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的前身为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作为证大集团投资建立的非盈利艺术机构,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自2005年开馆展“电子园林”开幕以来,就定位在关注新媒体、新绘画的成长和发展,对中国本土当代艺术史的价值观和方法论进行梳理、关注以艺术介入社会的公共话题等具有当代性的范畴之内。曾先后举办了如2006年“闪亮像素”、“拾贰:中国当代艺术奖(CCAA)获奖作品展”、2007年“卡塞尔文献展50年——移动中的档案馆”、“刷新——中国青年艺术家”、“软力量:亚洲态度”等一系列优秀展览。2008年,“介入:艺术生活366天”大型文化活动也得到了非常高的社会关注度。之后,证大又把目光重点转向对中国当代艺术史的梳理和对青年艺术家的扶持上,如在2008年至2009年间推出的四位重量级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个展,包括汪建伟个展“人质”、宋冬个展、邱志杰个展“庄子的镇静剂”以及杨福东个展“离信之雾”等,也清晰地表露了证大现代艺术馆的立场。在2009年国庆前夕,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正式更名为喜马拉雅美术馆,并于2012年式迁入由著名建筑师矶崎新设计的喜玛拉雅中心之内。
在被问及喜马拉雅美术馆的名称由来时,现任执行馆长王纯杰表示,在证大集团董事长戴志康眼中,证大喜玛拉雅中心这个建筑30%是技术和建筑,剩下的70%都是人文的东西。在民间有很多关于远在青藏高原的喜马拉雅山的传说,吉祥与纯洁的象征寓意让喜马拉雅在很多时候都成为一种守护东方文明的象征,美术馆也希望借用喜马拉雅山在现实世界中的高度打造出当代艺术中精神世界的高度。而从“现代艺术馆”更名为“美术馆”,是因为前者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化背景下发展过来的名词,证大最初是抱着向西方学习和借鉴的态度来做的,其中既有现代性的实践,也有当代性的实践,但在后来的发展中越来越感觉到“现代艺术馆”这个名称具有后殖民的倾向,而“美术”这两个字,虽然是从日本移植过来的,但已经被中国本土文化吸收了。另外,所谓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的叫法,都带有明显的西方文化的印记,所以在命名中去掉并改成比较中性的“美术馆”一词。王纯杰说:“很幸运美术馆有证大集团董事长戴志康的全力支持。在美术馆的定位和文化理念的框架中可以发展学术的空间和创造力,同时也不能够脱离在社会大环境所包容的范围。现在的喜马拉雅美术馆相比之前的证大现代艺术馆来说,定位和倾向性更明确了,就是要推动具有中国文化精神的当代艺术的发展,在借用西方美术馆的一些运营模式和管理经验的同时,在展览和活动的学术定位上更加强调当代与传统之间的联系、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联接等。”
在中国当下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建设热潮中,大量以“美术馆”之名兴建起的超大空间建筑却时常在现实中扮演着画廊一级市场的商业化角色,而隐藏在其背后的原因正是学术定位上的含混与模糊,在谈到美术馆与画廊间的区别时王纯杰说到:“除了非盈利之外,美术馆与画廊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美术馆具有公共性质和明晰的学术性定位。而美术馆自身针对公共教育和公共推广的项目设置、对于学术研究和美术史梳理的重视、对艺术品拥有保存、维护和收藏的能力等,也都是美术馆的重要功能。”之后王纯杰又谈到了喜马拉雅美术馆本身具体的学术定位,他说:“美术馆的定位是依靠明晰的文化理念来支撑的,这种文化理念是经过美术馆理事会的討论和磨合后达成的、一种具有共识性的态度。而作为馆长的工作就是要有效地组织不同的展览和艺术活动去演绎这个共通的文化理念。戴志康曾经说过:‘我们一切的工作,不是把世界的主流价值带入中国,而是把中国的主流价值带给世界。’这也是喜马拉雅美术馆的立馆宗旨。以展览为例,现在喜马拉雅美术馆所做的工作不再局限于跨媒介的、表面性的类别判断上,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认为并不只有新媒体、先锋音乐和实验话剧等才是具有当代性意义的、‘好’的媒介,我们虽然强调艺术的综合性表现,但并不是说使用的媒介种类或各媒介之间的交叉越多越杂越好,深入地挖掘某个媒介领域内的实践与理论梳理,在选择和判断基础上进行排除与简化,才能真正推出具有人文价值的、好的艺术来。也正如黄冰逸馆长所说:‘未来的当代美术馆,一定是超越了狭窄的‘当代艺术’领域的,一定是超越了简单的政治和市场的挟制的,一定是充满了人文的激情和创造的喜悦的。’”
现在的喜马拉雅美术馆在强调传播和推介来自全球前端的当代思想的同时,也更加注重以中国的观察方式贡献自己对世界文化研究的独特视角。以美术馆为平台来重新梳理历史与未来之间的关系,构建公共领域和学术领域的交叉点,从个案出发来组织美术馆整体的学术架构,以此来创造未来美术馆的新模式。如之前和朱屺瞻艺术馆合作主办的“2012上海新水墨大展之互动展:‘墨’测高深—当代空间水墨展”就是一例:这次展览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水墨”联展,而是将“墨”作为一种可以深入挖掘和探讨的媒介,通过不同个体的独特视角来印证水墨精神多维存在的方式和可能性等。如在展览中探讨的“空间水墨”的问题就已经超越了传统平面水墨画的限制,其中一些并非水墨专业出身的艺术家将水墨材质融入自己的创作之中,引发了包含着多种材料语言所构成的跨越与组合,在将水墨放在具体的空间中进行表达的同时,也完成了水墨从平面向立体的视觉转换和对水墨精神新空间的拓展。同时由展览衍生出的文献读本,也对1980年代以来空间水墨艺术史进行了学术性的梳理;而与展览相关的高校巡讲和相关工作坊等项目的展开,又进一步将经典文化内核结合当代艺术的实践,以通俗的方式向公众进行了推广,王纯杰说:“这种将传统与当代、经典与普及相互结合的新型模式,也是喜玛拉雅美术馆未来的发展的主要方向。”
除了位于上海浦东喜马拉雅中心内的美术馆空间之外,喜马拉雅美术馆还有两个战略延伸空间。其中位于上海市杨浦区五维创意园区内的证大当代艺术空间,是以展示具有前卫性的当代艺术作品为核心的,在空间中常设的国际艺术家驻留工作室,也是喜马拉雅用以加强与国际艺术进行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而上海证大朱家角艺术馆作为喜玛拉雅美术馆的一所小型特色分馆,在定位与功能上其与总馆存在显著差异。据王纯杰介绍,证大朱家角艺术馆的主体定位为梳理中国水墨的谱系、研究并展示水墨精神的传承和推广水墨艺术在当代生活中的表征这三方面,并以国际艺术家驻馆项目和公众教育推广为两翼。同时鉴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沪西著名的旅游区,其文化的影响力也能够辐射到浙北和苏南两地—与二级分馆的属性,从功能层面的考虑证大朱家角艺术馆将凸显美术馆的教育功能,弱化收藏与展览功能—“以教育功能为轴心,我们将邀请社会学、文化学、艺术界专家围绕水墨艺术精神在当代生活的表征,整合当地文化资源,结合视觉、听觉和触感艺术等,创造全新的教育模式,用传统的种子演绎当代文脉的传承。并将我们的研究与教育成果通过国际艺术家交换计划及时地传播出去,同时,接收到来自各方的回馈和反应,而所有项目的主体构成则重点放在普通的市民的参与上。”
最后,在谈到中国的民营美术馆与公立美术馆关系时,王纯杰说到:“民间的艺术蓬勃兴旺才是真正的艺术繁荣,无论如何坎坷不平,婉转曲直,壮大民营美术馆和推动本土的艺术都是中国艺术发展的必然之路。民营美术馆不是公立美术馆的补充形式,它应该是艺术繁荣的主要推动力。如果在这点上社会有共识,那么文化艺术的百花齐放,绚丽光彩就在不远了。现阶段中国大部分公立美术馆的发展瓶颈,主要体现在对体制改革和开放性决策等方面的限制上,但民营美术馆在这些方面已经表现出了更加灵活与多样的态势,比如说在启用个体策展人机制和展览模式的创新上等方面。而如何扩大公众的参与度,让艺术界以及社会受众更多地参与到美术馆的发展决策中来,是公立和民营美术馆共同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在被问及喜马拉雅美术馆的名称由来时,现任执行馆长王纯杰表示,在证大集团董事长戴志康眼中,证大喜玛拉雅中心这个建筑30%是技术和建筑,剩下的70%都是人文的东西。在民间有很多关于远在青藏高原的喜马拉雅山的传说,吉祥与纯洁的象征寓意让喜马拉雅在很多时候都成为一种守护东方文明的象征,美术馆也希望借用喜马拉雅山在现实世界中的高度打造出当代艺术中精神世界的高度。而从“现代艺术馆”更名为“美术馆”,是因为前者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化背景下发展过来的名词,证大最初是抱着向西方学习和借鉴的态度来做的,其中既有现代性的实践,也有当代性的实践,但在后来的发展中越来越感觉到“现代艺术馆”这个名称具有后殖民的倾向,而“美术”这两个字,虽然是从日本移植过来的,但已经被中国本土文化吸收了。另外,所谓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的叫法,都带有明显的西方文化的印记,所以在命名中去掉并改成比较中性的“美术馆”一词。王纯杰说:“很幸运美术馆有证大集团董事长戴志康的全力支持。在美术馆的定位和文化理念的框架中可以发展学术的空间和创造力,同时也不能够脱离在社会大环境所包容的范围。现在的喜马拉雅美术馆相比之前的证大现代艺术馆来说,定位和倾向性更明确了,就是要推动具有中国文化精神的当代艺术的发展,在借用西方美术馆的一些运营模式和管理经验的同时,在展览和活动的学术定位上更加强调当代与传统之间的联系、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联接等。”
在中国当下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建设热潮中,大量以“美术馆”之名兴建起的超大空间建筑却时常在现实中扮演着画廊一级市场的商业化角色,而隐藏在其背后的原因正是学术定位上的含混与模糊,在谈到美术馆与画廊间的区别时王纯杰说到:“除了非盈利之外,美术馆与画廊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美术馆具有公共性质和明晰的学术性定位。而美术馆自身针对公共教育和公共推广的项目设置、对于学术研究和美术史梳理的重视、对艺术品拥有保存、维护和收藏的能力等,也都是美术馆的重要功能。”之后王纯杰又谈到了喜马拉雅美术馆本身具体的学术定位,他说:“美术馆的定位是依靠明晰的文化理念来支撑的,这种文化理念是经过美术馆理事会的討论和磨合后达成的、一种具有共识性的态度。而作为馆长的工作就是要有效地组织不同的展览和艺术活动去演绎这个共通的文化理念。戴志康曾经说过:‘我们一切的工作,不是把世界的主流价值带入中国,而是把中国的主流价值带给世界。’这也是喜马拉雅美术馆的立馆宗旨。以展览为例,现在喜马拉雅美术馆所做的工作不再局限于跨媒介的、表面性的类别判断上,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认为并不只有新媒体、先锋音乐和实验话剧等才是具有当代性意义的、‘好’的媒介,我们虽然强调艺术的综合性表现,但并不是说使用的媒介种类或各媒介之间的交叉越多越杂越好,深入地挖掘某个媒介领域内的实践与理论梳理,在选择和判断基础上进行排除与简化,才能真正推出具有人文价值的、好的艺术来。也正如黄冰逸馆长所说:‘未来的当代美术馆,一定是超越了狭窄的‘当代艺术’领域的,一定是超越了简单的政治和市场的挟制的,一定是充满了人文的激情和创造的喜悦的。’”
现在的喜马拉雅美术馆在强调传播和推介来自全球前端的当代思想的同时,也更加注重以中国的观察方式贡献自己对世界文化研究的独特视角。以美术馆为平台来重新梳理历史与未来之间的关系,构建公共领域和学术领域的交叉点,从个案出发来组织美术馆整体的学术架构,以此来创造未来美术馆的新模式。如之前和朱屺瞻艺术馆合作主办的“2012上海新水墨大展之互动展:‘墨’测高深—当代空间水墨展”就是一例:这次展览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水墨”联展,而是将“墨”作为一种可以深入挖掘和探讨的媒介,通过不同个体的独特视角来印证水墨精神多维存在的方式和可能性等。如在展览中探讨的“空间水墨”的问题就已经超越了传统平面水墨画的限制,其中一些并非水墨专业出身的艺术家将水墨材质融入自己的创作之中,引发了包含着多种材料语言所构成的跨越与组合,在将水墨放在具体的空间中进行表达的同时,也完成了水墨从平面向立体的视觉转换和对水墨精神新空间的拓展。同时由展览衍生出的文献读本,也对1980年代以来空间水墨艺术史进行了学术性的梳理;而与展览相关的高校巡讲和相关工作坊等项目的展开,又进一步将经典文化内核结合当代艺术的实践,以通俗的方式向公众进行了推广,王纯杰说:“这种将传统与当代、经典与普及相互结合的新型模式,也是喜玛拉雅美术馆未来的发展的主要方向。”
除了位于上海浦东喜马拉雅中心内的美术馆空间之外,喜马拉雅美术馆还有两个战略延伸空间。其中位于上海市杨浦区五维创意园区内的证大当代艺术空间,是以展示具有前卫性的当代艺术作品为核心的,在空间中常设的国际艺术家驻留工作室,也是喜马拉雅用以加强与国际艺术进行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而上海证大朱家角艺术馆作为喜玛拉雅美术馆的一所小型特色分馆,在定位与功能上其与总馆存在显著差异。据王纯杰介绍,证大朱家角艺术馆的主体定位为梳理中国水墨的谱系、研究并展示水墨精神的传承和推广水墨艺术在当代生活中的表征这三方面,并以国际艺术家驻馆项目和公众教育推广为两翼。同时鉴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沪西著名的旅游区,其文化的影响力也能够辐射到浙北和苏南两地—与二级分馆的属性,从功能层面的考虑证大朱家角艺术馆将凸显美术馆的教育功能,弱化收藏与展览功能—“以教育功能为轴心,我们将邀请社会学、文化学、艺术界专家围绕水墨艺术精神在当代生活的表征,整合当地文化资源,结合视觉、听觉和触感艺术等,创造全新的教育模式,用传统的种子演绎当代文脉的传承。并将我们的研究与教育成果通过国际艺术家交换计划及时地传播出去,同时,接收到来自各方的回馈和反应,而所有项目的主体构成则重点放在普通的市民的参与上。”
最后,在谈到中国的民营美术馆与公立美术馆关系时,王纯杰说到:“民间的艺术蓬勃兴旺才是真正的艺术繁荣,无论如何坎坷不平,婉转曲直,壮大民营美术馆和推动本土的艺术都是中国艺术发展的必然之路。民营美术馆不是公立美术馆的补充形式,它应该是艺术繁荣的主要推动力。如果在这点上社会有共识,那么文化艺术的百花齐放,绚丽光彩就在不远了。现阶段中国大部分公立美术馆的发展瓶颈,主要体现在对体制改革和开放性决策等方面的限制上,但民营美术馆在这些方面已经表现出了更加灵活与多样的态势,比如说在启用个体策展人机制和展览模式的创新上等方面。而如何扩大公众的参与度,让艺术界以及社会受众更多地参与到美术馆的发展决策中来,是公立和民营美术馆共同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