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分析
《温度和温度计》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的第一课。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仅具备几个月的科学学习的经验,在实验常规、操作技能和知识储备上都还处在初级阶段,生活中对于温度计的接触也比较少,特别是在知识学习上,认识零度以下的温度以及熟练正确的读和写是存在困难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温度和温度计》主要借助实物、模型和多媒体,教会学生认识温度计的整体构造,并学会正确读数和写数。
教学目标(略)
教学准备
冷水温水各一杯、实验用温度计若干支、温度计模型、幻灯片、学生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师:(出示两杯水,一杯热水,一杯冷水):“大家看,老师这儿有两杯水,谁想来摸一摸?看看它们有什么神奇的地方?”
2.请几个学生摸后,说出感觉。
3.师:“这两杯水的冷热程度不同,我们也可以说他们的温度不一样,所以我们把物体的
冷热程度叫温度(板书)。2号杯中的水热一些,我们就说它温度高一些。”
【设计意图】安排这部分就是让学生认识到,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可以通过皮肤等触觉器官感知、比较物体的冷热情况。
4.师问摸过两杯水的学生:“刚才你摸了这两杯水,你能准确地说出这两杯水的温度分别
是多少吗?”(不能)师多问几个学生:“你能吗?”(不能)师:“都不能吗?那怎么办呢?我们有什么办法能准确地知道这两杯水的温度呢?”(用温度计)师追问:“知道温度计是干什么用的吗?”(测量温度)师:“能够想到用温度计来测量这两杯水的温度,说明你知道的很多。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温度和温度计》”。(板书)
【设计意图】生活中的冷水和热水学生都接触过,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生活经验,引出本课温度的概念——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设置情境,导入情境。从粗略感知温度的冷和热,过渡到精确判断两杯水的温度,引出温度计,揭示课题。
二、观察认识温度计
1.幻灯片出示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图片(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重点介绍实验
用温度计,初步认识它的外观长得像小棒子,进而推出它的别名——玻棒式温度计。
2.仔细地观察温度计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在观察温度计时要注意些什么?(幻灯片出示观察温度计注意事项)
3.学生观察温度计的构造、刻度、标记、数字等内容,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认识温度计,所以强调小组合作,大家一起认真观察温度计的构造,让学生能自主地发现问题,产生疑问,为接下来的探究学习做铺垫。
4.汇报交流,教师出示问题考查学生对温度计的掌握情况并作适当补充:
①温度计由哪几个部分组成?(温度计主要由玻璃管、玻璃泡、刻度三部分组成。教师
在黑板上贴图)。
②温度的单位是什么?怎样表示?(温度的单位——摄氏度,用符号“℃”来表示)请学
生伸出手指跟着教师一起写:先写一个大写的C,它表示“摄氏”,再在C的左上角上画一个小圆圈,小圆圈表示“度”,连起来就是“摄氏度”。
③温度计每一小格刻度表示多少摄氏度?(每一小格代表1℃)
④温度计上的最大数值和最小数值分别是多少?你知道它们有什么用途吗?这说明了什
么?(温度计有一定的量程范围,不能超过最高温度和低于最低温度)
⑤温度计的测量原理:遇到高温物体红色液柱上升,遇到低温物体红色液柱下降,利用热
胀冷缩的原理。
【设计意图】观察温度计的组成,运用在黑板上展示温度计模型,既能直观展示温度计的构造,又能根据课堂节奏有顺序地逐步展现。
三、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过渡:我们已经对温度计的外观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跟随老师一起走进奇妙的温度计的世界。
1.观视频,让学生听天气预报,感知温度的读和写。幻灯片展示0℃,请学生读数。(板书:
读作零摄氏度,写作0℃)
2.幻灯片出示温度10℃、22℃,请学生读数,尤其是22℃,要追问你是怎么读的?得出:
在温度计上,读零上温度时,从0℃开始往上读。(教师用手势比划位置,加强理解)
3.幻灯片出示温度-4℃、-15℃,请学生读数,重点讲解如何读数。得出:在温度计上,
读零下温度时,从0℃开始往下读。(教师用手势比划位置,加强理解)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零以上温度的读写接受能力都是比较强的,而零下温度的读写会有难度,需要在教师的引导及学生反复练习下才能认识零下温度的读写,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4.学生练习读写温度6℃、-7℃、24℃、-20℃,请四位学生上台练习,并讲解交流。
【设计意图】反馈是对学生认识的一种巩固,大容量而频繁地让学生认读幻灯片中的温度可以修正和强化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对中下学生认读能力的提高应该能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5.比较10℃、22℃温度的高低以及-4℃、-15℃温度的高低,适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得出:零上温度数值越大温度越高,零下温度数值越大温度越低。
四、学习正确读温度计的方法
1.师(过渡):今天我们不仅认识了温度计,而且还知道了温度计的读和写,大家想不想测测我
们教室的温度呀?看看温度计吧,现在它显示的温度就是室内温度,每个小组的同学把看到的温度记录下来。
2.学生活动,实际测量室内温度。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训练学生操作能力的环节,尽可能让学生在反复尝试中提升操作能力。在这个环节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将错就错”地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温度计使用方法正确与否的问题上,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摸索。
3.汇报温度。
4.师:听学生汇报后,作吃惊状:“奇怪了!教室的温度应该是一样的,为什么大家读出 来的数字却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5.师生共同分析原因。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①握温度计的方位(上端、中间和下面)不同;
②嘴巴离温度计的玻璃泡太近,呼出的热量使温度升高;
③温度计的不同:存在误差;
④看温度计的角度(俯视、仰视、平视)不同;
……
6.师(幻灯片出示仰视、平视、俯视读数的图片):“这三种姿势读出的温度会一样吗?大家赶快试试!”生观测后汇报:“不一样。”
7.师(出示课件解释三种读数方法):“俯视数值偏大,仰视数值偏小,只有平视温度计液面读出的数据才是准确的。”
8.幻灯片出示正确读数的方法:
①视线与温度计最高液面要持平
②手不要触摸玻璃泡
③呼出的热气不要对着温度计
9.请两位学生上台读出教师给的温度计上的示数,并给予讲解。
【设计意图】在讲解完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后,让部分学生上台读温度计的示数,不仅可以达到练习的作用,也可以让全班同学发现、指出错误的地方,共同进步。
五、游戏练习
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造一个句子,句中包含一个地名和一个温度,如今天武夷山的温度是27℃。
2.学生自主造句。
【设计意图】通过造句,让学生再次复习温度的读法,巩固今天的所学,并且达到了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目的。
六、知识拓展,畅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抽4生回答,教师适时总结:认识了温度计的构造、学会了温度计的读法与写法、掌握了温度读数时的规范等)课后分小组用温度计去测量室内外的温度,把遇到的问题和发现记录下来,课下请教老师或同学,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总结是课堂教学整体优化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步骤。我设计了“学了这一课,同学们有哪些收获”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各个水平层次的学生都能有话可说,无论多差的学生,一堂课只要这位学生有收获,就有价值。当然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学生把学到的零散知识进行建构并内化为自身知识。一堂课结束了,并不代表科学探究活动也结束了,继续保持学生的探究兴趣,将探究延伸到课外,能更快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教学反思
本课的学习,主要是让孩子们理解温度计是用来做什么的、它们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如何识读温度计。鉴于此教学目的,我安排了五个活动,通过猜测两杯水的温度——观察温度计——掌握温度计的读写——学习正确读温度计的方法——造句游戏,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感悟、发现,基本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放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认识温度计的结构,另一个是学习温度的读法和写法。为了引出准确表示温度的仪器温度计,我用两杯不同温度的水引入——冷与热是学生的身体能感受到的,和他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触摸两杯冷热不同的水后,感受冷水和热水的温度差异,知道冷热而不知道具体的温度有多高,在其产生出求知欲望的同时引出温度计,可以确保教学效果。
在观察温度计的构造时,安全是第一位的。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其实不难,大部分学生能很快地说出各个部分的名称,但说出玻璃泡较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在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的认识中,三年级的学生还没学习液体热胀冷缩的道理,我想在今天的课上不必讲太多,只要让学生发现当我们手捂温度计的玻璃泡,液柱就上升,手不捂玻璃泡,液柱受冷就会下降就可以了,当然可以提一下温度计就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作而成的,点到为止,不必太深入。
通过本次的教学,我悟出了以下几点道理:
一、教材要创造性地使用。
新的教学理论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教材”的教学是单一地把目标定位
于教知识。在备课的过程当中,我发现课本中引入温度计的环节,采用的是比较两次对四杯水冷热程度的感觉,感到在较短的时间内,两次的感觉差异并不是很明显,所以我将此环节改用直接比较两杯冷热不同的水,引入温度计,更直截了当。
二、课前充分预设,课堂上却不能拘泥于预设。
在课前应把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学生有可能作出的答案充分预设,想出应对的方法;但在课堂上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灵活处理教材及程序,不要死守预设。如学生在观察温度计结构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会把玻璃泡放在手心,发现红色液体会上升,但有个别学生把温度计伸到水槽剩余的水中,这是我意想不到的。询问之后,学生说:“我把温度计放入水中,发现红色液体会往下跑。”我对学生竖起了大拇指,并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观察得真仔细,把温度计的测量原理发现了。学生把温度计放到水槽中这个动作是我没有预设到的,但是出现了这种情况,我临时调整方案,将学生的这个发现应用到课堂中,不仅增强了学习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举两得。
三、要提倡学生自主学习。
我在本课中虽然也设计了很多学生小组活动,但是还是犯了教师语言多,课件多,指导多的问题。教师在使用课件时需要以适度、适用为主,否则难免有被课件牵着鼻子走之势。要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核心。温度计是探究自然事物和现象的常用测量器具,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充分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积极去经历科学工作者的“探究?——发现——运用”的过程,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诸方面都得到提高和发展。通过实践我发现,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温度产生浓厚的兴趣,能真切的体会使用温度计认识事物特征的价值,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品质。
《温度和温度计》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的第一课。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仅具备几个月的科学学习的经验,在实验常规、操作技能和知识储备上都还处在初级阶段,生活中对于温度计的接触也比较少,特别是在知识学习上,认识零度以下的温度以及熟练正确的读和写是存在困难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温度和温度计》主要借助实物、模型和多媒体,教会学生认识温度计的整体构造,并学会正确读数和写数。
教学目标(略)
教学准备
冷水温水各一杯、实验用温度计若干支、温度计模型、幻灯片、学生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师:(出示两杯水,一杯热水,一杯冷水):“大家看,老师这儿有两杯水,谁想来摸一摸?看看它们有什么神奇的地方?”
2.请几个学生摸后,说出感觉。
3.师:“这两杯水的冷热程度不同,我们也可以说他们的温度不一样,所以我们把物体的
冷热程度叫温度(板书)。2号杯中的水热一些,我们就说它温度高一些。”
【设计意图】安排这部分就是让学生认识到,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可以通过皮肤等触觉器官感知、比较物体的冷热情况。
4.师问摸过两杯水的学生:“刚才你摸了这两杯水,你能准确地说出这两杯水的温度分别
是多少吗?”(不能)师多问几个学生:“你能吗?”(不能)师:“都不能吗?那怎么办呢?我们有什么办法能准确地知道这两杯水的温度呢?”(用温度计)师追问:“知道温度计是干什么用的吗?”(测量温度)师:“能够想到用温度计来测量这两杯水的温度,说明你知道的很多。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温度和温度计》”。(板书)
【设计意图】生活中的冷水和热水学生都接触过,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生活经验,引出本课温度的概念——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设置情境,导入情境。从粗略感知温度的冷和热,过渡到精确判断两杯水的温度,引出温度计,揭示课题。
二、观察认识温度计
1.幻灯片出示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图片(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重点介绍实验
用温度计,初步认识它的外观长得像小棒子,进而推出它的别名——玻棒式温度计。
2.仔细地观察温度计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在观察温度计时要注意些什么?(幻灯片出示观察温度计注意事项)
3.学生观察温度计的构造、刻度、标记、数字等内容,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认识温度计,所以强调小组合作,大家一起认真观察温度计的构造,让学生能自主地发现问题,产生疑问,为接下来的探究学习做铺垫。
4.汇报交流,教师出示问题考查学生对温度计的掌握情况并作适当补充:
①温度计由哪几个部分组成?(温度计主要由玻璃管、玻璃泡、刻度三部分组成。教师
在黑板上贴图)。
②温度的单位是什么?怎样表示?(温度的单位——摄氏度,用符号“℃”来表示)请学
生伸出手指跟着教师一起写:先写一个大写的C,它表示“摄氏”,再在C的左上角上画一个小圆圈,小圆圈表示“度”,连起来就是“摄氏度”。
③温度计每一小格刻度表示多少摄氏度?(每一小格代表1℃)
④温度计上的最大数值和最小数值分别是多少?你知道它们有什么用途吗?这说明了什
么?(温度计有一定的量程范围,不能超过最高温度和低于最低温度)
⑤温度计的测量原理:遇到高温物体红色液柱上升,遇到低温物体红色液柱下降,利用热
胀冷缩的原理。
【设计意图】观察温度计的组成,运用在黑板上展示温度计模型,既能直观展示温度计的构造,又能根据课堂节奏有顺序地逐步展现。
三、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过渡:我们已经对温度计的外观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跟随老师一起走进奇妙的温度计的世界。
1.观视频,让学生听天气预报,感知温度的读和写。幻灯片展示0℃,请学生读数。(板书:
读作零摄氏度,写作0℃)
2.幻灯片出示温度10℃、22℃,请学生读数,尤其是22℃,要追问你是怎么读的?得出:
在温度计上,读零上温度时,从0℃开始往上读。(教师用手势比划位置,加强理解)
3.幻灯片出示温度-4℃、-15℃,请学生读数,重点讲解如何读数。得出:在温度计上,
读零下温度时,从0℃开始往下读。(教师用手势比划位置,加强理解)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零以上温度的读写接受能力都是比较强的,而零下温度的读写会有难度,需要在教师的引导及学生反复练习下才能认识零下温度的读写,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4.学生练习读写温度6℃、-7℃、24℃、-20℃,请四位学生上台练习,并讲解交流。
【设计意图】反馈是对学生认识的一种巩固,大容量而频繁地让学生认读幻灯片中的温度可以修正和强化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对中下学生认读能力的提高应该能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5.比较10℃、22℃温度的高低以及-4℃、-15℃温度的高低,适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得出:零上温度数值越大温度越高,零下温度数值越大温度越低。
四、学习正确读温度计的方法
1.师(过渡):今天我们不仅认识了温度计,而且还知道了温度计的读和写,大家想不想测测我
们教室的温度呀?看看温度计吧,现在它显示的温度就是室内温度,每个小组的同学把看到的温度记录下来。
2.学生活动,实际测量室内温度。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训练学生操作能力的环节,尽可能让学生在反复尝试中提升操作能力。在这个环节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将错就错”地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温度计使用方法正确与否的问题上,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摸索。
3.汇报温度。
4.师:听学生汇报后,作吃惊状:“奇怪了!教室的温度应该是一样的,为什么大家读出 来的数字却有这么大的差异呢?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5.师生共同分析原因。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①握温度计的方位(上端、中间和下面)不同;
②嘴巴离温度计的玻璃泡太近,呼出的热量使温度升高;
③温度计的不同:存在误差;
④看温度计的角度(俯视、仰视、平视)不同;
……
6.师(幻灯片出示仰视、平视、俯视读数的图片):“这三种姿势读出的温度会一样吗?大家赶快试试!”生观测后汇报:“不一样。”
7.师(出示课件解释三种读数方法):“俯视数值偏大,仰视数值偏小,只有平视温度计液面读出的数据才是准确的。”
8.幻灯片出示正确读数的方法:
①视线与温度计最高液面要持平
②手不要触摸玻璃泡
③呼出的热气不要对着温度计
9.请两位学生上台读出教师给的温度计上的示数,并给予讲解。
【设计意图】在讲解完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后,让部分学生上台读温度计的示数,不仅可以达到练习的作用,也可以让全班同学发现、指出错误的地方,共同进步。
五、游戏练习
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造一个句子,句中包含一个地名和一个温度,如今天武夷山的温度是27℃。
2.学生自主造句。
【设计意图】通过造句,让学生再次复习温度的读法,巩固今天的所学,并且达到了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目的。
六、知识拓展,畅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抽4生回答,教师适时总结:认识了温度计的构造、学会了温度计的读法与写法、掌握了温度读数时的规范等)课后分小组用温度计去测量室内外的温度,把遇到的问题和发现记录下来,课下请教老师或同学,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总结是课堂教学整体优化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步骤。我设计了“学了这一课,同学们有哪些收获”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各个水平层次的学生都能有话可说,无论多差的学生,一堂课只要这位学生有收获,就有价值。当然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学生把学到的零散知识进行建构并内化为自身知识。一堂课结束了,并不代表科学探究活动也结束了,继续保持学生的探究兴趣,将探究延伸到课外,能更快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教学反思
本课的学习,主要是让孩子们理解温度计是用来做什么的、它们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如何识读温度计。鉴于此教学目的,我安排了五个活动,通过猜测两杯水的温度——观察温度计——掌握温度计的读写——学习正确读温度计的方法——造句游戏,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感悟、发现,基本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放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认识温度计的结构,另一个是学习温度的读法和写法。为了引出准确表示温度的仪器温度计,我用两杯不同温度的水引入——冷与热是学生的身体能感受到的,和他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触摸两杯冷热不同的水后,感受冷水和热水的温度差异,知道冷热而不知道具体的温度有多高,在其产生出求知欲望的同时引出温度计,可以确保教学效果。
在观察温度计的构造时,安全是第一位的。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其实不难,大部分学生能很快地说出各个部分的名称,但说出玻璃泡较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在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的认识中,三年级的学生还没学习液体热胀冷缩的道理,我想在今天的课上不必讲太多,只要让学生发现当我们手捂温度计的玻璃泡,液柱就上升,手不捂玻璃泡,液柱受冷就会下降就可以了,当然可以提一下温度计就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作而成的,点到为止,不必太深入。
通过本次的教学,我悟出了以下几点道理:
一、教材要创造性地使用。
新的教学理论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教材”的教学是单一地把目标定位
于教知识。在备课的过程当中,我发现课本中引入温度计的环节,采用的是比较两次对四杯水冷热程度的感觉,感到在较短的时间内,两次的感觉差异并不是很明显,所以我将此环节改用直接比较两杯冷热不同的水,引入温度计,更直截了当。
二、课前充分预设,课堂上却不能拘泥于预设。
在课前应把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学生有可能作出的答案充分预设,想出应对的方法;但在课堂上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灵活处理教材及程序,不要死守预设。如学生在观察温度计结构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会把玻璃泡放在手心,发现红色液体会上升,但有个别学生把温度计伸到水槽剩余的水中,这是我意想不到的。询问之后,学生说:“我把温度计放入水中,发现红色液体会往下跑。”我对学生竖起了大拇指,并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观察得真仔细,把温度计的测量原理发现了。学生把温度计放到水槽中这个动作是我没有预设到的,但是出现了这种情况,我临时调整方案,将学生的这个发现应用到课堂中,不仅增强了学习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举两得。
三、要提倡学生自主学习。
我在本课中虽然也设计了很多学生小组活动,但是还是犯了教师语言多,课件多,指导多的问题。教师在使用课件时需要以适度、适用为主,否则难免有被课件牵着鼻子走之势。要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核心。温度计是探究自然事物和现象的常用测量器具,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充分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积极去经历科学工作者的“探究?——发现——运用”的过程,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诸方面都得到提高和发展。通过实践我发现,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温度产生浓厚的兴趣,能真切的体会使用温度计认识事物特征的价值,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