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人”新解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528330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词汇是语言中最敏感、最迅速地反映时代变幻、社会变革、人们心态变化的要素。近年来网络报刊中经常用到一个词——“电人”、“很电人”。这指“有魅力的、迷人的、有感觉的”,而且用来指称的范围也越来越广。“电”的这一新用法最初用于改革开放之初,这显然与当时的社会变化有很大的关系。
  关键词:电人 有魅力的 社会变化
  中图分类号:I247 文献标识码:A
  
   “电”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一个名词。《现代汉语词典》(增补本,商务印书馆,2002年)对它的解释为:(1)有电荷存在和电荷变化的现象。电是一种很重要的能源,广泛用在生活和生产各方面,如:放光、发热、产生动力等。(2)触电。这是从物理学角度进行解释的。从词汇发展演变的规律来看,专业术语有时会发生变化,“逐渐演变为一般的词语”。然而,我们发现最近的网络报刊上出现了“电”的一种新用法。
   先来看下面的例子:
   1、海诺走过来用他那很电人的眼睛看着天瑜:“你还好吧?”(百度/天国的嫁衣VS王子变青蛙合成的续集)
   2、我将恩惠拉开,双手抓着她的肩膀,以我最严肃的表情,最电人的眼神面对着她(网络小说/城之内)。
   3、小葱在舞台上用歌声倾诉的时候,是很电人的,这一点自从崔健之后,大陆就没有出现过具有这种潜质的歌手(天涯社区)。
   4、大概就是那种很电人,很阳光的笑容(西陆网/网络小说/琥珀的小屋)。
   5、我只好顺势甩了一下头发并摆出了一副很电人的表情(网络小说/城之内)。
   6、莫文蔚姐姐很雷很电人(阿里巴巴/商人论坛)。
   7、主持人大鹏:有网友说你的眼睛太漂亮了,太电人了,我永远不放弃你,你肯定不是近视眼(《乔家大院》马伊俐做客搜狐大话戏内戏外事)?
   8、这个娃娃很“电”人——张韶涵 This Boy Is Very Charming—Zhang Shaohan(《航空港》2005年第4期)
   9、双眼皮不咬人,电人(《半岛新生活》2007年11期)!
   随着时代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语言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电人”本是一个动词性的词组,但是这一动词性词组受到程度副词“太”“很”或“最”的修饰,这就说明这个动宾词组的性质已经发生了转移,并不是字面的“电到某人,某人触电”的意思。
   结合以上具体语境,我们不难得知,“电人”有一个共同的所指,指施事者是“亮丽的、迷人的、有魅力的(charming)”。根据人类认知的角度和词义的发展变化,具有性状特征的名词,很容易从本身的特征性质发展出相关的形容词。
   由于“电”这个名词的词义,更加强调的是带给受事者的感受(类似的还有“雷”),我们可以认为它是名词中特殊的一类——具有性状语义特征的名词,在“词类连续系统(名词—形容词—动词)”中处于名词和形容词的交界处,已经开始向形容词发展变化。
   说某人被“电”,显然是指某人受到对方魅力的刺激,继而产生强烈的感应:眩晕、酥麻、甚至窒息。形象地说,这种感应有如遭受“电流从身体中经过”一般,脑中轰然,全身麻木。触电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感应的过程,这种感应需要施事者和受事者双方的共同完成,需要施事者(“放电人”)具有迷人、亮丽的特征,才能使受事者眼前一亮,心头颤动,产生如同触电一般的感觉。可见,“电人”一词糅合了施事者和受事者双方的特征。
   由以上例子我们发现,“电人”、“放电”的感情色彩已经发生了变化,指施事者是“亮丽的、迷人的、有魅力的”。在最初的时候,“放电,很电人”指具有“挑逗”意味的一种行为。美国韦伯斯特大学心理学家莫妮卡指出:“挑逗能够帮助男女方尽量突出自己的长处去吸引对方,一则可测试一下双方的感觉,二则也可增加自己的吸引力,从而捉住对方的心。”“这个挑逗的过程就叫做‘放电’”、“有触电般的感觉”、“‘来电了’则表示有了感觉”。这是从科学的角度来定义的,从感情色彩上来说则稍带贬义。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放电、电人”变成了中性或含褒义色彩的词语,指“有魅力的,迷人的,漂亮的”。
   张斌先生曾经说过:“词义是个历史范畴,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和人的认识的深化,就会变化和演化。”那么“电人”这一新意的产生又是什么样的社会因素促成的呢?笔者推测,由于“电”已经不是专门行业或部门所使用的了,它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部分。
   可以说现代人的工作、生活都离不开电,那么“电人(人触电)”的现象就会时有发生,加之人们固有的求新求异的心态,使得人们在表达“迷人的、有魅力的、有感觉的”之类的意思时,选择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电人”的新用法,这样“电人”就“时尚”起来了。
   这也是汉语新词产生的主要方法之一,当新词新语代表的是新的事物、新的概念时,人们也许会因为一时找不到更合适的表达,只好用原来的旧词表达新的意义,为一个旧词注入新的义素,使它展现出新的活力,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旧瓶装新酒”。
   新词语是语言对社会变化表现最敏感的部分。我们通过在电脑检索系统中查询到的结果发现,“放电”、“电人”的施事者多为女性,这除了与业已形成的打扮者多为女性的社会习俗有关外,也从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和由此产生的新的生存方式。
   旧时男尊女卑的封建意识根深蒂固,夫妻间男为女主,夫对妻可随意打骂休弃。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歧视、束缚妇女的法律。在宪法和有关选举、劳动、教育、婚姻家庭和继承等一系列法律和法规中,都鲜明地体现了男女平等的精神。
   由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种种原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仍然是一个以男性为主的男权社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实质性的提高,女性的公平意识、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一方面他们要靠自己的努力、主动去改变自己的生活,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适应这个以男性为主的“男权社会”。
   过去,我们都知道,当女人对某个男人有好感或心生羡意的时候,往往会用含蓄且难让对方明白其意的方式去表达。这样的表达对于男人来说是若有若无的表叙,也是难以界定的,往往都是流于他意而难结“秦晋之好”。这是由于过去社会大环境所决定的,而今天的女人早已经不再需要像过去那样矜持了,于是就出现了这种鼓励女性主动出击,去吸引自己喜欢的男性,从而把握自己幸福的新的社会观念。“放电”、“电人”这些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便充分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观念的变革。
   “一个词在具体的语义环境中往往会派生出新的临时意义”,而且“随着该义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它很可能成为固定的词义而进入词典的义项”。但任何一个词语都要经过时间的检验与淘洗。
   目前对“电人”而言,从它产生之初就只具有一种口语化形象化的色彩(而且一般在青少年群体中使用),在正式的书面语体如科技语体、公文语体、政论语体中很少使用。但由于媒体和个人在使用时相当主观的随文释义,使“电人的、很电人”日渐大众化,由某一领域而扩散至其他领域。如在最初的时候,“电人”主要的指称对象是“人的眼睛”,后来扩展到一个人的整体形象,随着认识的不断变化,人们采用类推方式以及形象化的表达,又扩展到指人的声音,笑容、动作、性格、皮肤等。如:
   1、“真的,兴许是呢,你看,那飞机拐过来了,兴许娃拿电眼正看你呢(张胜利《八舅》)。
   2、Michelle branch 的声音挺像布兰妮,有种慵懒的磁性,又带点娇憨,很电人(好苹果的博客)。
   3、她的声音有一种和小甜甜一样的磁性,听上去很电人(百度贴吧)。
   4、FIFA小姐出席FHM庆祝派对,大摆电人媚姿(腾讯体育)。
   5、不过现在觉得他这种性格很电人啊,韧性很强,比向鼎那种活泼外向的好,我喜欢内敛一点的(天涯社区)。
   6、在冬日里想拥有“电人”肌肤吗?(舜网论坛/广而告之)
   然而,任何一种新语汇进入生活系统不难,新词的加入,也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库,至于以后会不会万古留名,“进入词典的义项”,那要看它自己的生命了,大浪淘沙,与时俱进的,总会留下印迹。
   综上所述,语言的变化发展,同其他的新生事物一样,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语言既依附于社会,又作用于社会,社会生活的发展和演变是语言发生变化的直接根源,这种变化最迅速、最直接地在反映在词汇当中。同时,语言的丰富程度又会提高人们的表达能力,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电人”这一旧词的新用现象,既是当今社会生活多元化、思想意识多元化的必然结果,也是语言自身发展变化连续性和渐变性的充分体现。正如肖复兴所说:“多元化的社会应该对语言有多元化的认识与宽容。对于新词语,我们也应该静心容忍,让时间来大浪淘沙。”
  
   参考文献:
   [1]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2] (东汉)许慎,徐铉校订:《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
  
   作者简介:薛培,女,1983—,河北石家庄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07级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其他文献
摘要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明月是一个极为原始的文学意象。以月寄情是其最显著的特征。月亮本身的特征和它在变化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的视觉情态是触发诗人种种联想的诱因,是寄情的媒介。我国古代诗歌中这种以寄情为特征的明月意象的创造,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趣和文化内涵。  关键词:文学意象 寄情物 载体 媒介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在自然万物之中,天上的明月是一个最为恒久、古老的
期刊
摘要 诗与词各有其美学特质:“诗言志”,多为直抒胸臆,主观色彩浓厚;“词长于言”,以幽微要渺富含言外之感发为特美。在长期的文学发展过程中,诗与词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某些相同的特质。杜甫以诗笔写下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侧重反映了天宝的乱离社会生活,获得了“诗史”的美誉;李清照以闺秀妙笔感兴于两宋换代之际的盛衰、家国的变迁,亦写下了不少的“史词”。他们二人的作品都给了读者无比震撼的历史沧桑之感,都具
期刊
摘要 刘禹锡的新题乐府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力求新变,大胆的拓展,特别是在农村生产劳动和民俗风情这一题材领域进行了新的开掘,为乐府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刘禹锡 乐府诗 民俗题材 开掘  中图分类号:I207.62 文献标识码:A    所谓新题乐府,就是唐人为区别于旧题乐府而自制新题目所作的乐府诗。正如郭茂倩在《乐府诗集》中所说:“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
期刊
摘要 《红楼梦》中的梦在小说中有特殊的意义。梦是虚幻、假,是现实的时间、空间上的假,梦同时又是真,是一个超越现实层面、觉悟世相人生真谛、具有永恒意义的境界,是曹雪芹的理想所在,其中包含着不同于世俗的“儿女之真情”。  关键词:红楼梦 梦 真 假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梦,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无拘无役,任意驰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跨越转换几乎毫无规律可寻。梦往往能超越现
期刊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聊斋志异》三角模式婚恋小说在形象塑造、情节构思方面的艺术创新,细致展现《聊斋》“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的写作手法。作者迷离闪烁、夭矫变幻的高超艺术技巧,对当今婚恋及其他题材的小说写作都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聊斋志异》 婚恋小说 艺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婚恋的三角模式是一种典型的文学现象,在明清小说中很是常见,如《三言二拍》中的一些作品
期刊
摘要 《聊斋志异·黄英》乃是作者蒲松龄借花妖以表志,表现出了士人对于“安贫乐道”价值标准的执着追求。而这一追求是在对士人价值标准的解构、重构与回归中完成的。本文通过对《黄英》一篇的文本细读,来发掘其文化意蕴。  关键词:《聊斋志异》 士人 价值标准 解构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蒲松龄“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用传奇法,而以志怪”,撰成了《聊斋志异》。
期刊
摘要 味论作为一种批评原则,最早在婆罗多的《舞论》中提及,慢慢被人们接受并不断将其丰富扩展。引入味论对我国文本进行分析,无疑是一个新的衡量维度。  关键词:梵语诗学 情 味论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古代文明世界中,中国、印度和希腊各自创立了独具一格的文艺理论,成为东西方文艺理论的三大源头。其中印度古典文论主要包括梵语戏剧学和梵语诗学两部分。梵语诗学是从梵语戏剧学中演化发展
期刊
摘要 小说是虚构的真实。通过小说的真实性的既往回溯可以发现小说的真实性的追求是艺术创作的使命所在,小说的真实性的深度追问有助于我们发现小说艺术的真谛,小说的真实性的发展趋向通往感性和理性融合统一的方向。  关键词:小说 真实性 精神需求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小说是虚构的真实,虚构中洋溢出真实性是小说艺术的真谛。小说的真实性既是小说家用虚构之笔编织的精神游戏,又是小说家
期刊
摘要 批评家主体意识的形成,标志着批评作为一门学科的成熟。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成熟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批评家已经开始对批评、批评家本身的价值及其与作家、作品、读者以及与政治、审美等诸种关系,进行了深入而成功的反思和探讨。自周作人后又涌现了茅盾、李健吾、朱光潜、朱自清、李长之、梁实秋等一批卓越的批评家,其观点、个性迥异的杰出评论让人耳目一新,特别是李健吾、李长之和朱光潜对批评活动本身的反思,这些都
期刊
摘要 媒介批评在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可谓新兴体,媒介批评的文本理论在文化研究的理论框架之下也有待挖掘。本文拟从斯皮瓦克的解构主义思想中为媒介批评文本理论找到一条发展路径,这也是对“解构式文本批评”方法的一种拓展。  关键词:媒介批评 文本 解构主义 斯皮瓦克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斯图亚特·霍尔说:“文化研究从来就不是一回事。”文化研究具有充分的开放性,当代的文化研究包括文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