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学生。他们在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千差万别。我们要了解他们的差异、尊重他们的差异、包容他们的差异,引导他们的成长。
三年级新接班,我就发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学生……小豪
第一次单元测试,时间为一节课,下课铃声响了,我一声令下“收卷”同学们都停止答题,等待收卷。而他头也不抬,还在紧张的答卷。他不交,我也就没有催他。等他做完,主动到办公室交给我。我顺便嘱咐了一句“以后做题快一点”阅完卷,他的成绩还不错,我也就没当一回事。可是第二次测试又上演了同一幕……
初步印象:这个优秀的学生有些“慢”,做题摩蹭。怎样引导呢?苦无良策。但上课我会不自主地多关注他。一节计算训练课上,“第一关做完的举手!”一半的学生举起了手,“那就再等等,”我心想:“等到什么时间停合适呢?”刚好这时走到了小豪的身边,我不經意的问了一句“小豪,你做完了吗?”,他羞涩地说“还没有”。我顺便补了一句“小豪做完,咱们就停下,开始通答案。”过了一会儿,做完了,他向我举手示意。“停下”我坚定的说,并查看了未完成的人数……只有三个同学没有完成。这样我就为自己掌控时间找到了一个参照物。第二关开始了,我重申“只要小豪做完,我们就通答案。”我发现所有学生的动作都快了。他做完之后自信地举起手。我又查了查未完成的同学……有6个未完成。我及时对他进行了表扬,“小豪,你的速度明显提高,要加油哦!”我从他的眼中看到了喜悦。
以后每次独立完成的题目,我们就遵从约定,只要是小豪做完,就通答案。我就用这种方法来掌握时间,同学们一听到指令,马上就进入做题状态,整个班级做题的速度都有所提升,而小豪无疑是提高最快的。经过一个月的操练,我欣喜地见证:小豪的速度已达到前15名了。我最后握着他的手说:“你让我们班的做题速度提高很快,老师说声谢谢!”
再进行单元测试时,他在规定时间内交上了试卷。他参照物的作用取消,老师的目的顺利达成。
作为老师,我也没有想到这个方法竟然能改掉它的坏毛病。反思他转变的过程,我总结之所以成功原因如下:
1赞美、信任和期待是一种正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
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认同感,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教师有意识地告诉学生自己对他们的期望。当然这种期望得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如上例,本是一个不错的学生但做题的速度却很慢,这时老师提出自己对他的期望:“你的做题速度还可以更快”通过每次查未完成同学数,让学生坚信自己有能力达到老师的期望状态,使之变成他们的“自我期望”。
在教学实际中,让我们用对待聪明学生的态度方法对待你所有的学生,多给他们一些积极的期待,多给他们一些赏识,我们的学生将会越来越聪明的。
2期望要长久,需长期坚持,否则会半途而废。
一节课、两节课对某个学生的期望,学生没有达到,教师就大吼小叫这样往往会事与愿违。期望时间短,学生还不会把老师的期望内化为学生对自己的期望。教师需要不断强化对其的期望,让其朝着教师预定轨道方向发展。
这让我想起了“罗森塔尔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过半年,罗森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超过一般,长进很大,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教育者只要诚心诚意寄希望于受教育者,那么受教育者将会按教育者的期望去发展。教师对学生的期待, 是一种信任,一种鼓励,一种爱,有如催化剂、加热剂。如果我们帮助学生建立起适宜的期望目标,就如在学生心头点燃了知识大厦阶梯上的一盏盏闪亮的明灯,促使他们不断前进,不断攀登。
三年级新接班,我就发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学生……小豪
第一次单元测试,时间为一节课,下课铃声响了,我一声令下“收卷”同学们都停止答题,等待收卷。而他头也不抬,还在紧张的答卷。他不交,我也就没有催他。等他做完,主动到办公室交给我。我顺便嘱咐了一句“以后做题快一点”阅完卷,他的成绩还不错,我也就没当一回事。可是第二次测试又上演了同一幕……
初步印象:这个优秀的学生有些“慢”,做题摩蹭。怎样引导呢?苦无良策。但上课我会不自主地多关注他。一节计算训练课上,“第一关做完的举手!”一半的学生举起了手,“那就再等等,”我心想:“等到什么时间停合适呢?”刚好这时走到了小豪的身边,我不經意的问了一句“小豪,你做完了吗?”,他羞涩地说“还没有”。我顺便补了一句“小豪做完,咱们就停下,开始通答案。”过了一会儿,做完了,他向我举手示意。“停下”我坚定的说,并查看了未完成的人数……只有三个同学没有完成。这样我就为自己掌控时间找到了一个参照物。第二关开始了,我重申“只要小豪做完,我们就通答案。”我发现所有学生的动作都快了。他做完之后自信地举起手。我又查了查未完成的同学……有6个未完成。我及时对他进行了表扬,“小豪,你的速度明显提高,要加油哦!”我从他的眼中看到了喜悦。
以后每次独立完成的题目,我们就遵从约定,只要是小豪做完,就通答案。我就用这种方法来掌握时间,同学们一听到指令,马上就进入做题状态,整个班级做题的速度都有所提升,而小豪无疑是提高最快的。经过一个月的操练,我欣喜地见证:小豪的速度已达到前15名了。我最后握着他的手说:“你让我们班的做题速度提高很快,老师说声谢谢!”
再进行单元测试时,他在规定时间内交上了试卷。他参照物的作用取消,老师的目的顺利达成。
作为老师,我也没有想到这个方法竟然能改掉它的坏毛病。反思他转变的过程,我总结之所以成功原因如下:
1赞美、信任和期待是一种正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
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认同感,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教师有意识地告诉学生自己对他们的期望。当然这种期望得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如上例,本是一个不错的学生但做题的速度却很慢,这时老师提出自己对他的期望:“你的做题速度还可以更快”通过每次查未完成同学数,让学生坚信自己有能力达到老师的期望状态,使之变成他们的“自我期望”。
在教学实际中,让我们用对待聪明学生的态度方法对待你所有的学生,多给他们一些积极的期待,多给他们一些赏识,我们的学生将会越来越聪明的。
2期望要长久,需长期坚持,否则会半途而废。
一节课、两节课对某个学生的期望,学生没有达到,教师就大吼小叫这样往往会事与愿违。期望时间短,学生还不会把老师的期望内化为学生对自己的期望。教师需要不断强化对其的期望,让其朝着教师预定轨道方向发展。
这让我想起了“罗森塔尔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过半年,罗森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超过一般,长进很大,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教育者只要诚心诚意寄希望于受教育者,那么受教育者将会按教育者的期望去发展。教师对学生的期待, 是一种信任,一种鼓励,一种爱,有如催化剂、加热剂。如果我们帮助学生建立起适宜的期望目标,就如在学生心头点燃了知识大厦阶梯上的一盏盏闪亮的明灯,促使他们不断前进,不断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