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教育家博耶尔在《基础学校:学习的共同体》一书中首次使用“学习共同体”的概念。他认为:学习共同体是所有人因共同的使命并朝共同的愿景一起学习的组织,共同体中的人共同分享学习的兴趣,共同寻找通向知识的旅程和理解世界运作的方式,朝着教育这一相同的目标相互作用和共同参与。”下文将浅析的即是与“共同体”相关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建构策略。
一、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意义特征
师生学习共同体,是指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的一个团体。在这个学习团体中,成员共同学习、彼此沟通、分享智慧、交流情感、体验和观念,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在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课堂中的师生学习共同体,应该是一个和谐的团体。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充分地得到彰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一种平等交往和对话的关系,教学交往不是以自己的观点来征服或消灭对方的观点,而是一种对对方个性的肯定、接纳、尊重和认同。师生学习共同体有如下特征:
1 从“蓝本”到“文本”。传统的课堂里,教材是不可动摇的“蓝本”,教师把教材、教参的内容机械地复制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囫囵吞枣地咽下去。而和谐理念下的教材,以“文本”的形式呈现在师生面前,它只是一个“话题”、一个“素材”,有许多未规定的空间,师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和理解,去补充、去完形,去建构和生成“文本”更丰富的意义。
2 从“听话”到“对话”。传统的课堂里,教师是讲台上的“独语”者,学生只有“听话”的权力,实际上成了等待灌注的知识回收站。即使学生有自己的创造,也被教师“格式化”。而师生共同学习的课堂,强调的是师生交往中的“对话”,它是教师和学生各自凭借自己的信息背景和知识经验,通过平等的对话、意见的沟通、思维的碰撞,从而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3 从“独做”到“合作”。师生学习共同体倡导合作学习,这种合作学习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包含师生问的合作、学生个体问的合作、学生学习小组问的合作等。合作学习以开发学习中师生的关系为基点,以互动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团队成绩为评价标准。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合作者的位置上,创造合作的情境,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信息共享的快乐。
4 从“经验”到“体验”。传统的课常里,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和经验的接受,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感受,课堂远离学生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和谐理念下的课堂,不再把传授既有知识经验作为教学的唯一任务,它更强调学生的亲历与体验,珍视学生的个性感受,让学生在多元并存的前提下拥有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二、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建构策略
1 关注参与程度。师生学习共同体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主动参与和有效参与的课常。在参与中,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产生创造性的火花。要让学生从外在行为到内在心理都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使学生的参与有广度、有深度、有效度。课堂上要让学生始终觉得“这些是我想要了解、学习的,是我愿意思考、讨论的”,可让学生讨论“本文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讨论的内容?”这一问题,接着引导学生按照字词句段篇的认知规律逐步讨论,在讨论中慢慢明确学习目标,也逐步完成对文本内容的学习。
2 关注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就是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亲历性。体验意味着亲历,意味着在场。这种在场包括实践层面的“在场”和心理层面的“在场”。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获得自己真切而独特的体验,要注重学生体验过程的个性化。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主体水平的差异性和兴趣爱好的特殊性致使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不一样。因此,教师要真正让学生拥有自己的体验机会,不能取代学生的情感体验。
3 关注合作交流。传统教学把形成知识的生动过程变成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剥离知识和智力的内在联系,排斥学生的自主思维。课堂上,学生无需思考,无需评判,无需创新,唯一任务是听、记前人盖棺定论的知识。这种重结论、轻过程的课堂教学,摧残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因此,必须变“刚性灌输”为“探究合作”。比如,教师执教《水》一课时,有学生提出:“母亲为什么把‘渴’说成‘饿’呢?”这个问题具有挑战性。教师让学生先进行小组内的讨论,归纳初步意见再全班交流。学生在合作讨论中有争议、有共识,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合作讨论中并作出引导。师生最终得出了如下带有儿童趣味的结论:他们实在是太渴了,水简直成了“救命粮”,所以说“饿”;有句话说“春雨贵如油”,这里就是滴水贵如粮。学生的答案是如此充满稚气又富有创意,我们怎能不惊叹学生的合作潜能呢?又怎能不大力关注学生的的合作学习呢?
4 关注个性差异。学生的经验差异、发展差异、性别差异、学习风格差异等,使学生在群体中表现为多元化人格,形成了个性差异。要认同学生的多样性,尊重课堂中的“每一个”,不能用统一的标准驱使所有的学生“齐步走”,不能把目光仅仅聚焦于少数优秀学生身上,而应该采用“同步教、异步学”的方法分层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最优化的发展。
我校的小班化教学十分重视分层教学,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和发展的不同程度,分层确定目标,分组组织学习,强化个别辅导,实现让全体学生分层递进的目标。比如分层次布置作业,目的就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①作业量分层。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每课的基础性练习必不可少,以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至于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的一些拓展性练习,他们可以选做或不做。②作业难度分层。找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确定基础达标、能力拓展、创新提高三级目标,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要求一般学生能实现基础目标,努力完成拓展目标,基础较好的学生努力完成创新目标。③完成作业时间分层。教师还以分发“免做券”等形式相机鼓励学生向更高层次挑战。作业布置一定要实行弹性制,只要学生取得了进步,就适当地进行调整,实行“升级”制度。
在共同体的课堂中,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喜欢这样的课堂,对课堂有归属感和认同感。而教师则在共同体课堂上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心理、学习的方式、学习的收获,实现教学相长。
一、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意义特征
师生学习共同体,是指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的一个团体。在这个学习团体中,成员共同学习、彼此沟通、分享智慧、交流情感、体验和观念,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在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课堂中的师生学习共同体,应该是一个和谐的团体。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充分地得到彰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一种平等交往和对话的关系,教学交往不是以自己的观点来征服或消灭对方的观点,而是一种对对方个性的肯定、接纳、尊重和认同。师生学习共同体有如下特征:
1 从“蓝本”到“文本”。传统的课堂里,教材是不可动摇的“蓝本”,教师把教材、教参的内容机械地复制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囫囵吞枣地咽下去。而和谐理念下的教材,以“文本”的形式呈现在师生面前,它只是一个“话题”、一个“素材”,有许多未规定的空间,师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和理解,去补充、去完形,去建构和生成“文本”更丰富的意义。
2 从“听话”到“对话”。传统的课堂里,教师是讲台上的“独语”者,学生只有“听话”的权力,实际上成了等待灌注的知识回收站。即使学生有自己的创造,也被教师“格式化”。而师生共同学习的课堂,强调的是师生交往中的“对话”,它是教师和学生各自凭借自己的信息背景和知识经验,通过平等的对话、意见的沟通、思维的碰撞,从而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3 从“独做”到“合作”。师生学习共同体倡导合作学习,这种合作学习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包含师生问的合作、学生个体问的合作、学生学习小组问的合作等。合作学习以开发学习中师生的关系为基点,以互动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团队成绩为评价标准。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合作者的位置上,创造合作的情境,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信息共享的快乐。
4 从“经验”到“体验”。传统的课常里,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和经验的接受,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感受,课堂远离学生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和谐理念下的课堂,不再把传授既有知识经验作为教学的唯一任务,它更强调学生的亲历与体验,珍视学生的个性感受,让学生在多元并存的前提下拥有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二、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建构策略
1 关注参与程度。师生学习共同体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主动参与和有效参与的课常。在参与中,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产生创造性的火花。要让学生从外在行为到内在心理都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使学生的参与有广度、有深度、有效度。课堂上要让学生始终觉得“这些是我想要了解、学习的,是我愿意思考、讨论的”,可让学生讨论“本文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讨论的内容?”这一问题,接着引导学生按照字词句段篇的认知规律逐步讨论,在讨论中慢慢明确学习目标,也逐步完成对文本内容的学习。
2 关注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就是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亲历性。体验意味着亲历,意味着在场。这种在场包括实践层面的“在场”和心理层面的“在场”。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获得自己真切而独特的体验,要注重学生体验过程的个性化。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主体水平的差异性和兴趣爱好的特殊性致使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不一样。因此,教师要真正让学生拥有自己的体验机会,不能取代学生的情感体验。
3 关注合作交流。传统教学把形成知识的生动过程变成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剥离知识和智力的内在联系,排斥学生的自主思维。课堂上,学生无需思考,无需评判,无需创新,唯一任务是听、记前人盖棺定论的知识。这种重结论、轻过程的课堂教学,摧残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因此,必须变“刚性灌输”为“探究合作”。比如,教师执教《水》一课时,有学生提出:“母亲为什么把‘渴’说成‘饿’呢?”这个问题具有挑战性。教师让学生先进行小组内的讨论,归纳初步意见再全班交流。学生在合作讨论中有争议、有共识,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合作讨论中并作出引导。师生最终得出了如下带有儿童趣味的结论:他们实在是太渴了,水简直成了“救命粮”,所以说“饿”;有句话说“春雨贵如油”,这里就是滴水贵如粮。学生的答案是如此充满稚气又富有创意,我们怎能不惊叹学生的合作潜能呢?又怎能不大力关注学生的的合作学习呢?
4 关注个性差异。学生的经验差异、发展差异、性别差异、学习风格差异等,使学生在群体中表现为多元化人格,形成了个性差异。要认同学生的多样性,尊重课堂中的“每一个”,不能用统一的标准驱使所有的学生“齐步走”,不能把目光仅仅聚焦于少数优秀学生身上,而应该采用“同步教、异步学”的方法分层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最优化的发展。
我校的小班化教学十分重视分层教学,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和发展的不同程度,分层确定目标,分组组织学习,强化个别辅导,实现让全体学生分层递进的目标。比如分层次布置作业,目的就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①作业量分层。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每课的基础性练习必不可少,以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至于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的一些拓展性练习,他们可以选做或不做。②作业难度分层。找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他们确定基础达标、能力拓展、创新提高三级目标,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要求一般学生能实现基础目标,努力完成拓展目标,基础较好的学生努力完成创新目标。③完成作业时间分层。教师还以分发“免做券”等形式相机鼓励学生向更高层次挑战。作业布置一定要实行弹性制,只要学生取得了进步,就适当地进行调整,实行“升级”制度。
在共同体的课堂中,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喜欢这样的课堂,对课堂有归属感和认同感。而教师则在共同体课堂上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心理、学习的方式、学习的收获,实现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