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发扬和弘扬传统文化之美,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一项重要任务。新课改后,初中语文教育更加看重塑造学生美好品质,以及表现美好品质的能力,将传统文化渗透进文言文教学,对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和满足新时期下的教育要求有着重要帮助。无论是古诗词,还是古代散文,在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上向读者展示了传统文化元素。文章首先对不同传统文化特质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体现进行了简单描述,然后传统文化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渗透方法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传统文化;融合渗透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3-387
引言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更是一个民族得以发展的不竭动力。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前初中语文教育必须实现和完成的任务。作为古代书面语言,文言文既是传播古代智慧和思想的载体,也是实现“古今对话”的桥梁,通过它,学生能够更好认识和了解古代文化,从而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形成文化传播意识。
一、不同传统文化特质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体现
(一)不断进取,完善自我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态度,可使学生受益终身,并且在不断探索和进去中使自我内心得到完善。关于如何“不断进取,完善自我”,《〈论语〉十则》给出了答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它们同时肯定了“温习”的重要性,并且通过“温习”获得更新的理解与体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十分注重个人学习行为塑造,良好的学习行为不仅能带给人改变,更能推动整个民族不断向前。
(二)寄情山水,以物承志
田园情怀是我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质朴之余不忘理想和抱负。寓情于景和寓情于物是古代文人常用的两种寄情承志方式,在很多作品中都有体现。如《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如《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前者是对伟岸胸襟和立业壮志的一种表达,后者是对孤苦和寂寞的一种图景交融描述,并升华成为豁达和坦然。可见,古代诗人通常喜欢对物赋予某种象征意义,以此来抒发和承载心中感慨和情怀。
(三)思念亲友,乐观向上
“乐观向上”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種精神;“思念亲友”是对“孝”的一种具体表达。中华传统文化对伦理有较苛刻的要求,自古以来我国都十分注重家庭观念,特别强调“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出了我们千百年来无数普通人的心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则是对人生充满遗憾和相思的一种感慨。但生活仍要继续,对家乡、亲友的热爱与思念不能停止。
二、传统文化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渗透方法
(一)领悟传统文化之美
人教版中所有文言文篇目都在不同方面关联着传统文化元素,包括乡土文化、风俗习惯等,学生只有首先对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和内容怀有真正的温情和敬意,看到并认识到传统文化之美,才能发自内心的喜欢上传统文化,进而喜欢上文言文学习。
在领悟语言美上,关注节奏和韵律是关键,无论是古诗还是古代散文,它们都有各自的韵律美。比如在教学《望岳》时,老师可以将句尾字发音列为教学重点之一,在范读、诵读、详读等过程中突出韵律美,或者引导学生去发现“ao”韵的规律。
在领悟人文情怀上,关注历史背景与作者情感间的关系是关键。前面讲过,古代诗人会更多寓情于景和寓情于物,以此来寄情承志,若要深刻领悟作者人文情怀,就必须对他们当时所处环境有着较详细了解,或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如《醉翁亭记》,该篇主要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自然风光和游人之乐来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中心思想却是抒发作者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若不了解作者被贬经历,学生是很难感受到作者创作此篇时的内心情怀。
(二)利用校园资源助力教学活动开展
文言文的教学如果能在课堂外配合以适当的有效的活动,则可以将学生学到的东西切切实实转化为视觉、听觉的体验,进而通过这些具体的情境,培育出自己的情操与感想。这也可以算是“情境教学法”的具体实践。而且在不同的地域可以结合当地独特的文化特点来具体展开。
首先组织学生进行经典诵读,使他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对读得好的同学还可以进行小小的奖励比如奖个笔记本或者铅笔等,以此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然后通过组织比赛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和了解传统文化的欲望,如利用校园内资源举办书画展,借助书法和绘画等学科外资源熏陶和感染学生。也可定期聘请传统文化学者和专家前来讲座,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对传统文化的接受水平。讲座完了让学生随意写写自己的感想与看法,这样可以有效促进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意识,树立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另外,学校也可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历史博物馆、名胜古迹、纪念堂,让学生明白这些地方的纪念价值,历史意义。
结束语: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传统文化走进初中语文课堂,并且在文言文教学中得到展示,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和历史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更能使他们在接受传统文化熏陶过程中,真正领略传统文化之美,提高其文化底蕴与综合素养,进而成为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承者,将文化内容发扬光大。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所表现出的传统文化特质有很多,由于篇幅有限,文章只列举三方面内容,希望文章观点能带给大家帮助。
参考文献
[1]张瑞强,牛晓茹.谈传统文化与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渗透融合[J].天津教育,2021(17):121-122+125.
[2]陈伟红.传承传统文化 汲取古人智慧——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1(13):21+23.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传统文化;融合渗透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3-387
引言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更是一个民族得以发展的不竭动力。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前初中语文教育必须实现和完成的任务。作为古代书面语言,文言文既是传播古代智慧和思想的载体,也是实现“古今对话”的桥梁,通过它,学生能够更好认识和了解古代文化,从而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形成文化传播意识。
一、不同传统文化特质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体现
(一)不断进取,完善自我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态度,可使学生受益终身,并且在不断探索和进去中使自我内心得到完善。关于如何“不断进取,完善自我”,《〈论语〉十则》给出了答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它们同时肯定了“温习”的重要性,并且通过“温习”获得更新的理解与体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十分注重个人学习行为塑造,良好的学习行为不仅能带给人改变,更能推动整个民族不断向前。
(二)寄情山水,以物承志
田园情怀是我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质朴之余不忘理想和抱负。寓情于景和寓情于物是古代文人常用的两种寄情承志方式,在很多作品中都有体现。如《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如《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前者是对伟岸胸襟和立业壮志的一种表达,后者是对孤苦和寂寞的一种图景交融描述,并升华成为豁达和坦然。可见,古代诗人通常喜欢对物赋予某种象征意义,以此来抒发和承载心中感慨和情怀。
(三)思念亲友,乐观向上
“乐观向上”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種精神;“思念亲友”是对“孝”的一种具体表达。中华传统文化对伦理有较苛刻的要求,自古以来我国都十分注重家庭观念,特别强调“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出了我们千百年来无数普通人的心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则是对人生充满遗憾和相思的一种感慨。但生活仍要继续,对家乡、亲友的热爱与思念不能停止。
二、传统文化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渗透方法
(一)领悟传统文化之美
人教版中所有文言文篇目都在不同方面关联着传统文化元素,包括乡土文化、风俗习惯等,学生只有首先对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和内容怀有真正的温情和敬意,看到并认识到传统文化之美,才能发自内心的喜欢上传统文化,进而喜欢上文言文学习。
在领悟语言美上,关注节奏和韵律是关键,无论是古诗还是古代散文,它们都有各自的韵律美。比如在教学《望岳》时,老师可以将句尾字发音列为教学重点之一,在范读、诵读、详读等过程中突出韵律美,或者引导学生去发现“ao”韵的规律。
在领悟人文情怀上,关注历史背景与作者情感间的关系是关键。前面讲过,古代诗人会更多寓情于景和寓情于物,以此来寄情承志,若要深刻领悟作者人文情怀,就必须对他们当时所处环境有着较详细了解,或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如《醉翁亭记》,该篇主要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自然风光和游人之乐来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中心思想却是抒发作者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若不了解作者被贬经历,学生是很难感受到作者创作此篇时的内心情怀。
(二)利用校园资源助力教学活动开展
文言文的教学如果能在课堂外配合以适当的有效的活动,则可以将学生学到的东西切切实实转化为视觉、听觉的体验,进而通过这些具体的情境,培育出自己的情操与感想。这也可以算是“情境教学法”的具体实践。而且在不同的地域可以结合当地独特的文化特点来具体展开。
首先组织学生进行经典诵读,使他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对读得好的同学还可以进行小小的奖励比如奖个笔记本或者铅笔等,以此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然后通过组织比赛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和了解传统文化的欲望,如利用校园内资源举办书画展,借助书法和绘画等学科外资源熏陶和感染学生。也可定期聘请传统文化学者和专家前来讲座,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对传统文化的接受水平。讲座完了让学生随意写写自己的感想与看法,这样可以有效促进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意识,树立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另外,学校也可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历史博物馆、名胜古迹、纪念堂,让学生明白这些地方的纪念价值,历史意义。
结束语: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传统文化走进初中语文课堂,并且在文言文教学中得到展示,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和历史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更能使他们在接受传统文化熏陶过程中,真正领略传统文化之美,提高其文化底蕴与综合素养,进而成为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承者,将文化内容发扬光大。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所表现出的传统文化特质有很多,由于篇幅有限,文章只列举三方面内容,希望文章观点能带给大家帮助。
参考文献
[1]张瑞强,牛晓茹.谈传统文化与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渗透融合[J].天津教育,2021(17):121-122+125.
[2]陈伟红.传承传统文化 汲取古人智慧——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1(13):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