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识郝建涛,纯属偶然。一个夏天的午后,误打误撞走入他的工作室,半掩的木门背后,一个约90平方米的大空间被油画与老家具填满。他翘着脚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偶尔摇动手中的折扇取风,悠闲自在。身后,挂着几幅装裱的扇面。
郝建涛是全职画家,本科在四川美术学院学习中国画,研究生读的是油画专业。他擅用细腻的笔触表现某种意识强烈的符号,而符号的背后,往往遮掩着植物、花鸟的剪影。这种独特的油画风格,与郝建涛酷爱中国传统文化不无关系。他手中的折扇,便是灵感源泉之一。
2007年,郝建涛在上海朵云轩买了第一把扇,尽管现在看来做工比较粗糙,却开启了他在油画之外的乐园。
好的折扇,扇骨与扇面是分开销售的,画扇面时需要用扇面夹夹住扇面两端,或是用水把扇面打湿、摊开,再用熨斗熨平。绘画时用手指按压褶皱,所绘的图案线条才自然流畅。绘好扇面后,将扇骨穿进去,再用毛笔蘸取稀释后的书画浆糊粘贴在大骨上即可。如此一来,方便以后取下扇面,也不会影响制扇人在大骨内侧的落款。
郝建涛画扇以白描为主,用劲力的线条勾勒出素雅世界。因为近几年喜欢北宋画家李公麟的作品,郝建涛所画的人物较多,他也画山水,但并不一定会严谨地按照扇面绘画构图理论进行创作。“对画家来说,要画见功力、很复杂的作品比较容易,但要画出云淡风轻的意境作品反而难度更高。画扇是生活的一个出口,它更像是一种礼物,画给自己的,是日记;送朋友的,便像书信,不要太在意作品的好坏,有诚意即可。”郝建涛品着茶,轻声细语道。
他说自己对折扇最初的印象,应该算小时候看的电视剧《楚留香》,开开合合,潇洒至极。但真正接触到折扇,是在上海做展的某个冬天,一位藏家握着一把扇子来观展。那是郝建涛第一次见到梅鹿合青折扇,细聊后愈发喜欢,便开始去苏州寻访。“我更喜欢16档和18档的扇子,比较文气,过大的扇子江湖气较重。”
前两年苏州博物馆做了吴门四家系列展览,令郝建涛感触颇多。有一件展品是唐寅和沈周的诗文成扇,沈周年长唐寅四十几岁,二人却在扇上唱和。另一件是沈周的绝笔,竟以扇面来完成。“也许是巧合,也许是雅债,扇子在当时文人中的地位可见一斑。所以我觉得扇面其实是一种交流工具。”
过去,郝建涛会在每年春天和冬天去苏州选扇,避开扇庄五一前后的旺季,“那时扇庄会囤货,有很多品种,花纹也有更多选择。”在他看来,收集不同品种竹子做扇子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未来,郝建涛那中西合璧的油画风格,或许也会被搬到扇面上。
郝建涛是全职画家,本科在四川美术学院学习中国画,研究生读的是油画专业。他擅用细腻的笔触表现某种意识强烈的符号,而符号的背后,往往遮掩着植物、花鸟的剪影。这种独特的油画风格,与郝建涛酷爱中国传统文化不无关系。他手中的折扇,便是灵感源泉之一。
2007年,郝建涛在上海朵云轩买了第一把扇,尽管现在看来做工比较粗糙,却开启了他在油画之外的乐园。
好的折扇,扇骨与扇面是分开销售的,画扇面时需要用扇面夹夹住扇面两端,或是用水把扇面打湿、摊开,再用熨斗熨平。绘画时用手指按压褶皱,所绘的图案线条才自然流畅。绘好扇面后,将扇骨穿进去,再用毛笔蘸取稀释后的书画浆糊粘贴在大骨上即可。如此一来,方便以后取下扇面,也不会影响制扇人在大骨内侧的落款。
郝建涛画扇以白描为主,用劲力的线条勾勒出素雅世界。因为近几年喜欢北宋画家李公麟的作品,郝建涛所画的人物较多,他也画山水,但并不一定会严谨地按照扇面绘画构图理论进行创作。“对画家来说,要画见功力、很复杂的作品比较容易,但要画出云淡风轻的意境作品反而难度更高。画扇是生活的一个出口,它更像是一种礼物,画给自己的,是日记;送朋友的,便像书信,不要太在意作品的好坏,有诚意即可。”郝建涛品着茶,轻声细语道。
他说自己对折扇最初的印象,应该算小时候看的电视剧《楚留香》,开开合合,潇洒至极。但真正接触到折扇,是在上海做展的某个冬天,一位藏家握着一把扇子来观展。那是郝建涛第一次见到梅鹿合青折扇,细聊后愈发喜欢,便开始去苏州寻访。“我更喜欢16档和18档的扇子,比较文气,过大的扇子江湖气较重。”
前两年苏州博物馆做了吴门四家系列展览,令郝建涛感触颇多。有一件展品是唐寅和沈周的诗文成扇,沈周年长唐寅四十几岁,二人却在扇上唱和。另一件是沈周的绝笔,竟以扇面来完成。“也许是巧合,也许是雅债,扇子在当时文人中的地位可见一斑。所以我觉得扇面其实是一种交流工具。”
过去,郝建涛会在每年春天和冬天去苏州选扇,避开扇庄五一前后的旺季,“那时扇庄会囤货,有很多品种,花纹也有更多选择。”在他看来,收集不同品种竹子做扇子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未来,郝建涛那中西合璧的油画风格,或许也会被搬到扇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