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宗喀巴是藏传佛教后弘期的著名宗教改革家和哲学家,他所撰写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是一部重要的藏传佛教著作。该论中的道次第哲学思想,不仅丰富了藏传佛教的理论体系,并且对藏传佛教的发展及其藏族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对此进行一个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宗喀巴;藏传佛教;道次第;哲学思想;价值
一
佛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还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哲学体系,故它既有宗教的一面,又有哲学一面,当然,它们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不相离,也就是为相互服务的。宗喀巴在西藏学习和传承佛教时,也同样无法避开宗教和哲学这两门问题,在他的整个求学生涯中,他一直为此努力钻研。在当时的后弘期,西藏佛法的真实情况是一边在复兴,一边却是乱相丛生,不管是在修持方面,还是在见地方面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众多问题。在这样的情形下,一些有识之士感到了危机,深感要改变此颓废的面貌,而宗喀巴正是其中的一员。经过多年的刻苦修学,宗喀巴在他40岁左右获得了中观正见,因为在1398年他写了《缘起赞》,此作的出世,标志着宗喀巴的思想出现了重大的认识转变,可谓达到了人生当中的一个分水岭的境界。1402年,他最重要的代表性著作《菩提道次第广论》问世,本书涵盖了佛学所有重要的内容,是一本“佛教百科全书”式的经典著作,获得了诸多学者的广泛赞誉。在本书中,他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有关佛学的所有修学内容,并结合西藏的特殊情况及修学人的不同根机,把阿底峡《菩提道灯论》中的“三士”理论应用到自己的佛学思想当中,开创了“三士道”的修道次第体系,并把龙树的中观思想作为唯一的核心指导思想,从而建构了一个以“缘起性空见”和“三士道次第”圆融在一起的独特的思想体系。
“ 《菩提道次第广论》是宗喀巴大师總摄三藏十二部经的要义,循着龙树、无著二大论师的轨道,按‘三士道’由浅入深的进程而编成的。‘三士道’,是任何一种根机的人,从初发心乃至证得无上菩提,中间修学佛法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本论内容,就是对这些过程的次[]第、体性和思维修学的方法,加以如理阐述。”[1]其实,宗喀巴在本书中所论述的内容,都是为了寻找一个合理适用的修学方法而作的,我们都知道佛教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成佛,让众生脱离生死流转的轮回之苦,而通过怎样的一个道或者修学方法来成就此目标,是所有的佛教徒努力解决的问题,也是佛教所要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佛教刚传到吐蕃时,对怎样成佛的问题上出现了一场大辩论,即历史上最著名的吐蕃僧诤,这是一场以印度僧人为代表的渐门派和以大唐僧人为代表的顿门派之间的佛学之争,也就是双方在有关成佛问题方面存在较大的分歧,印方主张渐修,而汉方则持顿悟的观点。所以,我们从历史上也能看到何为成佛路径是一个最重要的佛学问题。西藏的(佛教)历史证明,在顿渐之争中,虽然顿门派被败了,但是在后期的历史当中,还是依然存在着它的影响。吐蕃末代赞普的灭佛活动,显然中断了藏地佛法的一个正常的发展轨迹,从而在后弘期时,西藏佛教存在着诸多问题。当时,在所谓的“复兴”过程中,宗派林立、思想混杂、戒律松弛、仪轨繁冗,无论是在思想理论上,还是在修持和道德等方面均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他们是根据自己的思维定势、价值坐标、心理习惯、语言特点去理解、接受、表达佛教哲学理论和修持实践的,这就导致了佛教哲学理论和密宗修持实践的变形,扭曲与肢解······使清静佛法恣意践踏,几乎到了灭绝之边缘。”[2]因此,宗喀巴的横空出世,对解决这一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他所主张的“缘起性空见”和“道次第”修学体系。
二
如何让一个凡夫得到究竟佛果,是渐修还是顿悟,或修学显宗还是密宗,以及到底能不能成佛,何时成佛?这些问题都需要去回答,然而这又是何其艰难。宁玛派和噶举派等比较注重密宗,而轻显宗,宗喀巴对此不是完全很赞同,他认为佛教的基础部分非常重要,也就是佛教的根本理论和观点,这些都不能偏废,需要坚固,在通达显教理论的基础上,才可以继续密宗部分的修学。在显教方面,他从阿底峡获得灵感,把修学人分成了三个等级,即上、中、下三士,并对这三个等级分了所在部分所需要修的修学内容和追求的目标。在每个阶段,修学者所要修的内容和目标是不同的,而且它的次第也非常明确,不能跳级,也不能任意地选修某个部分而不修其他道的内容。所以,他的这种不同根机的人来安排的修学次第,既解决了不同人的要求,又处理了错乱和迷茫的修学问题。从而为建构一个正常的修学次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榜样,并树立了一个可以供人学习的楷模。宗喀巴建立了他的修学体系,但贯穿在三个次第中的核心思想是中观应成派的缘起性空思想,以三个不同层次的修学体系和维系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构成了他的整个一个成熟的佛学思想体系。缘起性空的理论支撑了他对整个世界的看法,也就是他的世界观,所以,以此为基础解决了他所要追求的很多问题。以性空为理论武器,他断了人法二执,证明法无我和补特伽罗无我的自性空,从而为更高的目标挺进,也就是舍弃自我而发菩提心、行菩提心,最后可以证得无上菩提究竟佛果。在道次第哲学思想中,宗喀巴一方面提出了他的修学路径,而另一方面提出了彻底的性空正见,这两项是他一生当中最大的创造,也是对整个佛教及藏传佛教的最大贡献。道次第作为一个佛学的思想体系,它包含了很多佛法的重要内容,宗喀巴创造性地把上述两项内容结合在一块,并把它发挥到极致,从而圆满解决了诸多当时藏地存在的很多修持和思想上的问题。其实,后弘期时的问题并不仅仅是修持上的混乱和迷茫,还有在見地上的分歧也比较大。宁玛派和萨迦派等其他教派,都承认中观性空理论,但宗喀巴在学习中观时,他心中产生了一些疑问,而当时的藏地还没有人能精通中观理论,并给他解开迷惑。萨迦派的仁达巴是当时仅少有的著名中观师,宗喀巴拜他学了很多中观的经典,所以,仁达巴对宗喀巴的影响也非常深远,而宗喀巴对对他的上师也极为尊敬和肯定。但是对宗喀巴在中观上产生重要影响的应该属乌玛巴,乌玛巴是一位精通中观之人,因而别人对他也只呼“乌玛巴”这个中观师的名称,可见他对中观理论是非常通达的。宗喀巴在拜这些最出色的中观师后,获得了丰富的理论思想,并广泛涉猎大量印度和藏地的经典著作,之后在他多年不断的的求知和思考下,他的思想也发生的重大的改变,也就是对中观思想也有了更为彻底的把握和评判。他认为当时藏地很多学者对空性有很多误解,以致在修持方面也随之产生了问题。比如有些人把空性理解为什么都是空,并说既然是空的,那也就没有什么意义可言,所以做任何事情都是没有意义的,从而出现了消极的影响。对此类问题,他最后总结为任何事情都不能过于极端,而当时的很多人就堕入了“常边”和“断边”之见,因而要回到“中道”之轨才是智慧正见。
正如他所期望的那样,在他创立了“道次第”体系和彻底的“缘起性空”理论之后,藏传佛教的理论和修持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因为理论更为纯粹,修持方面的路径也更为清晰明朗起来了,而不再是像之前那样处于混乱的状态。从此,藏传佛教的理论空前发展,而且很多错误和混乱也随之改观,这是宗喀巴最大的贡献,也是他的伟大之处。
参考文献:
[1]宗喀巴著,法尊译:菩提道次第广论[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2.p.281
[2]班班多杰:宗喀巴评传[M]. 北京:京华出版社,1995.p.211.
[3]济群:菩提心与道次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关键词】: 宗喀巴;藏传佛教;道次第;哲学思想;价值
一
佛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还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哲学体系,故它既有宗教的一面,又有哲学一面,当然,它们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不相离,也就是为相互服务的。宗喀巴在西藏学习和传承佛教时,也同样无法避开宗教和哲学这两门问题,在他的整个求学生涯中,他一直为此努力钻研。在当时的后弘期,西藏佛法的真实情况是一边在复兴,一边却是乱相丛生,不管是在修持方面,还是在见地方面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众多问题。在这样的情形下,一些有识之士感到了危机,深感要改变此颓废的面貌,而宗喀巴正是其中的一员。经过多年的刻苦修学,宗喀巴在他40岁左右获得了中观正见,因为在1398年他写了《缘起赞》,此作的出世,标志着宗喀巴的思想出现了重大的认识转变,可谓达到了人生当中的一个分水岭的境界。1402年,他最重要的代表性著作《菩提道次第广论》问世,本书涵盖了佛学所有重要的内容,是一本“佛教百科全书”式的经典著作,获得了诸多学者的广泛赞誉。在本书中,他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有关佛学的所有修学内容,并结合西藏的特殊情况及修学人的不同根机,把阿底峡《菩提道灯论》中的“三士”理论应用到自己的佛学思想当中,开创了“三士道”的修道次第体系,并把龙树的中观思想作为唯一的核心指导思想,从而建构了一个以“缘起性空见”和“三士道次第”圆融在一起的独特的思想体系。
“ 《菩提道次第广论》是宗喀巴大师總摄三藏十二部经的要义,循着龙树、无著二大论师的轨道,按‘三士道’由浅入深的进程而编成的。‘三士道’,是任何一种根机的人,从初发心乃至证得无上菩提,中间修学佛法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本论内容,就是对这些过程的次[]第、体性和思维修学的方法,加以如理阐述。”[1]其实,宗喀巴在本书中所论述的内容,都是为了寻找一个合理适用的修学方法而作的,我们都知道佛教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成佛,让众生脱离生死流转的轮回之苦,而通过怎样的一个道或者修学方法来成就此目标,是所有的佛教徒努力解决的问题,也是佛教所要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佛教刚传到吐蕃时,对怎样成佛的问题上出现了一场大辩论,即历史上最著名的吐蕃僧诤,这是一场以印度僧人为代表的渐门派和以大唐僧人为代表的顿门派之间的佛学之争,也就是双方在有关成佛问题方面存在较大的分歧,印方主张渐修,而汉方则持顿悟的观点。所以,我们从历史上也能看到何为成佛路径是一个最重要的佛学问题。西藏的(佛教)历史证明,在顿渐之争中,虽然顿门派被败了,但是在后期的历史当中,还是依然存在着它的影响。吐蕃末代赞普的灭佛活动,显然中断了藏地佛法的一个正常的发展轨迹,从而在后弘期时,西藏佛教存在着诸多问题。当时,在所谓的“复兴”过程中,宗派林立、思想混杂、戒律松弛、仪轨繁冗,无论是在思想理论上,还是在修持和道德等方面均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他们是根据自己的思维定势、价值坐标、心理习惯、语言特点去理解、接受、表达佛教哲学理论和修持实践的,这就导致了佛教哲学理论和密宗修持实践的变形,扭曲与肢解······使清静佛法恣意践踏,几乎到了灭绝之边缘。”[2]因此,宗喀巴的横空出世,对解决这一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他所主张的“缘起性空见”和“道次第”修学体系。
二
如何让一个凡夫得到究竟佛果,是渐修还是顿悟,或修学显宗还是密宗,以及到底能不能成佛,何时成佛?这些问题都需要去回答,然而这又是何其艰难。宁玛派和噶举派等比较注重密宗,而轻显宗,宗喀巴对此不是完全很赞同,他认为佛教的基础部分非常重要,也就是佛教的根本理论和观点,这些都不能偏废,需要坚固,在通达显教理论的基础上,才可以继续密宗部分的修学。在显教方面,他从阿底峡获得灵感,把修学人分成了三个等级,即上、中、下三士,并对这三个等级分了所在部分所需要修的修学内容和追求的目标。在每个阶段,修学者所要修的内容和目标是不同的,而且它的次第也非常明确,不能跳级,也不能任意地选修某个部分而不修其他道的内容。所以,他的这种不同根机的人来安排的修学次第,既解决了不同人的要求,又处理了错乱和迷茫的修学问题。从而为建构一个正常的修学次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榜样,并树立了一个可以供人学习的楷模。宗喀巴建立了他的修学体系,但贯穿在三个次第中的核心思想是中观应成派的缘起性空思想,以三个不同层次的修学体系和维系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构成了他的整个一个成熟的佛学思想体系。缘起性空的理论支撑了他对整个世界的看法,也就是他的世界观,所以,以此为基础解决了他所要追求的很多问题。以性空为理论武器,他断了人法二执,证明法无我和补特伽罗无我的自性空,从而为更高的目标挺进,也就是舍弃自我而发菩提心、行菩提心,最后可以证得无上菩提究竟佛果。在道次第哲学思想中,宗喀巴一方面提出了他的修学路径,而另一方面提出了彻底的性空正见,这两项是他一生当中最大的创造,也是对整个佛教及藏传佛教的最大贡献。道次第作为一个佛学的思想体系,它包含了很多佛法的重要内容,宗喀巴创造性地把上述两项内容结合在一块,并把它发挥到极致,从而圆满解决了诸多当时藏地存在的很多修持和思想上的问题。其实,后弘期时的问题并不仅仅是修持上的混乱和迷茫,还有在見地上的分歧也比较大。宁玛派和萨迦派等其他教派,都承认中观性空理论,但宗喀巴在学习中观时,他心中产生了一些疑问,而当时的藏地还没有人能精通中观理论,并给他解开迷惑。萨迦派的仁达巴是当时仅少有的著名中观师,宗喀巴拜他学了很多中观的经典,所以,仁达巴对宗喀巴的影响也非常深远,而宗喀巴对对他的上师也极为尊敬和肯定。但是对宗喀巴在中观上产生重要影响的应该属乌玛巴,乌玛巴是一位精通中观之人,因而别人对他也只呼“乌玛巴”这个中观师的名称,可见他对中观理论是非常通达的。宗喀巴在拜这些最出色的中观师后,获得了丰富的理论思想,并广泛涉猎大量印度和藏地的经典著作,之后在他多年不断的的求知和思考下,他的思想也发生的重大的改变,也就是对中观思想也有了更为彻底的把握和评判。他认为当时藏地很多学者对空性有很多误解,以致在修持方面也随之产生了问题。比如有些人把空性理解为什么都是空,并说既然是空的,那也就没有什么意义可言,所以做任何事情都是没有意义的,从而出现了消极的影响。对此类问题,他最后总结为任何事情都不能过于极端,而当时的很多人就堕入了“常边”和“断边”之见,因而要回到“中道”之轨才是智慧正见。
正如他所期望的那样,在他创立了“道次第”体系和彻底的“缘起性空”理论之后,藏传佛教的理论和修持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因为理论更为纯粹,修持方面的路径也更为清晰明朗起来了,而不再是像之前那样处于混乱的状态。从此,藏传佛教的理论空前发展,而且很多错误和混乱也随之改观,这是宗喀巴最大的贡献,也是他的伟大之处。
参考文献:
[1]宗喀巴著,法尊译:菩提道次第广论[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2.p.281
[2]班班多杰:宗喀巴评传[M]. 北京:京华出版社,1995.p.211.
[3]济群:菩提心与道次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