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学生所熟悉的情境的基础上,可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参与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掌握、巩固、运用和发展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的。本文重点探讨了高中生物课堂中如何创设系列设问的主要方式。
关键词:生物课堂 设问 探究式教学
有问生疑,有疑促学。在学生所熟悉的情境的基础上,可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参与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掌握、巩固、运用和发展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的。那么,如何通过设问深化探究式教学呢?
按教学要求,设问可分为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解决问题的“怎么办”三个递进层面。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必须在设置问题上下功夫。在实际操作中,应该把这三个层面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形式多样的设问,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主动积极地思考、探究问题,以实现思维的创造性和获取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学中可以通过“拓展性设问”深化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一、创设“诱发式”问题情境的系列设问
例如,在“DNA的结构和复制”一节教学中,我首先展示了一组“5.12汶川大地震”的事件图片,同胞死亡人数上万,尸体的身份主要是通过DNA指纹技术、DNA杂交技术来确认。接着又播放了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的一个片段:约翰·汉蒙在一座小岛上使用化石残留的遗传基因,成功复制出各种恐龙。通过图片和电影片段创设情境,提出两个问题:⑴ DNA是怎样储存遗传信息的?(引出DNA的双螺旋结构。)⑵ DNA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进行复制的?(引出DNA的复制。)这些问题不仅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也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一条清晰的思路。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以后,教师应努力保护并经常强化这种积极性。不断地创设“阶段问题情境”是维持学生学习热情、把课堂教学导向深入的好方法。随后我又给学生提供了科学家构建DNA结构模型的故事。针对科学家不同阶段的研究成果,提出以下阶段问题:⑴ DNA是由几条链构成的?它具有怎样的立体结构?⑵ DNA的基本骨架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它们分别位于DNA的什么部位?⑶ DNA的碱基是如何配对的?它们位于DNA的什么部位?这些连续的阶段问题情境持续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二、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的系列设问
例如,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一节的教学中,通过一组视频分步展示自然选择学说的四个主要内容,同步提出一系列阶梯式的问题:
1. 地球上的各种生物都有很强的繁殖力,给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数据让其进行计算就可以算出后代惊人的数量。相对于环境承受能力,这种繁殖是怎样的?(引出过度繁殖。)
2. 生物的繁殖能力是如此强大,实际自然界中的生物数量是按照这样的速度增长的吗?事实上,每种生物后代能够生存下来的却很少,这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引出生存斗争。)生存斗争的形式包括哪几种?(引出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种内斗争和种间斗争。)
3. 在生存斗争中,哪些个体被淘汰、哪些个体能够获胜并生存下去是随机的吗?(引出变异、变异是不定向的。)
4. 既然变异是普遍存在而且是不定向的,由谁来决定其生存或是淘汰呢?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与环境相适应,会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保留下来;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将被淘汰。(引出适者生存、遗传。)
5. 自然选择的基础是什么?自然选择通过什么来实现?自然选择的内因和结果是什么?谁决定进化的方向?(通过这些问题进一步引导分析四个要点之间的关系。)
三、创设“辐射式”问题情境的系列设问
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途径、角度,在较短的时间内去发现、寻找与此中心有密切联系的尽可能多的知识点,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在复习课的教学中,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例如,在复习基因时,我设计了下图创设“辐射式”问题情境:
⑴ 图中的a、b、c、d、e、f、g、h各指的是什么物质和结构?
⑵ 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是什么?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具备哪些条件?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什么?
⑶ 基因与b的关系是什么?基因中的什么代表遗传信息?b的结构有什么特点?b的复制过程如何进行?
⑷ 基因和h的关系是什么?形成h的多样性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各是什么?h的合成包括几个过程?h合成时的直接模板来源于什么过程?其进入合成h的场所需要经过多少层磷脂双分子层?
⑸ 基因和a的关系是什么?研究两者关系并提出假说和证据的科学家有谁?他们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⑹ 如果基因在性染色体上,其遗传方式有什么特点?
创设设问应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我们要让问题设置得让“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太易,问题设置得没有价值,浪费时间,降低课堂效率;太难,则会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所以设置好问题是备好一节课的关键,是推动探究式教学的强大动力。
关键词:生物课堂 设问 探究式教学
有问生疑,有疑促学。在学生所熟悉的情境的基础上,可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参与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掌握、巩固、运用和发展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的。那么,如何通过设问深化探究式教学呢?
按教学要求,设问可分为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解决问题的“怎么办”三个递进层面。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必须在设置问题上下功夫。在实际操作中,应该把这三个层面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形式多样的设问,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主动积极地思考、探究问题,以实现思维的创造性和获取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学中可以通过“拓展性设问”深化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一、创设“诱发式”问题情境的系列设问
例如,在“DNA的结构和复制”一节教学中,我首先展示了一组“5.12汶川大地震”的事件图片,同胞死亡人数上万,尸体的身份主要是通过DNA指纹技术、DNA杂交技术来确认。接着又播放了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的一个片段:约翰·汉蒙在一座小岛上使用化石残留的遗传基因,成功复制出各种恐龙。通过图片和电影片段创设情境,提出两个问题:⑴ DNA是怎样储存遗传信息的?(引出DNA的双螺旋结构。)⑵ DNA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进行复制的?(引出DNA的复制。)这些问题不仅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也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一条清晰的思路。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以后,教师应努力保护并经常强化这种积极性。不断地创设“阶段问题情境”是维持学生学习热情、把课堂教学导向深入的好方法。随后我又给学生提供了科学家构建DNA结构模型的故事。针对科学家不同阶段的研究成果,提出以下阶段问题:⑴ DNA是由几条链构成的?它具有怎样的立体结构?⑵ DNA的基本骨架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它们分别位于DNA的什么部位?⑶ DNA的碱基是如何配对的?它们位于DNA的什么部位?这些连续的阶段问题情境持续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二、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的系列设问
例如,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一节的教学中,通过一组视频分步展示自然选择学说的四个主要内容,同步提出一系列阶梯式的问题:
1. 地球上的各种生物都有很强的繁殖力,给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数据让其进行计算就可以算出后代惊人的数量。相对于环境承受能力,这种繁殖是怎样的?(引出过度繁殖。)
2. 生物的繁殖能力是如此强大,实际自然界中的生物数量是按照这样的速度增长的吗?事实上,每种生物后代能够生存下来的却很少,这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引出生存斗争。)生存斗争的形式包括哪几种?(引出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种内斗争和种间斗争。)
3. 在生存斗争中,哪些个体被淘汰、哪些个体能够获胜并生存下去是随机的吗?(引出变异、变异是不定向的。)
4. 既然变异是普遍存在而且是不定向的,由谁来决定其生存或是淘汰呢?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与环境相适应,会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保留下来;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将被淘汰。(引出适者生存、遗传。)
5. 自然选择的基础是什么?自然选择通过什么来实现?自然选择的内因和结果是什么?谁决定进化的方向?(通过这些问题进一步引导分析四个要点之间的关系。)
三、创设“辐射式”问题情境的系列设问
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途径、角度,在较短的时间内去发现、寻找与此中心有密切联系的尽可能多的知识点,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在复习课的教学中,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例如,在复习基因时,我设计了下图创设“辐射式”问题情境:
⑴ 图中的a、b、c、d、e、f、g、h各指的是什么物质和结构?
⑵ 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是什么?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具备哪些条件?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什么?
⑶ 基因与b的关系是什么?基因中的什么代表遗传信息?b的结构有什么特点?b的复制过程如何进行?
⑷ 基因和h的关系是什么?形成h的多样性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各是什么?h的合成包括几个过程?h合成时的直接模板来源于什么过程?其进入合成h的场所需要经过多少层磷脂双分子层?
⑸ 基因和a的关系是什么?研究两者关系并提出假说和证据的科学家有谁?他们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⑹ 如果基因在性染色体上,其遗传方式有什么特点?
创设设问应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我们要让问题设置得让“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太易,问题设置得没有价值,浪费时间,降低课堂效率;太难,则会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所以设置好问题是备好一节课的关键,是推动探究式教学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