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著长篇小说。“喜福会”是移民美国的母亲们为打麻将而取的聚会名。作者通过描写四对母女间的代沟和隔阂冲突,反映了华裔母族文化和异质文化相遇而生的碰撞与兼容以及两种文化在碰撞中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艰难求索。本文主要对《喜福会》中的创造记忆与家庭模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喜福会》;创造记忆;家庭模式
一、對《喜福会》创造记忆的分析
(一)创伤性记忆的精神分析。作者的精神分析观念表明:人们从出生开始,就不断的伴随着许多创伤,其中含有母子分娩过程、独立、学习、结婚、死亡……人们的潜意识里就会想到,每次成长的重要代价就是分离,与过去的自己变得大不相同,这代表着离开身边照顾自己的亲人、朋友越走越远.一个带着创伤的受害者一直消沉在以前的创伤记忆里,那么创伤片段的记忆就会时常浮现在他们的想象中或者梦中。现实中许多平常的现象也有可能成为创伤事件回忆的踏板,深刻回忆他们在创伤事件心理体会,创伤者还会对片段进行选择性“记忆”,作者把这种现象成为“屏蔽记忆”。还有种可能,或许在不知情下,往常的创伤者也大有可能变为下次创伤事件的实施者.
(二)华人群体的集体创伤性记忆。个人的遭遇往往会投射抽象升华为一个群体的典型处境,小说中人物的“创伤性记忆”也是旅居美国的华人群体文化处境的深层次影射:他们的集体创伤性记忆,国人尝试着主动治疗自己的创伤,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和文学水平的提高,我国文学在国际国际上也有了主权。随着美国就排华法案向我国道歉,我国文学正式修复创伤,出现了新的文学方式,从而构成文学身份的一种新的文学概念,融合了不同的民族文化。
二、“创伤性记忆”中对家庭模式的分析
小说中几位母亲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过去“创伤性记忆”的负面影响,又都无意识地将这种创伤情绪投射给她们的孩子,可见,她们给予女儿的爱本身是不完整的,是残缺的。可以说,亲情是爱的载体,也是伤害的载体.
(一)对抗的爱:龚琳达和韦弗利母女。亲情可以带动孩子心理的成长,龚琳达的爱却是一直被压制,她不会给与儿女正确的爱,长期的否决把冷漠和拒绝传递给子女,与母亲依恋体验的长期缺失使女儿也从小有了阴暗的心理,这一对母女之间创伤性记忆的模式也很符合她们的性格特点:韦弗利与第二个丈夫结婚,为了让母亲接受他开始自动的与母亲交流,终于打破了母女两个的隔阂,得到了母亲的肯定,最终走出了人生的阴影。
(二)沉重的爱:吴素云和吴精美母女。无论吴精美怎么努力,都无法得到母亲的认同。孩子的自我认同主要来自父母的肯定,长期的负面反馈造成了吴精美的自我认同不良,从而导致了她不能很好地协调自卑和自尊的心理平衡,也使她的创造和发展的能力受到了影响。她不能如母亲所愿弹好钢琴,钢琴表演的失败给了母亲最致命的打击,母亲“安静的,苍自的,好像失去一切的表情”给她带来了最大的伤害;母亲沉重的爱使得她们母女之问相互伤害其实母亲早已读懂了她,认识到了她的价值;而在母亲去世之后,精美踏上了回中国的路,去寻找自己的两个姐姐,这同时也是她的寻根之路,疗伤之路,她终于理解了母亲的创伤,以及母亲将一切希望和爱寄托在她身上的原因,她相信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她的伤口也最终愈。
(三)隐忍的爱:许安梅和许露丝母女。这对母女在依恋体验、客体关系和自我认同方面都存在着缺隐,她们克制着给对方的爱,从不敢爱得太热烈,这种爱是“隐忍的爱”。使得他们时时刻刻隐忍的是当时出现的男权问题,母亲安梅了解到这件事情的关键所在,告诉自己的女儿要勇敢的说出来,不能继续再有丝毫的顾虑;终于让女儿的丈夫醒悟发现她的存在价值,使得她有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婚姻。
(四)缺位的爱:圣克莱尔母女。女儿的婚姻仿佛精神分析的催眠术一样,将映映领入了自己的婚姻中一一盛气凌人的丈夫,忍气吞声的妻子,她突然间洞察了这一切的问题,从自己的世界中走了出来同时,她呼唤女儿,“像虎一样站起来为自己和生活斗争”,不再沉沦于弱者角色,勇于结束这段“貌合神离的婚姻,给自己一个解脱这也是映映的自我痊愈历程。
三、结语
对于作家而言,文学的创作和续作都是具有典型的艺术特征,对修复文学家被创伤的心理有着极大的效果,其创作的经历是良好的疗伤过程。本文通过故事的形式将作者生命中的苦难完全讲述出来,故事的层层深入,旧时的创伤逐渐清晰,揭露发泄,这种方法称为“宣泄治疗”,同时作者还尝试着通过文学了解“什么是我们面对他人苦难创伤的最好方法”。
参考文献
[1] 谢虹.从小说《喜福会》看“多文化人”理想的实现[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
[2] 张岚.《喜福会》中美国华裔儿女的自卑心理探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
[3] 但汉松.“9·11”小说的两种叙事维度:——以《坠落的人》和《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为例[J].当代外国文学,2011(02).
作者简介:向鑫锋,株洲市第二中学。
关键词:《喜福会》;创造记忆;家庭模式
一、對《喜福会》创造记忆的分析
(一)创伤性记忆的精神分析。作者的精神分析观念表明:人们从出生开始,就不断的伴随着许多创伤,其中含有母子分娩过程、独立、学习、结婚、死亡……人们的潜意识里就会想到,每次成长的重要代价就是分离,与过去的自己变得大不相同,这代表着离开身边照顾自己的亲人、朋友越走越远.一个带着创伤的受害者一直消沉在以前的创伤记忆里,那么创伤片段的记忆就会时常浮现在他们的想象中或者梦中。现实中许多平常的现象也有可能成为创伤事件回忆的踏板,深刻回忆他们在创伤事件心理体会,创伤者还会对片段进行选择性“记忆”,作者把这种现象成为“屏蔽记忆”。还有种可能,或许在不知情下,往常的创伤者也大有可能变为下次创伤事件的实施者.
(二)华人群体的集体创伤性记忆。个人的遭遇往往会投射抽象升华为一个群体的典型处境,小说中人物的“创伤性记忆”也是旅居美国的华人群体文化处境的深层次影射:他们的集体创伤性记忆,国人尝试着主动治疗自己的创伤,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和文学水平的提高,我国文学在国际国际上也有了主权。随着美国就排华法案向我国道歉,我国文学正式修复创伤,出现了新的文学方式,从而构成文学身份的一种新的文学概念,融合了不同的民族文化。
二、“创伤性记忆”中对家庭模式的分析
小说中几位母亲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过去“创伤性记忆”的负面影响,又都无意识地将这种创伤情绪投射给她们的孩子,可见,她们给予女儿的爱本身是不完整的,是残缺的。可以说,亲情是爱的载体,也是伤害的载体.
(一)对抗的爱:龚琳达和韦弗利母女。亲情可以带动孩子心理的成长,龚琳达的爱却是一直被压制,她不会给与儿女正确的爱,长期的否决把冷漠和拒绝传递给子女,与母亲依恋体验的长期缺失使女儿也从小有了阴暗的心理,这一对母女之间创伤性记忆的模式也很符合她们的性格特点:韦弗利与第二个丈夫结婚,为了让母亲接受他开始自动的与母亲交流,终于打破了母女两个的隔阂,得到了母亲的肯定,最终走出了人生的阴影。
(二)沉重的爱:吴素云和吴精美母女。无论吴精美怎么努力,都无法得到母亲的认同。孩子的自我认同主要来自父母的肯定,长期的负面反馈造成了吴精美的自我认同不良,从而导致了她不能很好地协调自卑和自尊的心理平衡,也使她的创造和发展的能力受到了影响。她不能如母亲所愿弹好钢琴,钢琴表演的失败给了母亲最致命的打击,母亲“安静的,苍自的,好像失去一切的表情”给她带来了最大的伤害;母亲沉重的爱使得她们母女之问相互伤害其实母亲早已读懂了她,认识到了她的价值;而在母亲去世之后,精美踏上了回中国的路,去寻找自己的两个姐姐,这同时也是她的寻根之路,疗伤之路,她终于理解了母亲的创伤,以及母亲将一切希望和爱寄托在她身上的原因,她相信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她的伤口也最终愈。
(三)隐忍的爱:许安梅和许露丝母女。这对母女在依恋体验、客体关系和自我认同方面都存在着缺隐,她们克制着给对方的爱,从不敢爱得太热烈,这种爱是“隐忍的爱”。使得他们时时刻刻隐忍的是当时出现的男权问题,母亲安梅了解到这件事情的关键所在,告诉自己的女儿要勇敢的说出来,不能继续再有丝毫的顾虑;终于让女儿的丈夫醒悟发现她的存在价值,使得她有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婚姻。
(四)缺位的爱:圣克莱尔母女。女儿的婚姻仿佛精神分析的催眠术一样,将映映领入了自己的婚姻中一一盛气凌人的丈夫,忍气吞声的妻子,她突然间洞察了这一切的问题,从自己的世界中走了出来同时,她呼唤女儿,“像虎一样站起来为自己和生活斗争”,不再沉沦于弱者角色,勇于结束这段“貌合神离的婚姻,给自己一个解脱这也是映映的自我痊愈历程。
三、结语
对于作家而言,文学的创作和续作都是具有典型的艺术特征,对修复文学家被创伤的心理有着极大的效果,其创作的经历是良好的疗伤过程。本文通过故事的形式将作者生命中的苦难完全讲述出来,故事的层层深入,旧时的创伤逐渐清晰,揭露发泄,这种方法称为“宣泄治疗”,同时作者还尝试着通过文学了解“什么是我们面对他人苦难创伤的最好方法”。
参考文献
[1] 谢虹.从小说《喜福会》看“多文化人”理想的实现[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
[2] 张岚.《喜福会》中美国华裔儿女的自卑心理探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
[3] 但汉松.“9·11”小说的两种叙事维度:——以《坠落的人》和《转吧,这伟大的世界》为例[J].当代外国文学,2011(02).
作者简介:向鑫锋,株洲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