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背景之下的语文教学活动,可谓百花齐放、万紫千红,但这并非意味着“新课改”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相反,这仅仅是一个开端,一个崭新的起点,语文教改的路子还很长很长,“新课改”赋予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还很重很大。基于这样一个梦想,我想表达一下我的认识及观点。
新课程教育的实质让我坚信:要实施主体性语文教育,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等反映主题性发展状况的培养作为一种教育目标,把学生自主、主动、和谐、活泼发展作为教学进程的最高境界来追求,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优秀高效。可从以下诸方面具体做起:
一、创新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于其中的学习方式,将这一理念、态度迁移到课堂教学中,能够促进学生、教师、教材之间的交流、对话,促进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增强和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以下形式,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一是突破教师的“问题”。新的学习形式的基本特征之一是问题性。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深入思考。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通过提问,制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及其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的“愤悱”状态,通过提问,启“愤”开“悱”,使学生举一反三,发挥主体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总结出讲究提问的四项要求:一是提问要实现教学目的。要抓住教学重难点,用心设计,提问要导向知识因素、智力因素、情感因素,让学生有所遵循。二是提问要启发学生思考。要造成“想不通”、“说不出”的学习情状,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和解决问题的兴奋点,达到“跳一跳,够得着”的效果。三是提问要体现教学程序。要把这一课的教学思路连缀成篇,使学生明了教学内容。四是提问要创设问题情境。要为学生提供问题的条件、智力背景,给学生思考设置智力支点。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牵引下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巩固,逐渐培养起了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是关注学生的“问题”,让学生树立“提出问题比获得答案更重要”的观念。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精神,变教学过程为学生不断探究问题的过程。沉思中学教学模式“先学后教”中的“先学”一环节就可激发学生多提问题。如我在教读《苏州园林》一文时,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近30个问题,其中虽不泛肤浅荒诞的想法,但在老师温暖的微笑中所有提问题的同学都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学”贵在“问”,“好课应该越讲越有问题”。为此,我认为:一堂好课应当是学生问得踊跃,问得有价值、有深度。教师为了鼓励学生多问、善问,可设立“问题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改革阅读教学,构建学生自主阅读体系。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教材只是“半亩方塘”,浩淼的阅读世界可算是“天光云影”。既有荷红叶翠,又有白云蓝天,学生怎会不流连忘返、乐不思归?要使语文教学臻于此境,必得开启阅读世界的门户,构造起立体交错、纵横推进的大阅读网络。
1.横向拓展,扩大阅读时空
要开启语文阅读室,班级设立图书柜,让书的馨香从校园飘溢到家庭,滋润到每个学生的心田。读时文精品,感受时代脉搏的跳动;赏古典诗词,看名家经典,与圣贤大师直接对话,为学生铺垫“精神的底子”。
2.规范操作,强化大阅读建设
(1)活读书。活读书表现在灵活地选择阅读课型、阅读方法等方面。在教学中,可把阅读课文分为自由阅读课、规定阅读课、专题阅读课、欣赏阅读课四种课型,根据实际灵活穿插应用,通过自由选择、由点及面、品味、感悟等情感体验方式,创设审美化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完成对生活、对自我、对美的感悟和升华。
(2)读书活。著名教育家巴士卡里雅在《爱的生活》中这样说:“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在学生读什么的问题上,不能设“禁区”,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他们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阅读趣味,只要健康向上,管他含有“维生素”还是“蛋白质”,都可以自由阅读。
(3)读活书。有字书要读,无字书更要读,语文与生活同在,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故事会、朗诵会等新形式都可以引进课堂。如欣赏电视广告,进行广告创意,设计广告语言;观看《焦点访谈》,明白让事实说话……
三、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
新课改规定的课程结构启发引导我们,要构建以国家课程为核心、地方课程为补充、校本课程为突破的新的课程体系,突破传统框架,拓展语文教学的新内容。除用好国家规定教材外,再用规定学时的2/5乃至1/2的时间,每周开设2-3节“大阅读课”,用来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开展其他语文活动。如利用校团总支创办的校刊《翔宇》,发表学生自创自编的各类文体的作品,让其赫然占据学校阅览室、班级图书柜,成为校本课程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
主体性语文教育的实施,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自主学习和发展教育时空,这也正符合我市目前正在大力推行的“学案导学”模式。愿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不懈探索和勤耕不缀,打造语文学习中自主、合作、探究的通衢大道。
新课程教育的实质让我坚信:要实施主体性语文教育,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等反映主题性发展状况的培养作为一种教育目标,把学生自主、主动、和谐、活泼发展作为教学进程的最高境界来追求,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优秀高效。可从以下诸方面具体做起:
一、创新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于其中的学习方式,将这一理念、态度迁移到课堂教学中,能够促进学生、教师、教材之间的交流、对话,促进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增强和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以下形式,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一是突破教师的“问题”。新的学习形式的基本特征之一是问题性。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深入思考。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通过提问,制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及其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的“愤悱”状态,通过提问,启“愤”开“悱”,使学生举一反三,发挥主体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总结出讲究提问的四项要求:一是提问要实现教学目的。要抓住教学重难点,用心设计,提问要导向知识因素、智力因素、情感因素,让学生有所遵循。二是提问要启发学生思考。要造成“想不通”、“说不出”的学习情状,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和解决问题的兴奋点,达到“跳一跳,够得着”的效果。三是提问要体现教学程序。要把这一课的教学思路连缀成篇,使学生明了教学内容。四是提问要创设问题情境。要为学生提供问题的条件、智力背景,给学生思考设置智力支点。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牵引下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巩固,逐渐培养起了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是关注学生的“问题”,让学生树立“提出问题比获得答案更重要”的观念。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精神,变教学过程为学生不断探究问题的过程。沉思中学教学模式“先学后教”中的“先学”一环节就可激发学生多提问题。如我在教读《苏州园林》一文时,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近30个问题,其中虽不泛肤浅荒诞的想法,但在老师温暖的微笑中所有提问题的同学都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学”贵在“问”,“好课应该越讲越有问题”。为此,我认为:一堂好课应当是学生问得踊跃,问得有价值、有深度。教师为了鼓励学生多问、善问,可设立“问题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改革阅读教学,构建学生自主阅读体系。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教材只是“半亩方塘”,浩淼的阅读世界可算是“天光云影”。既有荷红叶翠,又有白云蓝天,学生怎会不流连忘返、乐不思归?要使语文教学臻于此境,必得开启阅读世界的门户,构造起立体交错、纵横推进的大阅读网络。
1.横向拓展,扩大阅读时空
要开启语文阅读室,班级设立图书柜,让书的馨香从校园飘溢到家庭,滋润到每个学生的心田。读时文精品,感受时代脉搏的跳动;赏古典诗词,看名家经典,与圣贤大师直接对话,为学生铺垫“精神的底子”。
2.规范操作,强化大阅读建设
(1)活读书。活读书表现在灵活地选择阅读课型、阅读方法等方面。在教学中,可把阅读课文分为自由阅读课、规定阅读课、专题阅读课、欣赏阅读课四种课型,根据实际灵活穿插应用,通过自由选择、由点及面、品味、感悟等情感体验方式,创设审美化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完成对生活、对自我、对美的感悟和升华。
(2)读书活。著名教育家巴士卡里雅在《爱的生活》中这样说:“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在学生读什么的问题上,不能设“禁区”,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他们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阅读趣味,只要健康向上,管他含有“维生素”还是“蛋白质”,都可以自由阅读。
(3)读活书。有字书要读,无字书更要读,语文与生活同在,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故事会、朗诵会等新形式都可以引进课堂。如欣赏电视广告,进行广告创意,设计广告语言;观看《焦点访谈》,明白让事实说话……
三、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
新课改规定的课程结构启发引导我们,要构建以国家课程为核心、地方课程为补充、校本课程为突破的新的课程体系,突破传统框架,拓展语文教学的新内容。除用好国家规定教材外,再用规定学时的2/5乃至1/2的时间,每周开设2-3节“大阅读课”,用来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开展其他语文活动。如利用校团总支创办的校刊《翔宇》,发表学生自创自编的各类文体的作品,让其赫然占据学校阅览室、班级图书柜,成为校本课程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
主体性语文教育的实施,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自主学习和发展教育时空,这也正符合我市目前正在大力推行的“学案导学”模式。愿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不懈探索和勤耕不缀,打造语文学习中自主、合作、探究的通衢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