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使学生顺利理解并掌握其中的物理精髓,在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可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之效果.但有些教师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常常用多媒体课件代替实验、代替黑板、代替练习与反馈,有时看似很现代,但如果长期采用这样虚拟环境下的学习方式,就违背了物理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认识规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到底什么时候应用、什么时机切入多媒体信息技术,才能达到充分发挥其优势的目的?本文谈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整合的关键是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识工具.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这种应用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将信息技术运用于物理学科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1引入新课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物理每节开始都有引入新课的事例,并提出了本节应解决的主要问题.我们若平铺直叙地引入,学生兴趣不会很大,而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则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声现象》引入新课时,利用多媒体再现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的讲话.学生学习兴趣就会很高,心理上会产生一种不弄清楚不罢休的状态,注意力就会集中于学习内容上.又如在《压力和压强》一节的教学中,压强是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压强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他们很茫然.在引入新课时,用多媒体展示人在钉床上睡觉的图片,学生定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入新课的目的成功达到.
2模拟实验情境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一环,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在普通物理课堂的演示实验中,由于受到常规实验仪器和环境本身的限制,实验效果常常不如人意.而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的辅助, 模拟一些重要的现实实验环境下难以完成的一些物理实验,则可弥补常规实验仪器的不足,提高物理实验的演示效果.同时物理学科中有些知识是抽象的,所用的术语也很抽象,例如,“分子运动论”理论、“力”的概念、“磁场”的概念、电压的概念等都是抽象难懂的.信息技术的运用可帮助教师和学生解决这些重点、难点问题.
比如,“分子运动论”,学生是看不到物质内部分子的运动的,因此难以理解,可用多媒体计算机模拟分子运动和碰撞的过程;气体的扩散现象比较快,学生也能理解,但对于课本中提到的“在量筒里装一半清水,水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所发生的扩散现象,需要几天后才能看到现象,至于固体的扩散那就需要更长的时间了.这时,如果运用信息技术,加上“特技”,就能把这两个实验的现象很快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该模拟实验能使学生很直观地知道其中的原理,而无需教师反复讲解.
3展现宏观或微观的物理现象
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具体形象的成份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物理学科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许多物理知识不仅仅是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而涉及到一些宏观或微观的自然现象和高科技的现代物理知识,就不能用演示实验来展示.如果靠老师平铺直叙地讲述物理事实和现象,由于初中生的知识、经验有限,又常常带有主观性和片面性,容易固执已见,怀疑一切,他们对老师讲的内容因为不明白,所以不相信,知识就难以掌握.此时若利用多媒体展示这些宏观或微观的现象,效果就可能大不一样.如在《光的直线传播》一节的教学中,有分析日食和月食成因的内容,若直接说这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学生疑惑,不能接受.但若采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地球和月球的运动,学生观察了当月球转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它就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线,地球上出现了阴影,就是日食.由于模拟具体、形象,学生看得明白,自然知识就会牢记不忘了.
4对学生进行知识检测
对学生进行当堂检测是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信息技术正好可发挥其强大的交互性和多媒体对感官的刺激性,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的多方面、多兴奋中心的刺激,达到培养兴趣、增强记忆、加深理解的目的.但具体使用过程中,绝对不是课本习题的搬家或是大搞什么“题海战术”.而应采用适宜的声音、图像、图形、视频等模拟出较为真实的物理现象,并利用其交互性,展开教师与学生、正确与错误的对话和交流.如在《惯性
将信息技术运用于物理学科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1引入新课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物理每节开始都有引入新课的事例,并提出了本节应解决的主要问题.我们若平铺直叙地引入,学生兴趣不会很大,而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则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声现象》引入新课时,利用多媒体再现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的讲话.学生学习兴趣就会很高,心理上会产生一种不弄清楚不罢休的状态,注意力就会集中于学习内容上.又如在《压力和压强》一节的教学中,压强是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压强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他们很茫然.在引入新课时,用多媒体展示人在钉床上睡觉的图片,学生定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入新课的目的成功达到.
2模拟实验情境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一环,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特点.在普通物理课堂的演示实验中,由于受到常规实验仪器和环境本身的限制,实验效果常常不如人意.而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的辅助, 模拟一些重要的现实实验环境下难以完成的一些物理实验,则可弥补常规实验仪器的不足,提高物理实验的演示效果.同时物理学科中有些知识是抽象的,所用的术语也很抽象,例如,“分子运动论”理论、“力”的概念、“磁场”的概念、电压的概念等都是抽象难懂的.信息技术的运用可帮助教师和学生解决这些重点、难点问题.
比如,“分子运动论”,学生是看不到物质内部分子的运动的,因此难以理解,可用多媒体计算机模拟分子运动和碰撞的过程;气体的扩散现象比较快,学生也能理解,但对于课本中提到的“在量筒里装一半清水,水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所发生的扩散现象,需要几天后才能看到现象,至于固体的扩散那就需要更长的时间了.这时,如果运用信息技术,加上“特技”,就能把这两个实验的现象很快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该模拟实验能使学生很直观地知道其中的原理,而无需教师反复讲解.
3展现宏观或微观的物理现象
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具体形象的成份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物理学科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许多物理知识不仅仅是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而涉及到一些宏观或微观的自然现象和高科技的现代物理知识,就不能用演示实验来展示.如果靠老师平铺直叙地讲述物理事实和现象,由于初中生的知识、经验有限,又常常带有主观性和片面性,容易固执已见,怀疑一切,他们对老师讲的内容因为不明白,所以不相信,知识就难以掌握.此时若利用多媒体展示这些宏观或微观的现象,效果就可能大不一样.如在《光的直线传播》一节的教学中,有分析日食和月食成因的内容,若直接说这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学生疑惑,不能接受.但若采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地球和月球的运动,学生观察了当月球转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它就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线,地球上出现了阴影,就是日食.由于模拟具体、形象,学生看得明白,自然知识就会牢记不忘了.
4对学生进行知识检测
对学生进行当堂检测是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信息技术正好可发挥其强大的交互性和多媒体对感官的刺激性,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的多方面、多兴奋中心的刺激,达到培养兴趣、增强记忆、加深理解的目的.但具体使用过程中,绝对不是课本习题的搬家或是大搞什么“题海战术”.而应采用适宜的声音、图像、图形、视频等模拟出较为真实的物理现象,并利用其交互性,展开教师与学生、正确与错误的对话和交流.如在《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