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解析论语篇目《侍坐》,欣赏和学习我国大教育家孔子的教学艺术。
【关键词】《侍坐》;孔子;教学
《侍坐》(选自《论语·先进》,标题为后人加)是先秦散文名篇。主要记叙孔子与其4个弟子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之间就治国方略展开的一场对话,可视为《论语》中一篇相当完整的授课实录。文章朴实隽永,表达了儒家“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而其中孔子的教学艺术更是让人叹为观止。让我们由此来解读大教育家独有的风度容止。
一、得体的教学形式
《论语》告诉我们,对话教学是孔子常用的教学方法,在《侍坐》中孔子运用了这一基本方法,由于学而优则仕是孔子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是孔子倡导的君子法则,所以对这样一场涉及到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和弟子们的志向抱负的课堂教学,根据教学要了解学生治国方略的目的要求,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孔子是颇具匠心的,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的常规教学模式,显然对这个富有个性色彩案,又必须求真的答题要求,是不太合适的,解惑尚可,但必须让惑出现。因此只有营造一种轻松宽裕的气氛才能使学生自由和自然的发挥,才能解惑答疑。故此,孔子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一节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积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谈话课,话题是“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即“假如你达,则何以兼济天下”也即各言其志,这种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专题谈话教学,可让学生视作是一堂谈治世理想的口头作文来驾轻就熟。这样使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以及教学主体获得了最佳组合。
二、巧妙地教学方法
在这堂谈话课里,孔子所持的是完全不干预、不设定答题规则和标准答案的开放姿态,其教学方法十分精妙:
(一)精炼导语三步曲
好的导语是一堂课是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在教学中起到开闸助跑的作用。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重要。在《侍坐》这堂课里孔子的导语是三句话三部曲。其一是解除师道尊严的压迫,说老师比你们“大不了几天”,所以“别不敢跟我说真话”,创造学生放大胆子说话的言语空间。其二是激发学生的言说欲望:“平时你们老说:‘您不了解我!’”,带点仿佛朋辈间的埋怨口气,更有知音之意激将学生。三是命题布置学习任务:如果有人了解你们启用你们,你们打算怎么为人所用啊?这里给学生的教学任务非常具体:“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导语包含了孔子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这里孔子教态谦和平易近人,用语及其简洁明了且点到为止,立意明确。颇具启发性鞭策行。是一个典范的导语教学。
(二)静观其答,不置可否,尊重个性,循循善诱
现在我们来看教学过程:受孔子导语激发,子路率尔对曰,说自己三年能把百里方圆、内忧外患中的诸侯国的百姓教导得英勇善战,明白事理。孔子听后无言,但哂之,微笑而已。接下来是冉求发言,他说自己只想治理方圆六七十里的小国,且只能做到解决温饱,礼乐教化还要等君子来做。孔子无言。其次是公西华(赤)答题,他首先声明:说的不见得做得到,但愿意朝这方面努力,做一个诸侯盟会祭祀时管司仪的小官。孔子仍然静听、不表态。在三个学生答题的过程中,孔子除了对子路用了一个哂之的态势语并三次对其他学生分别呼之名“求”,“赤”,“点”,诱问“尔何如”(你怎么样)以外,始终表示缄默,静而观之,不置可否,这无疑给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发挥以极大的空间,表现了导师对学生的悉心关注信任和尊重。试想,假如中途评价其中一个学生,是否就会对答题起到一个引导或暗示作用,妨碍到学生自己的逻辑思维和真实思想呢。正因为老师笑而不答,静而不议,循循善诱,包容不拘,方使学生广开言路言无不尽出语由衷,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此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精湛的教学艺术和亲切谦和的教态教风。
再看课堂中孔子对个性的尊重,对学生的宽容。在以上发言时,曾皙(点)一直在鼓瑟即弹琴,似乎根本不听别人的发言,但是孔子却毫不介意,很温和地问他:“点啊,你怎么做呀?”点被问后,并不应声而起,而是再弹了几下琴(“鼓瑟希”),最后奏出一个“铿尔”的余音,才站起来。曽皙我行我素的个性在这里可谓昭然若揭,但孔子对此并没有半点斥责和批评,他深谙人各有性,理想应该出自内心,让学生讲真话必须有说真话的语境,只有营造宽泛轻松的气氛才有助于学生答题。,严厉的耳提面命之下得出的只能是低头拱肩不由衷言。这里孔子对语境的重视,宽以待人的师德不拘一格的教学形式和因材施教的教育风范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三)一句话收题,结课精彩
可以说曾点在这四个学生里,是个另类。他的作文完全是“跑题作文”。老师问的是:如果有人用你,你怎么干。他却先声明,我跟他们想的不一样,孔子则答道:“有什么关系,各言其志嘛!”对他予以了极大地包容和激励。于是曾点就放心地把他的“跑题作文”说了出来:“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意思是“到了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经做好了(穿上),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水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
出乎意外,老师激动了,(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竟然一声叹息,说:“我赞成点。”然后宣布“散课”。对与众不同的学生如此关怀包容肯定,使我们深感孔子为师的胸襟和仁爱,而一句话的收题,用语高度精炼,使结课十分干净利落精彩动人,又着实令人回味无穷。由此看来孔子对这堂课的教学组织是多具匠心。
三、卓越的激励艺术
由于曾皙答题的形象描述,艺术的表现了以礼治国仁爱待人的治国方略,与孔子的政治理想和教育目的十分契合,当即获得了孔子的赞叹。这时所有的学生都答题完毕,所以孔子的语言就是本课的结束语。由于孔子没有对其他同学的答题给予任何批复引起了曾皙疑惑,课后他问孔子:对其他三个同学的志向您怎么看?为什么子路一说完您就微笑?
孔子的答疑十分仔细,他很具体的谈了自己的想法:他们仨不过是各言其志,没什么不行的。只是子路既说以礼治国,要教导百姓懂事理,自己倒出言不谦虚,本身就不合礼数,所以不以为然哂之。而另两位虽谦虚得多,其实志向并不小,只是对礼仪的认识有限。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作为老师的孔子诲人不倦,对学生提出来的疑惑多么重视,答疑多么认真仔细有耐心。结合前面,我们看到孔子在批评子路时只用了一个微笑的态势语“哂之”,在表扬曾点时却用了一个“喟然”而叹的态势语和曰,“我与点也。”的语言,对比两者其表情色彩轻重浓淡不同,前者淡后者浓,前者力度轻后者份量重,这种行批评轻而少,施赞扬重而多的方式正是激励最重要的原则,孔子的激励的艺术多么高超啊。
总之,赏析《侍坐》,我们看到了孔子作为一个大教育家的风范,他的教学相长,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等教育理念都体现在他的教学实践中,而他春风化雨的平易和蔼谦和仁爱及其精湛的教育艺术展现了一代圣师的教育风采。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孔子以其深邃的教育思想、睿智的教学言行、高尚的师德人格永远为世代学习、仰慕。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M].中华书局,1962.
[2]梁海明译注.论语[M].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关键词】《侍坐》;孔子;教学
《侍坐》(选自《论语·先进》,标题为后人加)是先秦散文名篇。主要记叙孔子与其4个弟子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之间就治国方略展开的一场对话,可视为《论语》中一篇相当完整的授课实录。文章朴实隽永,表达了儒家“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而其中孔子的教学艺术更是让人叹为观止。让我们由此来解读大教育家独有的风度容止。
一、得体的教学形式
《论语》告诉我们,对话教学是孔子常用的教学方法,在《侍坐》中孔子运用了这一基本方法,由于学而优则仕是孔子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是孔子倡导的君子法则,所以对这样一场涉及到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和弟子们的志向抱负的课堂教学,根据教学要了解学生治国方略的目的要求,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孔子是颇具匠心的,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的常规教学模式,显然对这个富有个性色彩案,又必须求真的答题要求,是不太合适的,解惑尚可,但必须让惑出现。因此只有营造一种轻松宽裕的气氛才能使学生自由和自然的发挥,才能解惑答疑。故此,孔子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一节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积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谈话课,话题是“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即“假如你达,则何以兼济天下”也即各言其志,这种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专题谈话教学,可让学生视作是一堂谈治世理想的口头作文来驾轻就熟。这样使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以及教学主体获得了最佳组合。
二、巧妙地教学方法
在这堂谈话课里,孔子所持的是完全不干预、不设定答题规则和标准答案的开放姿态,其教学方法十分精妙:
(一)精炼导语三步曲
好的导语是一堂课是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在教学中起到开闸助跑的作用。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重要。在《侍坐》这堂课里孔子的导语是三句话三部曲。其一是解除师道尊严的压迫,说老师比你们“大不了几天”,所以“别不敢跟我说真话”,创造学生放大胆子说话的言语空间。其二是激发学生的言说欲望:“平时你们老说:‘您不了解我!’”,带点仿佛朋辈间的埋怨口气,更有知音之意激将学生。三是命题布置学习任务:如果有人了解你们启用你们,你们打算怎么为人所用啊?这里给学生的教学任务非常具体:“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导语包含了孔子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这里孔子教态谦和平易近人,用语及其简洁明了且点到为止,立意明确。颇具启发性鞭策行。是一个典范的导语教学。
(二)静观其答,不置可否,尊重个性,循循善诱
现在我们来看教学过程:受孔子导语激发,子路率尔对曰,说自己三年能把百里方圆、内忧外患中的诸侯国的百姓教导得英勇善战,明白事理。孔子听后无言,但哂之,微笑而已。接下来是冉求发言,他说自己只想治理方圆六七十里的小国,且只能做到解决温饱,礼乐教化还要等君子来做。孔子无言。其次是公西华(赤)答题,他首先声明:说的不见得做得到,但愿意朝这方面努力,做一个诸侯盟会祭祀时管司仪的小官。孔子仍然静听、不表态。在三个学生答题的过程中,孔子除了对子路用了一个哂之的态势语并三次对其他学生分别呼之名“求”,“赤”,“点”,诱问“尔何如”(你怎么样)以外,始终表示缄默,静而观之,不置可否,这无疑给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发挥以极大的空间,表现了导师对学生的悉心关注信任和尊重。试想,假如中途评价其中一个学生,是否就会对答题起到一个引导或暗示作用,妨碍到学生自己的逻辑思维和真实思想呢。正因为老师笑而不答,静而不议,循循善诱,包容不拘,方使学生广开言路言无不尽出语由衷,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此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精湛的教学艺术和亲切谦和的教态教风。
再看课堂中孔子对个性的尊重,对学生的宽容。在以上发言时,曾皙(点)一直在鼓瑟即弹琴,似乎根本不听别人的发言,但是孔子却毫不介意,很温和地问他:“点啊,你怎么做呀?”点被问后,并不应声而起,而是再弹了几下琴(“鼓瑟希”),最后奏出一个“铿尔”的余音,才站起来。曽皙我行我素的个性在这里可谓昭然若揭,但孔子对此并没有半点斥责和批评,他深谙人各有性,理想应该出自内心,让学生讲真话必须有说真话的语境,只有营造宽泛轻松的气氛才有助于学生答题。,严厉的耳提面命之下得出的只能是低头拱肩不由衷言。这里孔子对语境的重视,宽以待人的师德不拘一格的教学形式和因材施教的教育风范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三)一句话收题,结课精彩
可以说曾点在这四个学生里,是个另类。他的作文完全是“跑题作文”。老师问的是:如果有人用你,你怎么干。他却先声明,我跟他们想的不一样,孔子则答道:“有什么关系,各言其志嘛!”对他予以了极大地包容和激励。于是曾点就放心地把他的“跑题作文”说了出来:“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意思是“到了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经做好了(穿上),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水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
出乎意外,老师激动了,(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竟然一声叹息,说:“我赞成点。”然后宣布“散课”。对与众不同的学生如此关怀包容肯定,使我们深感孔子为师的胸襟和仁爱,而一句话的收题,用语高度精炼,使结课十分干净利落精彩动人,又着实令人回味无穷。由此看来孔子对这堂课的教学组织是多具匠心。
三、卓越的激励艺术
由于曾皙答题的形象描述,艺术的表现了以礼治国仁爱待人的治国方略,与孔子的政治理想和教育目的十分契合,当即获得了孔子的赞叹。这时所有的学生都答题完毕,所以孔子的语言就是本课的结束语。由于孔子没有对其他同学的答题给予任何批复引起了曾皙疑惑,课后他问孔子:对其他三个同学的志向您怎么看?为什么子路一说完您就微笑?
孔子的答疑十分仔细,他很具体的谈了自己的想法:他们仨不过是各言其志,没什么不行的。只是子路既说以礼治国,要教导百姓懂事理,自己倒出言不谦虚,本身就不合礼数,所以不以为然哂之。而另两位虽谦虚得多,其实志向并不小,只是对礼仪的认识有限。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作为老师的孔子诲人不倦,对学生提出来的疑惑多么重视,答疑多么认真仔细有耐心。结合前面,我们看到孔子在批评子路时只用了一个微笑的态势语“哂之”,在表扬曾点时却用了一个“喟然”而叹的态势语和曰,“我与点也。”的语言,对比两者其表情色彩轻重浓淡不同,前者淡后者浓,前者力度轻后者份量重,这种行批评轻而少,施赞扬重而多的方式正是激励最重要的原则,孔子的激励的艺术多么高超啊。
总之,赏析《侍坐》,我们看到了孔子作为一个大教育家的风范,他的教学相长,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等教育理念都体现在他的教学实践中,而他春风化雨的平易和蔼谦和仁爱及其精湛的教育艺术展现了一代圣师的教育风采。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孔子以其深邃的教育思想、睿智的教学言行、高尚的师德人格永远为世代学习、仰慕。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M].中华书局,1962.
[2]梁海明译注.论语[M].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