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技工院校的文学社团课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对于这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开设专业文学课有没有必要,如果开设,则该如何做才能收到预期效果,怎么才能让学生走进文学,领悟文学的魅力,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本文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和授课方法两方面分析如何让技工院校的学生走进文学并从文学中汲取成长的养分的问题。
关键词: 技校 文学社团 学生定位 授课方法
近几年国家提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企业社会发展补充活力;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学一技之长将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初高中毕业生选择到技校就读。然而仅拥有一技之长就加入社会的竞争大军是远远不够的,一个成功的人不仅要有知识技能,而且要有良好的个人素养,只有全面提升自己,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技校顾名思义是学专业技术的地方,如何充分利用学生专业课学习之外的时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文学是人类思想的结晶,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开阔人的视野,震撼人的心灵,可以帮助年轻人扬起理想之帆。如何让文学走入技校学生的生活,带他们进入手机、电脑网络游戏之外的另一个世界,从而感染他们,净化他们的心灵,提升他们的个人素养,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从教几年来我一直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开设博雅影视文学社团课,在上课过程中摸索出了一些给技校学生上文学课的方法与思路。
要想上好技校文学社团课,首先就要了解学生,对学生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这样才不至于出现老师讲课学生听不懂的现象。技工学校的生源大致可以歸为以下几类:一是高中毕业参加过高考的落榜生;二是初中毕业考重点高中无望的学生;三是在社会上流浪过一段,感觉没有技术很难适应社会竞争,于是又重新选择读书来提高自己的学生。这三类学生有些共同的特点:学习兴趣低,文化基础薄弱,文学素养更是无从谈起。一部分高中生还有些文学常识,然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就可以用一窍不通来形容了。针对这一生源状况,在授课的时候就不可能像大学或者是高职高专的文学社团课那样讲授一些专业性的知识。如果说大学或高职高专的文学社团课是对课堂知识研究性延伸的话,技校生的文学社团课就只能是对文学常识的一种普及性补充。授课方法也不可能和他们一样做一些专题性讲座或探讨,而要选择适应技工学校学生状况的方法。
一、以影视为媒介,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做先导一切都无从谈起。当初开设社团课的时候我就没有以单纯的文学命名,而是加上了影视,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基础薄弱,很多学生甚至连基本的文学常识都不具备,在这种情况下让他们阅读名著、品味经典似乎显得不切实际。好在现在很多名著被改编成了电影或者电视剧,可以选择一些改编得比较成功的影视作品让学生看。很多学生虽然对传统的纸质书籍兴趣不大,但是喜欢看直观性较强的电视或者电影。第一年开设博雅影视文学社团的时候参加人数达到了120,后来我做了一个调查,这120人当中有近80%是冲着能看电影来这个社团的。有了兴趣,激起了好奇心,他们才可能在老师的指引下进一步了解文学。
二、影视作品与原著对比引导学生领略原著的魅力
在学生没有兴趣的情况下,老师要想让学生进行阅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激发起了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再推荐他们阅读,就是另一番景象了。我在领着学生品读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的时候是这样做的:星期天的晚上我先让他们看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活着》,同时,给他们一周时间阅读余华的小说《活着》,星期五上课的时候讨论电影与原著的区别,品评各自的优劣。星期五上课的时候我就问学生们谁看了余华的《活着》,结果有近75%的学生举手。课堂上学生们踊跃发言,找出了很多剧本与原著的不同之处:富贵身份的改变——农民变成了小市民;凤霞的死加入了很多相关的时代背景;结局的改变——富贵孤身一人与老牛相依为命变成了富贵与妻子、女婿、外孙一起期盼更美好的生活……看着学生们在讨论过程中享受的表情,我知道本节课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一半。接下来我就引导学生感觉电影和原著哪一个更有吸引力,这些涉世未深的孩子居然出奇一致地回答原著更好,更感人,更让人觉得活着的不容易,主人公富贵更是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灾难后活出了一份洒脱与宁静。这次课让我看到了学生在阅读方面的潜力,很多情况下我们都以为成绩不好的学生是不读书的,这次课之后我发现了他们是有潜力的,关键是老师怎样引导,能否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后来我又用同样的方法让他们阅读了《红楼梦》中的一些章节,《红高粱》、《许三观卖血记》等古代及现当代文学中的名家名著。
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技校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强,但是他们在专业课学习中养成了动手能力较强的好习惯。在讲到戏曲这一部分时,我就针对这一特点,一改让学生们先看电影再读原著的做法,而是让他们自己排演。在讲某个戏曲名著之前就给学生们布置任务:用两到三周的时间排练某个戏剧的某一部分,然后表演。比如在讲著名剧作家曹禺的时候,我给学生提前三周布置任务,排练话剧《雷雨》。为了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我就把他们分成四组,每组排练一幕,同一角色进行评比。学生的潜力真的是超出我的想象:周朴园的虚伪自私,繁漪的反抗与绝望,周萍的无奈与彷徨,周冲的单纯热情……看着学生们略显稚嫩却满怀热情的表演感觉真的很欣慰。在排练的过程中,学生们已经不知不觉对剧本进行了创造性阅读。当我再给学生讲的时候,无论是我还是学生都感觉无比轻松。讲完后,我又让他们看一遍由濮存昕、潘虹主演的《雷雨》,让他们在比较中意识到自己在表演中的缺点与不足,懂得文学艺术是受时代影响的,同一个剧本不同时代的人演绎出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这样学生们不仅了解了作家作品,而且知道了文学作品的演绎或评价是受到时代因素的影响与制约的。
四、聆听——感受文学的魅力
技工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较薄弱,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甚至有部分同学不读书,这种情况下聆听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鉴于此,我在上课的时候会选择一些优秀而短小的诗歌、散文来进行文学欣赏,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我选择了一个方言版的和一个普通话版的配乐朗诵,在什么都不讲的情况下让学生们去听,听到方言版时学生们笑得前仰后合,但听到普通话版时,他们顿时安静下来,跟随声音进入了诗歌当中,感受那离别时淡淡的忧伤与无奈。随后时间,我让他们欣赏了李清照的《声声慢》,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毕淑敏的《我很重要》等一些名家经典之作,让他们从声音中体会人生的哲理,领略文学的魅力,从而激起对文学的兴趣。
总之,技工院校的文学社团应立足于生源的现实状况,不能单纯求精求深,而应该以学生的现实状况为载体,通过对学生进行准确的定位,转变授课方法,让学生感受文学的魅力,从而提高素养,实现技能与素养的双丰收。
关键词: 技校 文学社团 学生定位 授课方法
近几年国家提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企业社会发展补充活力;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学一技之长将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初高中毕业生选择到技校就读。然而仅拥有一技之长就加入社会的竞争大军是远远不够的,一个成功的人不仅要有知识技能,而且要有良好的个人素养,只有全面提升自己,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技校顾名思义是学专业技术的地方,如何充分利用学生专业课学习之外的时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文学是人类思想的结晶,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开阔人的视野,震撼人的心灵,可以帮助年轻人扬起理想之帆。如何让文学走入技校学生的生活,带他们进入手机、电脑网络游戏之外的另一个世界,从而感染他们,净化他们的心灵,提升他们的个人素养,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从教几年来我一直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开设博雅影视文学社团课,在上课过程中摸索出了一些给技校学生上文学课的方法与思路。
要想上好技校文学社团课,首先就要了解学生,对学生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这样才不至于出现老师讲课学生听不懂的现象。技工学校的生源大致可以歸为以下几类:一是高中毕业参加过高考的落榜生;二是初中毕业考重点高中无望的学生;三是在社会上流浪过一段,感觉没有技术很难适应社会竞争,于是又重新选择读书来提高自己的学生。这三类学生有些共同的特点:学习兴趣低,文化基础薄弱,文学素养更是无从谈起。一部分高中生还有些文学常识,然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就可以用一窍不通来形容了。针对这一生源状况,在授课的时候就不可能像大学或者是高职高专的文学社团课那样讲授一些专业性的知识。如果说大学或高职高专的文学社团课是对课堂知识研究性延伸的话,技校生的文学社团课就只能是对文学常识的一种普及性补充。授课方法也不可能和他们一样做一些专题性讲座或探讨,而要选择适应技工学校学生状况的方法。
一、以影视为媒介,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做先导一切都无从谈起。当初开设社团课的时候我就没有以单纯的文学命名,而是加上了影视,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基础薄弱,很多学生甚至连基本的文学常识都不具备,在这种情况下让他们阅读名著、品味经典似乎显得不切实际。好在现在很多名著被改编成了电影或者电视剧,可以选择一些改编得比较成功的影视作品让学生看。很多学生虽然对传统的纸质书籍兴趣不大,但是喜欢看直观性较强的电视或者电影。第一年开设博雅影视文学社团的时候参加人数达到了120,后来我做了一个调查,这120人当中有近80%是冲着能看电影来这个社团的。有了兴趣,激起了好奇心,他们才可能在老师的指引下进一步了解文学。
二、影视作品与原著对比引导学生领略原著的魅力
在学生没有兴趣的情况下,老师要想让学生进行阅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激发起了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再推荐他们阅读,就是另一番景象了。我在领着学生品读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的时候是这样做的:星期天的晚上我先让他们看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活着》,同时,给他们一周时间阅读余华的小说《活着》,星期五上课的时候讨论电影与原著的区别,品评各自的优劣。星期五上课的时候我就问学生们谁看了余华的《活着》,结果有近75%的学生举手。课堂上学生们踊跃发言,找出了很多剧本与原著的不同之处:富贵身份的改变——农民变成了小市民;凤霞的死加入了很多相关的时代背景;结局的改变——富贵孤身一人与老牛相依为命变成了富贵与妻子、女婿、外孙一起期盼更美好的生活……看着学生们在讨论过程中享受的表情,我知道本节课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一半。接下来我就引导学生感觉电影和原著哪一个更有吸引力,这些涉世未深的孩子居然出奇一致地回答原著更好,更感人,更让人觉得活着的不容易,主人公富贵更是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灾难后活出了一份洒脱与宁静。这次课让我看到了学生在阅读方面的潜力,很多情况下我们都以为成绩不好的学生是不读书的,这次课之后我发现了他们是有潜力的,关键是老师怎样引导,能否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后来我又用同样的方法让他们阅读了《红楼梦》中的一些章节,《红高粱》、《许三观卖血记》等古代及现当代文学中的名家名著。
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技校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强,但是他们在专业课学习中养成了动手能力较强的好习惯。在讲到戏曲这一部分时,我就针对这一特点,一改让学生们先看电影再读原著的做法,而是让他们自己排演。在讲某个戏曲名著之前就给学生们布置任务:用两到三周的时间排练某个戏剧的某一部分,然后表演。比如在讲著名剧作家曹禺的时候,我给学生提前三周布置任务,排练话剧《雷雨》。为了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我就把他们分成四组,每组排练一幕,同一角色进行评比。学生的潜力真的是超出我的想象:周朴园的虚伪自私,繁漪的反抗与绝望,周萍的无奈与彷徨,周冲的单纯热情……看着学生们略显稚嫩却满怀热情的表演感觉真的很欣慰。在排练的过程中,学生们已经不知不觉对剧本进行了创造性阅读。当我再给学生讲的时候,无论是我还是学生都感觉无比轻松。讲完后,我又让他们看一遍由濮存昕、潘虹主演的《雷雨》,让他们在比较中意识到自己在表演中的缺点与不足,懂得文学艺术是受时代影响的,同一个剧本不同时代的人演绎出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这样学生们不仅了解了作家作品,而且知道了文学作品的演绎或评价是受到时代因素的影响与制约的。
四、聆听——感受文学的魅力
技工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较薄弱,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甚至有部分同学不读书,这种情况下聆听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鉴于此,我在上课的时候会选择一些优秀而短小的诗歌、散文来进行文学欣赏,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我选择了一个方言版的和一个普通话版的配乐朗诵,在什么都不讲的情况下让学生们去听,听到方言版时学生们笑得前仰后合,但听到普通话版时,他们顿时安静下来,跟随声音进入了诗歌当中,感受那离别时淡淡的忧伤与无奈。随后时间,我让他们欣赏了李清照的《声声慢》,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毕淑敏的《我很重要》等一些名家经典之作,让他们从声音中体会人生的哲理,领略文学的魅力,从而激起对文学的兴趣。
总之,技工院校的文学社团应立足于生源的现实状况,不能单纯求精求深,而应该以学生的现实状况为载体,通过对学生进行准确的定位,转变授课方法,让学生感受文学的魅力,从而提高素养,实现技能与素养的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