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通过转变教育观念,把基本工作能力培养作为高等教育的重心,开设基本能力培养课程、职前训练课等方法来改变此种现状,加强培养大学生的基本工作能力,不仅能促进大学生就业,帮助大学生职业发展,而且是增强单位用人信心、提高高等教育公信度的必要选择。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 基本工作能力 职业工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012-02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性出现使大量大学毕业生被抛上社会,虽然我国近几年总的就业岗位和就业人员数量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但是,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难度始终未见明显好转。基本工作能力首当其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和任职发展的主要原因。
1 大学生基本工作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1 大学生基本工作能力的缺失影响求职
从事某项职业工作必须具备的能力称之为工作能力,工作能力分职业工作能力和基本工作能力。职业工作能力是从事某一职业特殊需要的能力,比如司机需具备驾驶技能,教师需具备课堂教学的技能等;而基本工作能力是所有工作都必须具备的能力,比如无论司机还是教师,都需与人交流沟通,都需在遇到问题时有清晰的思维等。麦可思参考美国SCANS(美国劳工部于1991年发表的《The Secretary's Commission0n Achieving Necessary Skills》报告,即《关于获得必要技能的部长委员会报告》,简称“SCANS报告”)标准,把基本工作能力分为五大类35项,分别是管理能力、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指出2010届毕业生中对基本工作能力的掌握水平本科为53%,高职高专为50%,均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因此,加强培养我国大学生的基本工作能力势在必行。
据凤凰网2009年6月来自全国的4714位大学生进行的"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2009年大学应届毕业生求职的困扰因素有(如表1)。
1.2 大学生基本工作能力的缺失影响职业发展
职业基本素质的缺乏不仅影响求职,而且影响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当询问大学毕业生为了工作的发展,最想学习的技能是什么时,41.4%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最欠缺的能力是人际交往,排在首位(如表2)。可见,人际交往等基本工作能力的匮乏已成为大学生求职和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也成为目前高等教育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1.3 大学生基本工作能力的缺失影响用人单位聘用大学生毕业生的信心
大部分用人单位都会在毕业生正式入职前对其进行岗前培训。这些用人单位的岗前培训不仅时间长短参差不齐,而且诸单位培训的内容也各不相同。有的单位注重培训新员工的素质和对相关制度的了解,有的单位注重新员工的形象管理和相关业务技能的培训。但无论如何,培训的内容都与用人单位的直接利益密不可分,只有极少数单位愿意为员工自身能力的深层次发展支付培训经费,并且这种培训绝大部分面向单位的资深员工,即使有极个别单位愿意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基本能力的培训,也因之利用工作之余,难成系统,收效甚微。大学毕业生作为刚进单位的新人,只能在实际工作中逐步地摸索历练,很大程度影响了大学生步入工作岗位的适应速度和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能力的认可。从而导致用人单位更青睐有经验的新人,而对接纳大学毕业生持慎而又慎的态度。
1.4 大学毕业生基本工作能力的缺失影响高等教育的公信度
麦可思的历年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指出,2010年大学毕业生数量为630万,其中本科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为69%,高职高专为59%,也就是说有195万毕业生找不到与本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2011年大学毕业生数量是660万,其中14.0%处于低就业状态,也就是从事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或半职工作,并且在本地区月收入处于最低的25%,即有92万毕业生找不到与本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职业工作能力的运用由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决定,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度较低的情况下,基本工作能力就成了大学生敲开社会大门,在社会中谋得一席生存之地的决定要素,而现代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恰恰缺失了这一部分。职业工作能力没有用武之地,基本工作能力又有缺失,相当数量的大学生毕业生在被无情的抛上社会后无所适从。久而久之,高等教育在社会中的形象及公信度受此影响,大学也成了“生产大学生的流水线工厂”。
综上所述,无论从从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发展角度,还是用人单位的角度,抑或从高等教育的公信角度考虑,大学生基本工作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2 大学生基本工作能力培养的可行性
受我国现有教育机制影响,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机会非常有限,那么,怎么培养大学生管理、理解与交流、科学思维、应用分析和动手等五大方面的基本能力呢?
2.1 转变教育观念。由重视教授专业知识教育理念,转为基本能力与专业知识并重理念。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实际环境决定了大学生在校期间接触的人群比较单一,加之缺少社会实践的机会,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普遍欠缺。200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社会学习资源分社對28所高等院校的747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59%的受调查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比其他的心理问题相对更普遍。事实表明,与专业知识相比,基本工作能力的培养更应成为我们高等教育者们关心的重点。承担高等教育实际任务的教育工作者,应根据社会需要,结合学生实际传授不同方面的知识,努力实现“个体教学”,针对学生欠缺的基本能力有的放矢的着重教育,在能让学生成为及格的社会生存体基础上,再来强调专业知识的教育。
2.2 面向在校大学生普遍开设基础工作能力培养课程
每个人都有形象,每个人都必须与人交流沟通,每个人在遇到问题时都不得不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无论从事什么专业,基本工作能力是只要作为一个社会人就必须要具备的能力,所以在大学里开设基本能力培养课程是确有必要的。
某些与基本能力有关的课程在有的学校和专业已有开设,如人际交流与沟通的课程,这些课程应予普及,使更多的学生受益;对于各专业均未开设的某些基本能力类课程,则应有相应教学部门增开。
2.3 开设职前训练课或训练营
“职前训练营”是在课程之外比较有效的提高大学毕业生基本工作能力的一种有效地综合方式。职前训练课可以将与大学毕业生基本工作能力有关的各领域知识汇总讲解实训,不仅完善了大学毕业生的基本能力体系,而且锻炼了毕业生对相关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此外,诸如求职面试技巧、职业品格判断、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也可在此中讲解,这比目前诸多高等院校开设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更实用,更深入,可谓“出于蓝而胜于蓝”。
2.4 搭建信息平台,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完善社会实践基地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而高校急需要将每年产出的众多的大学生推向工作岗位,与此同时,企业也在为招收不到合适的员工而苦恼,双方就像在两个在黑暗中摸索前进的人,彼此能碰到一起,彼此也就有了希望,他们缺少的是一个平台,而支撑这个平台的应该是当地的教育主管部门。如果有了这样一个平台,高校毕业生在正式毕业前即可按照需求到对应企业进行实习,双方有一个共同选择的机会。对于某些技术性行业来说,好的科研成果可以借鉴优势的企业资源这个平台尽快实现社会价值的体现。根据最新报道,国家有关政策已经出台,鼓励科研技术性人才创办或参与企业而尽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价值体现。某大型国有企业,通过与陕西某大学进行校企合作,引进4名对应包装专业研究生进行企业创新价值体系的改革试点,进过近本年时间,4名实习员工准确找出产品问题点并将解决方案付诸实施,市场验证效果良好,此企业的包装损失率下降40%左右。此案例作为经典案例进行媒体报道,成为产学研相结合产生巨大效益的经典范例。
参考文献
[1] 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6.
[2] 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6.
[3] 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6.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 基本工作能力 职业工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012-02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性出现使大量大学毕业生被抛上社会,虽然我国近几年总的就业岗位和就业人员数量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但是,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难度始终未见明显好转。基本工作能力首当其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和任职发展的主要原因。
1 大学生基本工作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1 大学生基本工作能力的缺失影响求职
从事某项职业工作必须具备的能力称之为工作能力,工作能力分职业工作能力和基本工作能力。职业工作能力是从事某一职业特殊需要的能力,比如司机需具备驾驶技能,教师需具备课堂教学的技能等;而基本工作能力是所有工作都必须具备的能力,比如无论司机还是教师,都需与人交流沟通,都需在遇到问题时有清晰的思维等。麦可思参考美国SCANS(美国劳工部于1991年发表的《The Secretary's Commission0n Achieving Necessary Skills》报告,即《关于获得必要技能的部长委员会报告》,简称“SCANS报告”)标准,把基本工作能力分为五大类35项,分别是管理能力、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指出2010届毕业生中对基本工作能力的掌握水平本科为53%,高职高专为50%,均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因此,加强培养我国大学生的基本工作能力势在必行。
据凤凰网2009年6月来自全国的4714位大学生进行的"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2009年大学应届毕业生求职的困扰因素有(如表1)。
1.2 大学生基本工作能力的缺失影响职业发展
职业基本素质的缺乏不仅影响求职,而且影响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当询问大学毕业生为了工作的发展,最想学习的技能是什么时,41.4%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最欠缺的能力是人际交往,排在首位(如表2)。可见,人际交往等基本工作能力的匮乏已成为大学生求职和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也成为目前高等教育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1.3 大学生基本工作能力的缺失影响用人单位聘用大学生毕业生的信心
大部分用人单位都会在毕业生正式入职前对其进行岗前培训。这些用人单位的岗前培训不仅时间长短参差不齐,而且诸单位培训的内容也各不相同。有的单位注重培训新员工的素质和对相关制度的了解,有的单位注重新员工的形象管理和相关业务技能的培训。但无论如何,培训的内容都与用人单位的直接利益密不可分,只有极少数单位愿意为员工自身能力的深层次发展支付培训经费,并且这种培训绝大部分面向单位的资深员工,即使有极个别单位愿意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基本能力的培训,也因之利用工作之余,难成系统,收效甚微。大学毕业生作为刚进单位的新人,只能在实际工作中逐步地摸索历练,很大程度影响了大学生步入工作岗位的适应速度和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能力的认可。从而导致用人单位更青睐有经验的新人,而对接纳大学毕业生持慎而又慎的态度。
1.4 大学毕业生基本工作能力的缺失影响高等教育的公信度
麦可思的历年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指出,2010年大学毕业生数量为630万,其中本科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为69%,高职高专为59%,也就是说有195万毕业生找不到与本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2011年大学毕业生数量是660万,其中14.0%处于低就业状态,也就是从事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或半职工作,并且在本地区月收入处于最低的25%,即有92万毕业生找不到与本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职业工作能力的运用由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决定,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度较低的情况下,基本工作能力就成了大学生敲开社会大门,在社会中谋得一席生存之地的决定要素,而现代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恰恰缺失了这一部分。职业工作能力没有用武之地,基本工作能力又有缺失,相当数量的大学生毕业生在被无情的抛上社会后无所适从。久而久之,高等教育在社会中的形象及公信度受此影响,大学也成了“生产大学生的流水线工厂”。
综上所述,无论从从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发展角度,还是用人单位的角度,抑或从高等教育的公信角度考虑,大学生基本工作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2 大学生基本工作能力培养的可行性
受我国现有教育机制影响,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机会非常有限,那么,怎么培养大学生管理、理解与交流、科学思维、应用分析和动手等五大方面的基本能力呢?
2.1 转变教育观念。由重视教授专业知识教育理念,转为基本能力与专业知识并重理念。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实际环境决定了大学生在校期间接触的人群比较单一,加之缺少社会实践的机会,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普遍欠缺。200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社会学习资源分社對28所高等院校的747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表明,59%的受调查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比其他的心理问题相对更普遍。事实表明,与专业知识相比,基本工作能力的培养更应成为我们高等教育者们关心的重点。承担高等教育实际任务的教育工作者,应根据社会需要,结合学生实际传授不同方面的知识,努力实现“个体教学”,针对学生欠缺的基本能力有的放矢的着重教育,在能让学生成为及格的社会生存体基础上,再来强调专业知识的教育。
2.2 面向在校大学生普遍开设基础工作能力培养课程
每个人都有形象,每个人都必须与人交流沟通,每个人在遇到问题时都不得不去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无论从事什么专业,基本工作能力是只要作为一个社会人就必须要具备的能力,所以在大学里开设基本能力培养课程是确有必要的。
某些与基本能力有关的课程在有的学校和专业已有开设,如人际交流与沟通的课程,这些课程应予普及,使更多的学生受益;对于各专业均未开设的某些基本能力类课程,则应有相应教学部门增开。
2.3 开设职前训练课或训练营
“职前训练营”是在课程之外比较有效的提高大学毕业生基本工作能力的一种有效地综合方式。职前训练课可以将与大学毕业生基本工作能力有关的各领域知识汇总讲解实训,不仅完善了大学毕业生的基本能力体系,而且锻炼了毕业生对相关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此外,诸如求职面试技巧、职业品格判断、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也可在此中讲解,这比目前诸多高等院校开设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更实用,更深入,可谓“出于蓝而胜于蓝”。
2.4 搭建信息平台,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完善社会实践基地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而高校急需要将每年产出的众多的大学生推向工作岗位,与此同时,企业也在为招收不到合适的员工而苦恼,双方就像在两个在黑暗中摸索前进的人,彼此能碰到一起,彼此也就有了希望,他们缺少的是一个平台,而支撑这个平台的应该是当地的教育主管部门。如果有了这样一个平台,高校毕业生在正式毕业前即可按照需求到对应企业进行实习,双方有一个共同选择的机会。对于某些技术性行业来说,好的科研成果可以借鉴优势的企业资源这个平台尽快实现社会价值的体现。根据最新报道,国家有关政策已经出台,鼓励科研技术性人才创办或参与企业而尽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价值体现。某大型国有企业,通过与陕西某大学进行校企合作,引进4名对应包装专业研究生进行企业创新价值体系的改革试点,进过近本年时间,4名实习员工准确找出产品问题点并将解决方案付诸实施,市场验证效果良好,此企业的包装损失率下降40%左右。此案例作为经典案例进行媒体报道,成为产学研相结合产生巨大效益的经典范例。
参考文献
[1] 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6.
[2] 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6.
[3] 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