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通过对高校课程课时设置偏长弊端的分析,提出高校课程教学课时的设置必须立足专业学科地位,抓住课程核心内容,结合集中聚合与分散细分思维进行设置的思路与建议,以期对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高校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有所帮助。
关键词: 高校课程教学课时 课时设置 课时量
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研究背景
随着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预热,作为高校教学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显得尤为重要,甚至作为本科专业设置的一个重要依据,并越来越发展为决定专业是否继续存在的核心要素之一。而社会发展促进竞争加剧,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都提出更高要求。为了高校教学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进而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培养社会需求人才的目标,高校相关课程的教学课时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工作摆在了高校教学改革工作的首位。
1.2研究意义
对高校课程教学课时的设置的研究既有利于高校制订适应社会需求的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有利于高校合理地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资源分配,提高高校人才培养效率,增强高校输出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2.高校课程教学课时设置偏长的弊端
由于课时设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原因,实践中一般单门课程课时不足的现象较少出现,即使有也会逐渐通过调整解决课时不足的问题。而由于代课教师增加教学课时降低教学压力提升工作量的主观隐性需求的原因,单门课课时设置较长的现象时有发生。单门课程课时量较大可能会产生如下影响。
2.1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难以制订,各类课程难以取舍。
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是为专业人才培养而制订的学科设置方案,一般由高校根据教育部专业设置要求自行制订,但其总体设计受教育部相关政策指标的约束,尤其是专业培养计划的总课时是受教育部相关政策约束的,所以在总课时量有限的情况下,如果增加课程或者是增加某门课程的学时就必须减少其他课程或者其他课程的学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教育部在各本科院校教学评估工作中提出了新的意见,所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面临新的挑战,在专业教育求新、求实、求个性化的基础上对专业课程的取舍及课程内容的增减都会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带来困难,相关课程的授课教师也可能面临无课可上或调转新方向学习新内容的风险。
2.2课程课时量大造成学生的学习负担变大。
学生的学习负担不仅取决于作业量,而且取决于课时,以及每门课内容的多挂与复杂性,还取决于每门课程的授课时长。课程多或者课程课时量较大,必然授课时间较长,如此学生每天上课的时间较多,课余时间较少,整天忙于不同教室之间的奔波,用来完成其他学科学习任务的时间较少,学习负担自然会加大。
2.3课程课时量大导致教师工作量变大,核心业务时间分配较少。
大课时量的课程除了核心课程内容本身比较多外也可能会因非核心内容较多而设置较长课时,对于这部分非核心内容的教学工作,不仅会占用学生的课堂时间,而且会占用老师的授课时间,使得老师的工作量变大,而老师的核心业务工作量相对被挤占而减少,对于资源优化配置来说是缺乏科学性的。
2.4学校教学资源短缺且难以分配。
课程的课时量如果过长,该门课程所占用的人力资源——教师、场地资源——教室的时间就愈长,如果一个学校的专业与班级及专业课程都比较多,课程课时量大,就需要更多的教师与教室,如果在教师和教室数量稳定不变的情况下,要完成专业教学任务就必须延长整个专业的教学时间。而对于一般高校来说,老师、教室与教学时间都是基本稳定的,如果每门课的课时较大,教学资源的分配就会比较紧张。
2.5课程课时量大会造成学生厌学并影响学习效果与成绩。
如果单门课程的学时比较长,学生在课堂上由于长期面对一个老师,就容易形成视觉与听觉疲劳,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学习效果与学习成绩。
3.高校课程教学课时设置建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知识不断云集,社会需求对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更多要求,学生要学习更多更专业的东西,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在降低学生学习负担的呼声下,如何使学生既学到更多的知识,又使教学资源满足课程教学的要求,更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提出挑战,而在人才培养方案总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对单门课程的课时设置就变得尤为重要,由此提出如下单门课程课时设置的建议。
3.1专业核心课程课时从长设置。
姚曦(2009)通过对财会专业与非财会专业的学生学习财务管理课程的过程进行监控并结合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分析,提出应针对不同专业从教学方法、教材的选用、讲授难度和侧重点、讲授的程序、课时设置和考试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姚曦,2009)。所以课程课时的长短设置必须取决于专业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的设置,如果一门课程属于专业核心课程,那么它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是比较重要的,其内容等级也得以升级,所以即使该门课的扩展内容可能也会上升到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所以对此类课程必须分配充足的课时,相反对于非专业核心的课程其课时设置则遵循能短就短甚至放弃的原则。因此,一门课的课时的设置首先要考虑其在专业学科中的地位。
3.2课时设置要紧抓课程核心内容。
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的核心内容,针对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要分清主次,抓住主要问题、解决主要矛盾,把课程核心内容作为其教学课时数量设置的标准,充分挖掘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优势,并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教学串联教学内容的优势。
3.3创建综合类大课程,穿插多学科内容。
黄子艿等(2016)提出深化教学改革,调整课程安排及课时量,实行“集中教学”的教学改革理念。高校需转变观念,摒弃传统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一个萝卜一个坑”的课程设置思维,综合各类学科知识大胆创新,将多个较分散的课程内容整合到一个大的课程中,通过大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降低多个课程的总课时。本方法是建立在多个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基础上的,其基于多学科内容的集中聚合思维而设计。
3.4线上线下教育相结合。
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不断得到应用与发展,王昌金(2009)提出教育信息化和新课程改革客观上要求教师积极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和业务能力,实现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王昌金,2009)。高校可通过构建多媒体网络资源学习平台解决课程课时设置的问题,可将每门课程设置为线下与线上授课两个部分,线上设置一些课程的基本内容与扩展穿插内容,设置为自由学时,由学生自学完成,并配合建立相应的自学监控考核机制,在学生通过线上考核后方可进入线下课堂教学环节,而线下课堂则设置为课程的核心内容,由老师课堂面授,其基于单门课程内容的分散细分思维而设计。
综上所述,对于高校课程教学课时的设置必须立足于专业学科地位,抓住课程核心内容,结合集中聚合与分散细分思维进行设置,这样才能满足市场对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才能部分解决高校教学资源短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姚曦.财会与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9(07):323.
[2]黄子艿,Diogo Silva.加大教学改革,调整课程安排及课时量实行集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2):166-167.
[3]王昌金.基于网络的新课程课时计划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西南大学,2009.
关键词: 高校课程教学课时 课时设置 课时量
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研究背景
随着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预热,作为高校教学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显得尤为重要,甚至作为本科专业设置的一个重要依据,并越来越发展为决定专业是否继续存在的核心要素之一。而社会发展促进竞争加剧,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都提出更高要求。为了高校教学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进而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培养社会需求人才的目标,高校相关课程的教学课时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工作摆在了高校教学改革工作的首位。
1.2研究意义
对高校课程教学课时的设置的研究既有利于高校制订适应社会需求的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有利于高校合理地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资源分配,提高高校人才培养效率,增强高校输出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2.高校课程教学课时设置偏长的弊端
由于课时设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原因,实践中一般单门课程课时不足的现象较少出现,即使有也会逐渐通过调整解决课时不足的问题。而由于代课教师增加教学课时降低教学压力提升工作量的主观隐性需求的原因,单门课课时设置较长的现象时有发生。单门课程课时量较大可能会产生如下影响。
2.1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难以制订,各类课程难以取舍。
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是为专业人才培养而制订的学科设置方案,一般由高校根据教育部专业设置要求自行制订,但其总体设计受教育部相关政策指标的约束,尤其是专业培养计划的总课时是受教育部相关政策约束的,所以在总课时量有限的情况下,如果增加课程或者是增加某门课程的学时就必须减少其他课程或者其他课程的学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教育部在各本科院校教学评估工作中提出了新的意见,所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面临新的挑战,在专业教育求新、求实、求个性化的基础上对专业课程的取舍及课程内容的增减都会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带来困难,相关课程的授课教师也可能面临无课可上或调转新方向学习新内容的风险。
2.2课程课时量大造成学生的学习负担变大。
学生的学习负担不仅取决于作业量,而且取决于课时,以及每门课内容的多挂与复杂性,还取决于每门课程的授课时长。课程多或者课程课时量较大,必然授课时间较长,如此学生每天上课的时间较多,课余时间较少,整天忙于不同教室之间的奔波,用来完成其他学科学习任务的时间较少,学习负担自然会加大。
2.3课程课时量大导致教师工作量变大,核心业务时间分配较少。
大课时量的课程除了核心课程内容本身比较多外也可能会因非核心内容较多而设置较长课时,对于这部分非核心内容的教学工作,不仅会占用学生的课堂时间,而且会占用老师的授课时间,使得老师的工作量变大,而老师的核心业务工作量相对被挤占而减少,对于资源优化配置来说是缺乏科学性的。
2.4学校教学资源短缺且难以分配。
课程的课时量如果过长,该门课程所占用的人力资源——教师、场地资源——教室的时间就愈长,如果一个学校的专业与班级及专业课程都比较多,课程课时量大,就需要更多的教师与教室,如果在教师和教室数量稳定不变的情况下,要完成专业教学任务就必须延长整个专业的教学时间。而对于一般高校来说,老师、教室与教学时间都是基本稳定的,如果每门课的课时较大,教学资源的分配就会比较紧张。
2.5课程课时量大会造成学生厌学并影响学习效果与成绩。
如果单门课程的学时比较长,学生在课堂上由于长期面对一个老师,就容易形成视觉与听觉疲劳,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学习效果与学习成绩。
3.高校课程教学课时设置建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知识不断云集,社会需求对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更多要求,学生要学习更多更专业的东西,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在降低学生学习负担的呼声下,如何使学生既学到更多的知识,又使教学资源满足课程教学的要求,更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提出挑战,而在人才培养方案总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对单门课程的课时设置就变得尤为重要,由此提出如下单门课程课时设置的建议。
3.1专业核心课程课时从长设置。
姚曦(2009)通过对财会专业与非财会专业的学生学习财务管理课程的过程进行监控并结合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分析,提出应针对不同专业从教学方法、教材的选用、讲授难度和侧重点、讲授的程序、课时设置和考试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姚曦,2009)。所以课程课时的长短设置必须取决于专业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的设置,如果一门课程属于专业核心课程,那么它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是比较重要的,其内容等级也得以升级,所以即使该门课的扩展内容可能也会上升到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所以对此类课程必须分配充足的课时,相反对于非专业核心的课程其课时设置则遵循能短就短甚至放弃的原则。因此,一门课的课时的设置首先要考虑其在专业学科中的地位。
3.2课时设置要紧抓课程核心内容。
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的核心内容,针对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要分清主次,抓住主要问题、解决主要矛盾,把课程核心内容作为其教学课时数量设置的标准,充分挖掘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优势,并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教学串联教学内容的优势。
3.3创建综合类大课程,穿插多学科内容。
黄子艿等(2016)提出深化教学改革,调整课程安排及课时量,实行“集中教学”的教学改革理念。高校需转变观念,摒弃传统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一个萝卜一个坑”的课程设置思维,综合各类学科知识大胆创新,将多个较分散的课程内容整合到一个大的课程中,通过大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降低多个课程的总课时。本方法是建立在多个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基础上的,其基于多学科内容的集中聚合思维而设计。
3.4线上线下教育相结合。
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不断得到应用与发展,王昌金(2009)提出教育信息化和新课程改革客观上要求教师积极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和业务能力,实现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王昌金,2009)。高校可通过构建多媒体网络资源学习平台解决课程课时设置的问题,可将每门课程设置为线下与线上授课两个部分,线上设置一些课程的基本内容与扩展穿插内容,设置为自由学时,由学生自学完成,并配合建立相应的自学监控考核机制,在学生通过线上考核后方可进入线下课堂教学环节,而线下课堂则设置为课程的核心内容,由老师课堂面授,其基于单门课程内容的分散细分思维而设计。
综上所述,对于高校课程教学课时的设置必须立足于专业学科地位,抓住课程核心内容,结合集中聚合与分散细分思维进行设置,这样才能满足市场对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才能部分解决高校教学资源短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姚曦.财会与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9(07):323.
[2]黄子艿,Diogo Silva.加大教学改革,调整课程安排及课时量实行集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2):166-167.
[3]王昌金.基于网络的新课程课时计划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西南大学,2009.