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漪老师说过:“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它并非是没有感觉的工具。翻开用汉字写成的一页页书,你会惊喜地发现自己已步入画廊。民族的语言文字是本民族的文化地质层,它无声地记载着这个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的历史,爱自己的民族就应对母语倾心热爱。”正因为语文蕴含着太多太多人类的情和意,承载着很厚很厚的民族文化,所以语文老师非用自己血肉之躯迸射的一股激情演绎语文课堂不可,只有这样才能与语文这门厚重的学科相谐和。语文课是用生命在歌唱,是灵与肉在舞蹈!
激情是语文的底色,是语文教学的生命。 激情是语文课堂的魅力,是唤醒、释放与引导学生激情的主阵地。缺少激情的语文课堂,注定是苍白乏力的,是无力在学生的心灵留下印迹的。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师生双边活动充满激情活力呢?下面谈谈一些具体做法。
一、激情源于教材文本
语文教材中许多典范的文本给教师的再创造留下了无限的空间,足以让我们激情奔放,游目骋怀。《观沧海》的壮美与豪放,《武陵春》的凄婉与伤情,《雷电颂》的悲壮与激昂,《我爱这土地》的忠贞与赤诚,《老王》所彰显的人性的光辉、《背影》所表露的父子深情,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无不浸透着作者情与感的结晶,灵与肉的凝聚,神与思的升华。语文教师倘若不以教学的智慧去挖掘,去表现,不以自己的激情去引发,去点燃,就难以把学生从一个知识的高引入另一个知识的高峰,就难以让学生达到心灵境界的一个又一个升华;语文教师如果不让自己在走入文本时先被感动,先有是非、善恶、美丑、爱憎的鲜明态度,就难以在课堂上出言真切,难以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难以让文本成为学生认识体验,感受人情世界风釆的桥梁。
二、激情升于文本的感悟
感悟是调用自身的语言沉淀,获取文本信息,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将所获取的信息交融到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世界,从中获得情感的体验,甚至触发灵感和顿悟!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先感悟。只有教师的情感在感悟中升华,才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人文境界。
体会较深的是教学杨绛的《老王》这篇小说。在引领学生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王,给作家杨绛一家真诚的“三送”后,学生感悟到:老王是一个憨厚老实,热心助人,知恩图报的底层劳动者。接着我又让学生抓住文革时落难作家杨绛对老王的种种关心的情节,学生感悟到:作者杨绛是一个有善良平等关爱之心的知识分子。小说分析到这个层次,我总觉得内心总涌动着没有表达的情感激流。于是我让学生抓住老王最后一送的情景:“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简直就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和学生反复咀嚼这些文字,学生终于感悟到:老王冒死一送的行为,不仅是对作者的最后感激,更是一个生活在底層的不幸者,所坚守的人性的善良,人道的尊严。接着我让学生再联系现实生活思考:许多学生又有了新的感悟:老王身上体现的不正是当今社会所缺失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闪光人性么?同时学生还感悟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决不能缺失美好的人性。特别是一棵感恩的心。
正是这样一次次地思考感悟,学生们提高了文本挖掘的能力,同时在激情的感悟中他们心灵的高度在不断提升。
三、激情蕴于恰当的导语
导入语就是开场白,好的导入语像磁石,能把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入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人以启迪。充满激情的引人性导语的作用自不必说。而在学生赏析文本过程中的导语更有它神奇的魅力。记得几年前讲过一篇歌颂母爱的文章《那一束半地莲》,在引导学生分析了为救治高烧不退的女儿,在黑夜到深沟里摸爬着釆草药的母亲形象后,我激情地对学生们说,“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她都会用一切可能的努力来满足她爱孩子的心,为了孩子她可以奉献她的一切,乃至生命。下面就让我们怀着虔敬的心,用你的方式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吧!”真是一语激起百千情。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抢着表达,这个哽咽着讲述,那个深情的道来,这个含泪在倾吐,那个激情中赞颂,——同学们那似乎久未开启的情感之门,一下被老师这种恰切适时的导语打开了。于是语文课堂出现了超出文本,由教师点燃的爱母颂母的激情之火。有的同学还不由自主的背诵出了冰心的“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好的导语就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以它放射出的独特光芒,开启了学生智慧与情感的闸门,引领学生走入求知的神圣殿堂。
四、激情出于深情的朗读
朗诵就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大则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小则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如果我们范读课文或讲解课文能做到感情投入,或抑扬顿挫,或情深意长;或婉啭吟诵,或响亮激昂,,就会让学生产生或凝思静想,心驰神往;或潸然泪下,荡气回肠的效果。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 “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五、激情需要得体的肢体语言
教师激情表现为饱满的表情,铿锵流畅的声音,清晰迅疾的思维。教师激情还表现为对自身业务主动的学习,对学生的谆谆善诱,对教学的精益求精,对教育目标的追求。每天都是积极的、主动的、活跃,每天都豪情壮志,有阳光与雨露,有爱与理想。除此之外,巧妙、恰当地运用肢体语言,也能创造课堂教学的激情。
我教学《海燕》一课,当朗读到课文结尾处“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我高举右手,向前用力挥动,当朗读结束时,我故意短暂停留两秒,形成一种余音绕梁的感觉。
语文课堂就像一个磁场,应让学生在教师的情感中感受情感,在文本的情感中领悟情感,在课堂的情感中点燃情感,甚至讲到深处可以放纵自己的情感。如果我们能点燃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火花,就有可能形成燎原之势,将每一个学生卷入其中,课堂教学会高潮迭起,教学效率定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得到全面的发展。
让我们成为充满生命激情的教师,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充满生命激情的高效卓越课堂!
激情是语文的底色,是语文教学的生命。 激情是语文课堂的魅力,是唤醒、释放与引导学生激情的主阵地。缺少激情的语文课堂,注定是苍白乏力的,是无力在学生的心灵留下印迹的。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师生双边活动充满激情活力呢?下面谈谈一些具体做法。
一、激情源于教材文本
语文教材中许多典范的文本给教师的再创造留下了无限的空间,足以让我们激情奔放,游目骋怀。《观沧海》的壮美与豪放,《武陵春》的凄婉与伤情,《雷电颂》的悲壮与激昂,《我爱这土地》的忠贞与赤诚,《老王》所彰显的人性的光辉、《背影》所表露的父子深情,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无不浸透着作者情与感的结晶,灵与肉的凝聚,神与思的升华。语文教师倘若不以教学的智慧去挖掘,去表现,不以自己的激情去引发,去点燃,就难以把学生从一个知识的高引入另一个知识的高峰,就难以让学生达到心灵境界的一个又一个升华;语文教师如果不让自己在走入文本时先被感动,先有是非、善恶、美丑、爱憎的鲜明态度,就难以在课堂上出言真切,难以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难以让文本成为学生认识体验,感受人情世界风釆的桥梁。
二、激情升于文本的感悟
感悟是调用自身的语言沉淀,获取文本信息,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将所获取的信息交融到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世界,从中获得情感的体验,甚至触发灵感和顿悟!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先感悟。只有教师的情感在感悟中升华,才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人文境界。
体会较深的是教学杨绛的《老王》这篇小说。在引领学生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王,给作家杨绛一家真诚的“三送”后,学生感悟到:老王是一个憨厚老实,热心助人,知恩图报的底层劳动者。接着我又让学生抓住文革时落难作家杨绛对老王的种种关心的情节,学生感悟到:作者杨绛是一个有善良平等关爱之心的知识分子。小说分析到这个层次,我总觉得内心总涌动着没有表达的情感激流。于是我让学生抓住老王最后一送的情景:“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简直就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和学生反复咀嚼这些文字,学生终于感悟到:老王冒死一送的行为,不仅是对作者的最后感激,更是一个生活在底層的不幸者,所坚守的人性的善良,人道的尊严。接着我让学生再联系现实生活思考:许多学生又有了新的感悟:老王身上体现的不正是当今社会所缺失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闪光人性么?同时学生还感悟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决不能缺失美好的人性。特别是一棵感恩的心。
正是这样一次次地思考感悟,学生们提高了文本挖掘的能力,同时在激情的感悟中他们心灵的高度在不断提升。
三、激情蕴于恰当的导语
导入语就是开场白,好的导入语像磁石,能把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入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人以启迪。充满激情的引人性导语的作用自不必说。而在学生赏析文本过程中的导语更有它神奇的魅力。记得几年前讲过一篇歌颂母爱的文章《那一束半地莲》,在引导学生分析了为救治高烧不退的女儿,在黑夜到深沟里摸爬着釆草药的母亲形象后,我激情地对学生们说,“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她都会用一切可能的努力来满足她爱孩子的心,为了孩子她可以奉献她的一切,乃至生命。下面就让我们怀着虔敬的心,用你的方式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吧!”真是一语激起百千情。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抢着表达,这个哽咽着讲述,那个深情的道来,这个含泪在倾吐,那个激情中赞颂,——同学们那似乎久未开启的情感之门,一下被老师这种恰切适时的导语打开了。于是语文课堂出现了超出文本,由教师点燃的爱母颂母的激情之火。有的同学还不由自主的背诵出了冰心的“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好的导语就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以它放射出的独特光芒,开启了学生智慧与情感的闸门,引领学生走入求知的神圣殿堂。
四、激情出于深情的朗读
朗诵就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大则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小则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如果我们范读课文或讲解课文能做到感情投入,或抑扬顿挫,或情深意长;或婉啭吟诵,或响亮激昂,,就会让学生产生或凝思静想,心驰神往;或潸然泪下,荡气回肠的效果。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 “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五、激情需要得体的肢体语言
教师激情表现为饱满的表情,铿锵流畅的声音,清晰迅疾的思维。教师激情还表现为对自身业务主动的学习,对学生的谆谆善诱,对教学的精益求精,对教育目标的追求。每天都是积极的、主动的、活跃,每天都豪情壮志,有阳光与雨露,有爱与理想。除此之外,巧妙、恰当地运用肢体语言,也能创造课堂教学的激情。
我教学《海燕》一课,当朗读到课文结尾处“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我高举右手,向前用力挥动,当朗读结束时,我故意短暂停留两秒,形成一种余音绕梁的感觉。
语文课堂就像一个磁场,应让学生在教师的情感中感受情感,在文本的情感中领悟情感,在课堂的情感中点燃情感,甚至讲到深处可以放纵自己的情感。如果我们能点燃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火花,就有可能形成燎原之势,将每一个学生卷入其中,课堂教学会高潮迭起,教学效率定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得到全面的发展。
让我们成为充满生命激情的教师,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充满生命激情的高效卓越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