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缘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w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是要讲缘分的,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人与物之间总会有一定的缘分,这是偶然中的必然,是必然中的偶然,说穿了就是缘!
  缘分,在人世间摇曳——
  黄鹤楼下,李白与孟浩然挥手之间,碧空长江,孤帆远影,定格千古传唱的动人友缘;古琴台上,悠扬琴韵,浩浩江水,永远弹奏着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的知音之缘;而在宦海沉浮之间,千山万水之遥,也永远传唱着白居易与元稹相濡以沫的诗缘!
  缘是真!缘是美!缘是情!珍惜缘分,就会与人与事和谐相处,善缘永结!谁能否认,屈原与诗歌之间不是一种缘分?谁能否认,王羲之与书法之间不是一种缘分?谁能否认,曹雪芹与《红楼梦》之间不是一种缘分!
  缘分是你我他之间、人事物之间永远的、无形的网络!
  回忆所及,我与书之间,也有一种缘——是书,给我以真趣,赋我以真情,教我以真理,引领我走进属于自己的人生殿堂。
  我出生在农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后代。1976年6月从一所乡办农村高中毕业,回到了熟悉的农村,当时被誉为“回乡知识青年”。
  我,一个未恢复高考前毕业的回乡青年,处在那个升学没有压力的特殊年代,不允许我,也没有条件让我,况且我心里从未有过太多的奢望。面对现实,我也清醒地看到,上大学靠推荐,名额太有限,轮不到我。城里招工,我是农村户口,根本不可能。唯一有希望能成的,参军入伍到部队去。但话又说回来,作为一个刚刚毕业的高中生,也算是个文化青年,没有一丝愿望并非正常,心中多多少少还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对事业的执着与追求,渴望着自己能有所作为。如果一辈子在农村,每日每天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在田野上重复地耕种着,对一个想干事的有志者,是不公平的。假如真是这样,只能说是生不逢时,命中注定!
  当走在充满辛劳而又洒满汗水的这条路上时,我时常感到茫然,无所适从。我埋怨过、放弃过、大声疾呼过。多么向往城里人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我面对满含笑泪的日子,融化在书中。
  我从小有个好习惯——喜欢看书,与书结伴。
  从书中,我认识了“七十而不逾矩”的孔丘,“大庇天下寒士”的杜甫,“知识就是力量”的培根,“天才出于勤奋”的高尔基。从书中,我知道了有的人站在刑台上,还能“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有的人在民族危难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看书伴冬伴夏伴春秋!
  渐渐地,是书让我找到了平衡点,是书读懂了我——扎根农村人生同样精彩。也从读书中体味到一个字“通”:融会贯通,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由此及彼。不经意间,在时光不留痕迹地流逝后,我已深深地体会到自己对书有一种难以言传的感情。
  有书相伴就会有成长相随,有书在手就会有感悟在心间。1978年12月,我随新兵部队集中而远行——加入解放军行列!不满十九岁,被提拔为军官。1989年10月,又转业回到地方,成为一名公务员。一次次的荣升与变迁,是书默默地陪伴在我身边,给人心灵以滋润,无论经历怎样的人生风雨,有书相伴,眼前就是一片明媚春光。
  而今,人生的历经中,的确,让我感悟到,拥有书便拥有一个博大而奇妙的世界。这个世界犹如海洋般浩渺,蓝天般宽。因而,不管在哪儿,不管有多忙,我都会把书拿去出来,看上几页。因为读书,才有甘霖温润心田,才能洗刷偏激与落寞,剔除生命的浮嚣与烦恼,将圣洁的沉淀、羽化的空灵和永久的向往梦幻般的萦绕在身边。
  我转业到地方后,曾在乡镇工作过八年,面对工作的压力与困惑,社会经济发展中矛盾与纠结,人民群众的生活与……是你——书,告诉我:没有失败,只要亮出你的风采,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还是你,告诉我:何时执着,何时沉迷,何时清醒,让你深思,让你平静,让你锐意进取。从而在流逝的时光中,矛盾一一化解,纠结一一解开,经济快速发展……
  书啊!我的心灵归宿,给了我启发与感动,让梦想予以实现。然而书又指导实践,实践是知识的前沿。我的青春没有失败,证明你是激流勇进的弄潮儿、成事者。进而让人在践行中成长。昨天的回忆是美好的,今天的总结是震撼的,你成功了,终究成为胜利者!
  前人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流连于书中,我便陶然于生命的恢弘与超然,羽化于飘然的禅悟之境。是的,一本好书,如良师益友,谆谆教诲,如先哲神祇,循循善诱;一本好书,又像知心好友,生活因此而更精彩,人生因此而更灵动!
  好读书,读好书,让你从别人的感悟中,学会更深、更透地理解、善待生活……
  责任编辑:子非
其他文献
白果村端坐在夜的中央,夜色,网一般铺天盖地。在田埂上渐渐上升的,是奶奶地气连成一片的唤鸡入圈的歌谣,一池肆意鸣唱的蛙声,几痕窸窸窣窣的蝈蝈声。此刻,只有隐隐约约的几颗星星穿透云层,向我飞来,所有的生物都停止生长……  我一直不明白,白果村的夜晚为何如此绵长?黑暗中,我看见爷爷瘦骨嶙峋老鹰般的左手,紧紧抓住刚直的烟杆就着忽明忽暗的旱烟,“吧嗒吧嗒”地丈量着夜的长度,一直没有结果。  而夜,一如既往地
期刊
这个时节的夜晚,我想,田野里当是虫鸣唧唧、呢喃一地了吧。尽管今年的春天是挣脱了一场铺天盖地百年不遇的冰冻而缓缓来到的,我却坚信,没有谁能阻挡得住生命复苏的力量的。三月的阳光敲打着额头,敲打着大地,温暖便留在心里,温暖的气息便四处流淌。我其实一直在留意着院子里浅浅的水池边那棵杨柳,好像在一场午后的阳光里,它光溜溜的枝条上悄无声息地缀上了嫩嫩的鹅黄鹅黄的芽苞。我遗憾自己不曾目睹那个过程。究竟那软软如鞭
期刊
“起来,老倌子快起来,扯地米菜(荠菜)去。”  天刚麻麻亮,母亲用脚轻轻碰了几下父亲后,细声细气地喊了一声,生怕惊醒了我和妹妹。其实,大约鸡叫三遍后,我就醒了。知道农历三月初三这天到了,又有“地米菜煮鸡蛋”吃了。  父亲小心翼翼地起床,不一会儿工夫就扯了一大把开满了小白花的地米菜回来了。母亲接过地米菜连根带茎洗得干干净净,挽个把放在清水锅里,然后趁我不注意将藏好了的鸡蛋拿出来,反复洗了几遍放在锅里
期刊
大凡方整的院落,都有自家体面的台门。主人会精心设计一番,檐角的图案到门楣的形制均是讲究至极。然而昔日风华已过,闲门青草长,荒庭积水余。院墙因为材料的原因陆续坍塌殆尽,最后只剩下台门孤独地坚守在巷口,宛如一位久经风雨的老者。它见证了祖辈们在院子里的成长与辉煌,欢聚与久别。院子里成长的少年人,进进出出,今日早已在海风吹拂下长成大人模样,成为家族的希望。  扑面而来的风中裹挟着咸腥气味,让迟暮而到的访者
期刊
我的旧居在台州黄岩城关花园巷,巷的南端转弯处有一口墨砚似的池塘,该池塘是在明代中叶为官宦人家花园之地,清光绪年间大户林家建新宅时加建塘岸石栏杆,砚池巷就因该池而得名。砚池呈长方形,它长60米,宽20米。池东池北沿边筑有石护栏,池西头有两棵大树,若似墨砚边上插着两支毛笔。  池的南岸有一堵爬满青藤的砖墙,墙和池塘间有一米多宽的石板路,可供人们在池边洗涤。那时虽然有水井,但砚池更是家庭主妇洗涤的好地方
期刊
每次回到故乡,都让我不自禁地伤心,故乡的满目疮痍越来越让人目不忍睹:前山因挖山取石,早已狼藉不堪,昔日如一条蟠居的长龙,至今如一头生满癞疮的臭狗;后山因无度开荒,昔日鸟鸣花涌的胜景早已荡然无存,只剩下洪水过后的沟壑;村前那条清澈的小河早已干涸,河沟里枯草丛生;村舍也改变了原来的模样,房子越发地旧,而我童年居住的茅屋早已不见踪影,旧址上只露出贫瘠的土地;而故人似乎越发地少了,他们有的搬进城里,有的外
期刊
想起两次在3号车厢遇到的事,其情其感,也许能聊以自慰并解答这一问题。  第一次是赴京参加散文年会的归来途中。2010年12月20日,在“北京西至周口”列车的3号车厢里,只有我和一个年轻女孩两名乘客。因为陌生,刚进车厢时都没说话。可是后来一打开话匣子,竟然越说越知音、越说越亲近。我得知她是刚就业于北京幼教研究院的大学生,这次出差是研究院派她去周口市幼儿园讲幼儿国学教育示范课的。咋也没想到,中午,她很
期刊
一次聚会,宣传部的副部长徐利华对我说:“亚鹰,你是文人,我给你讲个真实的故事,你不妨写一写。”他清了清爽门,就饶有兴味地讲开了——  就在我们生活的小城,有一对四十岁左右的夫妇,一对儿女在上中学,三年前夫妇俩双双下岗,全家生存危机顿现。但是,这对夫妇并没有像其他下岗工人那样到单位吵闹到政府上访,而是淡然地领回了下岗证,用部分下岗身份置换金买回一台榨油机,每年秋季油茶成熟时,他们就到各山乡收购山茶子
期刊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古时候,每逢梨花盛开时节,人们喜欢在花荫下把盏欢聚,雅称“洗妆”。我不想效仿古人的文雅风俗,却经受不住州门司镇梨花的诱惑,于是在草木葳蕤的三月,挽一袭和风,欣欣然驱车前往。  远远地飘来缕缕淡淡的花香,隐约还有蜜蜂的嗡嗡声。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的诗描绘的是雪,却更像是写眼前的景。“南国梨乡”州门司镇六千多亩梨树在这个季节相约着一同盛放,花
期刊
黄山太平近郊的绿地野岭几乎都涉足了,不难见到马兰头、野蒜、野芹菜等,唯不见鸭板菜的踪迹。春天的阳光舒展在草地上,静静地流泻着我的期待,藏在心中久远的往事在静默中凝固了。直到有一天,我在城中鼓山的巽峰塔下偶见了鸭板菜,我的往事便在初夏的阳光下悄悄萌动了。  每当夕阳快落山时,年迈的祖父便打着赤膊,卷上裤角,背上年幼的妹妹从厨房的后门步入河中,然后溯河而上觅野菜。在夕阳淡淡的金晖中,祖父的背影像一幅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