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室四宝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m12go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冬,架起潮汕炉,起炭,放上玉书煨煮水,隐约闻松涛,掀盖看,正是蟹眼细涌,再煮,松涛声近,再看涌泉连珠。取来孟臣罐,填茶,倒水,静置润茶。举壶,冲淋若琛瓯,而后注入茶水,杯薄如纸,白似雪,小口慢品,不失人间一乐。
  玉书煨:噗噗唤人来泡茶
  “玉书煨”,又名“砂铫”,功夫茶烹茶四宝之一。
  玉书煨这个名字极雅,听起来像一片玉做的茶具,不为实用,只为风雅。其实正好相反,玉书煨相当实用,它就是烧开水的壶。当然,不是所有烧水壶都能叫玉书煨。
  它赤色、扁形、薄瓷质,容水量不过250ml。闽南、粤东称瓷质水壶为“煨”,能耐冷热急变、保温、不易生水垢,且便于观察煮水过程。相传,此壶是古时有一位叫“玉书”的枫溪老艺人所做,所以后人尊为玉书煨。另一种说法更雅致,据说这种壶出水的时候宛如玉液输出,故名“玉输”。但“输”字不好听,取其谐音得名“玉书”。
  烧水时,置于炉上急火烧之。水沸时,煨盖开阖,“噗噗”作响,好似唤人来泡茶。煮好的水,清洌、甜软,特别适合泡茶。
  过去,玉书煨以潮州百年老字号“陶圣居”做得最好。即便隆冬十分,拿出炉外许久,煨中开水依然保温。不过,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用玉书煨了。一般的茶艺馆,都是用不锈钢电水壶煮水。讲究一些的,也是南瓜形壶或东坡提梁壶,少了一分精致。
  潮汕炉:红泥小炉铺白炭
  “潮汕炉”,又名“潮汕风炉”,是功夫茶煮水的燃具。
  潮汕炉样式十分好看,外形如鼎,通红古朴。即便不喝茶,放家里也是温暖的角落。在唐宋时已经很有名,白居易有诗云:“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何等风雅。
  这种炉多取粤东优质高岭土精工烧制而成,高约一尺(约合33厘米),置炭的炉心既深又小,如此使得火势均匀,通风性好,还省炭。奇妙的是,每只炉只有一个合适的炉门,换个炉门就盖不严实了。因为制作潮汕炉是先捏成一个整体,再用刀将炉门切下来。所以,炉门只此一个。不用时,炉门一关,节约又方便。
  不过,它也有缺点,太重且易损坏,不方便携带至远处。所以后来又有了白铁皮的,只是,不如陶的有质感。
  潮汕炉和玉书煨是配套的器具,炉口大小和煨底相称。过去,两者形影相随,为潮汕人家必备之物。如今,潮汕炉逐渐出现在风雅茶人家中,寒冬时分,红泥小炉,煮水饮茶,一大快事。
  用潮汕炉烧水,炭是有讲究的。一般用白炭,讲究的茶友用橄榄核炭。炭不同,烧出来的水便各有滋味。潮汕炉还有一个有趣的特点,即便水溢炉中,火也不会灭,有“火犹燃,炉不裂”之称。可见旧时茶人,为了这一口清香,倾注了多少心血。
  孟臣罐:枫溪孟臣三山平
  “孟臣罐”,也称“冲罐””或“苏罐”,是泡茶的茶壶。宜兴紫砂壶为主,以小为贵,一般容量在300ml以下。
  罐要小,小则精美,大了就不是功夫茶。要浅,浅能酿味,能留香,不蓄水,蓄水则茶涩。用孟臣罐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暑夏不变馊。且泡茶越频越久,壶壁长的茶锈越厚,即使空壶注入沸水也有茶香茶色。茶锈厚的孟臣罐,是茶人炫耀“茶龄长”的物证。
  当然,不是所有紫砂茶壶都能叫“孟臣罐”。孟臣罐是明末制壶名家惠孟臣所制的小罐,底部钤记“孟臣”二字的朱文小印。在明代,宜兴制壶名家时大彬、供春等名声更大,但孟臣罐最适合潮汕功夫茶,所以在潮汕地区,惠孟臣名气更大。
  时人评惠氏制壶“大者浑朴,小者精妙”。清人《海珠边琐》中记述:“潮州人饮之小壶,故粤中伪造孟臣逸公小壶,触目皆是。孟臣壶以竹刀刻款,盖内有‘永林’篆书小印者为最精。”可见,当日茶风之盛,饮者也多追求名家之作。
  其实,后来的孟臣罐早已根据功夫茶的需要改造过了。民国初,小罐集中生产地枫溪,孟臣罐为当地吴姓人家祖传技艺。它用手工在土轮车上精工制作,造型美观,釉面红润,光滑晶亮。好的孟臣罐其罐口、出水口、罐耳上部,三点成一直线,倒扣时,口、嘴、耳顶,全部着地,平稳非常,俗谓“三山平”。
  枫溪吴姓制作的小罐,其罐底也同样钤记“孟臣”小印。行内人一上手,好坏立判。吴氏名声大噪,人称其“吴孟臣”。其时,茶客只知吴孟臣,而不知惠氏了。后来,“孟臣”便在枫溪落户,改姓为吴,流传至今。
  在枫溪,流传着一个老吴头卖罐的故事。老吴头制作的孟臣罐,一把卖一个银元,一天只卖一把。一次,一个外地人寻上门来,老吴头不在家,老伴见如此好价,一下子卖给他20把。那人喜不自胜,忙往布袋里装。恰巧老吴头回来了,见状,他不嗔不怒,蹲下去说“这个废品”“这个无用”,边说边砸。那外地人回过神来,苦苦相求,好说歹说才破例拿走5把。老伴埋怨他到手的钱不收,老吴朝她瞪眼大吼。原来,他每卖出一把,就偷偷沉一把到井底。日后,这些捞起来就是钱!很有几分“经济头脑”,不但懂得物以稀为贵,更明白将来成为绝活的价值。
  若琛瓯:色白质薄若琛藏
  “若琛瓯”是喝功夫茶的杯子。《厦门志》曰:“俗好啜茶,器具精小,壶必孟臣壶,杯必若琛杯。”
  若琛瓯为白色翻口小杯,杯沿常有花纹,杯身有山水字画。有“小、浅、薄、白”一说,小则一口而尽;浅则水不留底;色白如玉可衬托茶色;质薄如纸更能起茶香。若琛瓯究竟多小呢,大概只有半个乒乓球大小,只能装10ml水,3只小杯叠起来可含于口内而不露。
  现在有两种若琛瓯,一种是白瓷杯,另一种是紫砂杯,内壁贴白瓷。也有纯粹的紫砂杯,不过不利于显茶色。
  在古代,正宗的若琛瓯产于景德镇,杯底有“若琛珍藏”字样。相传是清代景德镇烧瓷名匠若琛所制。清代张心泰《粤游小识》:“若琛所制茶杯,高寸余,约三四器,匀斟之。”茶谚云:“茶三酒四玩二。”品饮以二三人为宜,三杯如“品”字。因清代景德镇仍有仿定窑制作,故若琛瓯有“纯白定瓯”之称。
  如今,杯底有“若琛珍藏”字样的十分罕见。景德镇和枫溪出品的白瓷小杯,都可算若琛瓯。
  深谙功夫茶的连横在其《茗谈》中写道:“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深,三者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由此可见,此杯在功夫茶中的重要性。不过,他认为许多人把“若深”误作 “若琛”。细究下,发现康熙年间古陶瓷专著《杯史》,书中明确记载:“本朝器……抹红碗、若深杯、雕龙杯”。民国年间,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云:“若深珍藏为康熙制品……若深以小品茶杯为多,或谓制者乃一嗜茶雅士也。”
  而1899年刊行的《粤游小识》记录:“潮郡尤嗜茶……乃取若琛所制茶杯。”“若琛”一词疑肇始于此。其后,茶书都沿用了“若琛杯”。
  “深琛之辨”一节,原因大概三点:其一,古代陶瓷产品书款者,多属工匠,偶将三点水写错,或笔写太满,烧成后像“琛”字;其二,是仿制品错了,后仿者照搬,导致以讹传讹;其三,“若深”名气大,造假者故意用形近字“琛”鱼目混珠。
  若琛瓯还有一个故事,相传清代景德镇烧瓷名匠若琛,以制茶具而闻名。可这也引起同行嫉妒,请了巫师来对付,巫师念了一道咒,所有茶具全部毁坏。要解开咒语,需要有人以身投炉。若琛不忍心血俱毁,只得投入烈火。咒语解开,茶具恢复。为了纪念他,茶人都会将第一泡茶水称为“琛瓯洗尘”。
  功夫茶具虽多,茶人们心中,只有玉书煨、潮汕炉、孟臣罐、若琛瓯这“四宝”不可或缺。说起来不过是烧水的壶、煮水的炉子、泡茶的壶和喝茶的杯子,却能做到如此风雅,可见古人对茶之一事,情深如斯。
其他文献
刘军仪霍林译  教师领导者需要支持来克服校园文化规范造成的种种顽固障碍——自我封闭,绝对平均主义,论资排辈等。   莱西工作的高中需要她的才华和技能。这所学校位于市区的工薪阶层社区,尽管两年来一直尽力为所有学生服务,但是仍未能取得令人满意的年度进步。作为一名社会科学的教师,四年的课堂教学使莱西充分掌握了研究性学习模式(project-based format)的教学技能,在她的教导下,学生们也取得
“站在中国民办教育发展所处的一个新的拐点上,在民办教育发展的理想与现实之间抉择,国家的民办教育政策选择与制度设计如此,民办学校的实践如此,我关于中国民办教育发展问题的研究也是如此。”近日,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办教育: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一书的作者王文源这样阐述了他关于中国民办教育发展问题研究的基本立场。  该书由中国民办教育的发展过程、发展背景、发展形势、发展空间、发展动力,到中国民办教育的政
岭南最亮丽的色彩  一月的广州,温暖如春,感受不到一点冬的痕迹。邵成村从屋脊上退下来,指着身后一片绚丽多彩的雕塑:“喏,那就是灰塑,漂亮吧!”他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水,“别看灰塑自带‘灰’,它可是我们岭南最亮丽的色彩。”  灰塑,是岭南地区传统建筑物特有的一种装饰工艺。自唐代兴起,明清盛行,至今仍流行于岭南一带。  “灰塑是一种非常神奇的工艺,能经受住几百年的风吹雨打。它不仅具有艺术欣赏价值,还能保
艺术家 Alison Moritsugu 喜欢在掉落的树枝和废弃的树桩上作画。他在树木断面上“创造”出通向美丽田园的镜子,而树木的裂痕和粗糙的树皮又似乎在诉说着这些美丽的风景正逐渐离我们远去。残垣断木与美丽田园形成强烈对比,表达人与自然之间复杂的关系,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  www.alisonmoritsugu.com
谁说大熊猫就得是黑白色、呆萌范?它们也可以绚丽缤纷、清新文艺、豪情侠义、霸气十足、优雅迷人……  在由四川省旅游发展委员会、雅安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华手工》杂志、手艺网承办的大熊猫文化全球巡展上,憨态可掬的熊猫模样变化万千,吸引粉丝无数。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它独特的生理特点以及受到生态环境变迁的影响,一度让大熊猫濒临灭绝。随着我国把大熊猫列入一级保
三峡处在巴文化与楚文化的交汇处,自古民风纯朴。各民族文化在这山水之间相互交融滋养,形成了“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的手工艺文化。  刺繡、雕刻、建筑、饮食、编织等,这些与当地人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民间手工艺,随着历史发展,在本地生活中不断“新陈代谢”,逐渐形成带有“新三峡”标签的一种“传统”、一份“遗产”。  三峡多山,因此库区的建筑以吊角楼为代表。这种建筑造型幽雅,具有通风、透光、避潮的功能。木制吊角
认识郝建涛,纯属偶然。一个夏天的午后,误打误撞走入他的工作室,半掩的木门背后,一个约90平方米的大空间被油画与老家具填满。他翘着脚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偶尔摇动手中的折扇取风,悠闲自在。身后,挂着几幅装裱的扇面。  郝建涛是全职画家,本科在四川美术学院学习中国画,研究生读的是油画专业。他擅用细腻的笔触表现某种意识强烈的符号,而符号的背后,往往遮掩着植物、花鸟的剪影。这种独特的油画风格,与郝建涛酷爱中
摘 要: 长久以来,广大劳动群众为了便利于劳动生产,满足社会生活需要而用最原始的工具手工制造了大量劳动生产工具,随着社会生产生活的变革而衍生出各式各样的功能和形态,兼具实用性和价值性。近些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更新换代,民间的手工艺作品的创新及传承之路并不明晰。本文在简介民间手工艺的基础上,分析民间手工艺的传承发展现状和学术研究状况,最终探讨新时代下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关 键 词
中华手工:顾会长,您好!福建工艺美术行业门类众多、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历史悠久,请您谈谈其产业现状和特点。  顾正:福建是中国工艺美术重点产区,其产业发展的特点是:历史悠久,门类众多,技艺精湛,生产规模大。福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巍峨的武夷山脉,使之与外部隔断,成为偏安一隅,自春秋战国以来,中原战乱频繁,许多达官贵人、文人雅士、能工巧匠迁徙于此,所以文化、艺术、手工艺在这优良环境中传承延续,没有断绝,故
铜这个行业对于大家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三千年以前,中国的青铜时代记录了盛极一时的铜文化,而到了现代,老百姓的家里已经很少有銅器了,铜基本处于断层的状态。我们家世世代代都是铜匠,我们做的事情很简单,就是把铜重新带回千家万户。  “手工艺是传统文化实现的渠道和载体。”  手工艺价值所在,是背后蕴藏的传统文化,手工艺也是传统文化实现的渠道和载体。所以手工艺的继承和发展,也意味着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