自己科目多、学习任务重,用于对网上文章的查找和阅读时间少。为此我特意花了两节语文课介绍其作用,让学生粗略地浏览网上的一些精美文章,产生阅读冲动,明白作为统一教材无疑是重要的,它系统地介绍了科学的基础知识,但毕竟是有限的,容量是相对固定的,要想学到更多的知识,就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地大量地阅读新知识。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网络阅读为我们提供了快捷的学习途径,它是对教科书的丰富和扩充。如果在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强的中学生群体内开展适当的网络文章欣赏,则可以使其知识面变得更加宽广,理解问题的能力高,从而极大地丰富精神世界。同样是学习,何乐而不为呢?学生自学探究的同时,也可自己备课,给同组同学上课、设疑、解答。个中参考答案既是你的理解底线,又是旁人的参照系数,极大地增强了语文阅读的多元性。
2.活动要进行宏观调控,遵循必要原则。
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使得阅读教学在闪现几分“春色”的同时,又带着几分“寒意”,这是难免的。老师不可任其污染,而应适当进行调控,对学生提出作品优劣的判定标准:要有思想性;要坚决抵制和杜绝凶杀、色情、迷信等荒诞读物;要有些文学味。同时要求学生在地毯式阅读的同时注意找亮点,从而提高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正如别林斯基所说:“阅读一本坏书比不阅读还要坏。”应摒弃劣质的文章比如魔幻作品、游戏人生的颓废的作品。我为此建立抽查制、文章阅读篇目登记制、美文推荐制。另外,教师引导学生网络文化摄取时,还要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发展学生的个性。可分组、分题材地进行专题个性研究阅读。
其次,可接受性原则。由于学生知识水平、心理特征、年龄层次和兴趣不一,可对高水平成绩高的组和阅读能力差些成绩弱些的组分别提出不同的研究要求。比如,高分组的我选了散文《花落知多少》作范文汇报阅读指导,稍微弱些的一组则选一则寓言《警察和狼的生存之道》为汇报展示,各有其长,充分发挥各自接受信号的积极性导入作用。
最后,珍惜宝贵时间去认真阅读,端正态度,提倡自由练笔。语文的读、说、写应为统一体,读的目的还需运用到消化吸收后的写作上去体验。
以《警察和狼的生存之道》一文的阅读汇报为例,学生发挥了思维的个性品质和独立思考能力。一个学生总结道:“人生往往在你的思想一瞬间决定你的一生。的确,态度决定一切!”
他们还联系文中为警察叫屈、挖苦老狼的话(“对于那些有头有脸的,有权有势的主,你不仅不能罚他们,还要想着法儿地孝敬他们,他们就是你们人类中的老虎,躲还来不及,谁敢惹,有几条命?”)发出抗议,如果一个国家的领导干部也都像老狼那样,那些不法分子会更肆无忌惮。于是,饶有兴致地做诗一首表心中不平:
生存藝术
徐盼盼
人生在世,千奇百怪。
高官污吏, 敲诈勒索。
中等使者,上云:见风使舵;下曰:横眉冷对。
平淡仁兄,孤苦感叹,生活无奈。
啊,生存之道,
人性压制戕害,
伪装者更完善。
弃苦求福为真,
性灵单薄如这般。
难道乎,泰山之重已不复。
唉,碌碌无为竟这番。
虽不怎么成熟,但代表了学生的思想。
四、新时代语文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网上阅读能力
网络文章出现显然第一时间是在网上,这要求学生养成网上阅读的习惯,具备网上阅读能力,通过网上学习和交流提高阅读兴趣,吸收更多更立体的知识,从而为语文学习服务,也为自己阅读水平提高上打基础。
学语文学文章,应与学做人紧密结合,教师灌输的都是“又红又专”型思想,但我认为现代语文教学还要让学生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这是现代人的必备素质。正如阿尔文·托夫勒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这要求学生有说话与辨别真伪,有与阅读相关的眼视能力。过去以读书面文字为主,现今要具备视读屏幕文字的能力,因此要具备快速扫视的能力。要把未来社会对公民的语文素质要求纳入其中,这显然离不了网络文化的消费与提高阅读能力。21世纪,语文素质要求跟18世纪、19世纪不完全一样,那些相同的可以看做是语文素质中的稳定因素,其余的因时代发展需要而更新的就是语文素质中时代适应性的因素。
站在“大语文教育”立场上看,凡是用文字写成的一切材料,都可以视之为语文教材,在一个深知语文学习真谛的人面前,语文教材的范围几乎是“无限”的。因此,在一线执教的广大语文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用好语文教科书,而且要充分重视语文课外辅助读物(包括网络文章),将网上“及时、迅疾、全新思维”的文化传授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养成多读、多思维、多提高阅读水平的良好习惯。
我们要看到网络文章虽丰富多彩,但妍媸互现,学生的鉴赏力还不强,如果放手让他们阅读,则他们可能不知道选取哪一篇。同时,网络文学中的错别字比较多,可能会对学生造成误导。因此,语文阅读受网络文化挑战与冲击的这个趋势还将存在。网络文化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犹如早春的风光:三分春色,一分愁。师生要分辨良莠,为我所用。学生可以说爱你没商量,但教师必须告诉学生想说爱你也容易,爱你还需商量。
注释:
①本文的网络文化指就网络上出现的文章而论的狭隘的概念。
参考文献:
[1]李景阳.语文教学论.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魏国良.现代语文教育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曹明海,潘庆玉.语文教育思想论.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4]杨在隋等.语文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5]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