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1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
教育活动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而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活动,如何选择与组织,将极大地影响着幼儿的活动兴趣与教育效果,从而影响到幼儿最终的发展。因此,必须重视并合理地选择与组织好教育活动,确保教育目标和任务的完成。
一、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
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是教育活动的不同形式,它们有各自独特的功能,不能相互替代,而是互相配合,功能互补,教师要注意发挥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
(一) 集体活动
全班一起进行的具有共同发展目标的教育活动,它对培养集体意识,组织纪律,合作能力,自控能力有特殊作用。在集体活动中,师生间互动,同伴间互动,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充分思考,促进发展。
集体教育可采用游戏,参观,娱乐的形式,要让幼儿充分活动。
(二)小组活动
部分幼儿参加的教育活动。当部分幼儿对某一内容缺乏经验,或对某一活动有兴趣时,进行小组活动。它有利于教师对幼儿观察了解,因类施教,有利于幼儿交往、商讨、合作,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减少等待。
划分小组的方式多种:
1、幼儿发展水平不同时,可把相近水平的幼儿分为一组,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如组织小班幼儿参与布置教室,在教师准备的“春天”壁画上粘桃花,可按水平提出不同要求:如:有剪、有折、有粘......
2、幼儿兴趣不同时,按兴趣分组。选用不同材料,创造出具有个性的作品。
3、面对不同材料的尝试,可以根据幼儿的选择和爱好进行分组。
在教育实践中,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经常交替进行,有时相互渗透,互相包容。
二、促进主动活动的过程
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促进幼儿主动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幼儿不是被动的“接受器”,而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教师的责任不是简单地把结论告诉幼儿,而是指导他们去活动、去探索、去体验、去发现。
(一)激疑与猜想
“疑”就是幼儿原有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的矛盾。教师要善于抓住矛盾,利用矛盾激起幼儿的疑问,鼓励幼儿猜测答案和结论,让幼儿在渴求答案的心理状态下开始探索。
例如,“空气游戏”可以这样开始:教师将手绢塞入杯底,把杯口向下放入水下,让幼儿猜一猜“手绢湿了吗”,“湿了!”这是幼儿凭生活经验做出的猜想。但是拿出杯子,取出手绢,手绢没有湿,手绢为什么没有湿呢?结果与原有的经验不一致,产生了矛盾,疑问出现了。然后,教师又把手绢塞入杯底放入水中,再歪倒杯子,让气泡冒出,又问幼儿,“猜一猜,手绢湿了吗?”“没湿”(依据第一次经验)“湿了”(依据平时经验)“到底湿没湿呢?”“谁同意湿了请举手”“谁同意没湿请举手”两个意见僵持不下,幼儿迫切期待着结果。教师拿起杯子,取出手绢,手绢湿了,“为什么第一次手绢不湿,第二次手绢就湿了呢?”新的矛盾出现了,疑问越为越强烈,开始了对问题有了主动的探索。
(二)操作与尝试
充分利用环境材料,引导幼儿参与活动,鼓励他们动手操作,运用多种感官,获得直接的经验与感受。它包括操作、实验、种植、饲养、绘画、制作、采集、记录、拼插、构建等活动。
环境材料的色彩、形象、声响、趣味是吸引幼儿活动的外部诱因,但是有意识的操作探索活动需要教师的鼓励与引导,努力将幼儿低水平、无意识的“操作摆弄”上升为有意识的,持久的,主动的探索。
(三)交流与讨论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对于幼儿活动有的语言伴随尤为重要,它可以成为幼儿活动主动程度的一个标志,因此,应该鼓励幼儿互相交流、相互沟通。怎样让幼儿人人张口说话呢?
1、寻找有趣的话题
幼儿是爱说话的。当没有感兴趣的话题时,他们不想说话,也无话可说。“梦”是每个幼儿都有的经验,有的梦可怕,有的梦有趣,有的梦古怪,有的梦高兴......孩子都喜欢说,有话说,因此在系列教育活动中设计了“说梦”活动,“聊天”活动。可以有主题“聊天”“昨晚的电视……”也可以无主题“聊天”,海阔天空。
2、采用活泼的形式
说话的形式影响幼儿“动口”的积极性。应为采用讨论的形式,让幼儿七嘴八舌议论,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充分思考。在讨论中,大家同时说话,说话机会多了,胆子小的幼儿也敢说话了;缺乏自信的幼儿得到肯定与鼓励,想说话了;没有思考的幼儿也开始了思考。在讨论时,教师有两件事要做:一是“听”二是“看”。“听”就是听听孩子在说什么,听的目的,一是了解幼儿现状,二是组织提问顺序,幼儿争论后得到正确答案,能引导幼儿多角度思考。
(四)发现与创造
不要把答案直接告诉幼儿,而是创设情景,组织活动,带动幼儿去寻找答案,运用已有经验,解决问题。
“太阳和影子”的活动是在院子里进行的。“在院子里找一找,找到了什么影子”。孩子们跑来跑去,找到了花、草、大树等影子......“再跑一跑,看看自己的影子朋友,什么时候出现了,什么时候不见了。”幼儿又一次跑来跑去,发现阳光下有影,背阴处无影。“只有阳光下才有影子吗?”一个追问就能引起了幼儿的思考,想起了灯光下、月光下、手电筒下、蜡烛下......都有影子。“有光一定有影子吗?”“有”,“一定有”,孩子们回答很自信。“看一看,那里阳光下为什么没有影子?”“那里没有东西”“有东西挡着光就没有影子。”答案找到了,形成影子的条件是“光”和“物”,缺一不可,然后又通过画影子,发现“太阳在这边,影子就在那边”,“太阳和影子的方向总是相反的。再要求幼儿站在原地,早晨、中午、晚上各画一个影子,比一比三个影子有什么不同,从而发现太阳位置与影子位置,长短的变化。这些答案却不是教师直接告诉的,而是孩子们通过自身活动发现的。
(五)参与与体验
鼓励幼儿参加活动与环境直接接触,与周围人进行交往,产生情感的体验,萌发有益兴趣与情感。
在具体的活动中,通过幼儿之间,幼儿与父母、与教师的亲切交流,交流感情,可以使幼儿体验到特别的情感。例如,“三.八”节活动的目标重点是情感教育,它不可能通过一次庆祝会,给妈妈做朵小花就能奏效的。围绕“三.八”节组织儿歌、故事、联欢、画妈妈、送礼物、帮妈妈做些小事等一系列活动,妈妈爱孩子,孩子爱妈妈的情感自然地萌生了,这是上课讲千遍、万遍所不可能奏效的结果。
激疑与猜想、操作与尝试、交流与讨论、发现与创造、参与与体验可以同时交插使用,一次活动运用几种方法,但不一定每次活动要用各种方法。这些方法能激励幼儿主动活动。我们应该发挥自己的特长,运用和创造适用自己,更有效的方法去指导幼儿主动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
教育活动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而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活动,如何选择与组织,将极大地影响着幼儿的活动兴趣与教育效果,从而影响到幼儿最终的发展。因此,必须重视并合理地选择与组织好教育活动,确保教育目标和任务的完成。
一、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
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是教育活动的不同形式,它们有各自独特的功能,不能相互替代,而是互相配合,功能互补,教师要注意发挥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
(一) 集体活动
全班一起进行的具有共同发展目标的教育活动,它对培养集体意识,组织纪律,合作能力,自控能力有特殊作用。在集体活动中,师生间互动,同伴间互动,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充分思考,促进发展。
集体教育可采用游戏,参观,娱乐的形式,要让幼儿充分活动。
(二)小组活动
部分幼儿参加的教育活动。当部分幼儿对某一内容缺乏经验,或对某一活动有兴趣时,进行小组活动。它有利于教师对幼儿观察了解,因类施教,有利于幼儿交往、商讨、合作,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减少等待。
划分小组的方式多种:
1、幼儿发展水平不同时,可把相近水平的幼儿分为一组,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如组织小班幼儿参与布置教室,在教师准备的“春天”壁画上粘桃花,可按水平提出不同要求:如:有剪、有折、有粘......
2、幼儿兴趣不同时,按兴趣分组。选用不同材料,创造出具有个性的作品。
3、面对不同材料的尝试,可以根据幼儿的选择和爱好进行分组。
在教育实践中,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经常交替进行,有时相互渗透,互相包容。
二、促进主动活动的过程
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促进幼儿主动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幼儿不是被动的“接受器”,而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教师的责任不是简单地把结论告诉幼儿,而是指导他们去活动、去探索、去体验、去发现。
(一)激疑与猜想
“疑”就是幼儿原有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的矛盾。教师要善于抓住矛盾,利用矛盾激起幼儿的疑问,鼓励幼儿猜测答案和结论,让幼儿在渴求答案的心理状态下开始探索。
例如,“空气游戏”可以这样开始:教师将手绢塞入杯底,把杯口向下放入水下,让幼儿猜一猜“手绢湿了吗”,“湿了!”这是幼儿凭生活经验做出的猜想。但是拿出杯子,取出手绢,手绢没有湿,手绢为什么没有湿呢?结果与原有的经验不一致,产生了矛盾,疑问出现了。然后,教师又把手绢塞入杯底放入水中,再歪倒杯子,让气泡冒出,又问幼儿,“猜一猜,手绢湿了吗?”“没湿”(依据第一次经验)“湿了”(依据平时经验)“到底湿没湿呢?”“谁同意湿了请举手”“谁同意没湿请举手”两个意见僵持不下,幼儿迫切期待着结果。教师拿起杯子,取出手绢,手绢湿了,“为什么第一次手绢不湿,第二次手绢就湿了呢?”新的矛盾出现了,疑问越为越强烈,开始了对问题有了主动的探索。
(二)操作与尝试
充分利用环境材料,引导幼儿参与活动,鼓励他们动手操作,运用多种感官,获得直接的经验与感受。它包括操作、实验、种植、饲养、绘画、制作、采集、记录、拼插、构建等活动。
环境材料的色彩、形象、声响、趣味是吸引幼儿活动的外部诱因,但是有意识的操作探索活动需要教师的鼓励与引导,努力将幼儿低水平、无意识的“操作摆弄”上升为有意识的,持久的,主动的探索。
(三)交流与讨论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对于幼儿活动有的语言伴随尤为重要,它可以成为幼儿活动主动程度的一个标志,因此,应该鼓励幼儿互相交流、相互沟通。怎样让幼儿人人张口说话呢?
1、寻找有趣的话题
幼儿是爱说话的。当没有感兴趣的话题时,他们不想说话,也无话可说。“梦”是每个幼儿都有的经验,有的梦可怕,有的梦有趣,有的梦古怪,有的梦高兴......孩子都喜欢说,有话说,因此在系列教育活动中设计了“说梦”活动,“聊天”活动。可以有主题“聊天”“昨晚的电视……”也可以无主题“聊天”,海阔天空。
2、采用活泼的形式
说话的形式影响幼儿“动口”的积极性。应为采用讨论的形式,让幼儿七嘴八舌议论,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充分思考。在讨论中,大家同时说话,说话机会多了,胆子小的幼儿也敢说话了;缺乏自信的幼儿得到肯定与鼓励,想说话了;没有思考的幼儿也开始了思考。在讨论时,教师有两件事要做:一是“听”二是“看”。“听”就是听听孩子在说什么,听的目的,一是了解幼儿现状,二是组织提问顺序,幼儿争论后得到正确答案,能引导幼儿多角度思考。
(四)发现与创造
不要把答案直接告诉幼儿,而是创设情景,组织活动,带动幼儿去寻找答案,运用已有经验,解决问题。
“太阳和影子”的活动是在院子里进行的。“在院子里找一找,找到了什么影子”。孩子们跑来跑去,找到了花、草、大树等影子......“再跑一跑,看看自己的影子朋友,什么时候出现了,什么时候不见了。”幼儿又一次跑来跑去,发现阳光下有影,背阴处无影。“只有阳光下才有影子吗?”一个追问就能引起了幼儿的思考,想起了灯光下、月光下、手电筒下、蜡烛下......都有影子。“有光一定有影子吗?”“有”,“一定有”,孩子们回答很自信。“看一看,那里阳光下为什么没有影子?”“那里没有东西”“有东西挡着光就没有影子。”答案找到了,形成影子的条件是“光”和“物”,缺一不可,然后又通过画影子,发现“太阳在这边,影子就在那边”,“太阳和影子的方向总是相反的。再要求幼儿站在原地,早晨、中午、晚上各画一个影子,比一比三个影子有什么不同,从而发现太阳位置与影子位置,长短的变化。这些答案却不是教师直接告诉的,而是孩子们通过自身活动发现的。
(五)参与与体验
鼓励幼儿参加活动与环境直接接触,与周围人进行交往,产生情感的体验,萌发有益兴趣与情感。
在具体的活动中,通过幼儿之间,幼儿与父母、与教师的亲切交流,交流感情,可以使幼儿体验到特别的情感。例如,“三.八”节活动的目标重点是情感教育,它不可能通过一次庆祝会,给妈妈做朵小花就能奏效的。围绕“三.八”节组织儿歌、故事、联欢、画妈妈、送礼物、帮妈妈做些小事等一系列活动,妈妈爱孩子,孩子爱妈妈的情感自然地萌生了,这是上课讲千遍、万遍所不可能奏效的结果。
激疑与猜想、操作与尝试、交流与讨论、发现与创造、参与与体验可以同时交插使用,一次活动运用几种方法,但不一定每次活动要用各种方法。这些方法能激励幼儿主动活动。我们应该发挥自己的特长,运用和创造适用自己,更有效的方法去指导幼儿主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